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论文_易燕

武汉市第一医院儿科病区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选择在我院儿科接受诊疗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80例患儿划分到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患儿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依从率。结果: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95.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80.0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护理依从率(90.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的护理依从率(75.0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肢体语言沟通;儿科护理;应用效果

儿科是临床中较为特殊的科室,面对的患儿均为低年龄儿童,这一些儿童本身对于医院这一种会带来疼痛感、不适感的地方就存在抵触情绪,这也导致临床医护工作中患儿不配合的情况非常常见[1]。沟通属于人本质能力之一,属于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思想、情感传递与反馈的过程,在常规护理工作中,护患关系中语言的沟通与交流非常重要,这也是提高儿科护理质量的关键[2]。对此,为了更好的提升临床水平,本文以我院患儿为例,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2月至2017年3月选择在我院儿科接受诊疗的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的原则将80例患儿划分到实验组与常规组。实验组中总共40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9例,平均年龄(6.6±3.1)岁,肠炎12例、肺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11例、其他疾病7例;常规组中总共40例患儿,其中男性患儿28例,平均年龄(6.5±2.4)岁,肠炎11例、肺炎11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其他疾病8例。两组患儿多项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能够全程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脏器或精神疾病,无法全程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主要是以病情监测、健康教育等为主。

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应用肢体语言沟通,具体措施如下:1、表情。护理人员在面对患儿时必须严格控制自身的表情,不得使用任何有紧张、井孔、厌恶、害怕的表情,护理中时刻保持亲切自然、真诚微笑的表情,让患儿有愉快与安全的感受,强化患儿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与安全性,缩短护理人员与患儿之间的距离。护理人员除了在有特殊需求时可以不佩戴口罩,对患儿实行护理操作时保持微笑;2、身体姿势。身体姿势不仅是体现个人素养的途径,同时也是身体力行、改善患儿心态的有效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尤其是在交谈中应当大方、得体,尤其是规避失礼的情况发生;3、眼神和目光。在面对患儿时应当在微笑的面容同时给予瓶颈的目标,这一种方式可以让患儿更加愿意听从护理人员的要求,适当表露出对患儿的同情,护理人员需要从心理层面上给予信任与安全帮助,同时让患儿可以平静的接受医护帮助;4、抚触。抚触属于无声的沟通形式,舒适的抚触护理是肢体语言沟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在专业范围之内精神、有选择性的服务可以让患儿更加亲近于护理人员,从而强化护患关系,强化信任感的同时减轻恐惧心态,从而达到改善临床护理水平的目的。

1.3调查项目

对比两组患儿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依从率。

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统计,在患儿出院当天以问卷调查形式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调查,满意度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临床护理工作的及时性、患儿对于护理工作人员的印象、护理工作的全面性以及对护理工作人员专业性的认可程度,调查表总分100分,分数超过80分为非常满意,60分为满意,不足60分为不满意。

依从性好: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完全听从护士的安排和指导,患儿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情绪;依从性一般: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情绪不佳,护士在安排时仍然会听从;依从性差:患儿有明显的焦躁情绪,在护士指导和安排时有明显的叛逆,拒绝配合护理。(依从性好+依从性一般)/总例数×100%=总依从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调查项目等数据均采取SPSS统计学软件实行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式表达,例如(3.1±1.1),数据之间的检验采取P值实现,P<0.05代表数据差异明显。

2.结果

2.1两组患儿护理满意率对比

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95.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80.0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当中,患儿、医生以及护理人员普遍存在沟通不顺畅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便会导致医患、护患之间存在信息交流不及时的现象,一旦出现治疗或护理方面的问题,患儿及其家属便会对医院形成极大的埋怨,从而对医院形成抵触情绪[3]-[4]。对此,采用有效的护患沟通进行护理,可以显著的提高患儿与医生、护士之间的沟通,医护人员可以更好的掌握患儿的需求以及当前状况,不仅可以提高信息交流的及时性,确保治疗效果,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医患、护患关系,对于儿科患儿而言无疑是有显著意义的[5]。肢体语言沟通对于儿童患者而言有着明确的优势,借助肢体动作可以有效的吸引患儿的注意力,患儿可以更好的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爱,消除患儿的抗菌心态,从而对医护人员形成信任与一来,促使患儿可以更加积极的配合医护工作,从而提高护理效益[6]。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95.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的护理满意率(80.00%),实验组患儿的护理依从率(90.00%)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的护理依从率(75.00%)。这一结果充分证明肢体语言沟通可以显著提高患儿对于护理服务的认同,提高患儿的痊愈信心,对于患儿的康复心理有明显的优化作用,从而预防病情的恶化,改进整体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华.护理风险管理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223-224.

[2]齐京娜,马敬霞,吴维维,等.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4(a02):880-880.

[3]张红丽,吴爱珍,刘伟玲.儿科护理操作中沟通技巧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s2):404-405.

[4]廖婧,沙丽艳,伊静,等.CDIO模式应用于护生内科护理学临床见习教学的效果[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72-76.

[5]张利峰,张美芬,刘可,等.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7,17(4):493-497.

[6]骆海燕,李美珍,马腹婵,等.“对分课堂”模式在高职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17,24(5):10-14.

论文作者:易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4

标签:;  ;  ;  ;  ;  ;  ;  ;  

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论文_易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