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中国社会现代化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社会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使中国这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迈开了向现代化强国奋进的步伐,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思想,不仅指导了并继续指导着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为发展中国家探讨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的经验,并且也引起了发达国家的密切注视。其主要内容是:
1.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也就不可能有中国社会现代化,这是历史做出的不容动摇的结论。因此,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一直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他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邓小平选集》第二卷,第164页。下只注卷次和页码)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这就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同时,邓小平还从各个角度论述了党的领导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明确指出:“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二·268)所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进一步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2.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保证。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因此,世界现代化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然而,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使世界现代化增添了一条发展轨道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因此,邓小平针对“全盘西化”的现代化观点指出:“中国搞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资本主义道路过去在中国走不通,现在自然走不通。“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三·207-208),更不用说现代化了,因此他告诫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只讲现代化而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这样,关系就大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让步”(三·204)。进而把社会主义上升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制度保证”、“立国之本”的高度来认识。所以邓小平认为,中国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的特殊国情,是中国现代化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依据,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属性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能够实现的坚强保证。
3.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中心。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决定了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而搞好经济建设,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殊国情的必然要求。邓小平认为,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最迫切的问题是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贫困问题。因此他指出:“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搞经济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件事情一定要死扭住不放,一天也不能耽误。”(二·276)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就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总设计师邓小平为当代中国现代化设计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根本的任务。邓小平一直重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同时他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并深刻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所以,他果断地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放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位,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这既是对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强调,实质上也提出了当代中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方法。
为了积极、稳妥地实现经济的现代化,邓小平为我国制定了从80年代初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同时要求坚持稳定、协调的发展方针,追求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这一总体渐进战略的指导下,他又提出了经济发展要抓住时机,能快就快,争取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战术思想。这样,从战略目标到战略步骤,总设计师都为我国经济现代化勾画了切实可行的宏伟蓝图。
4.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之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还在于他成功地实现了由僵化、封闭的建设模式向改革开放建设模式的转变。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即对内的改革和对外的开放。他深刻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僵化、封闭建设模式的弊端,发出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最强音,鲜明地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的著名论断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思想,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注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找到了动力源泉,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也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自觉汇入了世界文明主潮流的轨道。
邓小平充分论证了改革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他说:“我们过去没有及时提出改革。但是,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二·150)因此,在他的具体部署、指导下,当代中国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开始了以城市经济改革为中心的政治、科学、教育等全面改革的系统工程。其中最富创见性的是邓小平率先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提出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的重要思想,把市场经济这一最富效率的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联系起来,为社会主义制度促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体制依托,也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目标模式。因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高度评价道:“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一个伟大创举。”
邓小平根据当代世界发展的总趋势和新特点,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的思想。他深刻指出: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进而提出了一系列对外开放的总方针和总政策,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体系。同时,邓小平还充分论证了中国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的辩证关系。
5.稳定的政治环境,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前提;高度的民主和健全的法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保障。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社会现代化找到了发展途径,“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三·284)。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改革的目的就达不到,也就不会有中国的发展。因此,在设计和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构建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一直是邓小平所立意探求的。为此,他提出了“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三·284)的论断,着力解决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保障问题。
谋求稳定的政治环境,就能保障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而要保持政治的稳定,则又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这也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现代化的民主,既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更是一个国家在政治上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所以,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把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提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二·168)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了民主建设要走法制化的途径,并从多方面阐述了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三·154)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保障问题。
6.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现代化,不仅仅意味着一些物质生产和生活指标的实现,同时也是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准、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全面进步。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战后几十年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弊端,彻底摈弃了那种“有增长无发展”的模式,提出了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内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发展方向。所谓人的现代化,就是坚持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以培养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从而实现与经济现代化相匹配的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从传统向现代化的根本性转变。邓小平一直很重视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在著名的南巡谈话中,他再次告诫我们:“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三·380)因此,在设计中国社会现代化宏伟蓝图时,邓小平一直重视教育事业的振兴,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呼唤。并且强调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倡社会公德,密切关注着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邓小平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对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促进和保证作用。他提出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把培养“四有”新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这进一步说明了邓小平所倡导的现代化,是包括人的现代化在内的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更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不同于其它类型的现代化,而是在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背景下的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是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近20年来,社会主义中国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科学性。我们相信,在邓小平中国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从胜利走向胜利,稳步迈向21世纪。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