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的“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货币替代问题研究_中国货币论文

论中国的“美元化”与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货币替代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货币论文,人民币论文,美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美元化”——人民币被替代问题研究

1.成因分析

姜波克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并结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决定中国货币替代的主要因素。

(1)汇率方面。一般而言,一种货币的汇率越稳定,则用该货币作为国际经济交往的支付手段就越安全,汇率风险导致的损失可能性就越小。此时居民倾向于持有汇率稳定或平稳升值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汇率波动频繁尤其是汇率大幅度贬值的货币。在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行政性色彩,近年来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人民币的汇率决定并不是市场化行为,而是钉住美元的硬性安排,同时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对经常项目下的用汇限制和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以及市场交易的封闭性和垄断性等都表明目前的汇率水平与真实币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样,居民很可能趋向于增加持有美元等外国货币,从而发生货币替代。

(2)通货膨胀方面。研究表明,货币替代程度会随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而骤然上升,但不会随通货膨胀率的下降而立即下降,可见通货膨胀率对一国的货币替代具有严重而深远的促进作用。通货膨胀率的提高除了能引起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危机所致的货币替代以外,其对货币替代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实际利率的影响上,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人民币的名义利率受到人民银行的单方控制而长期缺乏弹性,目前中国又出现通货膨胀水平激增之势,据报道,目前人民币的实际利率水平为-1.66%,如此货币替代水平也随之上升。

(3)国民收入水平方面。一国的国民收入水平表示该国居民拥有的财富水平,以及全国的投资和消费总量。国民收入水平越高,在开放经济下,该国的国际贸易、对外投资和消费水平等也会越高,相应的货币需求也会增加。近年来,中国国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对外贸易等经常性支付持续上升,对外投资规模扩大,人们利用外币进行交易和支付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居民占有财富总量的增加,居民对于多种货币进行资产组合的需求也愈加强烈,这些都导致居民对外币需求稳步增长。

(4)国内外利率差异方面。随着国内外利率水平差异的变动,我国的货币替代程度也可能随之呈现阶段性的变化。

2.货币替代程度分析

对货币替代程度的衡量有两种方法: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货币替代程度的绝对量指标是指国内外币存款总量加上国内流通的外币现金,绝对量指标的准确数据是很难收集的,因此一般采用相对量指标。相对量指标有(即外币存款/本币存款,外币存款/本币供应量,外币存款/本外币供应量)。

根据杨军(2002)提供的人民银行统计司的数据资料,对中国1992~2000年的货币替代程度用上述三个相对指标表示的曲线图表明,中国近十年来的货币替代程度整体水平并不高,但近年来替代程度有升高趋势。下面以1994年为界分成两时段来分析:

(1)1992-1994年。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之前,三个指标比率均较高且持续增长,F/D和一直维持在10%~18%的高水平。当时中国采取的是扩张性经济政策,高增长伴随着高通货膨胀(最高达24%),导致人民币真实收益率下降,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居民预期人民币贬值,纷纷通过各种渠道购进外币。加之当时实行外汇留成制,这使国内银行外汇存款进一步增加。到1994年我国货币替代程度达到峰值。当年国家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多重汇率并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大幅度贬值基本到位,所以货币替代程度自此开始又有所下降。

(2)1995年至今。自1994年以后,经历了1995年、1996年两年的滞后时期,货币替代程度回归其正常的水平,此后,三个指标均在5%~10%之间稳定且缓慢地增长。1996年人民币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减少居民可持有资产的制度性障碍,从理论上讲便利了本外币之间的替代。但是货币替代程度却并未因此而显著上升,原因在于人民币价值已经复归,且基本处于稳定。然而,货币替代程度虽未出现大幅上扬,但近年来却一直是稳步上升的。

“人民币化”——人民币替代其他国家货币问题研究

“人民币化”即指人民币国际化,是对应美元化而提出的新概念,美元已经在拉美国家和地区相当广泛的范围内以相当高的程度进行货币替代,以致形成了特有的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现象,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被普遍接受和使用,这让我们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充满希望,希望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人民币化”现象。

1.现实基础

从目前中国人民币的现实状况分析,人民币的国际化显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现实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人民币国际化已有较为具坚实的经济基础。1979~2002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5%,目前中国GDP达1000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超过6000亿美元,国际储备高达3000亿美元,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已经能够较有力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2)人民币替代周边国家货币的区域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从近年的国际支付和结算看,人民币已经成为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硬通货。在香港,人民币已经成为仅次于港币的“准硬通货”;在蒙古国人民币的流通使用已占其货币总量的60%;在泰国、越南、缅甸、朝鲜、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人民币可以在全境或局部流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还将人民币作为一种储藏手段,甚至官方宣布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并逐日公布人民币与本币的比价。

(3)中国具有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中国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人民币获得了良好的国际信用地位,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政府不惜承受经济增长放慢、出口减少、市场需求不足的巨大代价,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防止了危机进一步扩大和加深,这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了良好的信誉,也为人民币奠定了良好的国际信用基础。另外,中国物价水平指数变动相对平稳,通货膨胀率较低,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双顺差的国际收支格局,外汇储备逐年增长,存量规模巨大,这意味着中国具有充足的国际清偿能力。

(4)金融市场改革和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自从入世以来,中国加快了金融市场改革的步伐。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金融企业上市、不良资产的剥离与核销、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等都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些将促使中国尽快地建立起现代化的银行制度和完善的金融体系,并有效地与国际金融市场进行沟通与融合,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创造有利的软环境。

2.存在的问题

(1)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问题。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就不得不实现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和完善浮动汇率制度。其协调是个困难的过程,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对资本项目的开放变得更加谨慎,然而,对于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过于谨慎无疑将延缓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既要开放资本项目,又要尽量减少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保证人民币币值稳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对外直接投资过少的问题。中国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而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与前者无法相比。2003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不到300亿美元,这不符合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且愿意对外投资的现状。经常项目和金融资本项目的双顺差都表明中国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对外投资的实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在对外投资方面尚存在很大缺欠。

3.发展思路

(1)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适时开放资本账户将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的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证券市场容量较小,金融市场和监管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还不具备开放资本项目的条件。但是,资本项目的开放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为此,中国应在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资本市场、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上,相机决择,加快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

(2)要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和全球化银行体系的建设。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是货币进行国际兑换和调节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一国货币转换为国际清偿能力的重要机制。遍布世界各地的银行机构不仅是保证货币在海外存放、流通和转换的经营主体,也会对促进国际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增强持币信心起到积极的作用,为此,中国应加快金融市场改革的步伐,不断完善中国金融市场的市场化和国际化功能,积极促进中国银行、金融机构的境外拓展。在近期可以考虑将拓展重点放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并以此为起点,逐步建立全球性的银行体系。

(3)改造中国的投融资观念和制度。应逐步放弃现行资本管制办法,避免人为地制造国际收支平衡或顺差,其实较大的经常项目的逆差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长远之计。

综上所述,在可预见的阶段内,人民币被美元替代和人民币替代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的问题都将长期存在。中国作为一个经济规模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维护自身的货币主权,在防止人民币被过度替代的同时要长远地谋求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巩固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标签:;  ;  ;  ;  ;  ;  ;  ;  ;  ;  

论中国的“美元化”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货币替代问题研究_中国货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