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思考_信息发展论文

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思考_信息发展论文

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中的问题及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进程论文,科技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完善,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各领域的发展。作为担负传播科学技术、宣传科学知识、提供信息服务和促进科技市场发展重任的科技期刊,必须抢占信息化的先机,才能求得生存,完成使命。业内人士对于推进科技期刊信息化、网络化的认识是较为一致的,但在具体的运作实施中,还存在不少影响发展的问题,笔者试从建立信息网络、开发信息资源、培养信息人才和建立信息队伍等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立资源丰富的信息库,向社会提供完善全面的服务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物理层面的互联网络接驳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向用户提供丰富完善的信息服务。近年科技期刊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北京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收录了1989年以来的中文科技期刊5000多种①,中国科技期刊网络中心已在1998年初步实现了中国科技期刊全文上网②,一些科技期刊也开通了网站,建立了主页,如“书生之家”中华期刊网为入网期刊编辑部提供虚拟主页,如期刊简介、信息等,并提供检索、投稿、订购等功能,这是十分可喜的。但也必须看到,一些网站只是单纯罗列各种信息,没有进一步作深层次的再开发利用,尚处在“表层信息化”的阶段,忽视增值服务,利用者使用起来很困难,不容易知道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哪里,因而只是受一部分业内人士关注,服务面小,发展缓慢。当然这一问题不独在科技信息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目前国内网络建设热降温,怀疑、批判之声骤起③,以及一些无特色的网站销声匿迹,其原因大都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有关,对此应引以为鉴。我们要认识到:信息化社会是信息充分共享的社会,其社会化和共享程度高、应用性强,访问者、用户就多,从而可以取得较好的效益和回报,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基本信息收集后,着力做好开发利用工作,使“表层信息化”向“深层信息化”阶段发展,并在服务上创新,尽可能主动地将信息分类,作好专业化分析,为不同层次、类别的人士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如除了期刊简介、近期目次、订购指南外,还可以及时向用户提供刊物近期选题计划、报道重点、来稿刊用率及其未刊用稿原因分析等信息,以指导作者撰稿、投稿。在宏观上,还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半衰期、被引率等指标的分析,指导刊物改进工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科技期刊是反映科技信息和科研成果的窗口,更要为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做好服务工作,要专门分类、收集、整理这方面的信息提供给工农业和服务业或科研机构,这对改变科技期刊市场狭小的现状也很有裨益。在服务手段上,可借鉴国外的做法,注重做好网页信息的专业化,运用“推送”(PUSH)技术,根据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具有高度利用价值的信息内容,将特定种类的信息自动传送用户,而且每天都更新内容④。我们可以将进行了专业化分析的信息定向传送给相应的作者、读者或工矿企业、农村、服务业、科研机构等,这样就可以扩大服务面,开拓市场,争取更多用户,提高信息的社会化和共享程度,期刊也可由此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化的应用性,推动科技期刊的跨越式发展

信息网络建设是要推动我们的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网络社会,使传媒进入网络传播时代,使社会的生产、流通、教育、科研、娱乐、医疗等各种经济与社会活动都越来越多地转到网络上进行。因此信息网络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应用上,以此来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进入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新的时代。就科技期刊而言,也要借助这一变革的推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前不少科技期刊虽然配备了计算机等设施,但在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出版、印刷和发行及编务管理的过程中,仍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沟通和工作协作,即使在编辑部内部也是如此,大家仍然在传统的模式下开展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网络化应用的基本条件——信息的控制管理系统,有的是编、排、印系统不在同一平台上,互不衔接,软件应用系统配备不完善、不统一,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发行者就无法利用网络便捷、低成本、交互性强的优势进行有序的沟通交流,网络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如同道路和汽车都有了,却没有统一的交通管理设施和规则,汽车无法上路一样。因而当前科技期刊网络的建设、运转要注意抓信息控制管理系统的建设,以此为基础,使科技期刊的业务过程进入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有了这个平台,就可以建立一个跨部门、跨地区的虚拟编辑部,突破传统的空间、时间的距离和限制,将分散的资源综合起来,并对整个业务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如在网上向作者约稿,介绍办刊宗旨、特色,作者投稿,编辑与审稿人及作者之间在网上讨论,修改稿件,以及读者查询、出版编排和发行等都可在网上完成。利用这个应用系统对稿件的收录、审稿、回修、签发、归档等进行控制和管理,使整个业务流程快捷、有序,改变传统模式中信件来往、收寄样稿、电话查询等繁琐、低速的流程方式,从而降低成本、减少差错,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网络化发展需求

科技期刊网络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外,还要有一个包含作者、编者、审稿人、发行人员、读者等在内的能运用、管理网络的群体,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期刊的网络化。但网络化毕竟与传统的生活、工作方式不同,它对人的信息意识、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从目前这个群体的状况看,离网络化发展的需要还有较大的距离。笔者曾对广西区33种高校学报的编辑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只有约13%的人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运用技能,由此判断作者、读者群的状况不会更好。要改变这种状况,使科技期刊的网络运转起来,并达到“网络化”的程度,当务之急要从建立人才队伍入手,根据需要培养、培训不同类别、层次的人员,从而形成一个能运用、管理网络的群体。

在人才队伍建设和群体培养上,可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他们主要从事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建设和网络的运作管理层面的工作。要着重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使他们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水平,熟悉整个科技期刊、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状况,善于进行信息整理、加工和分析,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潜在的市场、资源。二是编辑、稿审人员层次的队伍建设。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或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对他们主要是进行知识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的培养提高,通过强化培训,使之成为既有扎实编审能力又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素质的群体,能从浩瀚的信息资源中撷取有用成分加以开发利用,能利用网络进行服务的创新,帮助作者、读者便捷地找到想要的资料信息,为他们提供主动的、全方位的服务。同时能把作者、编辑、审稿人的意见汇集沟通,进行及时的处理,并从中发现作者和优质稿件、稿源,发现潜在的用户,使之成为科技期刊相对稳定的作者、读者群。三是作者、读者群的培养。与传统编辑出版模式不同,作者、读者也成为网络化正常运转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通过联谊会、培训班等形式对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进行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运用网络查询科技期刊的各种信息、投稿、回修、向编辑部建言献策的技能等等,使作者、读者能与编辑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及时地沟通思想,交流信息。

在队伍建设和人才的使用上,要利用网络的优势,将传统的人事管理变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用虚拟化的形式,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如在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建设中,不必将专业技术人员人事关系调到一起,组成固定的班子开展工作。除个别管理人员外,其余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以虚拟的形式构成,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可利用全国的资源,提高质量和效率。审稿人队伍更是可以借此改变当前主要由本地区、本行业人员组成的现状,尤其是在学科专业发展高度综合、分化的趋势下,这对人员少、较为分散的科技期刊来说,意义更为重要。

标签:;  

科技期刊网络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思考_信息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