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大学附属岳阳市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湖南 岳阳 414000)
【摘要】 脑卒中目前是我国的第一大死因,而脑卒中属于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一旦发病其病死率及致残率都相当高,给社会和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仅对脑卒中相关传统危险因素加深了认识,还发现了一些新的危险因素。这些研究的普及对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及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等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卒中;危险因素;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7-0009-03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risk factors for stroke Cui xiao yu, Wu Xiaoqiu (corresponding author), Deng K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Affiliated Yueyang City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Hunan Province, Yueyang 414000,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is our country the first leading cause of death, stroke and stroke belongs to the diseases caused by multiple factors, once the disease,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ere very high, can bring a great burden to society and fami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eople not only to the tradition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roke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also found some new risk factors. The popularity of these studi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cerebral apoplex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apoplexy and so on, all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Stroke; Risk factors; New progress
脑卒中是指急性起病,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症状至少持续时间24个小时。2008年中国第三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所致的死亡率位居单病种首位,占总死亡率的22.45%,世界卫生组织MONICA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的发生率正以每年近8.7%的速率上升[1],所以这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我们所知的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很多,而年龄、种族、高血压、吸烟、肥胖、心脏病等传统危险因素仅能解释一部分的脑卒中事件,近年来,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传统危险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使一些不明确的危险因素日渐明朗,本文将国内外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新进展做以下综述。
1.性别、年龄、遗传
世界各国资料显示脑卒中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绝大部分研究认为脑卒中发病率与死亡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明显升高趋势。近年调查表明,脑卒中发生年龄逐渐年轻化,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统计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发病率中青年人所占比例为(48-240)/10万,国内报道其患病率为13.44%[2],这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众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脑卒中具有一定的遗传性。2012年JACCS对日本研究发现,若双亲有脑卒中病史,子代的脑卒中死亡风险将升高。而目前寻找脑卒中相关致病基因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包括脂类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基因多态性,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炎症反应相关因子的基因多态性,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相关基因多态性,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等与脑卒中相关的基因逐渐被认识,但尚无十分明确的定论,仍需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2.高血压
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高血压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我国高血压的主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血压变异(BPV)是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大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发现升高的BPV与靶器官的损害程度及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BPV是一个强烈的卒中预测因子并且它独立于平均收缩压水平。目前研究的较多的还有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是合并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高血压病,大量研究表明(Hcy)与高血压病密切相关,高血压与高Hcy共同增加脑卒中风险。中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对近4万人的队列进行了6年以上的随访,结果发现,有高血压或高Hcy的患者出现脑卒中的风险分别为血压和Hcy水平均正常者的3.6倍和8.2倍,而血压与Hcy同时升高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至12.1倍。而中国高血压人群中有75%为H型高血压,H型高血压的治疗需要双管齐下,合理降压的同时,补充叶酸治疗Hcy。
3.吸烟、饮酒
大量的研究早已证明吸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卫生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吸烟人数为3.5亿,居世界各国之首。且研究表明吸烟量越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就越大[3]。现在被动吸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受到普遍关注,I.P Oono等对8万多人进行的Meta分析表明吸二手烟和中风之间有一种固定而且紧密的联系,并且与暴露的时间及频率相关。
许多流行病学研究已确认重度饮酒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饮酒与脑卒中的发生呈量效关系,且与饮用酒的种类有关。Tang L [4]等人还发现饮酒的高血压病患者比不饮酒的高血压病患者脑卒中的几率更高。但也有许多研究未发现饮酒与脑卒中之间存在关系。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少量饮酒对脑卒中起保护作用的报道,认为饮酒与脑卒中呈“J”或“U”型,不饮酒者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小到中量饮酒者最低,酗酒及酒精中毒者最高。LipG.Y等还报道酗酒患者会明显增加卒中后出血的风险。
4.肥胖
体质指数(BMI)与脑卒中的发病关系在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进行了探讨,但是结果尚不统一[5]。一些前瞻性研究发现,BMI升高能够增加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但是国际上许多研究认为BMI存在一定缺陷,它不区分脂肪与肌肉,从而导致判断错误。Itziar Abete等人进行了一个41020人的为期13.8年的调查发现BMI与脑卒中的发病率没有关系[5]。目前只用BMI这个指标来反应肥胖与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够全面了。因此对反应腹部脂肪聚集度的指标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MORGAM研究结果显示,腰高比(HR)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还显示腰高比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要强于BMI。
5.血糖异常
目前认为原发糖尿病、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急性卒中后反应性高血糖等血糖异常均与脑卒中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系[6]。大量研究已证实糖尿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Hyung Geun Ohl等研究表明,单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增高即可以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风险。关于糖耐量异常与脑卒中的关系,国外已有研究证实,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空腹血糖与脑卒中的关系尚存在相关争议,有部分学者认为单纯空腹血糖受损与脑血管疾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他们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有研究证明空腹血糖受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所以,还需要我们更加深入的探讨各种血糖异常和脑卒中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预防与治疗脑卒中。
6.代谢综合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提出了代谢综合征(MS)的名称和定义。代谢综合征各组成成分均是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它们相互作用,更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度,MS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呈正相关[7],且它独立于脑卒中的其它危险因素。Najarian指出,MS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几乎是无MS患者的2倍,且与无MS患者相比,MS女性卒中危险性增加1倍以上,男性增加78%。Zhang,Z [8]等研究发现MS在非心源性脑卒中患者中有高的发病率,并且女性更容易出现MS。Piotr Sobolewski [9]等人对535位使用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患者研究表明,伴有MS的患者溶栓后出血率及三个月内死亡率均高于没有MS的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7.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多种疾病有着密切关系,而脑卒中,是其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2011年,美国脑卒中协会指南中表示OSAS是脑卒中的一个潜在的危险因素,推荐应积极降低这种风险。我国一项大型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在调整了其它危险因素后,OSAS患者发生脑卒中或者出现死亡的危险度为1.97[10]。研究证实OSAS可以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并且和脑卒中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
8.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HUA)与脑卒中的关系尚存在相关争议,如Gerber 等对9125名中年男性随访23年,发现血尿酸水平增高与卒中发病无显著相关性。但大部分的研究发现HUA会增加脑卒中的风险,HUA与病死率及长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对脑卒中发病有预测价值[11]。Savarese G 等发现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且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偏高。Li等[12]对15 项前瞻性研究共22571 例卒中和1042358 名参试者进行的系统评价和汇总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与卒中风险增高显著相关(相对危险度1.22,95% CI 1.02-1.46)。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尿酸水平对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也日渐明朗,但对脑卒中发生的作用还需更多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支持,是否需要早期干预暂无定论。
9.饮食习惯
近期国际上有较多的使用因子分析法分析饮食模式与慢性病包括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如在2003年-2007年,REGARDS对30,239个人进行了调查后,使用因子分析法将饮食模式归纳为“Convenience、Healthy、Sweets、Southern、Alcohol”五种,发现更接近于“H”饮食模式(经常食用水果、蔬菜、果汁、谷物、鱼、家禽)的人们会减少脑卒中的风险。而接近于“S”饮食模式(经常食用添加脂肪、脂肪乳食品、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及加工过的肉类等)的人们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13]。Bernstein, A.M等人做了一项包括84010人的前瞻性研究发现摄入多量红肉可能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但摄入坚果类及禽肉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10.血液流变学
从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暴露后直至临床事件发生的过程,必须经过脑血管动脉硬化(AS)的过程。在AS发生、发展的病理进程中,又一直伴随着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变化。血流动力学是AS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脑卒中的独立预测因子。所以,脑血管的血液流变学变化可能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因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指出:危险因素的暴露增加血流动力学损害的风险,而血流动力学损害又会增加脑卒中发病的风险,危险因素与血流动力学因素在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必然存在交互作用。
11.颈动脉硬化与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作为一种局部病变,是脑卒中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有关研究表明30%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颈动脉疾病所致,颈动脉狭窄人群是脑卒中危险人群和高发人群。卒中发生的危险程度与斑块的性质紧密相关:软斑块及富含脂类的混合型斑块易于出血,有破裂倾向,为不稳定性斑块,绝大部分研究证实不稳定性斑块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钙化斑块的密度较高,与血管壁结合相对牢固,不易破裂及脱落,为稳定性斑块,因此发生脑卒中的概率相对较小。因此,临床上通过判断斑块成分及脂质含量,来判断其稳定程度,有助于降低脑卒中发病的风险[14]。
12.Hs-CRP
目前Hs-CRP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受到了日益的重视,发现它与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发生的部位、缺血性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等方面均存在密切关系,认为它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认为其在早期心脑血管发生的预测价值上显著高于传统的危险因素。如Shimizu 等人发现Hs—CRP水平升高是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Makita等进行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在校正年龄和经典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与后1/3位数相比,前l/3位数Hs—CRP水平是首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预测因子。近年来研究还认为,Hs-CRP的增高与脑卒中呈互为因果的双向关系。有相关研究还表明Hs-CRP还是脑卒中预后的重要标志物,如朱卫香等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其与梗死面积成正相关,也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成正相关。Corso等人分析462例脑卒中的连续事件后,发现缺血性脑卒中24h内CRP水平>9mg/L的患者,进一步发生缺血性事件以及死亡的风险较高。
13.生活环境
脑卒中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临床的观察发现[15],似乎在季节交变、温差差异大时发生率较高,尤其在入冬骤然变冷时,或者在早春转暖时发生最多。更有学者明确提出天气是独立于脑卒中其它传统危险因素的。并且还发现,空气污染也可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空气中日渐增多的浮尘及有毒化合物增加了脑卒中的风险。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多种多样,传统的危险因素还有心脏病、血脂异常等。近期感染、妊娠与避孕药、放射性物质、抗心磷脂抗体等新的危险因素也被人们发现。但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危险因素未被我们认知,已发现的危险因素也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所以,想要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目前最主要的措施还是预防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完善医疗健康宣教体系,提高我国民众对脑卒中的知晓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早筛查相关危险因素并以针对性控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技术规范.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9): 第44-50页.
[2] 肖燕与赵世刚, 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2(S8): 第67-69页.
[3] 李洁, 金奕与赵岳,男性青年脑卒中患者的吸烟现状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4. 30(10): 第45-46页.
[4] Tang, L.,et al., Hypertension, alcohol drinking and stroke incidence: 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mong inner Mongolians in China. J Hypertens, 2014. 32(5): p. 1091-6; discussion 1096.
[5] Abete, I.,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different obesity measures and the risk of stroke in the EPIC Spanish cohort. Eur J Nutr, 2015. 54(3): p. 365-75.
[6] 张学敏, 马风杰与王庚, 脑卒中与不同类型的血糖升高之间的关系. 青岛医药卫生, 2012. 44(5): 第366-368页.
[7] Garg, P.K., 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and risk of incident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 the cardiovascular health study. Hypertension, 2014. 63(2): p. 413-9.
[8] Zhang, Z., et al., Noncardiogenic stroke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have more border-zone infarction and 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24(3): p. 629-34.
[9] Sobolewski, P., et al.,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with 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5.
[10] 余招平, 徐文安与刘祖欣,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脑卒中的关系.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09(8): 第1284-1285页.
[11] 那春燕, 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相关性分析. 北方药学, 2013(12): 第125-125页.
[12] Li, M.,et al.,Hyperuricemia and risk of strok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therosclerosis, 2014. 232(2): p. 265-70.
[13] Judd, S.E., et al., Dietary pattern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ident stroke and contribute to excess risk of stroke in black Americans. Stroke, 2013. 44(12): p. 3305-11.
[14] 任小璐等, 能谱CT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非钙化斑块成分.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3. 29(2): 第202-205页.
[15] 许春立, 蒋瑞冲与王琦伟, 对50例脑卒中患者发病季节规律的探究. 当代医药论丛, 2015(1): 第216-217页.
论文作者:崔小雨,吴晓球(通讯作者) 邓可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
标签:脑卒中论文; 危险论文; 因素论文; 高血压论文; 风险论文; 发生论文; 缺血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