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被恩格斯称之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它的十一条著名论断的基础性和研究价值也始终为国内外学者所看重。相较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文本,《提纲》全文看起来非常简略,这也就使后人研究此文本,并深入把握马克思思想的难度大大增加。随着时间的变化,也随着国内外学者对这篇学术经典的不断剖析,在不同时期学术界呈现出对其思想不同的理解,对于《提纲》中重点涉及的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学者们的理解也有各自的独到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将《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进而说明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奠基性作用。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实践观 实践唯物主义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写于1845年春夏之交的著作,他写作《提纲》的直接原因是受到赫斯作品的影响。在对《提纲》细节进行研究的时候,我们不能脱离具体历史语境,对《提纲》给予过高的评价。国内学界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实践观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目前所掌握的文献,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提纲》中马克思的实践观问题展开分析:一是实践的概念,二是实践的意义,三是实践唯物主义。
一、实践的概念
学术界普遍认为实践的观点是《提纲》中所表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一个根本的基点。实践体现着人的创造天赋和人对自然界的能动关系,但是,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仅是对能动性这种抽象性概念的一般表述,而是在人类特定的发展阶段,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还要依赖于各种现实性的因素。换一种说法,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以及创造性,这种能力受到社会自然环境的制约,也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因为这是一个主体连同他的活动,可能会受到外部自然以及自身的制约。另外一方面会受到社会物质之中,比如生活条件的制约。因此。马克思的实践的范畴是一种积极生活的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实现主体与客体、人与事之间的统一。他们不仅是能动的,也是被动的。其自由概念也是相对而言,但是自由不可避免。
配种时体重/体高:这一项无法提供准确数据,应该根据自己牧场的遗传基础,测量出成母牛体重,然后换算成相应阶段的体重。一般要求配种时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55%,产犊时达到85%~90%。另外,产犊时体高要达到成母牛体高的95%。
那么,为什么马克思始终都专注于认识论?如果上述混淆是由过去对一些哲学教科书的讨论引起的,近年来,在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中,为什么有些理论家从《提纲》或《提纲》的实践方面获得实践唯物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这可以从文本中清楚地看到。其他人则专门针对《提纲》第二条给出新解决方案,他们从哲学的角度重新考察认识论。并得出“马克思一切认识论的基础是科学实践,是将旧的哲学逐渐向以实践为基础思考的方向转化”的观点。
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已经初步解决以往对于马克思主义认识混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观念与新问题。首先,理解《提纲》中“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即作为一个范畴的实践属于“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其次,它是研究《提纲》的整体,或者是独立地扩展其中一个的观点。马克思在对新唯物主义作出概述的基础上,在《提纲》之中从三个角度论述“实践”的概念。其一指出实践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活动。其二是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关于离开实践的思想的现实或不真实性的争论是纯粹的哲学学术问题。三是指出实践是新唯物主义与旧哲学的区别。为了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实践的含义。应当着重从以下三点入手:首先,阐述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拓展实践的范畴。其次,实践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感性行为。最后,马克思将理论与实践放在一起做比较,认真分析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上三点因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唯物主义的先决条件,还是理解社会发展的关键。
二、实践的意义
在马克思实践观的意义上,有两个主要的实践观点。其一是都应当坚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二者之间的对立。其二是超越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二者之间的对立。但是两种观点都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来理解和改造世界。实践的问题就像贯穿纲要的每篇文章的红线。在《提纲》中,马克思告诉我们,哲学的生命在于“实践”。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基础之上,一切都来自于“实践”。总的来说,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既包含唯物主义又包含唯心主义,但是唯物主义的最终范畴是实践。因为唯物主义的理想主义元素可以给物质存在的能量带来改变。因为其不确定性的因素,必须通过实践的结果进行检验。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基于定性研究的量化分析方法,对书面文字,口头语言,图片资讯等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本文以自媒体平台中的相关网络文本为分析样本,通过提取高频关键词,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软件对文本内容进行技术性整理与分析,得知游客对于民宿的感知价值。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表达对费尔巴哈这些批评的基础上,着重解读实践的含义。他们认为生产实践是主要的实践形式,是人类历史生存与演化的基础,因此,突出了生产实践在人类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除此之外,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生产实践作出进一步的分析:首先,对生产与需要的关系进行论述,生产行为的出现与需要存在紧密的关联,但是又决定需要的发展。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其次,对意识与生产的关系进行叙述。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是政治、思维等。同样的,一个民族的政治、法律以及形而上学等精神的生产就是通过此种方式完成。最后,对人类生产活动的矛盾运动以及决定因素进行分析。总而言之,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看来,人类历史的基础就是生产实践,物质生产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人类交往关系演化的过程。
马克思使用最简单的文本,对费尔巴哈为主的旧唯物主义进行批评,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实践。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费尔巴哈不是将实践作为人类的一种感性活动,而是从客观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实践的含义。”而不是从主观的角度来理解。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的立场”,但批评他的直觉形式,并从实践和主观性的角度来理解它,即批判费尔巴哈对认知和实践分工的看法。因此,实践被视为理解过程中的基本环节。在《提纲》中马克思认识实践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反对的一种超越。以往,大部分学者将实践作为认识论中的概念进行解读。强调唯物主义的本体论价值,并在解读中试着使用唯物主义取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当然,也有学者试图从生存论的角度理解实践。同时,实践也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实际情况的发展中,实现了所有生命的“它是什么”。在这个原始类别的现实发展中,所有可能的存在都是“它们是什么”,即它们展示和证明自己。
引言: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能够进一步提高对患者用药治疗的安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同时还促进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三、实践观与唯物史观
在研究实践与“新唯物主义”之间的关系时,存在不同的逻辑思维方法。一些学者认为从实践中推断出新唯物主义的本质是比较合理的。确定实践类别的意义与内容。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提纲》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实践思维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其对象、手段这些都是物质的,实践证明,马克思的实践观念直接体现了唯物主义的价值。在实践问题上,它表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单方面反映其中的一个方面,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现打下坚实的基础。后来,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历史观念的基础上对费尔巴哈为主的哲学家进行批评。可见,唯物史观是《提纲》的中心、枢纽。
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以人为核心唯心史观,认为费尔巴哈的这种观念脱离了人的社会历史性,将人们视为抽象孤立的个体,并将人性理解为个体自然属性的共性。马克思指出个体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关系总和。人的本质本身就是一种固有的抽象。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脱离社会而存在,因此,具备社会历史性。所以说,人的问题就是社会关系的问题。也不能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解释和解决,而必须从社会关系中解释和解决。在《提纲》中,马克思从革命实践和辩证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结构,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首先,马克思实践思想最重要的启示是思想创造与实践检验等多种因素与唯物主义因素的融合。并通过实践活动科学地解释了自然、人类与社会之间存在与历史发展的新视角与新方法,具有一定的方法论价值。历史唯物主义极大地突出了人类的地位,并不否定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规律性的,而是使用劳动实践来对社会环境作出解释,比如人类的发展与生产力,以及人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对历史规律的描述。我们可以把《提纲》中所提出的历史观概括如下:这是基于劳动实践、价值取向或价值目标、人类解放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提纲》的基本理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核心目标。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是共产主义以及实现人类的解放。
参考文献:
[1]Michael Polanyi.The Logicof Ligerty:the Reflectionsand Rejoinders[M].London:Routledgeandkegan Paul Ltd,1951:53.
[2]文大稷,秦在东.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J].社会主义研究,2010(3):7-10.
[3]孙伯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J].哲学研究,1995(12):5-12.
[4]冯景源.试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范畴及其意义 [M].求索,1991(2):42-49.
[5]孙厚权.批判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J].学术论坛理论月刊,2003(7):29-31.
[6]吴苑华.实践语境中的“理解马克思主义”[J].理论探讨,2007(1):41-44.
[7]陈剑涛.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革命与当代价值[J].江西社会科学,2008(2):66-69.
[8]安启念.再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前三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3):32-41.
[9]刘玉仙,从大川.“实践唯物主义”还是“实践主观能动主义”[J].理论探讨,2012(2):52-56.
[10]鲁克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原因及其再评价[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3):32-41.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233-02
[作者简介]许莫晗,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张蕊
标签: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实践观论文; 实践唯物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