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儿童社会地位的变化、承受环境压力的变化、生活环境的变化,这一切都将促使儿童生理和心理产生质的飞跃。在这个飞跃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容忍、宽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偏执,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热爱、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适时地选择一个既合本意又易于为学生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达,打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得课堂成为平等、和谐、围炉夜话般的温馨境地,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述不同意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上来看,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还不能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于对物体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无意性和情绪性明显。在注意力上,小学生是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异刺激所吸引;此阶段,他们的有意注意也在发展,但还达不到完善的程度。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应该精心设置,有意注意、无意注意交替出现。教学中可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也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电脑等,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我们还可以推出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并演出,合适的篇目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从而全方位地投入到语文实践中。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二、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同时也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有为保卫祖国,忠贞不屈,抛头颅、洒热血的民族英雄、钢铁战士;有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勤勤恳恳的农民;有热爱学习,人小志大的红领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总理等等,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这是一条极其精美、丰富的人物画廊,老师应该让学生在认识这些人物高尚灵魂的同时,引导学生把这些人物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或是具体、明确或是间接、潜移默化地教育了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了净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三、尽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种消极的心理体验,此时,人总有表述的欲望,所以说“一吐为快”。小学生的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和爆发。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老师、家长、同学都可以是倾诉的对象。然而这些人不一定就会那么及时地倾听你的诉说,从而,作文本便成了学生最忠实的听众。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设计一些便于学生表达内心情感活动的作文题目,例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今天我真高兴》等等,鼓励学生要在作文中讲真话、表真情。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影响和干扰时,及时地在日记中宣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使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稳定、充满朝气。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适时进行疏导、教育。
我教过的班级曾经有一位女同学,很长时间以来,我发现她的胆量很小,上课从不敢主动发言,特别对考试很紧张,答题时显得谨小慎微。有一次,我在批阅她的日记时,发现这位同学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父亲亲生的,其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立刻找到这位同学,同她谈话,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此后,我又赶紧与她的父亲取得了联系,向这位父亲通报了孩子近期的表现以及孩子的心理负担,并同他探讨了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交谈中,孩子的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动找到了我,告诉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谈了很久。她也认识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成才,只是方法不够好,并表示今后要多理解爸爸、妈妈。在此后一段时间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
最后,我引用美国的H·J·柯赖齐亚和W·M·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了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了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了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了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了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了什么是公正。
论文作者:廖玉芳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学生论文; 孩子论文; 自己的论文; 他便论文; 心理论文; 父亲论文; 老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