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基于门槛效应的实证分析
蓝庆新1,黄婧涵1,李 飞2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9;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摘要: 利用中国2002—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以国际人才迁移和中国海归回流为研究背景,以R&D投入强度作为人力资源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门槛变量,构建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的双重门限效应显著作用于海外高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随着R&D投入强度的不同,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
关键词: 人才回流;研发投资;区域经济;门限回归
随着全球产业转移和人力资本竞争的日趋激烈,中国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回流的机遇与挑战。吸引海外人才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强国之路,也是当今新型经济体提升本国科学技术水平与经济发展质量的一条捷径[1]。中国区域间人才格局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而引致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随着国家实力增强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强化,中国正从人才流出大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回流国之一,开启了“海归回流”的新时代。特别是近5年回国人数同比增长较快, 2016年海归回流数量首次超过出国学生数量,预示着未来更大规模的海归人才“回流”中国 [2],中国将成为全球人才的重要目的地。海归人才特别是海归高科技人才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及促进知识扩散、引领创新、促进区域增长具有关键作用[3-6]。但是,在“新常态”经济转型阶段,技术创新平台建构和海外人才激励机制与发达国家差距仍存,尤其各地区R&D投入的方向和比重差异较大,从而我国区域海归回流的知识溢出效应在R&D投入的差异下引致了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化。
Our English classes are wonderful.每次的英语课“三分钟热身”环节,同学们都要上演一出出搞笑的英语课本剧。Indeed,we are crazy about role playing!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世界新兴工业化浪潮的推动,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曾经一度作为典型的人才外流国开始出现大量海外人才回流的现象[7]。这就是所谓的“智囊增加”或“脑增加”,即海归回流作为智力的回归,终将推动经济发展。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近几年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给海外人才带来了良好的事业发展预期,加之各种人才吸引政策相继出台,我国现已实现了“智力外流”向“智力回流”转变。但是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发展时期,技术创新平台和海外人才激励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尤其各地区R&D投入的方向和比重差异较大。因此,我国各省市海归回流的知识溢出效应在R&D投入的差异下对其经济的影响不尽相同。
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本文采用Hansen面板门限回归模型,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分析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间更为复杂的作用机理;二是分析海外高科技人才在省际不同的R&D投入强度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了海外高技术人才回流对我国技术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不同省际间由于R&D投入强度的差异造成海外高科技人才的知识溢出效应存在何种差异,这将对我国海归人才管理方案和各地区人才激励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2.4.1 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关系处理情况 调研表明,每天接受训练2-3小时的运动员最多(占88.0%),即近90%的运动员要进行每天2.5小时左右的运动训练。几乎所有的运动员平均至少每天训练1次。这与加拿大、美国的中学生运动员“每周活动3~4次,每次训练1~1.5小时,参加1~2次比赛”[3]的情况形成了一定的对比。
1文献综述
科技人才跨国流动是造成区域知识溢出的主要源泉,海外人力资本回流产生的知识溢出通过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杨河清等[3]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海归回流引致的知识溢出效应,指出海归回流产生的知识溢出促进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并且在东部、中部、西部呈递减趋势。陈怡安等[16]研究指出一个地区的科研环境、经济水平、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影响着海归回流对区域经济发展,同时海外人才回流所形成的智力网络通过贸易传播和知识溢出作用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吕文晶对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学术人才的学科分布情况进行系统研究指出,大部分海归人才流向北京、上海和江苏一带,对沿线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高于其他省份[2]。同时,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引领下,国内创业环境日益改善,吸引海归创业人才的比例不断攀升。周小虎等[17]探索了创业生态系统对海归创业人才效能的影响,强调了创业平台、创新氛围等因素的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人才的国际流动是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的强力机制,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8]。Commander等[9]指出海归在国外的长期学习生活,获得了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这些高素质海外人才的回流,对提升本国人力资本存量和推动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Saxenian[10]探究了跨国公司海外人才回流对本国内资企业人力资本的技术、管理知识的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海归对本国经济的影响程度远高于国内同行的非海归。Fosfuri等[11]研究了人力资本的技术溢出效应,尤其是掌握外企的科学管理知识、先进技术的员工,回国后投身内资企业,能够提升内资企业的生产率。Le[12]认为国际性人才回到母国有利于国际性技术的转移,并且人力资本对研发溢出过程起着决定作用。Choudhury[13]以印度的海归人才为研究样本,实证指出海归人才以高素质的创新能力更利于国家专利技术的发明。Rauc等[14]指出中国大量海外人才形成的关系网络对中国双边贸易起到促进作用。Kapur等[15]指出曾就职于美国的中国人才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很多联系,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回流为中国发展带回了宝贵的技术和专家。
以往研究大多强调人力资本和R&D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线性作用,却忽视了R&D 投入在海外人才与经济增长之间门限效应。关于R&D投入是否作用于海外人才进而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学者的观点也存在分歧。(1)有的学者认为R&D投入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Parisi等[18]指出企业R&D投入能够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并通过促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吸收而影响经济产出。Bravo等人[19]的研究结果表明人均R&D支出每增加10%,地区经济增加1.6%。国内学者杜伟等[20]基于中国2002—2010年各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研究表明人力资本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模仿间接作用于内生经济增长,并且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效果存在差异。(2)部分学者持怀疑态度,Ljungwall等[21]将中国R&D投入与世界其他国家做研究对比,指出R&D投入并未提升中国海外人才回流后的技术溢出,也难以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古耀杰等[22]认为R&D投入过多,一定程度上会造成高科技人才对外界知识的依赖而制约了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经济增长。(3)也有学者认为R&D作用于海外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R&D投入只有达到某一特定的临界值时,才能显著促进经济增长[23],Kancs等[24]研究指出R&D投入强度作用于高科技人才,只有当技术知识积累达到一个特定的临界值时,才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以往研究,本文采用Hansen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分析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与我国区域经济作用机理;特别是海外高科技人才在R&D投入强度差异下对区域经济影响,以此丰富相关研究,为我国海归人才管理和各地区创新驱动政策提供参考。
2模型、变量和数据
2.1 模型构建
(4)研发投入强度(R&D)。研发投入是保证地区企业创新增长的关键动力,本文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占该地区GDP比重衡量。
LNGROWTH it =φ +λ 1MAR it +λ 2TRA it +λ 3FDI it +λ 4GOV it +λ 5FOC it +α 1HTT it I (R &D it ≤γ )+α 2HTT it I (R &D it >γ )+ω i +τ t +ε it
(1)
式中,i 和t 分别代表地区与时间,LNGROWTH it 表示i 地区t 年的经济增长情况;MAR 表示市场环境,TRA 表示对外贸易;FDI 表示外商直接投资;GOV 表示政府干预;FOC 表示产业聚集度;HTT 表示高科技人才;R &D 为i 地区第t 年的研发投入。ω i 为不随时间变化的各省份截面的个体特定效应,τ i 为时间的特定效应,ε it 是随机干扰项;R &D it 为门限变量,γ 为待估门限值,ε it ~iid (0,σ 2),I (·)为示性函数,φ 为模型估计的截距项,λ i 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
同理,如果样本数据存在双门限,模型(1)可以扩展到双门限面板模型,即:
LNGROWTH it =φ +λ 1MAR it +λ 2TRA it +λ 3FDI it +λ 4GOV it +λ 5FOC it +α 1HTT it I (R &D it ≤γ 1)+α 2HTT it I (γ 1<R &D it ≤γ 2)+α 3HTT it I (R &D it >γ 2)+ω i +τ t +ε it
(4)
其中,γ 1、γ 2是待估算的两个门限参数,且γ 1<γ 2,其他符号同方程(1)。
2.2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7)政府财政支出(GOV)。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是地区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GDP的比值衡量。
由于老年患者各项器官机能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衰老,再加上伴有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且骨科手术创伤较大,同时术后精神障碍与手术麻醉方案存在密切的关系,若患者未接受有效安全的麻醉处理,则会导致老年患者术后出现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因此,有效的麻醉方案对手术治疗的老年骨科患者是非常重要的[1-5]。本次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6年8月~2017年9月接诊治疗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骨科患者,分析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效果,通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短期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有次在刮风下雨的天气里遇见她,那天雨下得很大,即使打了伞,书包和袋子还是不免被雨水弄湿。尤其是收伞上车的过程中,会有两秒左右是处于任风雨欺凌的状况。
(2)高科技人才回流(HTT)。人才存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科技进步,进而根本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本文以历年海归回流人数占同期出国人数的比重衡量。
(3)对外贸易程度(TRA)。对外贸易过程中技术溢出和知识溢出为本国企业带来了创新知识和先进技术。因此,对外贸易的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本文以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区域GDP的比重来表示。
企业在合并重组的过程中,应对财务管理体系进行优化。首先其应当统一财务管理目标与制度,从而使各部门的工作得以凝聚。其次财务部门应当利用大数据以及信息技术,构建更为高效的管理体系。最后财务部门应增设管理会计职能,以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
门限效应源自物理学概念,近年来经济学领域开始将门限效应引入研究,衡量一些经济现象的变化幅度影响另一些经济现象变化程度,在门限值上下所产生的效果即门限效应[25]。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框架,使用静态面板数据非线性门限回归模型,降低估计偏差,内生性地搜索门限变量中的“临界值”。建立以R&D强度为门限变量的海外人才回流与区域增长的非线性门限模型如下:
(5)外商直接投资强度(FDI)。外商直接投资为本国带来了先进技术和资本,提升了高科技人才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地区经济的整体增长。本文以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地区GDP的比值衡量。
(6)市场环境(MAR)。供给方与需求方所形成的市场环境对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有重要影响。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市场周转率作为衡量指标。
(1)地区经济增长(LNGROWTH)。最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就是地区GDP,因此本文选用区域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中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藏除外)2002—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LNGROWTH的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R&D投入强度和FOC的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FDI、CAP和FT的数据来自《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源汇编》及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等;HTT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库。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8)产业聚集度(FOC)。海外高科技人才的回流推动了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产业聚集不仅带来了规模经济效益,而且集中度高利于高素质人才形成较强的关系合作网络。本文用高技术产业企业数量来表示。
黄剑七彩金雕塑多为国内外重大活动和事件的纪念性主题作品,如:为联合国70华诞而创作的世界和平主题雕塑《和平之声》、2022北京冬奥会七彩金系列雕塑《冬奥之约》《冬奥之梦》《冬奥之舞》、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而创作的生态主题雕塑《马兰仙子》、为纪念嫦娥三号首次登月成功而创作的大型雕塑《嫦娥奔月》、中国“首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论坛”环保主题雕塑《紫气东来》、为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而作的纪念性雕塑《铭记·大运》和为纪念玉树地震而作的《玉树花开》。
表 1变量描述性统计
3实证结果及分析
按照上文的研究思路,本文对R&D投入门槛差异下的海外人力资本回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首先进行门限效应检验,这是求解门限回归模型的关键,若不存在门限效应,即使门限回归模型系数显著提高,也没有意义。其次,在确定存在门限效应的前提下观测门限个数,若门限个数为1,则面板门限回归模型为单门限回归模型,若门限个数为2,则认为该回归模型存在双重门限,以此类推。最后利用序贯估计法求解门限回归模型中的门限值,并在此基础上检验各门限的估计值,同时构建出门限值的置信区间。
关键词是文献内容的高度浓缩和精炼,其涌现的频次越高,表明其表达的研究主题热度越高,而高频关键词集中体现的是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此外,本部分主要分析指标为关键词频次和中心度,中心度表示在网络中节点的关键性作用,直接反映了对应关键词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媒介能力以及资源调控的支点。
由表2和表3结果可知,单门限效应和双门限效应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而三重门限效应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也不显著。根据Hansen[25]门限理论,可以认为海外人力资本回流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受到R&D投入大小的影响,并存在R&D投入的双重门限效应。具体分析,单一门限时,门限值为0.005,低于该门限值,海外人力资本回流对经济增长在1%显著水平上的回归系数为55.59,表明在该门限值以下海外人力资本回流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而在门限值之上回归系数为52.59,也在1%水平上显著,依然说明海外人力资本回流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双重门限下,研发投入R&D水平在低于0.010值和高于0.058值时,系数为正并且非常显著,表明海外人力资本回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大;而其值介于0.010和0.058之间时也显著,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所减弱。总之在双重门限的水平上海外人力资本中R&D投入强度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表明在这一水平上扩充海外人力资本数量与提升其质量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即随着科技型研发投入(R&D)强度的加大,海外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显著性正相关,并表现出明显的门限效应。控制变量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入和政府干预对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外商直接投资和固定资产投入以及政府干预能很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些微的促进作用,高科技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表 2以 R& D为门限变量回归结果
注:括号内为t统计量值,***、**、*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下同
其次,对该门限的估计值进行真实性检验。由表3可知,研发投入R&D作为门限变量,单一门限的门限值为0.005,在95%的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0.005 0.016],并且单一门限的LM检验结果在5%水平上显著,这说明R&D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个门限效应。双重门限的检验结果显示其门限值分别为0.010和0.058,对应的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08 0.013]和[0.006 0.058],双门限的LM检验结果也在5%水平上显著,可见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不止一个门限。而三重门限效应不显著,所以无需对门限估计值进行真实性检验。
真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继“宗派色彩”“山头主义”以及“码头文化”之后,新形势下,有的地方,又出来了个“酒局圈”。“酒局圈”是个什么怪胎?近日,河南省纪委和组织部联袂出手,以治理“酒局圈”为切入口,在全省集中开展整治“帮圈文化”专项排查工作,我们才知道这个“酒局圈”究竟是何等货色!
表 3门限显著性检验和置信区间
注:F值和P值是通过bootstrap反复抽样3 000次得到的,下同
图 1门限变量 LR值图(双重门限)
图 2门限变量 LR值图(双重门限)
由图1和图2可知R&D投入在双重门限模型中其估计值分别为0.010、0.058。其门限估计值的 95% 置信区间是LR值小于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数值构成的区间,估计值与真实值相等。
高投入(大于0.058)或低投入(小于0.010)的R&D都在很大程度上发挥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而处于中等程度的R&D投入(介于0.010~0.058间)时,海外人才回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稍有减弱。出现上述情况,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解释:第一,我国目前正处于复杂的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时期,高科技型人力资源整体存量不足,人力资源的培训投入不够,尤其是相关的自主研发型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培育和提升。因此,当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后,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注入了新的血液,并且海归回流带回的不仅是先进技术和科学知识,而且海归所拥有的强大的科技网络关系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这个阶段,加大R&D投入强度势必能显著提升海归人才对经济贡献的效应,尤其是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文化活跃的地区,人力资本的吸收能力远远高于其他省市,这些海归的知识溢出效应也较其他省市偏高。此外,R&D投入水平较低时,海归人才的技术溢出和知识溢出能够给内资企业员工带来了更多的技术模仿和学习机会,这样一来当地政府和企业加大R&D投入强度就可以显著提升人力资本的技术水平与工作效率。
然而,随着政府和企业R&D投入水平的提升,内资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技术水平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是本土的高科技工作人员能够高效而快捷的获取海归人才溢出的技术和知识,这样一来,容易导致内资企业员工产生知识依赖。虽然政府和企业的R&D投入继续增大,但是依据技术的边际效应递减原理,海外高科技人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效应开始减弱,并且内资企业员工的自主创新能力有所下降,因此,政府和企业的R&D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稍有下降。但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中国,加剧了内资企业的竞争局面,内资企业员工在与海归人才交流的同时,开始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所以若是R&D投入持续增加,海归人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就会重新显现并得以更大的发挥。
此外,我国又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发达地区技术实力和创新人才水平较高,高科技型人力资源存量相对充足,即使低R&D投入依然不会影响人力资源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生产效率,所以低投入情况下该区域海归人才依然对经济产生贡献作用。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人才供需不平衡,在低R&D投入水平下,难以吸引到海归人才,这就需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引导来促进海归人才的区域化流动,提升国内R&D人力资本的劳动效率,进而更好地服务于转型时期地经济发展。
4结论
本文运用Hansen发展的门槛回归思路,采用2002—2016年中国大陆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虑R&D投入的门槛情景,实证检验了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
海归回流作为人才的智力回流形式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海外高科技人才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R&D投入强度双重门限非线性特征。低R&D投入下,海归人才所需的科研平台较低,难以吸引到高科技人才来建设当地经济,主要靠政府引导各类人才优化配置来更好的服务于经济发展;高强度的R&D投入实现了海外高科技人才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作用,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内资企业员工由于学习效应很快便能吸收外商的技术、知识外溢。
二级教学单位作为新教师培训的实施主体缺失。二级教学单位主体意识淡薄,没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实施新教师培训,或当二传手,或应付,或搞形式,走过场。
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发展时期,高科技经济环境尚未形成,高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因此,各地区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是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的关键。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总是流向一个使其自身价值增值的地区和产业。高技术产业聚集的发达地区已成为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回流的高地,中西部地区可加强高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开发知识科技型优势产业等技术起点高、成长性良好以及环保节能的新型产业,以经济环境的改善吸引海归回流。各地政府应制定并实施与优秀人才配套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及搭建更宽广的创业平台,引导海归回流。同时积极搭建国内外技术人才交流平台,促进国内企业与国外R&D机构紧密合作,实现以R&D和FDI为主的技术供给模式最大化融合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政府和企业在加大R&D经费投入的同时,应提高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力度,使内资企业员工高效地吸收海归的知识溢出,提升R&D经费产出效率,实现R&D投入产生正的经济增长效益,而西部地区应设立人才发展的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吸引和开发高层次的、优秀的人才回流。
参考文献:
[1]陈杰,刘佐菁,陈敏,等.人才环境感知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流动意愿的影响实证:以广东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8,38(1): 163-169.
[2]吕文晶,哈梦颖,陈劲.“一带一路”归国学术人才学科分布分析[J].技术经济, 2017,36(11): 55-61.
[3]杨河清,陈怡安. 海归回流:知识溢出及门槛效应:基于中国的实证检验[J]. 人口研究, 2013,37(5): 91-102.
[4]牛珩,周建中.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学科领域的定量分析与国际比较 [J].科技管理研究, 2017,37(6): 243-249.
[5]曹薇,邱荣燕.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协同创新产出的非线性关系:基于1995—2014年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J].科技管理研究, 2017,37(4): 140-143,148.
[6]甄伟丽,朱欣民.中国家电行业中的引进—吸收—再创新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9):255-257.
[7]彭中文.西方关于人力资本流动与技术溢出研究综述[J]. 经济纵横, 2006(4): 77-79.
[8]林琳.智力流动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 经济评论, 2009(2): 147-153,160.
[9]COMMANDER S, KANGASNIEMI M, WINTERS L A. The brain drain: a review of theory and facts[J]. Brussels Economic Review, 2012, 47(1): 29-44.
[10]SAXENIN A L. The new Argonauts: regional advantage in a global economy[J]. Economic Geography, 2010,84(1):105-108.
[11]FOSFURI A, MOTTA M, RONDE 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and spillovers through workers' mobility[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1,53: 205-222.
[12]LE T. Brain drain or brain circulation: evidence from OECD’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R&D spillovers[J].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8,55(5): 618-636.
[13]CHOUDHURY P. Return migration and distributed R&D in multinationals-a study using micro data[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0,23(5):342-351.
[14]RAUCH J E, TRINDADE V. Ethnic Chinese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2002, 84(1): 116-130.
[15]KAPUR D, MCHALE J. The global migration of talent: what does it mean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J].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2005, 23(6):213-224.
[16]陈怡安,杨河清. 海归回流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实证[J]. 经济管理, 2013,35(4): 82-93.
[17]周小虎,毕轲.创业生态系统对海归创业人才效能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J].技术经济,2017,36(8): 76-84.
[18]PARISI M L, SCHIANTARELLI F, SEMBENELLI A. Productivity, innovation and R&D: micro evidence for Italy[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6, 50(8): 2037-2061.
[19]BRAVO-ORTEGA C, MARIN A G. R&D and Productivity: a two way avenue?[J]. World Development, 2011, 39(7):1090-1107.
[20] 杜伟,杨志江,夏国平.人力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4(8): 4-10.
[21] LJUNGWALL C, TINGVALL P G. Is China different? A meta-analysis of the growth -enhancing effect from R&D spending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5(36):272-278.
[22] 古耀杰,任艳珍. 人力资本、R&D、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 2015 (2): 25-30.
[23] GONZALEZ X, JAUMANDREU J. Threshold effects in product R&D decisions: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R].Madrid,Spain: FEDEA, 1998:4-10.
[24] KANCS A, SILIVERSTOVS B.R&D and non-linear productivity growth [J]. Research Policy, 2016, 45(3):634-646.
[25]HANSEN B E. 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99, 93: 345-368.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Overseas High -tech Talents Reflux on China ’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reshold Effect
Lan Qingxin, Huang Jinhan,Li Fei
(1.Schoo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29,China; 2.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from 2002 to 2016,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talent migration and returnees reflux of Chinese, taking R&D investment intensity as the threshold variable of human resources to the growth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constructs the threshold regression model, and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reflux of overseas high-tech tal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at the double threshold effect of R&D investment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contribution of overseas high-tech talents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different intensity of R&D investment, there is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overseas high-tech talents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 :talents reflux; R&D investment; regional economies; threshold regression
中图分类号: F2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7695( 2019) 10-0114-06
收稿日期: 2018-08-02,修回日期: 2018-11-03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2017FY10130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理论、评价和战略”(18VDL010);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XDA2003020302)
doi: 10.3969/j.issn.1000-7695.2019.10.016
作者简介: 蓝庆新(1976—),男,天津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与对外投资;黄婧涵(1992—),女,山东青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跨国投资;李飞(1982—),男,通信作者,山东淄博人,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标签:人才回流论文; 研发投资论文; 区域经济论文; 门限回归论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论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