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确立及其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范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6)04—0013—03
“范畴”(category),译自希腊语kategoria,汉译系取《尚书·洪范》“九畴”之意,是反映事物本质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哲学中的范畴是反映各门科学共同规律的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对范畴的解释一是指类型、范围;一是指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范畴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普通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各种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有学者认为范畴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基本概念,既是人类以往认识成果的结晶,也是认识进一步向前推移的支点。
范畴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完善起来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概括,是认识不断发展、深化的成果,又是指导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工具,它的形成是人们在一个学科领域研究进入理性阶段的重要标志,反映着该学科发展与成熟的程度。任何事物都有其范畴,正确界定其范畴,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并推进该事物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亿计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要确立自己的基本范畴,为其走向成熟提供帮助。
本文所指的职业教育的范畴指职业教育的“类型、范围”,哲学层面的“职业教育的范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界定,是职业教育理论大厦的基石。认识来源于实践,界定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首先必须明了职业教育产生的背景,明了其起源与历史沿革。
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于18世纪末的欧洲,是在大机器生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要求的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相应地有所提高,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素质劳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由此不断得到加强,职业教育的规模有所扩大,层次有所提高。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洋务运动兴起而创立的,随着一批近代工矿企业的建立,洋务运动急需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职业教育随之发展并壮大。
(一)什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
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是反映和概括职业教育研究领域中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构成职业教育的基本单位和骨架,是反映和概括职业教育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的基本概念,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把握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职业教育的范畴根据标准不同,可以划分成不同的范畴,主要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基本范畴:一种是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第二种是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第三种是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对任何事物包括职业教育,都应该从不同的程度和角度来进行分析。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是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职业教育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基本范畴,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职业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特性及关系等基本概念。
从层次上看,职业教育分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这是依据社会的劳动力结构与层次对科学文化基础的要求不同以及职业技能的高低划分的。初等职业教育是小学后、初中阶段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初级技术工人,实施这种教育的学校主要是初级职业中学;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实施这种教育的学校主要有三种学校分别是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高级技能人才属于第三级教育层次(高中后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因此,职业教育的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是现有的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范围上看,职业教育分为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职业准备教育主要是针对上岗前的人群,职业继续教育主要针对在职的人群。由于工作岗位的需要,职工在上岗就业前必须接受企、事业单位一段时间的培训,以熟悉工作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便上岗后很快地适应工作。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职工如果不具备新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掌握新岗位的制度、规程、规范和要求,就很难适应新岗位的工作要求,所以需要培训,接受继续教育。因此,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是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一种类型。
从办学形式来看,职业教育分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培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历教育,一种是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大部分是通过正规的职业学校,在校进行2—3年的全日制的学习,毕业后可以获得职业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即所谓的学校职业教育。企、事业单位为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或者员工自身为了提高专业技能,到相关的培训机构进行短期培训,培训结束后可以获得劳动部门或培训机构颁发的结业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就是常说的职业培训。职业教育由于受教育者培养方式的不同,一种是长期的全日制的学校职业教育,一种是短期的职业培训,因此,也构成了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一种类型。
(二)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确立的依据
职业教育的产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各行各业对专门人才、劳动者的素质要求有所提高,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各行各业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教育机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国际教育辞典》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确定职业教育的范畴,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了解其依据。
1.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确定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根本依据
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确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应抓住什么是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逻辑起点和根本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先导,是职业教育各项活动展开的根本依据,因此,它也是确定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根本依据。由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因此在不同时期其目标的确定也不尽相同。
封建社会,由于地主阶级占统治地位,以手工业生产为主,这时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从事体力劳动的工匠为目标。资本主义时期,开始了机器工业大生产,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主要是以培养畸形发展的、为资本家牟取高额利润的驯服奴仆为目标。只有到了社会主义阶段,在政治上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使社会化大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进一步得到了应用,职业教育才做到了以培养脑体结合、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为目标。
早在1917年,黄炎培就精辟地指出了职业教育“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简而言之,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者为目的的。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已经走上了依法办职业教育的轨道。《职业教育法》第三条中提到:“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职业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应达到的人才规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学科专业的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目标各不相同。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各行各业的专业分工日益专门化,专业技术人才的层次也越分越细。与此相适应,对他们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化,逐步形成从低到高几个不同的层次。
2.社会及个体的需要是确定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现实依据
社会及个体的需要是确定职业教育基本范畴最为直接的现实依据。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来看,它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符合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要求的、在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职业教育是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我们只有从各国的实际社会条件及社会需要出发,才能正确确立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确立,必须结合现阶段的社会需要来确定。
从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需要来看,不同的个体对接受职业教育的要求不同。一个合理的职业教育基本范畴必须考虑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离开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就无法正确地认识基本范畴。有的人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在学校接受2—3年的职业教育的学习,毕业后获得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有的人因为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没法接受长期的职业教育,于是就应该有适合这些人需要的短期职业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确立应该以个体的需要为现实需要。
(三)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确立
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和认识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在新的发展条件下,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准确把握和认识职业教育的基本范畴。
由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为适应社会也发生了一些相应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社会赋予了职业教育新的意义。怎样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确立它的基本范畴,是我们发展职业教育需做的前提工作。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确立,对于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了解职业教育的范畴,首先要弄清楚职业教育范畴是怎样确立的。
1.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确定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现实基础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为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产生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职业教育最开始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的方式进行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对熟练工人的数量及质量的增加与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扩大,类型、层次也日渐多样化,逐渐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需要,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各级各类政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步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职业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它的发展,为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确立提供了根本依据。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为最终确定职业教育基本范畴提供了现实基础。
2.职业教育学的创立是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确立的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需要,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学的产生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教育学对职业教育的内涵、历史沿革、体系、结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确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确立,标志着职业教育学的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构成了职业教育科学的范畴体系。
3.社会的发展是确定职业教育基本范畴的实践基础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简单协作是基本的劳动方式,劳动者本身没有职业划分。由于社会劳动分工的产生与发展,逐渐产生了独立的行业,随之,也出现了为这些行业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工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逐步建立起了各级职业学校。由于工业发展对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的需求越来越高,专门培养熟练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学校应运而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急需大量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社会对职业教育产生了强烈的需求,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职业岗位操作能力,它不仅需要初中级技术人才,而且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级技能人才。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