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研究重点(三)_教育经费论文

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研究重点(三)_教育经费论文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要点(之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会论文,之三论文,三中论文,要点论文,十五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 乡级民主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

乡级民主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乡级民主建设要做到:

首先,要大力加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建设。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政权机关,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力,管理本乡镇政治、经济、文化和多项社会事务的机关。要坚持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直接选举制度。乡人民代表大会的运转情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农村基层的民主建设状况。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进程,我国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逐步建立,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形成程序。乡镇人大主席团逐步成为实体。绝大多数省级人大常务会还专门制定了本省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工作条例》,对主席团和常务主席的职权作了专门规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现在,加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设,特别需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完善乡镇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选举中要严格执行人大代表选举法的规定,真正按民主,法治的原则办事,真正体现每个选举人的意志,既要防止上级行政领导个人侵犯选举人权利,又要防止选举过程被宗族势力、宗教势力、村霸等邪恶势力把持和干预。二是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一定要按照乡镇人大工作的制度和规定运转,不能把制度和规定束之高阁,另搞一套。要加强对乡镇人大是否依法履行职能的监督检查。三是乡镇人大要更好地发挥对乡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作用,要经常了解听取群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意见,监督他们依法行政。

其次,加强乡级民主建设,必须大力加强乡镇政府的自身建设,加强乡镇政府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一是必须大力提高乡镇政府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水平和政策水平。要大力抓好乡镇干部的学习和培训,使全体干部学好、掌握好邓小平理论,学好、掌握好党的路线、方针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学好开展工作所必备的各项专业知识。要利用县、乡党校进行轮训,也要抓好平时的学习培训。二是切实改进乡镇政府的工作作风。乡镇党委和政府面对广大农民群众,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威信。因此,乡镇党委和政府及其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应不断改进领导作风、工作作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本着一切对人民负责,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精神开展工作,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意愿,多向群众做宣传解释工作,多关心群众,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坚决克服“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要廉洁自律,决不准以任何形式向基层和群众“吃拿卡要”,不准利用公款大吃大喝。三是不断完善乡镇政府干部的培养、选拨、任用制度。乡镇补充党政干部,可从优秀村干部中择优聘用或录用;乡镇领导干部,可从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和乡镇企业干部中选拨;要注重从德才兼备、政绩突出的乡镇领导干部中选拨县级领导干部,从有几年乡镇工作经历的干部中选拨县直属机关主要领导干部,建立起提高乡镇干部素质的激励机制。四是充分发挥乡镇党委作为基层党委领导核心的作用,健全乡镇政府职能。要下力气解决“条块分割”问题。县(市)有关部门设在乡镇的机构,要区别不同情况,有的放到乡镇管理,有的由乡镇和县直主管部门双重领导。实行双重领导的机构,其干部的调动、任免、奖惩必须征得乡镇党委的同意。通过这些办法,切实解决乡镇某些部门“上面管不到,下面管不了”的状况,增强乡镇党委和政府的职能,使之成为有权威、有效能的基层党委和政权组织。

其三,加强乡镇民主建设,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大力加强乡镇机关建设。乡镇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精简机构。乡镇机关机构多,人员多,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又增加了机关本身的官僚主义,一定要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下大力对乡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精简,目前先要坚决把不在编人员精简下来。乡镇政权机关都要实行政务公开,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办理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一定要按照制度和规定的程序进行,大力推行“两公开,一监督”等规范、民主的办事制度,公开政策,公开办事过程,提高办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要大力提高乡镇机关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乡镇机关的各项工作都要有章可循,使乡镇机关的一切举措都按规范、程序进行,使乡镇各机关的工作经常受到群众的监督。

20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必须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作为促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建设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重要保证提了出来,这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农民是我们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也是我们的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使农村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活跃农村基层民主生活,保障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员和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利于引导农村干部依法办事、以制治村,正确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和政策,按章办事,做好工作。

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正确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推行村务公开为基础,坚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推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推动农业、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村务公开要从农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及村里的重大问题都应以一定形式向村民公开。如新上的经济项目,村里的财产和财务收支,征用土地和宅基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提留统筹方案及其他农民负担(包括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集体土地和经营实体的承包,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工资奖金和功绩过失情况及其他公共事务等等。要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村民的要求,及时调整、充实村务公开的内容。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其内容主要包括财务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代收代缴费用、水电费、以资代劳情况以及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财务事项。村集体经济组织要认真执行各项财务制度。村务公开的内容要简洁明了,便于群众了解。公开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如采用张榜公布,有线广播,召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等方式。各村都应在本村适当的地方,建立专门的公开栏,进行张榜公布。公开的时间要及时。需要公开的事项要尽早向村民公开,也可以采取定期公开的形式。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一次,至多不得超过三个月。有些时限较长的事项,可以每完成一个阶段,即公布一次进展情况。每一件较大事项完成之后,要及时向群众公布结果。

要善于运用村务公开这种有效形式,切实加强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的目的是让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村里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每一次村务公开后,党支部和村委会要及时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听取群众的反映和意见。对群众提出的疑问与要求,要及时予以答复;对大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事情,应坚决予以纠正。真正让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实行有效的民主监督,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

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应定期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可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议事规则。凡属村管理的大事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要切实加强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及其他需要选举产生的村级组织负责人,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党内法规的规定,按期实行民主选举。村委会班子及其成员的工作,都要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或民主测评。对于党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应由村支部大会并吸收部分村民代表进行民主评议,评议或测评可结合年终工作总结每年进行一次。评议中,村党支部班子成员和村委会班子成员都要作述职报告,在此基础上,由评议者评出称职或不称职,由乡镇党委考核认定。经过村民民主评议不称职的村干部应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整。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领导,精心部署,采取得力措施,帮助和指导村级组织把有关制度建立健全起来,并经常检查督促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各乡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由组织、民政部门牵头,纪检监察、人事、农业等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推开。已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的,要完善、充实、巩固、提高;没有建立的,要尽快建立起来,并长期坚持下去。要将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纳入乡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把责任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乡村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结果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选先进和奖惩的依据。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乡村干部增加民主与法制观念,树立群众观念,澄清各种疑虑和模糊认识,提高自觉性,增强主动性,认真负责地搞好这项工作。要把发扬民主同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既要保证农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又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正确行使民主权利。要防止宗族势力和非法宗教活动干扰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

21 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搞好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是根本。重点是建立健全村民委员会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村务活动要照章办事,推进村民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根据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建设,要努力抓好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建立健全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各项制度,使基层民主都有制度保证。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我们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民主不依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依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必须首先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种体现社会主义民主要求的制度,使广大农民在民主实践中做到有章可循。新时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民主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一是民主选举制度,即民主选举村委会领导人、民主选举乡镇人大代表等。这种制度应该充分保证村民在选举中的自主权力,保证选举的公正性,保证能使最优秀的人员当选。二是民主决策制度,即村里重大公务,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都须提请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按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三是民主管理制度。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自治组织。依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全体村民讨论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级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和工作程序,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明明白白,加强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四是民主监督制度。主要是广大村民对村委会领导人行为的监督和对村里公共事务处理的监督。一些地方实行的是村务公开制度,村民民主评议制度,村民代表大会中的质询制度以及村民依法向上级组织检举、揭发、反映问题的制度,都属这种监督制度。此外,还有一些按照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要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制度。在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中,应该把这些制度加以完善和健全,使之更加科学,更加规范。

第二个环节是,切实贯彻落实好体现农村基层民主的各项制度。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一样,贯彻落实的环节极为重要。一是要在村里各项事务中,切实做到按制度办事。二是要切实保证制度的执行中不发生偏差,不搞形式主义。所有制度的执行者,都要做到依照制度的规定办事,使制度真正成为严肃的、一视同仁、铁面无私的制度。为此,必须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制度意识,提高村干部主动执行制度的能力,使他们熟悉制度,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制度。

第三个环节是,加强对农村各项民主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实践表明,制度能否得到认真执行,制度执行的效果如何,与是否对制度执行进行强有力的检查监督有很大的关系。农村基层民主的各项制度制定之后,是否执行了这些制度,这些制度执行过程中是否有偏差等等,都要有经常的检查监督。没有这种监督,或者这种监督软弱无力,制度就难以发挥作用。检查监督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上级有关领导机关,专门机构的检查监督。乡村两级各项民主制度的贯彻,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及有关专门机构,都负有督促、检查的责任。在这方面,上级领导机关和有关专门机构首先要具有制度意识,推动基层的工作,不仅要督促基层完成有关的任务,而且要督促他们在完成任务、进行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按制度办事,要经常对各基层单位执行制度的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对于不按制度办事,无视制度的人和事,都要按有关党纪、政纪的要求予以处理。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群众监督本身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证农村各项民主制度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群众生活在基层,直接和乡村干部打交道,他们的监督是直接的、经常的。从实践情况看,要使这种监督真正有效,最主要的是,要使群众的监督真正与基层干部的升降奖惩结合起来。乡镇有关机关如果不按民主制度办事,群众有权依法控告他们,有关的机关接到这种控告后,要真正依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罚,直至撤销职务。要坚决改变那种对群众的意见置若罔闻、不理睬的态度,改变群众反映多次也没有用的状况,使群众的监督真正对制度的执行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

22 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12亿人口,9亿在农村。没有农村的文明, 就没有全国的文明。农村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兼顾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首先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建设小康的目标,同农村经济工作、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以创建“文明户”、“文明村镇”为主要形式,依靠群众,立足基层,狠抓落实,讲求实效。深入对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民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努力做“四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民。通过教育,培养农民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社会主义信念,形成热爱劳动、勤俭持家、开拓进取、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见义勇为、讲究文明、尊重科学的风尚。

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应做到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引导不同层次的人们一道前进。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和提倡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用先进思想引导人们奋发向上;另一方面要用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共同目标教育群众,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社会风尚和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农民能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重视发展农村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农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之一,科学技术的基础在教育。要大力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风气,积极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搞好扫盲工作,加强农村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队伍、阵地和设施建设,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学文化、学科学,不断拓宽生产门路,提高劳动生产率。

要继续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知识,使农民知法、懂法、守法。要广泛开展移风易俗的活动,提倡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农村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要坚持正面教育和疏导的方针,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导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农村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敬老爱幼,济贫扶困,遵纪守法等良好的社会风尚得到了新的发扬。但是,也要看到,农村确有少数地方在社会风气上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文化生活贫乏,传统美德淡化,婚丧大操大办;有些地方赌博盗窃成风;有些地方封建迷信抬头;个别地方“黄毒”泛滥;个别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发展,严重影响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也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大的腐蚀和毒害。因此,在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要把移风易俗当做重要内容,纳入议程,抓紧抓好。

一是深入进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虽然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艰苦奋斗的传统并没有过时。要通过经常的教育,在农村提倡勤俭办事业,提倡勤俭持家,反对各种奢侈浪费之风。二是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两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社会主义道德是规范人们行为、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必须成为广大农民的行为准则。目前许多农村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一些乡规民约,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提高,经过长期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三是大力提倡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这是农村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工程,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要采取有力措施,做好扫除农民文盲的工作;要扩大多种渠道,宣传普及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要继续办好各类农民培训夜校,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四是坚决铲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要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斗争,坚决打击卖淫嫖娼,坚决制止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反对赌博,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总之,要通过工作,使广大农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社会的全面进步。

23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按照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农村工作全局的问题切实抓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统筹安排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完善农村教育体系,下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抓紧实施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高度重视成人扫盲教育。

普及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方针的重点。《教育法》颁布后,这个方针得到了更好的贯彻。现在的问题是,就全国而言,农村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弱点,我们说有些地区还没有达到“教育法”的要求,主要是对农村而言。一些农村,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贫困地区的农村,还没有做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种情况大约占全部应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的20%左右。因此,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有比较艰巨的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放在极为重要的地位,象抓扶贫工作和经济发展那样,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抓紧抓好。与此同时,要采取得力措施,争取每年能扫除300万左右的青壮年文盲。

普及义务教育,在农村广大中小学,都要实行全面素质教育,改变单纯的应试教育、一切教学内容围着升学转的偏向,注意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文化素质、法制观念、文明程度、发展能力,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多类人才的需要。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工作中,要坚持扭转脱离农村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的倾向,在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大力提倡“三教”(基础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统筹,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现在,我国农村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产品加工、贸易的发展,小城镇的兴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都需要大量适应这些新的任务要求的人才。农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和产业优势,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对一些高中毕业、初中毕业的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职业技术培养。为了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有些原有的农业技术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和短期职业培训学校,都要加强自身建设,要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要改变课程、专业几十年一贯制,计划经济条件下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课程没有多大变化的状况,使课程真正适应农村目前的新情况,适应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还必须大力抓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培训不要脱离实际地向农民讲授理论,而是要把重点放在推广农业科技上,向农民传授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从全国来看,最近几年要在农村掀起一个学科学技术、讲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的热潮,来一次农业技术更新和革命。各地对成熟的技术要排排队,制定推广计划。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实行多渠道办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的教育投资还不多,而相对于城市来说,广大农村的教育投资更少。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间教育投资也存在明显差异。从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看,1993年北京为628.23元,广西为181.70元,甘肃为176.17元,贵州仅为129.56元。沿海发达地区对义务教育的投资无论是总量还是平均水平都远远高于贫困的中西部地区。我国本世纪末实现“双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难点在农村贫困地区,而对义务教育投资差距的扩大加重了实现“双基”的难度。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地区间教育的投入近几年又明显扩大,加上一些地方管理不严,法规制度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益比较低。所以,就现状来看,加强对农村的教育投资,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关键,这方面,至少应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新的、稳定的、多渠道的农村教育经费来源体制。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各方面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确保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要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教育税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确保教育经费来源稳定和扩大。特别是要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大力引进外资,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通过“私立”、“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调动有关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和发展教育的积极性。

第二,进一步加强教育资金管理,理顺农村教育经费管理体制。要严格管理国家教育拨款、教育税收、社会集资、学校创收、学生缴费等教育财源,形成以专门金融机构为轴心的教育资金运转机制,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加大教育财务改革的力度,建立有效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运行规则。

第三,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的监督机构,以保证教育经费用在实处,发挥实效。要对教育经费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建立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监督系统是构成健全的教育经费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必须加强农村教育经费的监督,使教育经费真正用到实处、物尽其用。

第四,努力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严重短缺,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在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努力提高使用效益。在这方面,特别重要的是,要调整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合理的教育经费分配构成是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关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教育上,以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4 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 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我们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农村改革和建设各项任务的实现,农村社会管理工作的进行,农村社会治安、社会秩序的维持,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行,都需要广大基层干部的努力工作。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工作如何,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的水平如何,政治上的成熟程度如何,对邓小平理论的掌握程度如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工作的知识如何,领导工作能力、组织管理工作能力如何,工作作风如何,等等,都直接关系农村工作的水平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总的要求是: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学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民工作的方法;努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科技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增强带领农民发展经济,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本领。各地都应根据本地情况制定规划,对乡村主要干部分期分批地进行培训,每次解决几个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组织乡村干部轮流到县、乡党校学习,也可以组织他们到奔小康示范村实地考察,交流经验,互帮互助。要通过培训,着重在以下方面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

第一,要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策水平。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突出强调提高政策水平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贯彻《决定》精神,要从乡村干部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他们认真学习理论,学习党的基础知识,学习党的基本路线,学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学习党的群众路线的知识和工作方法。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他们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提高理论、政策水平,创造性地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好团结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和引导群众的工作,提高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水平。

第二,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开展农村工作的实际能力。必须看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状况的深刻变化,日益为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能否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已经成为对广大农村干部的现实考验。因此,要有计划地组织乡村干部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有关科学技术知识,使他们逐步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内行。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县一级党委和政府,不仅要向下级“交任务”,而且要向农村基层干部交方法,帮助广大乡村干部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增强他们处理复杂矛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培养农村基层干部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农村基层干部天天和群众打交道,他们的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民群众对基层干部作风反映强烈的主要是两个问题,一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罚款,或采取其它行政处罚、强制性措施。二是为政不廉洁,用公款大吃大喝,甚至产生腐败现象。必须通过教育、培训,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素质培养。要教育基层干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学会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教育基层干部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会新形势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艰苦奋斗,为政清廉,耐心细致,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地开展工作。

标签:;  ;  ;  ;  ;  ;  ;  ;  ;  

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研究重点(三)_教育经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