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数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体现着数学学科的核心价值,它可以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视为有使用价值的工具,促使生活和学习都可以得到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尝试使用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解决更多数学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有效策略
一、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都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高或低,而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成就没有过多的关注。当前教育主张德、智、体、美全方面的培养,基于此,学生的能力就受到更多关注,成为一个急需完善的问题。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已经不能光凭一个人的学历来推断一个人,应考察一个人有没有可以说服其他人的能力。数学在小学生眼中是一门难度系数较高的学科,如果可以在小学阶段增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将会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很大帮助。新课标提出问题解决法,问题解决法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可以在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起到积极影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事情。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学生、教师两个方面。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年纪小,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结构、思维定势,心智水平也较低,这些都会影响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低。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是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者,教师对问题解决能力的认知和关注度都会影响教学中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针对《新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实践教学时不能找到合理的问题解决教学方式,教学灵活度较低。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就是让学生可以自己面对难题,学会独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找到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并找到不就办法,并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进行“一与许多”的教学时,教师要找到重点,向学生传达“一”和“许多”的抽象概念,然后在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想简单符号的形式转换。这样的教学,就不会是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想法,是给学生方向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分析,通过学生的真实想法激发出思考的兴趣,增加这个问题的验证过程。有些学生会灵活使用生活中的事情说出自己的看法:“一个完整的饼干是数学概念中的一,把它分成许多部分,就是数学概念中的许多。”在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应及时赋予表扬,鼓励学生去自主分析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入更进一步的思考,并加入有关的数学规律进行印证,让学生可以完全掌握这个抽象的数学概念。使用这个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思路作为教学的线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有很大帮助。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也会更深入的了解数学这一学科,更明确数学学科意义所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符号已经有所了解,可是数学符号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知识,数学教学难度较高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认识、学会使用抽象的数字符号,很多学生不能把抽象的数字符号与实际内容相结合,这一点就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如果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兴趣,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关心、爱护学生。教师也应找到学生自身的发光点,与他们一同分享每件事情得到进步的欣喜,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按照每节课的内容创造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兴趣并自主加入到其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在进行“长方体表面积”的教学时,我抓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假设给奶奶过生日的情境:再过几天就是奶奶的生日了,明明偷偷为奶奶准备了生日礼物,可是他遇到了困难,不知道把礼物包上需要多少包装纸,同学们谁可以帮明明解决这个难题?当我的问题公布后,学生们对问题都很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自觉进入数学解题的思维中。
(三)灵活练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接触的新课是一节课的重中之重,课内练习是一节课的精华。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练习环节并不重视,甚至直接跳过,也有些教师直接将课本中的内容作为练习,让学生完成书中的习题部分,然后学生做完一道教师讲解一道。教材中的练习都是带学生进入课程的基础练习,作用也没有针对性,对于这种形式的练习题,在学习过后学生几乎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做出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对学生解决、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制约作用。除夕之外,教师也要增加逆向思维的练习,普遍来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比较注重学生顺向思维的锻炼,但这样会使学生逆向思维得不到锻炼,长时间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课上练习题的质量,通过练习题来改善这些问题。
(四)结合实际情境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活化教学是当代的主流教学思想,若想深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加入生活化情境是一个效率较高的途径。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运算定律的内涵,并且可以在做练习题时可以利用运算定律解决习题。根据这一点,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红的妈妈想组织家庭聚会,让小红帮她到市场、超市购买所需要的材料,妈妈给小红列出她想购买物品的清单,现在就需要同学们用自己所学习过的知识帮小红制作一个采购方案。通过小故事的代入,学生解题的兴趣提高很多,根据学习过的四则混合运算定律很轻松的就将采购方案计算出来了,这样使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做到了真正的学以致用。
(五)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总结
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需要反复多次的总结,在平时解决的问题中吸取经验。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自我总结的好习惯,在问题中吸取经验,以此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进行“找规律填数字”的教学时,让学生发现数据的规律,计算出空格处应填的数字。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要有谨慎、活跃的思维,只凭借单一的思维是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解出问题的答案的。所以,在教师时,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进行总结,并且尝试多种类型的问题,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总结,在总结中找到这类问题的简便解决方式。除此之外,教师也要让引导学生在总结的过程中反复思考,试着改变其中的某个因素,做到举一反三,让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从而实现解决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在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学生个人能力的锻炼不代表教师可以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适当的帮助,不可以因为浪费时间而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为学生提供问题的思考方向,应该用什么思路去考虑问题,这是能力的教学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参考文献
[1]董若茜.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J].新课程,2017.
[2]陈成森,咸金玲.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
[3]冷少华.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J].扬州大学,2015(06):167-168.
[4]庄晓婷.低段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发表时间[J].中外教育研究,2015(07):122-126.
[5]袁心田.新课程下培养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8):123-126.
作者简介:万以相(1972.02-),女,四川省渠县人,学历:本科,职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应用题。
论文作者:万以相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