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取向的异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异同论文,取向论文,中国论文,本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在当代中国心理学界,潘菽教授倡导开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而杨国枢教授则倡导开展“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但关于这两种研究取向的比较研究,时至今日,仍显得较为薄弱。为了使人们能清楚地了解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异同,从而能更好地推动中国心理事业向前发展,本文就试图对这两种研究取向进行比较研究。需要指出,由于前一种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是潘菽教授,后一种研究取向的主要代表是杨国枢教授,故而本文以这两人的言论为主要依据;有时,也适当兼顾其他人的观点。
一、两种研究取向的相同之处
这两种研究取向之间有一些相同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都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体系
潘菽认为,传统心理学不适合中国国情。这是因为:一方面,“传统心理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一开始就深受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影响,从指导思想、方法到内容,都夹杂着许多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观点。”〔1〕另一方面, 传统心理学自身还存在很多缺陷。“在100多年前,心理学脱离了哲学而宣告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后, 却一直停留在一种不稳定和不成熟的状态,连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的理解也还表现大幅度的摇摆而没有定论。”〔2 〕因而象这样的心理学是不能胜任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有关方面的需要服务的。为了使现有的心理学能适合中国的国情,并为中国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就必须对它进行一番较大的深刻的改造。潘菽说:“我们要着重提出改造心理学的口号。我们要通过切实的改造来达到崭新的创造。我们要大力进行批判旧心理学的工作,以此来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崇高事业所需要的走我国自己的道路的新心理学,以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的全面开创。”〔3〕可见, 潘菽提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主张,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想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体系。
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者尽管未明确提出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体系,但实际上也是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体系作为其研究目标之一的。杨国枢曾说:“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实在是一种‘将中国人当中国人来研究’的心理学,或是一种‘将华人当华人来研究’的心理学,而不是一种‘将华人当美国人或西方人来研究’的心理学。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是一种植基于中国人之社会、文化、历史及学术传统中的心理学,而不是一种建构在美国人或西方人之社会、文化、历史及学术传统中的心理学。”〔4〕从这段话可知, 杨国枢讲的“中国人的社会、文化、历史及学术传统”实际是中国国情的具体化;“植基于中国人之社会、文化、历史及学术传统中的心理学”,即是一种植根于中国国情的心理学。可见,“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者也是想建立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但在提法上有些差异。
(二)都主张批判吸收外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潘菽是主张要批判吸收外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关于这点,潘菽曾多次论述。如他曾说;“我们要建立我国自己的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心理学,首先就必须对传统心理学有扬有弃进行较大的改革,清除其所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糟粕。”〔5〕并且,从下文可知, 潘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要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积极地通过批判分析,学习吸收外国心理学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杨国枢在开展“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研究时,也主张对外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地吸收。他认为,“西方心理学中所研究的问题,所建立的理论,以及所设计的方法,都有其特殊的社会文化条件。在不具备这些条件的中国从事同样的研究,套用同样的理论,采用同样的方法,往往会事倍而功半。从事同样的研究而品质不及人家,则尤其可悲。更可悲的是,中国心理学者在研究的问题、理论及方法上如不能有异于西方心理学者,则对整个心理学将无提供独特贡献的可能。”〔6〕为此, 杨国枢曾提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层次与方向有四:“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修改或创立概念理论”和“改良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7 〕关于这四个层次与方向,其弟子朱瑞玲博士曾说:“除了研究中国人的主要与特有现象,其余均为西方学术如何移植的问题,包括重新验证已有发现、修改或创新理论以及改良或设计研究方法”〔8〕。 杨国枢还主张:“在研究过程中,如确有采用西方概念、理论或方法的必要,则要以敏感、机智及批判的态度,仔细分析所探讨之心理与行为本身的内容及特征,深切体认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机制,认真判断所拟采用的西方概念、理论或方法中哪些部分应该保存,哪些部分应该修改,哪些部分应该扬弃,并完成修订后的整合,务使贴合所研究的现象。”〔9〕可见, 杨国枢在研究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时,是主张对外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要进行批判吸收的。
(三)都重视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
潘菽在开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中,非常重视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他曾说:“为了改造现有的心理学,以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心理学,必须好好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宝藏。这个宝藏有丰富而可贵的蕴藏。其中有些蕴藏,从初步的考察来看,是十分宝贵的,是世界上其它地方所没有的,可以用来构成我国自己所需要的科学心理学的体系的重要骨架部分,……毫无疑问,这些从我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中挖掘而来的材料,将构成我国将要建成的心理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将构成我国将要建立起来的自己的心理学体系中最有特色的一部分。”〔10〕并且,从下文可知,潘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要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好好挖掘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由此可见,潘菽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之重视。
杨国枢在开展“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时,也非常重视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研究。杨国枢曾说:“在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过程中,要兼顾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及古代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古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本身即值得从事学术探讨,而且也是从纵贯的历史观点来了解当代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的来源之所必需。古代各代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的系统性研究,可使吾人综观各个历史阶段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的形成与当时之社会文化特征间的具体关系。以这种作法所建立的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自较只研究今人所建立者更为广阔而可靠。”〔11〕他又说:“藉助古代中国学者的心理思想,较易创造能够适当反映华人社会文化因素的概念、理论及方法。”〔12〕
总之,由于这两种研究取向有上述这些共同之处,故而在中国心理学界,有些心理学研究者将“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就看作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于是也就采纳了“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这一提法。但是细分起来,这两种研究取向还是有其区别的。
二、两种研究取向的不同之处
细分起来,这两种研究取向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内涵不同
关于“有中国特色心理学”的内涵,笔者在与杨鑫辉教授等人合写的《论潘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一文中已作了探讨,这里就不再赘述,只将该文的结论在此引出:“在潘菽看来。‘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除了要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外,至少还应具备三个特点:(1)从指导思想上看,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必须贯彻辩证唯物论原则。(2)从内容上看, 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已有的心理学思想,又要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且,还要有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在基本理论问题和研究方法上也要有自己的观点。(3)从作用上看,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13〕
关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内涵,杨国枢下了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他说:“‘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则是一种在本土性契合条件下以三个华人社会的中国人为主要对象所建立的心理学知识体系。在建立此种体系的过程中,研究者根据当地华人社会中之社会的、文化的、哲学的及历史的观点,并自然反映当地华人种族进化及遗传因素的影响,从而提出妥切的问题,建构合适的理论,设计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当地的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中,尽量确实而充分地描述、分析、理解及预测当地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14〕
由此可见,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内涵是不同的。
(二)指导思想不同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者强调在心理学研究中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主张必须贯彻辩证唯物论原则。如前所述,“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内涵之一,就是“从指导思想上看,应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必须贯彻辩证唯物论原则”。用潘菽的原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研究建立的心理学,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的哲学理论为指导,必须贯彻辩证唯物论原则。”〔15〕并且,从下文可知,潘菽认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心理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关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指导思想问题,杨国枢的下面几段话颇具代表性。杨国枢说:“本土性契合是本土心理学研究的判准”。〔16〕(杨国枢认为,“当地之研究者的思想观念与当地之被研究者的心理行为之间的密切配合、贴合、接合或契合,可以称为‘本土性契合’”〔17〕)他又说:“我们所说的‘本土心理学’,就是一种能达到本土性契合境界的心理学。心理学的本土化,重点即在使心理学研究能够达到本土性契合的标准。不过本土性契合并非全有全无,而是有程度上的差异。本土心理学所追求的是一种高程度的本土性契合。此处亦应指出:一项实证性的心理学研究是否具有相当程度的本土性契合,只能靠研究者与内行人作主观的判准。如果研究者与内行人大都认为此项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本土性契合,便可以说它是一项本土性的研究”。〔18〕杨国枢还说:“至于研究的方法,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应采多元化原则。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确定那一种方法论或研究方法是唯一有效的做法,而其他方法论或研究方法则可扬弃不用。不管是黑猫或白猫,能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同的猫所捉到的老鼠可能有大有小,但却都是有用的猫。不管是实证论的方法也好,现象论的方法也好,诠释学的方法也好,等等种种,只要能增进对中国人之心理与行为的了解,都可加以采用。”〔19〕“在本土心理学研究中,不论是方法论或研究方法,都应采取多元化的原则。”〔20〕可见,对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者而言,只要其研究能符合“本土性契合”这一标准即可,至于其研究是采用何种方法论作指导,则无关紧要。换句话说,“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取向采取多元化的指导思想,然后再用一个“本土性契合”作为衡量某一项研究是否为“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的标准。
由此可见,这两种研究取向的指导思想是不同的。
(三)实现途径不同
这两种研究取向的实现途径是不同的。下面分别予以论述。
1.“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实现途径
潘菽曾多次论述关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途径问题。在潘菽看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有四个主要的途径〔21〕:
第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心理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因为“我们整个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上。必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一部分的我国心理学能属于例外吗?也决然不可能。”〔22〕所以,我们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也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第二,要坚决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一切心理学工作都最密切地结合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而为之有效地服务。为了很好地贯彻这一原则,潘菽要求我国心理学研究者,不但要了解理论与实际二者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而且要必须明确,“这里的理论主要是指辩证唯物论怎样来看某一心理问题的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样和心理学有关的理论。这里的实际主要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当代心理学上有待解决或明确的种种实际问题。”〔23〕
第三,要贯彻“洋为中用”的原则,积极地通过批判分析,学习吸收国外心理学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对外国心理学的充分研究和了解,不仅可以使我们能清楚知道有哪些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可以吸收,并且也可以知道外国心理学已走过的道路上曾遇到哪些坑坑洼洼应该避免。就西方心理学论,它也是世界上现有心理学的一个主要部分。由于历史比较悠久,开始成为一门科学较早,它有较丰富的内容。开始成为一门科学以来,它的研究的具体成果也积累得十分可观了,虽然流派迭起,众说纷纭,但它仍是有前进有成果的。我们应该在科学的道路上进行独立的探索中,也把西方心理学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吸收过来。”〔24〕为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服务。
第四,要贯彻“古为今用”的原则,好好挖掘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这个宝藏。因为“近几年来,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作了初步的研究,已发现我国古代有些思想家的思想中是有不少很值得珍视,并具有科学性的心理学思想的。其中还有一些是非常可贵,科学意义深刻,光辉夺目而为西方心理学史中以及现代的传统心理学所没有的心理学原则性见解。这是我们的心理学家珍。对于这些家珍,我们急需进一步加深加广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所得到的精华吸收到我国所要研究建立的心理学中来,构成我国心理学自己的另一种重要特色,使我国心理学增添独特的光彩。”〔25〕
2.“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实现途径
如前所述,关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实现途径,早在本世纪80年代初期,杨国枢就曾提出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层次与方向有四:“重新验证国外的研究发现”、“研究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修改或创立概念理论”和“改良旧方法与设计新方法”。一眼可看出,这四个层次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
事过十余年后,在本世纪90年代初期,杨国枢的观点又有了一些发展。杨国枢说:“本土心理学的性质要靠妥善的研究方法才能凸显,本土心理学的目的要靠适当的研究策略才可达成。”〔26〕为此,杨国枢认为,“在包容各类方法与策略的大原则下,为了有效从事本土心理学的研究,以达到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目的,我们想在此提出一套做法上的建议。这些建议中,有些是消极性的原则,有些是积极性的原则。前者所强调的是不要去做那些有碍本土化的事项,后者所强调的是努力去做那些有利于本土化的事项。”〔27〕在杨国枢看来,消极的做法原则有七:“1.不套用他国理论与方法”、“2.不忽略他国理论与方法”、“3.不排斥他人所用之方法”、“4.不采用跨文化研究策略”、“5.不采抽象性过高的项目”、“6.不要采用外语进行思考”和“7.不将学术研究泛政治化”。积极的做法原则有十:“1.要忍受悬疑未决的状态”、“2.要充分反映中国人思想”、“3.要批判地运用西方理论”、“4.要强调社会文化的脉络”、“5.要研究特有心理与行为”、 “6.要详细描述研究之现象”、“7.要同样重视内容与机制”、“8.要与华人学术传统衔接”、“9.要兼顾传统面与现代面”和“10.要兼研今人与古人心理”。〔28〕可见,“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实现途径包括四个层次与方向和一套操作性较强的做法原则。
(四)主要研究领域不同
如前所述,潘菽教授非常重视挖掘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并且,在潘菽看来,“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建立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就是要在那些基本理论方面有自己的看法。这没有什么不可以,而且还是十分应该的”〔29〕因而他把一生中的主要精力都用在研究理论心理学和挖掘与整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上,这就使得“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侧重在理论心理学和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方面。
杨国枢则认为,本土心理学研究,“在选择研究课题方面,要多自中国人之特有心理与行为现象(如孝道、关系、缘份、面子、人情等)入手,因为此等特有现象最能反映中国社会与文化因素的特点及影响,也最易避免习惯性套用西方概念、理论及方法,因而较有创造新概念、新理论及新方法的可能。”〔30〕这就使得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则侧重在对“中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的研究上。综观过去十几年“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中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的研究上,如朱瑞玲关于“面子”的研究〔31〕、黄光国关于“人情”的研究〔32〕、余安邦关于“成就动机”的研究〔33〕等等,皆是如此。
由此可见,这两种研究取向的主要研究领域也是不同的。
三、小结
综上所述,至少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二者之间的最大相同点是都主张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学体系;二者之间的最大差别是指导思想不同。
第二,相对而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从宏观入手,探讨如何使心理学适合中国国情之问题,其主要研究领域偏重于理论心理学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方面,其实现途径也是从宏观上阐述的;“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取向是从微观入手,探讨如何使心理学适合中国国情之问题,其主要研究领域偏重于“中国人的重要与特有现象”方面,其实现途径较为具体,操作性较强。
第三,二者都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其成绩至少有三:一是确立了一个好的指导思想,即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贯彻辩证唯物论原则;二是对理论心理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中间学科、将心理活动范畴划分为知意两大部分和提出唯物论的身心一元论〔34〕等等;三是对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挖掘与整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整理出了“人贵论”、“形神论”、“性习论”、“知行论”和“情欲论”〔35〕等哲学心理学思想。其不足之处是实证研究显得单薄,实证资料较少。“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取向,其成绩有二:一是与现实联系紧密、应用性较强;二是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研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如提出了“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等概念。其不足之处有二:一是缺乏好的哲学指导思想;二是基本理论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如对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定义、“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的判标等问题,在“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者中仍未取得一致意见。
第四,总的说来,由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者在指导思想上,仍停留在潘菽曾予以批判的传统心理学所采用的立场上,即“采取不管是唯心唯物,只要显得‘有价值’或‘有用’,就兼收并蓄的一种折中主义或实用主义的立场。但他们在实质上都一致地是穿着各式各样服装的唯心论或二元论者。”〔36〕而“传统心理学……严重地陷于众说纷纭,体系支离,夹杂着不少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污泥浊水,这都是由于基本的指导思想有缺陷所产生的结果。”〔37〕因而,“我国的心理学要争取出现一处新的面貌,取得一个较大的新进展,更紧密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38〕,就应努力开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当然,在开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中的某些做法及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应批判地吸收。
注释:
〔1〕〔5〕〔15〕潘菽《漫谈心理学》,载《潘菽心理学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190—191页
〔2〕〔3〕〔10〕《加紧改造心理学,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服务(摘要)》,同〔1〕,第417—423页
〔4〕〔9〕〔11〕〔12〕〔14〕〔16〕〔17〕〔18〕〔19〕〔20〕〔26〕〔27〕〔28〕〔30〕杨国枢《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载《本土心理学研究》,杨国枢主编,1993年第1期, 中国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印制发行,第29、36、38、38、26、24、24、25—26、27、40—41、33、34、34—38、37页
〔6〕〔7〕杨国枢《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载《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杨国枢、文崇一主编,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82,第158—176页
〔8〕朱瑞玲《台湾心理学研究之本土化的回顾与展望》, 载《本土心理学研究》,同〔4〕,第101页
〔13〕杨鑫辉、汪凤炎、赵凯、郭永玉著《论潘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心理学动态》1997年第3期第48—49页
〔21〕主要参见两文:一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潘菽著,载《文汇报》1983年1月10日;另一是《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研究.序言》,潘菽、高觉敷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版
〔22〕〔23〕〔24〕〔25〕《通过改革力求开创我国心理学的新局面》,同〔1〕,第548—553页
〔29〕《论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同〔1〕,第219 —220页
〔31〕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载《中国人的心理》,杨国枢主编,中国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8
〔32〕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载《现代化与中国化论集》李亦圆、杨国枢、文崇一主编,中国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5
〔33〕余安邦、杨国枢,《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概念分析与实征研究》载《“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中国台湾),1987年64期,第51—98页
〔34〕参见《潘菽心理学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1版
〔35〕〔36〕〔37〕〔38〕潘菽《心理学简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374—399、82、136、136页
标签: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发展论文; 心理学现象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