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间资源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论_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论产业间资源有效配置——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理论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产业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 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无一不是在非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中进行的。探讨产业间资源有效配置,主要从成本与收益的运动状态中寻求其相关规律性。实现产业间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是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过程中,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西方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有相当丰富的经验,我们应当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性手段配置资源的机制和运作过程。

[关 键 词] 非完全竞争市场 资源有效配置 经济参数 边际成本 边际收益

党的第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是“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涉及许多经济理论问题,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即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到资源有效配置的问题。

如何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历来都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过程是以市场为基础,在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支配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市场自身存在着弱点和消极方面,尤其对长期资源配置起着不良影响,要求国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运用计划、政策、法律和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进行调节,以弥补市场的缺陷,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观察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离不开商品经济活动的投入产出过程,凡是在一定的投入下实现产出最大,或在一定的产出下使投入最小,都意味着实现了有效配置资源。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有效配置问题,除了把握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外,重点是探索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更有成效的运作,实现在产业间更有效地配置资源。

在现实市场经济中,并不存在长期均衡的完全竞争这种理想的市场条件,不论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或是商品经济发达时期,都是如此。因此说,当前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经济发达国家的资源配置,均是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运作的。

众所周知,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竞争,只有市场竞争才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是,现实的市场竞争状态并不十分充分与完全,而是经常处于程度不同的非完全竞争状态。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现就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一)从商品经济运动看,商品生产总是沿着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这样的规律周而复始地进行。在此起着支配作用的是市场机制,当市场上某种产品处于供给大于需求时,其市场价格下跌,便限制其生产引起生产规模缩小;相反,供给小于需求时,市场价格则上升,吸引资源向着盈利高的产业转移,直至达到供需平衡停止。如果这时需求增加(供<求)仍继续吸引资源转移,如果需求不变而供给增多了,不仅不能吸引资源而且还会出现资源向其他盈利高的产业转移。可见,商品经济运动很难处于长期平衡状态,一旦出现平衡就会很快被不平衡所代替。这就意味着在实际商品经济运动中,并不存在以长期供需平衡为特征的完全竞争市场,而是在市场机制支配下的短期供需平衡的非完全竞争市场。

(二)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伴随的生产集中化趋势,必然要产生垄断倾向,如果市场出现对价格、产量或销售活动的垄断行为、都将破坏市场的正常运行,限制充分竞争。另外,生产集中化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这是企业追求最大盈利的必要条件,但是,在一定时期,企业追求规模经济受到社会需求的限制,市场上只能容纳部分先实现规模经济的企业的存在,排斥那些处于竞争力弱的企业进入市场,出现壁垒,影响市场的正常竞争,形成一种非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秩序。

(三)从经济发展看,生产技术进步总是有规律地进行。一般总是先在几个少数主导部门发生,然后由于这些主导部门不断扩大其关联效应,从而带动其他部门以至全面提高整个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正是由于产业技术进步不能同步发生,一时在产业间和企业间存在不同水平的生产技术。这时,技术居于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在资源有效利用、改进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而技术处于劣势的产业和企业,竞争力弱,受到排斥和壁垒的阻碍,难以发展。事实上并不存在充分竞争的机会,而是形成一种非完全竞争市场。

(四)现代商品经济要求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因为只有在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无误,才能使商品生产经营者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做出正确决策和采取合理行为。但是,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各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讯和交通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别,并且处在国际市场日益发展与扩大的条件下,信息传递的滞后和扭曲以至造成决策失误是难免的。很显然,在这种情况下远不具备完全竞争的条件。

(五)在现代商品经济发展中,国家干预经济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国家为了弥补商品经济运行的缺陷,如对某些特定商品和某些重要资源配置实行直接调控,不受或不完全受市场机制的支配,都视为排斥竞争。从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看,无论是西方的混合经济体制还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是采用有限的市场竞争的经济模式。这样,国家干预经济行为也是形成非完全竞争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我们探讨的资源配置问题,实际是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下如何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在非完全竞争市场中,供给与需求经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每个企业根据其经营目标可自调价格,这时需求量与价格水平是按着相反方向变动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在一定投入下产出最大或实现一定产出目标投入最少,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就要把握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变动关系,使之成本与收益变动达到最佳的状态。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下,从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动趋势看,(1 )需求曲线不是沿着水平方向变动,而是随着价格变动,形成一条由高向低倾斜的需求轨迹;(2)这时单位产量的价格变动轨迹, 即平均收益曲线是与需求曲线一致的,亦是向下倾斜的一条曲线。很明显,如将平均收益曲线与其密切相关的平均成本曲线放在一个座标图上,其情景是可以想见的。因为平均成本变动总是沿着先高后低再高的U 型变动趋势而变动,所以,两条曲线不可能在平均成本变动的最低点处相交,而是与其U型轨迹的一侧或两侧并且高于最低点的某点相交;(3)该需求曲线向下方倾斜,表示企业随着产量增加而处于收益递减时期,其新增单位产品增加的收入即边际收益将越来越少;(4)这时, 企业的平均收益虽受边际收益下降影响而下降,但因其内部成本要素变动不同步,从而出现平均收益下降速度却慢于边际收益下降速度,因此,平均收益曲线与边际收益曲线只能相交而不重合。以上这种状态就是我们探求产业间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条件。

在非完全竞争市场状态下,如何使成本与收益变动达到最佳状态,即在一定生产规模下实现投入最少和盈利最大?根据已证明的理论公式应该是:平均成本=边际成本,表示该产量规模达到投入最少;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表示该产量规模达到盈利最大。这是一般必要条件,仅满足上述两个均等式是不够的,还必须再满足一个充分条件,这就是,该生产规模要处于边际成本变化率>边际收益变化率状态。事实上,由于边际成本变动轨迹是从递减到递增呈U型趋势, 而边际收益变动轨迹是由大到小呈下滑趋势,如将两种趋势描成曲线不难发现,则在两个不同产量处都发生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似乎实现盈利最大化可能有两个不同产量规模。其实不然,实现盈利最大化只能是在某一定生产规模,即还能满足上述充分条件的哪个产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难做到象上述理论公式那样,既便是非常谙熟市场机制和有完善的宏观调控手段,也是难以实现的。但是,不能因此难度而否定理论指导意义。从实际出发,我们采取分解和逼近的方法,实现或基本实现理论公式的要求,从而达到有效配置资源目标是有可能的。

从资源有效配置目标来说,“盈利最大化”和“投入最少”本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盈利最大化是以投入最少为基础而形成的。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盈利最大和投入最少,都是有一定界限的,它们是相对概念,而且实现过程是渐进逼近目标的。因此,我们先找出利润可能达到最大的生产规模界限,然后再从投入上进一步解决投入合理和有效利用资源问题。前者可以遵循上述理论公式来进行,即根据成本和收益变动的一般趋势,测出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相等时的产量,这是可能达到盈利最大化的生产规模,当然它必定处于边际成本变化率>边际收益变化率的时候。实际这就是实现规模经济或是接近的准规模经济问题。后者是在已测定的生产规模基础上,再进一步解决如何使投入达到最少。

在非完全市场条件下,在同一市场上同一种商品是受一物一价的法则支配的,某特定产业的同质产品的销售价格应是相同的。可是产业内部各企业经营水平是有差别的,如已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和尚未实现规模经济企业同时并存,其成本水平参差不一,它们在产需短期平衡状态中,成本曲线走势不会一致,有的处于盈利,有的处于仅获得正常利润,有的则处于亏损。这时,在市场竞争中产业资本不断从利润低的企业向利润高的企业流动,使利润高的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同时,该企业为了保持或更多地获取利润,积极改进生产技术条件和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增强吸引资本的能力,结果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价格日趋下降。上述这两种变动倾向——产业总规模扩大和市场价格下降是一直在发生,从理论上说,直到所有产业(企业)都获得最大盈利时止,即进入完全竞争的市场状态,但事实是不可能的。因此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所谓有效配置资源,即是资源在满足社会需求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集中在技术先进、经营管理完善、成本低和效益高的优势企业。

再从企业进一步考察,企业为了进行再生产需要投入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如何使投入的生产资料总费用最少,这是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微观基础。我们知道,使企业投入总费用达到最省,必然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等诸种有利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考察企业是否做到有效利用资源,可从分析采购各种生产资料的经济数量入手,这里舍象掉企业总生产费用中工资等要素。企业支付的各种生产资料费用应是各种生产资料需要量乘以市场价格,当在价格既定的情况下,企业支付的总生产资料费用多少,主要取决于企业对各种生产资料的需要量。可见,这时投入生产资料费用是否最省、决定于采购各种生产资料的经济数量。现根据成本价格关系测定如下:

前面已阐述过,企业达到盈利最大必须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均等,换句话说,企业支付新增生产资料的价格与其边际生产力价格相等。这是企业追求最大盈利的界限,也是决定企业所需各种生产资料经济数量的依据。于是得出以下结论:实现企业盈利最大化所需各种生产资料的经济数量,应该是企业产品价格同生产资料价格和边际生产力的比率相等。

已知企业达到盈利最大应是:新增生产资料价格与生产资料边际生产力价格相等。以公式表示如下:

如上所述,在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实现产业有效配置资源,既要以市场为基础,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同时,为了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与发生偏差、失效等缺陷,又要有政府对经济进行有效干预,以之促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这种对资源配置的运作方式,已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经验。

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传统经济体制下,强调单一的计划机制,国家一切经济活动包括宏观资源配置和微观资源配置,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统一调配全国各种资源。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也很快暴露出来。由于它否认市场作用,使经济运行陷入主观和僵化的境地,丧失对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出现供需脱节和大量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这就说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难以做到有效配置资源,因而迫切要求建立新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

借鉴外国经验和结合我国实际,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做法,不能单纯依靠计划调节,进行资源配置,而是要使资源配置过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即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来进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并不是排斥计划,还要利用计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指导性的长处,弥补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弱点。可见,新的资源配置机制要建立在两种机制作用之上,是以市场为基础,充分发挥计划机制的长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就需要弄清市场机制本身。我们知道,市场机制源于价格功能,换句话说,市场机制是以价格功能为媒介而发生作用的。价格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供求调节功能。价格功能首先表现在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着价格的涨落,因此,商品价格具有促进或抑制生产和消费的作用,从而在宏观和微观上调节着供给与需求的状况。

2.信息功能。市场价格作为一种信息,是顺利地实现供求调节和交换各种商品的必要条件。对需求者来说,市场价格表现为对某种商品需求的界限;对供应者来说,则是其供给商品所投入费用的极限,即投入费用至少等于市场价格。

3.动机功能。在市场上无论是供应和需求行为都与传递的价格信息相关,这时,企业生产什么或调整产品结构,其动机就是为了追求利润而十分关心市场价格的涨落。所以,利用价格功能可以把每个经济主体的经营目标引向效益最大化方面来,实现有效配置资源和有效利用资源。

在资源配置上,利用计划机制的长处弥补市场作用的不足,在这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很大优势。政府根据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行要求,运用计划、政策、经济杠杆、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维护市场经济正常运行,促进产业间资源有效配置。计划机制的长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市场机制的效果。政府管理经济职能之一,是培育市场,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证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2.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政府运用计划机制,加强宏观调控,限制市场机制的盲目支配,促使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3.对于社会公共财产的形成与分配、以及防治公害等社会问题,主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发挥计划机制作用,才能实现上述的计划目标。

4.保证分配合理和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等,都是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政策和制度为依据进行的,在这里,市场机制难以起到正确引导和合理调节的作用。

根据目前实践经验,要使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两者长处合理结合,首先要有明确的经济目标导向。因为有了明确目标,我们便容易发现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偏差和盲区,同时可能利用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和弥补。这样,使市场机制作为基础性手段和计划机制作为导向、促进的相辅手段结合起来,形成新的资源配置机制。其次,在实践中把握和运用这个新的机制,还要在具体运作中处理好两个机制的结合点。这是指两种机制的结合领域,当然,还包含力度这层意思。概括地说,凡是在能发挥市场机制长处的场合,就不需要以外生力量强加干预;凡是在市场机制作用难以达到和产生消极作用的场合,就应该利用计划机制的长处,促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这时往往表现为是以哪种机制调节为主的两种机制相结合的互补状态,因此,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不恰当地简单强调某一机制作用,实际都会限制另一机制的积极作用。从两种机制来说,市场机制可以说是鼓励商品生产者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机制,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可能采取正当或非正当行为,为了保护合理竞争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政府干预,引导和保护商品生产者的正当行为,防止和限制商品生产者的非正当行为,就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政府利用计划机制的长处,以完善的宏观调控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运作,比较恰当地把握两种机制的结合领域,在经济运行的纵深找到衔接点,从而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实现两种机制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两者的长处,这种可能性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本质的表现。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既具备市场经济的优势,又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而在运用两个机制的长处解决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中的资源有效配置问题,比西方混合经济体制会更有成效。

当然,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把握两种机制的结合和衔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这既有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也有实践经验问题。目前我国在宏观调控上经常发生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是宏观调控的强度不够,由于体制尚不完善,政策、立法跟不上,对市场机制的消极方面的限制尚有无能为力之处,因而当鼓励商品生产者正当行为时,其非正当行为也在滋生泛滥,如伪劣产品的充斥市场,禁而不止甚至失控;二是宏观调控有时过严,使两种机制衔接错位,当限制商品生产者的非正当行为时,则又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减弱了市场的正常效应,造成资源配置与实际需求脱节。看来,掌握和运用新的资源配置机制,除了解决必要的体制和市场环境外,还要十分重视积累经验和不断提高运作水平。

政府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中长期经济发展目标,使资源达到有效配置,需要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这里最关键的环节是选择和制定经济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是从价值形态进行的。在这里,财政、货币、金融等政策是影响和制约价值形成、价值分配和价值流通的主要因素。财政政策涉及社会产品价值分配的全过程,它在投资和税收等方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它调节不同地区、产业的利润分配,从而导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动。货币政策是通过控制货币的流通量,以保持货币的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并以此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金融政策通过融通资金,利用信贷杠杆调节社会资金的流向和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可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金融政策,乃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三个主要调控手段。在宏观调控中,由于它们各自功能不同,作用方向不一定相同,在发挥作用时,可能表现为互补或互斥的复杂情况,因而在实现一定的计划目标时,需要对各种经济政策进行选择与合理搭配,使它们的整体效应达到最佳。根据实践经验,如工业增长的计划目标,一般选财政、金融等政策手段;引进技术选用税收、信贷、汇率等政策手段等等。试就其具体操作,结合实际阐明如下:

假设在计划期内,根据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政府对工业增长提出两个计划目标:

(1)在不增加新建项目条件下, 主要依靠调整资源配置合理利用资源的途径,实现工业总生产能力与需求平衡;(2 )同时要保证进出口收支平衡。为了实现上述两个计划目标,政府选用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两个政策手段进行调控。

首先,分析如何利用财政、信贷两个调控手段完成第一个计划目标。经过测算,采取调整资源配置和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可使工业总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社会对工业品的需求,工业生产能力与需求尚不平衡。这时,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利用财政与信贷两种政策手段进行调节,通过压缩有效需求使之与工业总生产能力相平衡。实际存在这种可能性,当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如果国家实行个人所得税增加,则有效需求会相对减弱;在物价稳定条件下,如果提高利息率,会刺激居民储蓄,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也会使有效需求下降。可见,政府利用财政和信贷两种政策手段,能够限制购买力压缩有效需求,使工业品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平衡。现在主要问题是怎样来确定两种政策手段的具体经济参数。如财政收支指标是多少、利息率多少等。

制定经济参数要以定量分析为基础,一般比较简便的方法是利用图解,其要点概述如下:

第一、找出在两个政策手段搭配下实现计划目标的诸点。此时各点都具有能实现计划目标的性质,并且各点都是不同水平的两个政策手段经济参数的结合点,如财政收支指标A与信贷指标利息率B相搭配,实现某计划目标。

第二、在实现计划目标的两种(或更多的)政策手段搭配的多种经济参数中,结合实际从中选定最适宜的两种政策手段的经济参数。如财政收支a与利息率b相搭配,是两个政策手段相搭配的众多方案中最佳的方案。

第三、由于计划是多目标的,需要对实现每个计划目标的最佳的方案加以综合和筛选,即在第一个计划目标的基础上,再作实现第二个计划目标的方案,如更多目标时,可顺次进行,但往往是与初始选定的参数不同。这时,实现计划目标的政策手段是相同的。这样,从实现两个计划目标的所有搭配经济参数中,择其能同时实现两个计划目标的两种手段搭配的经济参数,这即是最后选定的最佳经济参数。

第四、采用这种方法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政策手段数目≥计划目标数目;如出现某一个手段的参数系列与另一手段的参数系列相同,即意味着两个手段只起一个手段的作用,必须重新选择一个新的经济政策手段。

上述分析方法应看作是一个分析框架,具体操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现行的经济政策等有关因素。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产业间资源有效配置: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理论_完全竞争市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