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造”技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工论文,格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格力办学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应用型人才。 “好空调,格力造!”这6个字印在董明珠和她同事们的名片上。眼下,她计划每年从企业创造的效益中拿出几亿元,筹办一所和格力相匹配的工程技术学院。 自2012年5月正式接任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力”)董事长,五年再造一个“千亿格力”众所周知,但同时酝酿的格力工程技术学院却鲜为人知。 假以时日,好技工,格力教!能成为格力的另一个名片标签吗? 缺什么补什么 格力办职业学校,也积压了一肚子的“怨气”。 去年从广州市公安局“跳槽”到格力担任副总裁的陈伟才,在大学组织了几场招聘会后感慨,都说制造兴国,但高端的人才都去哪里了? 陈伟才原想,好歹格力也是行业领军企业,去年准备在哈工大招十来个机械、制冷专业的毕业生,但学校老师一句“从来没有两个学生去同一家民营企业的”,让他很受打击。 老师诧异他居然想招10个人,陈伟才也诧异人才都去哪里了。了解下来是,一部分考研出国,一部分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或是去国有企业。 “上海交大的招聘,董总专门去作了演讲,效果才不错。”陈伟才说。 无论是“五年再造一个格力”,还是“永远站在制造业的最高端”,都需要人才支撑。 据介绍,格力人才招聘分几块,一是重点院校的毕业生,二是普通院校毕业生,三是高职、中职技校生,四是市场招聘熟练工人。 研发人才靠前两类招聘,一线技工靠后两类招聘。2014年格力招了1200人,这些学生到岗后,至少要一年的过渡期,特别是压缩机岗位的,需要企业重新培训。 对此,董明珠直言不讳:“中国大学太多,到处都有大学城,但专业和就业基本脱节。有些专业对口的学生,在学校也只是学了一个概念。” “回炉培训”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为格力拒绝“有偿招聘”,合作的技校也从原来100多所,慢慢减到20多所。由此,办一所职业学院顺理成章。 夏昌祥是格力工程技术学院的筹备办主任,此前是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校长。两年前,夏昌祥进入筹备角色,尽管广东省教育厅、珠海市领导大力支持,但在“先批复后拿地”还是“先拿地后批复”这个程序上纠结了近两年时间。最后由市委书记现场办公,指派市委秘书长专门负责,到省政府办公厅“插队”才拿到了批复。 “办企业赚钱,办学校花钱,至少本届政府是看不到效益的。”夏昌祥说,格力申请了1000亩,最后以划拨形式批了500亩。格力“建造”技师_董明珠论文
格力“建造”技师_董明珠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