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功能科 新疆 喀什 844000
【摘要】目的:总结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共87例,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5例,设为研究组,未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2例,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研究组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BNP峰值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均提示严重病变,其中单支病变6.67%,两支病变37.78%,三支病变55.5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严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BNP峰值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高,LVEF更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为严重。
【关键词】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特点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的发病率仅占2.5%左右,提示患者心肌梗死的面积大,具有非常高的病死率[1]。因此,临床上一定要加强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研究,尽早发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从而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预后。我院以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和未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为研究对象,总结临床特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共8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订的诊断标准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其中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45例,设为研究组,未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42例,设为对照组。对照组42例,其中女性有7例,男性有35例,年龄(41-70)岁,平均年龄(54.3±2.7)岁;其中维吾尔族36例,汉族6例。研究组45例,女性8例,男性37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5.2±2.9)岁;其中维吾尔族38例,汉族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均排除了糖尿病、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肝肾功能障碍、慢性心肺病以及其他疾病的终末期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测定两组患者的心肌酶谱、脑钠肽和LVEF,心肌酶谱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脑钠肽采用脑钠肽快速测定仪和脑钠肽试剂盒测定,LVEF采用HP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仪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CK(肌酸激酶)峰值、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BNP(脑钠肽)峰值、LVEF(左室射血分数)。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BNP峰值、LVEF比较
两组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BNP峰值、LVEF比较具体见下表1。
表1两组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BNP峰值、LVEF比较(x±s)
2.2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
研究组45例患者冠状动脉均提示严重病变,其中单支病变3例(6.67%),两支病变17例(37.78%),三支病变25例(55.55%);对照组42例患者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0例(47.62%),两支病变16例(38.10%),三支病变6例(14.28%);研究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对照组患者的更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对应区域的供血不足引起的,表现为部分心肌坏死[3]。房室传导阻滞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之后一种常见缓慢型心律失常症状,与疾病的预后关系非常紧密。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的发病率比较低,提示患者的病情严重,心肌梗死的面积大[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BNP峰值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冠状动脉均提示严重病变,其中单支病变6.67%,两支病变37.78%,三支病变55.55%,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对照组患者的更严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的研究报道数据吻合[5]。说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CK峰值、CK-MB峰值、BNP峰值比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高,LVEF更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更为严重。
综上所述,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心肌坏死面积大,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心功能差,预后不佳。
【参考文献】
[1]郭筱燕, 黄学成, 王琦武,等.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0(5):733-735.
[2]张朝君, 代中礼, 汪芳松,等.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4,12(3):271-273.
[3]刘啟亮, 陈彬, 王璇. 高原地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阵发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J]. 医药前沿, 2014,20(4):252-253.
[4]李雅娇.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的诊疗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 22(12):145-145.
[5]曲虹.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观察[J]. 医学信息, 2016, 29(10):77-78.
论文作者:迪丽拜尔.克尤木,, 玛依努.克其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30
标签:心肌梗死论文; 房室论文; 完全性论文; 峰值论文; 患者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