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生活的润滑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润滑剂论文,社会公共论文,社会公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谈到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时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可见,社会公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已成为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
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三个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之一,具有全民属性,为全民所共遵,在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层次,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的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
社会公德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由于原始部落内部人与人的关系比较简单,人们基本上没有集体生活以外的“私人生活”,所以这时的道德规范都属于社会公德范畴,与风俗习惯结合在一起。随着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以及阶级对立的出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复杂,需要专门的规范进行调节,于是社会公德就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取得了独立的形态。在阶级社会中,除了最基本的阶级关系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关系。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必须联合起来战胜旱涝、地震、瘟疫等自然灾害,于是形成了一致行动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使社会公德的内容大大增加,由于有了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密集,活动性大,交通发达,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增多,尤其20世纪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国际交往更加频繁、快捷,过去根本不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在现代社会中已进入道德的领域,成为社会公德调节的对象。如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在荒郊野地是“私事”,但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再也不是“私事”了,应该服从公共卫生管理的规定。再随地大小便就影响了别人,属不道德的行为。再如楼房住户装修发出的噪音干扰,影响了邻居的休息,甚至由于破坏房屋结构,影响房屋寿命,妨碍邻居通风、采光等等,绝不再是一院一户的私事,而是违背了公德,要受到谴责和处罚。在欧美发达国家,一些居民因为没有修剪自家的花木、草坪,而遭到投诉,就是因为它破坏了社区的景观。总之,社会公共生活空间的扩大,使社会公德的内容必须扩大,其重要性也在提高,不讲公德,人们将无法生活。社会公德成了社会运行状态保持良好的重要保证。
现代社会条件下,社会公德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
有人说,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最简单的办法是去它的厕所看看。这里既可以看到物质文明程度,又可以看到精神文明状况,而且更重要的是,能观察到这个国家或地区的道德状况。社会公德状况最直观、最常见,因此也就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程度最重要的判断依据。当我们到了一个国家或城市、如果看到硬件建设十分现代化:有高耸的楼房,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人们衣着时髦漂亮,但满大街都是废物垃圾,人们稍有碰撞便恶语、拳脚相加,公共汽车上乱挤乱推,没人给老弱病残让座……这样的城市能算文明吗?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各国公共生活中的相同与相似之处越来越多,社会公德的准则也越来越接近。我们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水平,在国际上树立中国人民的良好形象。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除了靠经济、政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之外,更要靠千千万万普通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道德风貌。
当前亟须加强社会公德的教育与管理
目前,大多数市民对社会公德规范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多数市民具有基本的文明道德修养,并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在参加公益事业、助人为乐等实践活动方面有积极的认识和行动。从总体上看,北京市民的社会公德状况是比较好的,但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北京市与先进的兄弟省市比,与首都地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应具备的水平和社会期望值比,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特别是在教育与管理方面的工作还很薄弱。有些领导干部思想上对社会公德的基础作用和社会公德教育、管理的保障作用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管理在社会公德建设中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有误区。认为公德建设是虚的,“抓不抓两可”,甚至认为与己无关;有的是“口头重要、行动次要、忙了不要”;在遵守公德方面,过分强调“靠人们自觉”,过分强调“自然形成”,片面强调“要有一个过程”,任其“自由发展”,而忽略了教育与管理工作,教育上还存在死角。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镇劳动力在国有或集体单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职工在物质上、精神上对单位依赖性都很强,政治工作、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单位落实;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职业流动、地域流动大大增强,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之外,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新经济组织和活动领域。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民工”在职工总数中的比重在增加,就业不稳定、劳动关系松散。职工与单位的关系越来越松散,很多人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思想工作、道德教育出现了空白。在这种情况下,依托原有组织系统开展德育教育,沿用原来的方式做思想工作确实非常困难。即便是在相对稳定的机关,也往往是只注重业务方面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的教育。
当前社会公德管理工作有四难
第一,难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只有一般要求和规定,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处罚力度又不大,既引不起违反者足够的警觉,更难以形成一个良好的管理机制。第二,难在缺乏强有力物质条件支撑,缺乏与精神文明相匹配的设备与设施,管理工作中很难做到理直气壮。第三,难在有社会深层次问题的影响:如社会上收入差距拉大,腐败现象不断出现,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对见义勇为者支持不够等等。这些可以引起人们心理上不平衡而导致社会公德水准下降。一些人把违反社会公德作为对社会不满的一种发泄和报复,从而使问题复杂化,难以处理。第四,难在缺少制度上的保证,有些办法有效,却无章可循,也有的有章可循,但要求大而空,难以落实,形同虚设。
社会公德建设要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使教育成为一种软管理,使管理成为一种硬教育,互相配合、互相补充;处理好表彰与惩罚的关系,在坚持以表彰为主的同时,注重加强惩罚机制的调节作用;处理好德治与法治的关系,遵守社会公德主要应靠提高素质和道德力量的约束,但也应有必要的法律约束与支持,也需要依法加强公德建设;处理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关系,重视三者之间的联系(面向公众的职业道德也属社会公德),促进三个领域的道德建设;处理好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的关系,既需要发动群众集中时间突击治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更需要职能部门加强日常的管理。
党委、政府要从四个方面重视这项工作
第一要把社会公德教育与管理工作纳入城市发展建设的规划之中,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社会公德建设目标要具体,要有要求、有标准、有考核。还要把这些内容和要求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市民们都知道并形成全民意识。第二要严格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发挥表率作用。民德为本,官德为先。党政各部门、各窗口行业要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通过加大作风建设的力度,努力使领导部门、领导干部、窗口行业成为社会公德实践的典范。第三是加大经费投入和硬件建设。首先是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增长幅度总体上不低于财政的增长幅度。还要逐步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投入的体制;其次是加强相应的设备、设施建设。第四是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要坚持以法治国,在加强全市公民遵纪守法教育的同时,对已经制定的地方法规(如禁放、限养等规定)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还要根据需要制定新的法规,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继续推广协管员制度。对违反社会公德的人,在经济上加大惩罚力度。对没有经济能力接受处罚的可罚做社会义工。建立公民道德操行记录卡,对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记录在案。当然这一切都需要有法律的支持。
要把社会公德规范的内容宣传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应编印《首都公民道德建设教育读本》、《礼仪知识手册》并结合职业道德要求编写供各类人员使用的教材,发行光盘、磁带,扩大教育面。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公德教育,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有关课程并把它作为日常行为规范。当前还要特别注意发挥好各单位的教育作用。要各单位把公德建设作为本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还要营造好社会大课堂的舆论氛围,发挥大众传媒(报刊、影视、广播、广告)的作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把思想教育与行为要求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使广大群众用社会公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增强责任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所在楼院做起。
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仅靠教育和舆论的约束是远远不够的,要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把管理、监督与社会公德实践结合起来,把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种手段结合起来。就管理工作而言,既需要集中整顿,但更需要在日常管理上下功夫,各职能部门要根据群众易发生的问题,特别是根据违法分子的活动规律,改变管理手段与方法。适当调整管理重点、管理时间,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实施社会公德的监督检查应该是全方位的。一是舆论监督;二是单位监督;三是群众监督;四是法制监督。建议制定一些地区性的法规,如《社区居民管理条例》等。同时,要追究监督机构的渎职责任。
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树立社会正义风气。树立社会正义风气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何看待和对待见义勇为行为。作为政府,一是要对见义勇为行为予以制度化、规范化的奖励并加大奖励力度,对见义勇为者予以法律保护,确保“英雄流血后不再流泪”。二是要教育、号召党员和领导干部敢于见义勇为。三是建议在北京电视台和北京日报适当时机设专栏,围绕见义勇为问题展开大讨论,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应采取的态度各抒己见,辨明是非。这必将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
当前要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因为这既是当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又是一个难点,应该多下点功夫。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并在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应该通过各种途径让外地来京人员了解、掌握北京市民道德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共同维护首都形象。要抓住入门第一关,搞好外地人员“进京第一课”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