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报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_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从情报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_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从情报学角度看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角度看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学术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的发展正进入一个全方位、多层面、跨学科、跨部门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如何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社会科学成果,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已成为刻不容缓、必须要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没有恰当的、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就没有学科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也不会有学科研究目标的可行性规划。同时,学术评价不仅服务于科研管理,在一定意义上,学术评价本身就是管理。鉴于学术评价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评价、信息管理内容,本文特尝试从情报学角度对社会科学学术评价进行理论解读,以揭示出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活动过程中的信息内涵,并从中领悟科研管理与信息管理之间的联系和沟通。

1 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实质

学术评价就是对学术价值的判断,它是学术管理、学术批评的基础和依据,是学术制度和学术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术的健康发展起着保障和导向作用。学术评价是为学术管理服务的,就是促进学术研究者多创造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多”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既是学术评价的内容,也是学术评价的目的。

在评价内容上,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可以从量与质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从哲学上说,“量”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等级、程度、规模、范围的规定性。与量相联系的范畴是“质”,“质”是一事物作为确定的存在而与他事物相区别的规定性。任何一种特定的质,都要求有一定的量与之相适应,只有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找出决定事物质的数量界限,才能精确地、深刻地认识质。所以,评价学术成果,离开一定的量是不准确的,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但是,社会科学有其特殊性,其面对的是精神世界,从事的是精神生产,在重视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的量的方面规定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其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其实量多并不能说明质高,学术研究最追求的是质而不是量。因此,所谓学术评价的质,应当理解为信息量。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各个学科,科学研究的本质都是理论的不断扬弃,即比较片面的、表面的、局部的旧理论不断被新的理论替代和包容,从而经过无数相对真理的环节向绝对真理不断逼近。创新是学术活动的灵魂,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论著,其基本特点就是有新的内容,创造新的知识,而新内容、新知识的多少是用信息量来计算的。如果文章、书籍低水平地重复前人的成果,没有创意,那么这种工作至多只是综合。当然,纯粹的综合也要付出劳动,但它只有整理的价值,不能算作科研成果,因为它基本上没有为社会增加信息量。

科学理论有两大功能:一是解释功能,二是预见功能。所谓解释,就是根据理论揭示现存事物的本质;所谓预见,就是根据理论推导出关于事物未来的状态。其中特别可贵的功能是预见。科学预见是理论思维能够超越经验层次的显示,它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发挥导向、监控的作用,其意义十分重大。学术成果所含的信息量,只能从这两方面来评估。在这里,关键是要有带独创性的新概念、新命题产生,它们的字数可能较少,但信息量却很大;四平八稳的平庸论著,字数再多,信息量也很小。

实际上,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件作品的信息量最终是由作者的思想和所受到的规范训练决定的,这两方面都与信息量密切相关,这是“语法信息”的涵义;一本书、一篇文章,可以被后人不断地解读和引用,这是“语义信息”的涵义;在网络时代,我们可以方便地在互联网上查询并使用各种各样的学术信息,这是“语用信息”的涵义。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数字化和信息化在今后也将会是我们进行社会科学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2 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方法

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方法主要有定性和定量两种(或是此两者相结合)。定性方法强调的是基于理解的“直接认识”,评价者依据个体的经验与学识水平对评价对象的学术价值、水平给出直接的判断;而定量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衡量差别的可操作性定量指标,然后再以该指标的量值来客观表征原来难于量化的“量的差别”,如以引用率的大小来表征学术成果的优劣,体现为“间接测量”。直接认识与间接测量的差别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所必须关注的。直接认识,可视为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直接深入评价对象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是对评价对象的直接感悟、理解与解释。但任何基于评价者个体的定性判断都受限于评价者个体及所处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因而一切定性判断又都难免其个体的局限性。间接测量的长处在于其客观性,可以基本排除评价者主观性的影响,更客观、清晰地描述出量的差别;其短处在于,间接性指标与评价目标的相关性难于完全确定,它强调的是当下性。

2.1 定性评价的内容

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几乎不可能使用单一的量化指标,因为社会科学评价涉及价值判断、时间(历史)判断和性质判断,这些都是无法量化的。社会科学学术评价需要时间的积淀和历史的评判。但是,现实中社会科学评价却常常需要在当前作出,这就要求评价者不仅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素养,还要求他具有历史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上述两个方面,即社会科学评价的价值观和历史观,构成社会科学定性评价的基础。

要正确地衡量和评估社会科学成果的学术价值,一般首先采取定性的评价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方面:

选题的价值。社科成果的选题应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导向性和选择性。(1)创新性。所谓创新性,表现在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对陈旧学说的否定,对现有知识和理论信息宝库的丰富和发展。(2)前瞻性。科研课题选择的前瞻性,这是一种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性思维。它把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相关知识信息有机地联系起来,考前人之足迹,思当今之得失,求未来之发展,不受定势的桎梏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见解。(3)导向性。社科成果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至道德行为规范等等都产生着它特有的导向作用。社科成果通过指向性的知识信息量的灌输和积累,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形成可以预见的效应。(4)选择性。所谓选择性,是指科研课题的确立和论证,要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概念、原理、学说、设计方案、管理方针等,对其做出论证、说明,分析其现实可能性,以供科学的决策做出正确的选择。

社科成果的学术水平。社科成果的学术水平高低,取决于其认识内容、形式结构、语言表达是否具备应有的规定性。而其中认识内容方面的衡量标准则主要是从研究成果的知识信息的相关性、相异性、深刻性和准确性等角度加以考察的。

2.2 定性评价的标准

美国著名教育专家、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博耶(Ernest L.Boyer)于1994年发表的《学术评价》中提出了四条学术评价原则,其中一条就是关于学术评价标准的。博耶归纳出优秀学术研究工作的六方面标准,它们被广泛用来评价教学、研究和服务,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普适性。在此,有必要对这六方面标准进行新视角的理论阐释。

(1)“知识”。成功的学术研究工作必须首先全面反映该领域的系统性知识。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学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这里对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的个体知识信息检索、获取、储备和吸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明确的目标”。它不仅在学术研究中是重要的,而且在知识信息的综合和应用中也是重要的。在衡量学术效益时,应当提出如下问题:学者是否清楚地阐明了自己的目标?有没有以清楚、有效的方式阐述其研究项目的目标?明确的目标是需要经过大量的知识信息的阅读、筛选,并加以综合地分析、归纳之后才能逐渐明晰的。

(3)“适当的方法和程序”。各种学术形式都应当有恰当的方法和程序。如学术成果在方法论上是否合适?一部著作在科学上是否站得住脚?一项研究设计是否合乎规范?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了学术评价对“语法信息”方面的要求。

(4)“创造性使用资源”。学术研究工作必须有效地创造性地使用适当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等。例如,评价者需要询问学者是否查阅了适当的文献,同适当的人作了交谈,访问了适当的地方,以及使用了适当的仪器设备等。社会科学研究主要通过逻辑思维、理性分析,需要作文献信息调研,广泛阅读参考文献,进行比较分析。因此,社会科学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一种较为强烈的文献信息需求状态。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文献信息需求首先被看作是研究者当前知识或认识中的一种“不完备”性的表现。文献信息利用同学习与获知一样,是基本而又高水平的认知过程,是个人基于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与文献信息提供系统交互作用,并以解决当前问题为目的,以完善、改变知识结构为结果的过程。

(5)“有效而良好的交流”。良好的交流是各种优异学术的共同特征,所有学术都必须而且能够通过有效的交流变成“共同财富”。学术成果的参考文献索引是作者撰写论文或论著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料,也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信息交流形式。参考文献记录了科学的渊源和知识的传承,反映了某一成果的来龙去脉,体现了科学研究的继往开来,也显示了成果的起点、深度和广度。通过引用参考文献,可以将一篇论文与其他论文之间的有机联系告诉读者,便于相关人员开拓视野,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共享成果;使学术研究项目节省时间、资金,少走弯路,早出成果。另外,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也是作者对别人劳动的尊重和对知识产权的维护。

此外,“有效而良好的交流”还应包括建立完善的文献信息的共建共知共享机制。文献信息不仅是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知识传承和传播的基本要素,建设开放的信息社会,首先需要人们拥有对待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心态。

(6)“重要成果”。任何学术研究活动最终都必须由其成果的重要性来判断其价值。研究成果所揭示的知识信息含量如果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承认,那么其作为整个社会新增加的信息量来说则无法进入知识信息利用的大循环之中,将成为日益增多的信息垃圾中的一部分,造成更为严重的信息污染。

2.3 定量评价的手段和局限

定量评价方法具有进步意义,它使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由“人治”逐渐过渡到量化的“法治”。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发表论文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此后,ISI又相继研制、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用于评价国际性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1998年南京大学研制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该索引集众多社科专家学者的聪明才智,精选国内近500种核心期刊作为CSSCI的来源期刊,保证了CSSCI的科学性、客观性,使CSSCI成为我国社会科学领域对学术评价进行量化处理的重要工具,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作为科研绩效评价工具,CSSCI有助于科研管理部门引进定量方法,规范学术评价行为;作为评价手段,实际上是对被评价对象提出了学术水平的要求。CSSCI通过一定质量的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来体现科学生产能力,通过学术论著被核心期刊所引用的数量来评价其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学术评价工作是鼓励和引导学术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改进学术成果评价指标,注重成果的内在价值,知识评价正在被更多地注入学术成果评价工作之中。近年来日益普及的网络技术,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条件。如何利用数据库、网络和现代化的统计与分析手段,对学术成果的内容质量、内在价值进行评价研究,引入基于知识评价的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方法,正成为当前科研管理、信息管理界研讨的热点。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开发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提出了基于知识元和知识网络的知识评价方法,即借助数据库和知识抽取技术,用知识点含量及知识点创新性比较,对期刊和期刊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初步确立了网络环境下期刊评价的新指标体系。

但是,定量方法还是有较大的局限性的,要采用定量方法,就必须弥补定量方法的不足。引用的不同动机及其复杂性,间接说明了“引文率”在定量评价中的局限性。从科学计量角度看,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中占据重要地位,没有完善的指标体系就没有定量与定性的结合。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工作上,清华大学的“代表性著作”指标很有启发意义。

3 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检验规则

所谓科学的学术评价,是与具有欺骗性、虚假性的学术评价相对立的,是能够代表大多数学者意见的评价,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评价。科学的学术评价规则必须能从时间与空间二方面得到检验、制约。

从时间上看,任何虚假的、夸大的、不真实的学术评价都不可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我们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恰恰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的。评价一项理论成果、一个学者、一个机构,必须要有充分的时间。据了解,享有盛誉的诺贝尔奖,其所评价的科学研究成果至少是10年甚至20年、30年前的公开成果。这些成果可谓久经考验,历经锤炼。

通常而言,对于在高等次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在论文发表的同时已可作出一定的评价;而根据论文被引用情况的评价却往往需要等待一些时间。一般情况下,在论文发表两年后引用数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少数有价值的论文在发表几十年以后仍不断被人引用,说明这些论文在科学上的长远意义,从情报学角度来说,其半衰期时间更长。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论著更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不断给后人以启迪和教诲。

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个过程。特别是评价一种深层次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经过长时间的考验,其评价的正确性充分显示、评价的谬误充分暴露之后,人们才能取得最终的共识。论文发表后立即进行热烈的宣传,其实不如等一些时间看一下同行的反映再做宣传更好。我们应该大力刹住浮躁之风,彻底改变急功近利的观念,抑制社会科学成果的低水平重复现象。

从空间上看,评价一项理论成果、一个学者、一个机构,如果评价者仅限于上层,仅限于圈内,仅限于少数(权威),则这样的评价是极容易变质异化的。反之,若评价者的范围扩大至草根,施行充分的民主,经历足够的阳光,则一定能大浪淘沙、优胜劣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评奖、评选,如果仅仅是单位内部组成一个封闭的评奖、评选委员会,关起门来自己评自己,则其评选结果是不太可能保证公平公正的。目前情况下,实行专家评价为主的评价制度还需要不断修改、完善。要探索建立评价专家信誉制度,扩大评估活动的公开化程度和被评价者的知情范围。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减少各种不正之风和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如有条件可超越国家界限、省市界限、单位界限聘请国内外专家参加项目评估和研究成果的评价。从空间上对社科学术成果评价进行检验、制约,根本原因是考虑到评价个体的知识信息的不完整、不完备性(包括学术上“近亲繁殖”造成的知识缺陷)缘由,客观原因则是防止人际间的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等。

收稿日期:2004-08-20

标签:;  ;  ;  ;  ;  ;  

从情报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_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