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新闻系 四川 绵阳 621000
灾难到来,除了感叹生命的脆弱,人们还不忘审视每一次灾难中人为可操作,以达到规避灾难或者减轻伤害的每一种可能,这是来自每一个人在共同生存空间下,对潜在危险的深深焦虑,而这时往往需要一颗来自官方的定心丸——权威发布。
7月19日开始,河北邢台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雨过程,截至23日上午九点,洪灾共造成邢台市25人死亡,13人失踪。此次洪灾广受关注的事件是发生在20日凌晨,七里河洪水在大贤桥处溢流,导致大贤村8人死亡,1人失踪,多名儿童遇难。网友对此事件的广泛关注起于22日深夜,一段“书记下跪”的视频将邢台洪灾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随后围绕“媒体报道延后”、“死亡人数不准确”、“市长道歉为时已晚”、“天灾还是人祸”、“撤离通知不到位”、“转移时间延误”、“村民防汛意识弱”等话题,网民在网络上掀起一阵又一阵热议。在中国应急服务网关于邢台事假的舆情大数据统计中,网民情绪负面情绪占比,高达75.29%,并主要表现为对政府的质疑。为何产生如此集中的负面舆论,从政府权威信息发布的角度看,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1.权威发布落在舆论高峰之后。主流媒体、权威机关有义务首发权威消息,在保证权威及时准确可靠的基础上,还要让表达方式变得灵活。邢台洪灾发生于19日,直到22日,“书记下跪”的视频开始引爆此事。舆情产生发展过程中,由社交新媒体草根账号图文爆料的形式进入公众视野,从草根爆料,到微博微信自媒体自发传播,导致舆情进一步扩大,随后主流媒体介入相关灾难及舆论事件报道,最后倒逼官方回应灾情现状,正面舆论冲突。显然在整个舆论发展过程中,官方的沉默及通报缺位被恶意解读,给了谣言滋生和发展的空间,也正是官方权威通报不及时加剧了舆论‘次生灾害’的形成。
2.权威信息发布内容不确切。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原则是指被披露的信息在内容上必须符合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要求,不得有重大遗漏、虚假或不可利用性,被披露的信息只有同时具备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才符合准确性原则。在邢台洪灾舆论场中,邢台官方权威公布中最受争议的一点便是官方对相关受灾情况通报前后不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7月20日,邢台市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清飞在接受河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洪水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7月22日晚间,河北省邢台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官方微博@邢台发布称,“洪灾共造成9人死亡,11人失踪”;7月23日,再次发微博称,“洪灾已造成邢台市境内死亡25人,失踪13人。其中,大贤村共有8人死亡,1人失踪。”面对网民持续质疑,7月24日,邢台市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承认灾情统计不准确。灾难刚刚发生后因为部分区域可能出于客观原因无法得出准确伤亡情况,但作为权威信息前后反差如此之大,使得政府部门权威机构公信力丧失,官方权威发布在舆论场权威地位不断下降。
3.官方和民间意见场意见的对立却并非偶然。在舆论事件中,民间意见场往往与官方意见场处于冲突位置,意见内容本身多表达对政府行为的不满,多数网友习惯性站在相对弱势的一方,与政府对立,不信任政府发布的信息,并可能引发现实中的抗议性冲突行为。在当前政府公信力遭受普遍习惯性质疑的环境下,一旦出现针对政府的抗议性谣言,民众态度往往简单地倾向于相信,而对政府发布的唯一官方信息产生抵制和反抗信息,从而再次增强对谣言的信任。在新媒体时代,海量信息在网络上滚雪球般传播,如何通过权威信息发布应对网络舆情,需要更多的探索。
4.信息发布以公共利益为基础导向。在权威信息的发布过程中,政府作为主体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双重职能,政治统治主要是维护自身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社会管理职能则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虽然在我们国家,党和政府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部分地方官员为自身利益的考量,采取封闭信息,部分发布或延时发布相关信息等消极方式对待舆论,最终导致严重后果。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政府权威发布,尤其是针对危机性事件的权威发布更加准确、及时和公正。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开条例》中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应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这一条例明确了我国权威信息发布中的公众原则。
5.注重信息发布的策略:主体明确、时间恰当、内容准确。在社会舆论被提升至如此重要地位的当下,除了要把握好权威信息发布的公共利益导向外,在信息发布过程中还要从明确信息发布主体、恰当的时间选择和内容客观、真实、准确等发布策略上,结合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多加考虑。首先,主体指信息发布的权威机构,政府机关等相关权威机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相关信息发布部门也已经牵涉到争议中时,可以考虑由上一级部门等更权威的主体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工作,即权威信息发布机构本身一定要具备权威性。其次,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时间的重要性已经被提上一个无以复加的地位,从相关“黄金24小时”到“黄金2小时”乃至争分夺秒,认知心理学中存在“首因效应”,受众最早接受到的消息,最可能在传播竞争中占得先机。第三,权威信息发布的内容做到有理有据、真实可信才能使谣言没有生存空间,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公信力及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
在当前网络新媒体时代,传者和受者紧密结合,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除了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危害性大的灾难性事件本身社会关注度高,网络受众对信息需求强,在没有足够详细及准确的权威信息的发布情况下,也使一些非恶意的信息发布因为其立场角度片面化、对事实把握能力有限、传播方式及用语不规范等在网上复杂传播过程中被曲解等,同时也给了恶意谣言极大的滋生和发展空间。在面对南北方大面积洪灾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加强对防汛抗洪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弘扬正能量,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把各项工作做好,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政府机关,兼具政治统治和公共服务两项职能,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公信力,而在灾难面前除了要做好灾前预警灾后救助外,也应该让心系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对灾情及救援情况有一个尽可能正确的认识,而把握住权威发布的主动性,也是政府在激烈的舆论竞争中更能抢得先机。
论文作者:王杰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权威论文; 信息发布论文; 舆论论文; 邢台论文; 政府论文; 洪灾论文; 信息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