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世界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_世界经济论文

2004年世界经济将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势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1996年到2000年,分别为4.1%、4.3%、4.6%、5%和4.7%,(注:根据IMf2002年9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提供的数据。)2001年陡然降至2.4%,2002年回升到3%。2003年是世界经济走出衰退阴影,恢复正常增长的一年。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尽管世界经济增长前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2004年世界经济形势将进一步好转。也有经济学家认为,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是恢复性的,因而增长速度较高,而正因为如此,2004年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回落。但是,不管怎么说,2004年世界经济将保持良好增长势头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疑义的。

一、世界经济增长的总体形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3年9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3.2%,2004年为4.1%(表1)。2003年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是美国经济的复苏,而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则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二引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用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甚至超过了美国。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

%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世界

4.7

2.4

3.0

3.2

4.1

发达国家

3.8

1.0

1.8

1.8

2.9

美国

3.8

0.3

2.4

2.6

3.9

日本

2.4

0.4

0.2

2.0

1.4

德国

2.9

0.8

0.2-1.5

发展中国家 5.7

4.1

4.6

5.0

5.6

亚洲发展中国家 6.7

5.8

6.4

6.4

6.5

转型国家

6.6

5.1

4.2

4.9

4.7

俄国

9.0

5.0

4.3

6.0

5.0

资料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2年9月(2000年数据):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3年9月(2001-2004年数据)。新报告对以前报告中的许多历史数据进行了调整。2003年和2004年数据是预测数。

IMF认为,在未来几年中,世界经济仍然面临通货紧缩的威胁,但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也需要对缓慢的通货膨胀保持警惕。IMF估计,2003年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以消费物价指数衡量)低于2%,并将在2004年进一步下降到1.5%,从而达到3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3年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为6%,2004年将进一步创造5%以下的历史最低水平。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世界物价上涨率应该高于IMF的预测。世界贸易组织(WTO)认为,2003年石油价格将能保持在30美元一桶的水平上,2004年由于石油供给的增加,石油价格将下降到25美元一桶的水平上。

由于世界经济增长固有的不确定性,在赋予2004年世界经济增长态势良好较高概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全球经济仍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包括:

股票市场泡沫破灭对美国金融体系影响的不确定性。上世纪末的股市泡沫,就其严重程度来说,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判断如此严重的股市泡沫崩溃后的经济调整是否已经完成,没有先例可循。在90年代,经济学家曾经无数次预言日本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崩溃后的调整已经完成,日本经济即将走出衰退,经济学家无数次因自己预言的错误而颜面尽失。美国经济在本次股票泡沫破灭后的调整速度之快,不能不让人心存疑虑。我们不应该忘记,日本的不良债权问题是在其资产泡沫崩溃的5年之后(1995年)才凸显出来的。在美国,在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其金融体系似乎并未受到严重打击。这确实可能是美国金融体系,特别是其银行体系十分健全的结果(但直到最近,美国的金融机构仍频频爆出丑闻)。但这也可能是美国银行机构在90年代通过种种技术手段,分散风险的结果,如通过把债权打包出售给其它金融机构,特别是保险公司。如果泡沫破灭确实产生了大量坏账,只不过这些坏账由于已被转移到保险机构,而被隐藏起来(保险机构不必遵守银行机构所必须遵守的一系列透明性原则)和被分散化了,则美国股市泡沫对美国整个金融体系最终将产生什么后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日本的经验说明,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调整过程是漫长和曲折的。美国是一个高负债国家,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尽管目前并无明显迹象)其后果是难以设想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估计。

全球经常项目的不平衡对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影响的不确定性。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和亚洲国家的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在近期仍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由于美国2003年的贸易逆差将高达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美国越来越难以通过外国资金的流入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将听任美元贬值,以增加出口和减少进口。鉴于发展中国家对美国市场的严重依赖,美元的贬值将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引资格局造成冲击。不仅如此,如果市场形成美元贬值的长期预期,美元将形成暴跌之势。美元的暴跌将对美国和世界的货币金融体系造成后果难以估量的冲击。如果美国不愿放弃“强势美元”政策,美国就必须缩小国内投资和储蓄之间的缺口。而储蓄(减少消费)的增加和投资的减少将对美国经济的增长造成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也会对发展中国家的对美贸易产生不利影响。总而言之,当前世界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逆差的增长。这种建立在全球经常项目不平衡基础上的增长是难于维持的,而对这种不平衡的任何形式的纠正都可能对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造成严重冲击。

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住房价格的不断攀升,对于抵消股票价格暴跌导致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不利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住宅市场的繁荣(住房价格比上一个高峰高30%)(注: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3,Sep.2003,Chapter 1,p.24.),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低利息率政策支撑的。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恢复,由于各种可能的原因(其中一些是难以事先预料的),利息率可能会从现在的历史最低水平回升。利息率的上升,将导致房地产价格的下跌。如果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的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严重泡沫,利息率的上升就会导致住宅市场泡沫的崩溃,并进而对经济增长造成严重打击。

发展中国家偿债能力的不确定性。债务拖欠有可能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在2003年有所缓和,但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某些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在一定条件下(如发达国家利息率的上升),巴西、阿根廷金融危机还可能重演。由债务问题触发的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必将对世界经济的回升造成不利影响。

其它不确定性。政治事件、能源问题、各式各样的自然灾害都可能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与正常增长造成冲击。没有任何东西是一国决策者所能掉以轻心的。

二、美国、欧元区、日本和其它国家(地区)经济

1.美国经济出现强劲回升势头

2003年前两个季度,美国GDP增长速度,按年率计算分别为1.4%和3.3%,好于人们的预期。IMF预测:2003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将由2001年的0.3%、2002年的2.4%上升到2.6%;2004年将达到3.9%。

2003年前半年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消费需求的增长,其次是政府开支的增长。美国固定投资和出口的增长仍然十分疲软。2003年前两个季度,美国企业固定投资的增长速度分别为-0.83%、0.14%,美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分别为0.78%、-1.2%。

2003年10月30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率按年率计为7.2%,达到了自1984年以来的最高点,远高于华尔街约6%的平均预测值。其中居民消费增长率为6.6%,对GDP增长贡献了4.7个百分点。非住宅固定投资增长率为11.1%。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是美国经济实现复苏的最强有力证据。2003年11月25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更加令人吃惊的消息: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按年率计为8.2%,创下20年来的最高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是美国经济复苏的最强有力的证据。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强劲增长同美国政府的减税政策有关,第四季度的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回落。

美国经济今后的增长势头主要取决于居民消费支出是否能够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企业的投资支出是否能够得到恢复。而这两者又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劳动生产率。经过IT泡沫之后的调整,即淘汰过剩生产设备和裁员,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已明显回升。2003年第三季度,美国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达到9.4%的惊人高度。2003年全年非农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速度则达到5%。(注:美国商务部:Weekly Commentary o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s,Dec.1-5,2003.)

公司盈利。2002年以来美国公司的利润状况开始好转,在第三季度,公司利润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0%,比上季度上升了11%。

股市价格。道指由2002年的8000多点上升到迄今的10000点以上。自2002年10月到2003年9月底,纳指则更是上升了43.6%。

房地产市场。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并未如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那样出现暴跌。

失业状况。目前美国经济中最引人注意的问题是失业率居高不下。6月份,美国的失业率上升到6.4%,创下9年来的最高纪录。目前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明显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裁员、延长工作时间实现的。大规模裁员的做法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在宏观上却很可能再次引发经济衰退。6%以上的失业率将使汽车和住房市场遭到严重打击,甚至会给银行带来严重问题。事实上,出于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忧虑,2003年9月美国的各种重要消费者信心指数都曾明显下跌,并进而导致了美国股市的大幅度下跌。(注:John Labate:US consumer confidence survey tumbles,Financial Times,Sep.30,2003.)失业率是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滞后指标,如果这个指标也得到改善,则美国经济的复苏就可以说是肯定无疑的了。失业状况目前也有所好转,2003年11月失业率已经下降到5.9%,但仍高于2002年的平均失业率5.8%。(注:美国商务部:Weekly Commentary o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s,Dec.1-5,2003.)

财政政策。为了保证经济复苏不至于中途夭折,2003年美国政府继续推行以减税为主要特征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美国政府的减税计划有三个主要成分:(1)加速退税;(2)减少公司红利税;(3)增加企业投资税收减免。在实行大规模减税的同时,美国政府大量增加了财政开支,特别是军事开支。在减税的同时增加开支,必然导致财政状况的恶化。在2001年年底,权威机构还在预测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美国政府的财政赢余将分别达到1200亿美元(注:Shail A Murray:Consensus Builds Among Lawmakers,The Wall Street Journal Europe,Sep.28-29,2001.以上为财年数,美国的新财政年度由每年10月开始。)、1760亿美元和1720亿美元。(注:EPI Issue Brief,No.166,Oct.4.http://www.epinet.org/issuebriefs/ib166.html)但事实上,由于财政赤字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黑字在布什政府上台后迅速变成赤字,2001年、2002年和2003年的财政赤字分别达到或预计达到GDP的0.7%、3.8%和6.0%。据估计,2003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将达到5600亿美元。(注:Fortune,Oct.20,2003.)2004年美国的财政状况仍难以好转,财政赤字可能达到GDP的5.6%。从短期来看,财政赤字的增加,刺激了经济增长。但是,财政赤字的增加也将导致长期利息率的上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

货币政策。2003年,关联储一直强调通货紧缩是美国经济的主要威胁,因而继续执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2003年6月25日美联储自美国经济面临衰退威胁以来第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降至1%,为45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长期国债利息率也随之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水平。(注: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3,Sep.2003,Chapter 1,p.1.)然而,由于降息幅度小于市场的预期,(注:格林斯潘先生无数次公开讲话表示:通货紧缩问题需要美联储采取非常规的货币刺激手段,具体而言就是购买中长期的债券。这些言论,让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在6周里,很不寻常地从3.9%降到了3.1%。在最近一次降息之前,市场预期美联储将至少降息0.5个百分点。见Melvyn Krauss:《美联储造出一对双重泡沫》,载《金融时报》(中文版),2003年7月11日。)在降息一个多月之后,美国长期国债利息率突然急剧上升。10年期国库券收益率由3.3%上升到4.3%左右。长期利息率的上升导致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利息率的上升。30年期住房抵押贷款(fixed-rate mortgages)利息率一度上升到6%左右。(注:EIR:STRATEGIC ALERT,Vol.17,No.31,Jul.31,2003.)住房抵押贷款利息率的上升,使许多房屋所有者终止了再融资计划,从而导致住房贷款再融资的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注:New York Time,Aug.4,2003.)长期国债利息率的上升对汽车贷款和其它长期贷款的扩张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联邦基金利息率下降之后长期利息率不降反升这一反常事实说明,美国货币当局利息率政策的有效性是有限度的。货币当局可以控制短期利息率,但由于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长期利息率则难以控制。除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息率外,各种债券的供给、经济增长预期、通货膨胀预期和金融机构的对冲活动等技术性因素,都可能影响长期利息率。长期利息率的突然上升也说明美国当前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如果长期利息率(特别是长期国债收益率)由于某种难以控制的原因而上升,就可能对消费需求造成冲击,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回落。政府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将成为导致长期利息率上升的重要因素。目前,尽管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强劲复苏势头,美联储仍然不敢掉以轻心,联邦基金利息率仍然维持在历史最低水平。面对美元的持续走软,美联储依然维持低利息率政策,说明美联储仍然把刺激经济增长作为自己的主要政策目标。

汇率政策。长期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在推行所谓的“强势美元”政策。强势美元政策保证了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美国,使美国得以在维持高消费(低储蓄)的同时维持高投资。这种政策成功地克服了一个发达国家保持经济增长高速度的储蓄瓶颈,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同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强势美元对美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工人的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但是有利于美国金融服务业和其它一系列相关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美国的整体利益。但是,强势美元的基础是美国的高生产率和高投资回报率。泡抹经济的破灭,使美国强势美元基础受到动摇。与此同时,债务的积累是不可能无限期维持下去的。即使没有美国泡沫经济的崩溃,外资流入的增长速度一旦低于经常项目逆差的增长速度,美元就会贬值。在目前的经济复苏阶段,为了刺激经济增长,为了抵消由于财政赤字急剧增加导致的长期利息率上涨压力,美联储必须维持低利息率政策。在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表2)、资本流入停滞不前(或减少)的情况下,如果美联储不愿意提高利息率,美元的贬值就是不可避免的。

表2 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及其预测

亿美元 占GDP的百分比(%)

2001

4174 4.1

2002

4540 4.3

2003

5468 5.0

2004

6328 5.5

2005

7124 5.9

2006

8206 6.9

资料来源:高盛全球外汇月度分析,2002年5月。

一方面,美元的持续贬值和贬值预期将使资本流入的速度进一步下降,从而形成美元螺旋式下降的恶性循环。美国政府现在实际上并无有效手段来遏止美元的下跌,通过谈论“强势美元”来遏止美元下跌是首选政策手段。贸易保护主义也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政策手段。如果美元出现暴跌,美联储大概就不得不考虑升息等代价较高的办法了。

另一方面,在贸易逆差持续增加、美国制造业失业形势继续恶化的情况下,只要不失去控制,美国政府将愿意听任美元贬值。可以预料,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美元将继续处于疲软状态。与此同时,美国同贸易对象国之间的贸易磨擦必将加剧。

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长期逆差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内投资和储蓄的不平衡,而美国目前迅速增加的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了美国国内投资和储蓄的不平衡。要想消除经常项目逆差,美国就必须减小国内投资和储蓄之间的缺口。而储蓄(减少消费)的增加和投资的减少将对美国经济的增长造成不利影响。反过来,如果美国经济实现较高的增长,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就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不难看出,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必须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找平衡,而这种平衡是十分难于维持的。

2.欧元区经济在2003年下半年出现好转

2003年前两个季度,欧元区经济形势全面恶化。经济增长年率只有0.8%和0.2%,低于去年同期。德国和意大利分别出现负增长。自2002年第四季度以来,德国不仅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为负增长,而且陷入了通货紧缩。据德国经济研究所预测,2003年德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为-0.1%。(注:《经济学家》,39页,2003年7月5日。)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的经济形势也不乐观,2003年第二季度出现负增长。法国政府已经把对2003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数字由2.5%下调到1.3%,但官方统计局认为,实际增长率将仅为0.8%。6月份,法国的失业率已经超过9.3%。由于结构僵化,经济政策受到各种掣肘,经济学家对欧元区经济的增长前景普遍持悲观态度。IMF预测,2003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由2002年的0.9%下降到0.5%,2004年增长速度回升到1.9%。欧元区的经济前景明显差于美国。在2003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特别是德国经济开始好转。经济学家在最近已开始对欧元区经济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欧元区经济极度疲软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振。而导致投资不振的主要原因,又是90年代后期泡沫经济时期造成的公司债务负担沉重和相应的调整速度缓慢。此外,泡沫经济时期产生的大量不良债权也对经济复苏造成了不利影响。(注: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3,Sep.2003,Chapter 1,p.26.)

欧元区的消费需求正在缓慢恢复。但是,由于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原因,消费者信心不足,消费需求的增长受到抑制。但是,同美国相比,欧元区国家居民储蓄率较高,债务水平比较合理。

欧元对美元的大幅度升值对欧洲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使得出口不再能够充当带动欧元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欧元区国家的财政状况不断恶化。2002年,德国的财政赤字对GDP之比为3.6%,大大超过欧盟3%的上限。法国的财政赤字在2002年为3.1%,但2003年可能达到3.5%。在衰退时期,欧元区政府本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由于马约对欧元区国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制约,使这些国家进退维谷。最近,欧洲理事会拒绝了惩罚德国和法国财政赤字超标的提议。这固然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但是这种做法也使人们对欧洲联盟“稳定和增长协约”的可信度产生怀疑。

面对通货紧缩的威胁,欧洲中央银行采取了比以前更为大胆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在2003年6月再次降息,其降息幅度超过了美联储最近一次降息的幅度。目前,欧洲中央银行的基准利息率(minimum bid rate in the main refinancing operations)维持在6月降息后的2%的历史低水平上。欧元区广义货币的增长速度则维持在10%以上。

IMF认为,欧洲经济形势将在2003年下半年出现好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在2004年将达1.9%。导致欧元区经济形势好转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和欧洲出口的增加。此外,欧洲各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解决长期困扰欧洲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如劳动力市场僵硬、人口老龄化和社会保险负担过重等问题。但是,由于欧洲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积重难返,许多经济学家对欧洲经济的前景,特别是对德国经济的前景仍然十分担忧。

3.日本经济出现好转,但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

2003年日本经济出现明显好转。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在2002年第四季度出乎预料地达到2.5%(年率),但这主要是由于出口的增加,特别是对中国出口的增加。2003年前两季度,日本经济增长速度同上年同期相比达到2.8%和2.1%。出口的增加仍然是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此外,日本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两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体相当。2003年,日本政府减少了财政开支。政府开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正转负。在略微收紧财政政策的同时,日本政府维持了高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为了维持零利息率政策,日本银行继续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大量买进国债,向货币市场注入充分的流动性。同时,为了制止日元对美元升值,日本银行大量买进美元。到10月为止,日本银行干预外汇市场所投放的日元已高达13万亿日元,创造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IMF预测,2003年和2004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上升到2%和1.4%。随着日本经济形势的好转,日经指数出现较强劲回升。特别应该指出的是,2003年日本对中国的出口急剧增加,中国已成为日本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但是,日本经济的回升是脆弱的。尽管小泉政府在最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改革措施,但力度不够,成效不显著。例如,日本不良债权问题依然严重(至2003年3月末为止,民间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为44.5万亿日元),企业负债状况依然没有根本好转,消费物价指数依然下跌,财政状况继续恶化(2003年日本财政赤字对GDP之比高达7.4%),长期国债利息率随时有上涨的可能,而且日本经济中的二元结构等问题更是没有得到任何解决。所有这些都对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造成严重威胁。在过去十余年中,日本经济增长率、股票价格指数曾多次出现强劲回升,但最终都又回落。可以预料,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不能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取得进展,日本经济将继续处于困难状态。

4.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良好

2002年以来,东亚经济表现良好。2003年前两季度,由于SARS的冲击并受全球经济衰退所累,出口增长势头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东南亚经济增长强劲,经济增长速度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印度都有良好的经济表现。中国香港特区和台湾省经济已出现转机。

拉丁美洲经济目前正显现上升势头,尽管人们对巴西、阿根廷经济的初步复苏,以及墨西哥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信心已经恢复。但拉美地区经济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非洲受商品价格偏低影响,虽然增长速度要快于20世纪80和90年代,但增长速度仍非常缓慢。

转型国家经济形势与前几年大体持平。由于石油价格的提高和石油出口的增加,俄罗斯石油收入大幅度增加,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此外,俄罗斯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也在稳步加快。俄罗斯官方认为,2003年俄罗斯的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6.8%,明显高于2002年的4.3%。由于俄罗斯经济对石油的高度依赖性,2004年俄罗斯的经济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2004年的世界石油价格。

三、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

1.在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势头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一直以6%以上的速度增长,明显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2000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达到双位数(表3)。2001年,随着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发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出现负增长。2002年,世界贸易恢复正增长,但增长幅度只有2%,与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相差无几。

表3 世界贸易增长速度

出口进口

200020012002200020012002

世界 10.8-0.9 2.010.2-1.0 1.6

发达国家

9.2-1.4 0.1 6.4-1.6 0.0

日本

9.0

-10.9 9.611.1-1.5 1.6

美国 11.3-1.5 5.813.5-3.3 3.9

西欧 10.0 2.1 0.0 2.4 0.0 0.0

发展中国家13.9-1.5 5.819.6-1.1 4.4

东亚和南亚15.4-5.4 4.819.4-7.4 4.0

中国 25.8 7.623.652.612.320.1

转型经济 13.0 8.7 7.815.012.7 9.3

资料来源:UNCTAD: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2003(October).

2001年是世界贸易形势急剧恶化的一年。在这一年世界制造品贸易量出现自1982年以来的首次下跌。2002年第一季度世界贸易开始恢复增长。根据WTO 2003年9月发布的《世界贸易报告》,2002年世界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为2.5%,而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为5%。WTO预测,2003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比2002年有所提高,但不会超过3%。(注:WTO:World Trade Report 2003,P.XV.)世界贸易的增长状况显然不如WTO在2002年年度报告中所预测的那样高(6%以上)。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2003年9月WTO坎昆会议失败。所有这些或许预示全球化进程已经发生某种变化。

WTO指出:近年来,由于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的增长速度。WTO框架下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受挫将导致区域贸易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

2.国际金融市场局部复苏,国际资本流动依然低迷

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全球总规模看,不论是国际负债证券、国际银团贷款、国际股权融资(表4),还是外国直接投资,都连年减少。

表4 国际资本市场金融资本融资规模

单位:亿美元

2000

2001

2002 2003

全年

全年

全年

Q1Q2

国际负债证券(净发行额) 12346 13469 10105 3551 3456

国际银团贷款(签约额)  14649 13888 12997 2336 3705

国际股权融资(公布额) 

3176

1496

1037

120

267

资料来源:BIS Quarterly Review各期。

其中,国际股权融资下降的幅度最大,2002年比2001年又下降了31.4%;全球负债证券净发行额2002年比2001年下降25%;国际银团贷款也连续三年萎缩。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2002年比2001年减少了20%,其中,减少幅度最大的是美国和英国。进入2003年,国际融资并没有出现摆脱低迷的明显迹象。在第一季度,除了全球债券发行有小幅度的回升(+14%)之外,全球股权发行比上年同期进一步减少了60%。全球银团贷款也减少了0.7%。进入第二季度,在道指、纳指、日经指数等主要股票指数带动下,国际股权融资比第一季度有大幅度的增加。在2003年第二季度,全球银团贷款比第一季度有所增加。国际负债证券同2002年同期基本持平。对OECD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初步统计也显示出2003年进一步缩减的势头。2002年流入OECD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FDI)下降了20%左右。2002年,FDI下降的趋势很可能继续到2003年上半年。2002年,非OECD国家中只有中国的FDI流入增加超过前一年。2003年FDI向中国的流入势头依然保持了强劲。

根据IMF提供的数据,尽管许多国家的资本流出速度在2003年进一步下降,但净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量增加到1100亿美元,为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表5)。

表5 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净流入

单位:亿美元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私人资本 1929 2265 1326

778

867

471

427

803 1131

938

FDI

1015 1162 1439 1560 1754 1657 1809 1429 1439 1452

证券投资

239

832

633

110

195

-38 -512 -529 -229 -168

其它

674

271 -746 -892 -1082 -1149 -871

-97

-80 -340

官方资本

495

-18

426

57676 -128

21171

101

-16

外汇储备 -1179 -1046 -711 -497 -884 -1172 -1224 -2116 -2551 -1485

经常项目 -952 -890 -711 -511

345 1267

791 1332 1289

823

说明:外汇储备一项为变动值。经常项目一项为差额。

资料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Table 1.2,Sep.2003.

另据国际金融研究所(IIF)的私人资本流动报告,(注: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IIF),Washington,DC,Sep.18,2002.)在过去十年中,私人资本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年均流量是1870亿美元。2002年,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流入量只有1230亿美元,是199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金融研究所预测,2003年发展中国家的净资本流入将上升到1510亿美元。2002年发展中国家所吸收的净资本对其GDP之比为2%。1992年这一比例曾经达到4%。FDI始终是私人资本流入的最主要形式。国际金融研究所估计,2002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为930亿美元,比2001年减少了200亿美元。该研究所预计,2003年亚太地区将吸收550亿美元FDI,比2002年增加30亿美元。2002年,中国吸收了85%以上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FDI。这种趋势在2003年将不会改变。

根据高盛公司的估计,到2006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将由2001年的4174亿美元上升到8206亿美元(表2),经常项目逆差对GDP的比将由2001年的4.1%上升到6.9%(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其经常项目逆差对GDP之比为7.8%)。届时,美国外债占GDP之比将上升到50.2%。很难设想,在2006年,国际资本市场愿意且有能力为泡沫经济崩溃之后的美国提供8206亿美元的资金。在2003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主要是靠短期资本的流入,特别是亚洲国家购买美国国库券(作为外汇储备)来维持的。一旦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停止购买美国国库券,美国的利息率就会上升、美元的贬值就会加速。在世界经济历史上,中国第一次成为影响美国经济政策取向的重要因素。另外,资本项目下的一些自主变化也使得美元难于保持坚挺。2003年,欧元区国家利息率水平明显高于美国:欧元区的基准利息率为2%,美国的基准利息率为1%。只要存在不利于美元的巨大利差,欧洲资金就不可能大量涌入美国。自2002年第二季度以来,美元已经进入了一个所谓“贬值的战略转折期”。在正常情况下,处于经济衰退的国家应该因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减少(储蓄的增加)而使经常项目收支状况得到改善。在经济复苏阶段则会因相反的原因导致经常项目收支状况的恶化。在本次经济衰退中,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不但没得到改善反而进一步恶化。目前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强劲复苏。按道理,美国经常项目因此也会进一步恶化。但是,美国2003年第三季度出口额增长了9.3%,进口额则只上升了0.1%。美国贸易状况的好转当有助于减轻美元贬值的压力。但是,除非发生结构性变化,在消费、投资增长速度大大提高的同时贸易逆差减少是反常的,因而难于持久。综合各种因素,比较有把握的结论是:在2004年美元应当持续走软,但还不至于急剧暴跌。(注:余永定:《美元汇率走势分析》,载《中国证券报》,2002年8月3日。)

四、小结

2003年世界经济形势较明显好转。这种好转是主要发达国家在泡沫经济破灭后进行调整取得成效的结果,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实行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结果。由于许多重要国家的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因而,当前世界经济的复苏仍存在相当多的不确定性。2004年世界经济可能会有进一步好转,但是很难重现90年代后期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局面。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然是美国经济。中国在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过程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特点,可以预料,只要政策对头,无论世界经济形势如何,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都能继续保持下去。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用什么指标衡量,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已经很高了。例如,2002年出口占GDP的比重,中国23%,日本9.7%,美国7.2%,欧元区15.3%,巴西0.2%,阿根廷9.9%;外资存量占GDP的比重,中国33.8%,美国13.1%,日本1.3%,韩国14,1%。对外开放度越高,意味着中国对外依存度越高,越容易受到外部冲击和压力的影响。我们一再说日本是外需依赖型,而中国对外需的依赖度大大超过日本。随着贸易摩擦的加剧,过度依赖外需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来。中国应该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数量的扩张。

由于全球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恶化,美国和其它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将不会停止。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由于生产过剩,跨国公司为争夺市场将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的竞争。中国对源源流入的外国直接投资(特别是收购与兼并)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不应也没有必要对外资做出更多的让步,应该为中国企业的未来发展留些必要的市场空间。否则,在许多行业(如汽车制造业),全球性的生产过剩将集中表现为在中国市场上的生产过剩。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特别是外汇储备的增加,外国投资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要求中国开放资本账户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许多经济学家在坚决拒绝改变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同时,却准备在其它许多方面做出让步。令人遗憾的是,在为人民币升值减压的主张中有些主张是本末倒置的。目前,坚持人民币汇率不变,但要加速资本自由化步伐的主张似乎越来越占据上风。资本管制是中国所剩下的最后一张王牌。只要我们多少能够维持有效的资本管制,假以时日,中国的经济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例如,不良债权的处理问题)。如果中国在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如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解决中国金融体制的脆弱性等问题之前放弃资本管制,那么中国将成为国际投机者的自动提款机,中国将不再能够控制自己的发展进程。

近期世界经济形势是令人乐观的。但是,世界经济毕竟充满了不确定性。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坚持渐进式的改革与开放方针,中国才能在变幻不定的世界经济中,最终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目标。

标签:;  ;  ;  ;  ;  ;  ;  ;  ;  ;  

2004年,世界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