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阳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新时代下产教深度融合是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内涵发展和办学现代化水平的最为核心的问题,但从产教融合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深入分析,势必影响产教深度融合的开展,从而影响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产教融合;深度发展;困境分析
新时期下,随着地方和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有大量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仍面临难就好业的囧境,这种人才供需的不对称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以及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的发展。为此,我国相继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关政策,特别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明确了主要任务和方向,为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经过多年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开展了广泛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成功的丰富经验,对提升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但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也严重制约了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步伐。本文旨在通过产教融合现状的困境分析,为高职院校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基础,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步入新的阶段。
1.政府主导产教融合整合力欠缺,无保障监管机制
1.1政府部门相互之间缺乏协同联动,尚未形成合力。近些年来,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关政策,提出了许多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的指示精神,但这些政策绝大部分的真正落地都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作为国家政策制定主体的发展、规划、财政、税收、干部、人事等部门应该协同联动、主动作为,而不是教育部门一家孤军奋战。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恰恰就是一些部门、一些地区敲锣打鼓提得多、较真碰硬做得少,一些政府部门对自身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实现主导作用的形式和路径随意,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导致中央出台的政策落不到实处。
1.2政府部门缺乏质量监管和评估体系,落实出现偏差。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各环节如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都缺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各校各行其是、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产教融合推进后,如何把握和检查产教融合的效果和质量方面也存在问题,没有由政府部门主导制定的统一的质量监管和评估保障体系,导致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产教融合处于散乱无序、质量无法保障状态。
1.3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缺乏制度体系,顶层设计欠佳。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通过产教融合培养人才,然而,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分属于不同的上级管理部门,各有自己的运行体制。政府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也缺乏相关的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的设计,在激励机制、管理机制方面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细则。一是财政政策保障方面,没有设立专项资金。高职教育在产教融合中的课程建设、实训建设、教师培训、企业技术人员指导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也不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开展深度合作,资金无法得到保障。二是激励和管理机制方面,缺乏规范的考评细则。由于政府在这方面出台的政策比较宏观,对合作办学主体的责、权、利等方面没有明确的细则规定,合作方也没有真正找到利益的平衡点和深度合作的激励点,也就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和管理机制。三是在管理方面,政府的协调和监督职能缺位,没有明确的校企分工,所以合作的层次、深度不够。
2.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内驱力不够,无长期战略规划
2.1企业主体参与产教融合主动性不够。由于在产教融合中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企业大多数处于被动状态,对产教融合缺乏积极性,"学校热、企业冷",合作关系大多靠个人感情维系。一些企业基于商业秘密,合作中信息从学校向企业流动多,企业回流学校少,企业缺乏参与人才培养的基本动力。虽然在探索建立职教集团、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来加强产教融合的力度,但学校和企业还没有形成牢固的伙伴关系,在其组织实施和合作共赢上尚需要进一步整合。
2.2企业之间参与产教融合合作性不强。从行业和企业层面看,在全球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巨变的背景下,此前的产业链是线型的,各环节位置清晰、分工明确,而未来的全球价值链将会表现为网状的产业生态圈,"跨界"的产业合作与交融将成为趋势,跨学科的交叉与综合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源头。面对这一趋势,行业内的单个企业难以独自应对,企业需要通过产业内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形式突破自身的人才和科研瓶颈,但是由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外溢性,企业在成本投入、成果转化和利益分配等各环节过于注重短期效益,行业企业之间缺乏共识,没有统一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战略定位。
2.3企业主体参与产教融合前瞻性欠缺。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方面不能在学校追求社会效益和企业追求经济效益上寻求结合点,使得企业只是被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在产教融合中企业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用于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的开展,同时,还要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指导学生的实践课教学,还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这对于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难以一致。相对于产教融合,企业更愿意把资金、设备、技术人员用于对自己员工的培养上,这样对企业来说更有利于自身的持续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产教深度融合需经过长期实践才能产生成效,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相悖,致使企业投入产教融合短视,没有前瞻性。
3.院校实施产教融合开拓力不足,无内涵提升策略
3.1学校自身内功不强。一是办学定位偏低。学校自身办学定位偏低,整合资源能力不够,专业设置与行业发展缺乏主动联系,学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存在着"两张皮";学校缺乏高校所应有的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学术文化的高度,专业水平和技术技能积累不足,技术服务能力较弱,难以给予合作企业有效的专业服务。二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规划不够科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理论课程偏多,给学生安排实习时间较少,学生很难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学校也很难走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三是教师素质不达标。教师的素质还未真正达到"双师"素质要求,教师参与产业服务、技术开发的实践能力还很薄弱,教师不适应产业发展成为制约产教融合的最大瓶颈;企业提供的师资虽然实践能力强,但缺乏理论功底和教学技能。四是实训条件不足。学校现有实训场地不足,设备数量不足、功能落后,引入校外实践资源也不足,现有条件还远远无法满足生产性实训和新技术、新产品研发的需要。
3.2学校对产教融合定位模糊。高职院校对于通过产教融合提升科研能力、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纷纷出台了推行产教融合方面的政策举措,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仍存在着主动意识不强,定位模糊等问题。首先,高职院校在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发挥不足,由于受到传统的学科设置、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约束,导致地方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发展的主动性不够,对于行业企业发展和技术变革敏感度不高,协同创新方向与行业企业需求的衔接度低。其次,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雷同求全,专业建设缺乏特色,专业链不能有效对接区域产业链,专业建设不能支撑区域产业发展。第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对于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科专业界限明显、组织机构不灵活,各学科之间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交叉融合,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较难实现。
3.3产教深度融合体制机制不完善。职业院校还没有真正建立产教融合的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一是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行业组织、企业参加的院校理(董)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没有有效发挥作用;欠缺建立以资本为纽带、专业为支撑的紧密型职教集团;在主要领域也没有成立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二是实施职业院校"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管理体制不完善。三是建立学生实习工作考核与补助机制,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不完善。
3.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由于产教融合运行体制机制的障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地方支柱产业的需求无法无缝对接。首先,高职院校的人才的培养具有普适性,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员工具有实操性存在很大的差距。
4.多方驱动产教融合推动力不强,无协同创新举措
4.1政府企业学校未形成产教融合良性互动。在微观层面的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等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根本形成,产教融合"学校热、企业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普遍存在。并且缺乏促进产教融合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激励保障服务还不到位,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尚未健全。
4.2产教融合利益诉求机制还未形成。在产教融合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高校和企业利益诉求难以达成一致,高校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通过合作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深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企业的利益诉求则主要体现在创新成果及其转化方面。其次是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虽然教育部鼓励支持高层次人才流动共享,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可以到科研机构和企业兼职,高校也可以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纳企业、科研机构、行业部门和其他组织优秀人才到学校兼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受到各学校具体的人事、薪资制度的影响,以产教融合为目的的人才流动难以有效开展。
4.3政府、企业、学校创新驱动还未密切。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深度转型下的经济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升级,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能力亟待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政府行为,彰显的是国家行动、国家态度。因此,建立在政府调控下的政府、企业、院校密切合作的产教融合机制非常重要和必要。
参考文献:
[1]和震.建立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制度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138-142.
[2]李永生、牛增辉.论产教融合及其神话内容[J].《北京教育》,2018年5月
[3]周丹.高等职业教育阐教融合动力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年10月第20期
[4]张娜.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高校阐教融合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8年11月第6期
[5]曾璇,刘柳青.《浅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研》2017年第59期,第70页。
[6]周绍梅.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症结与破解[J].《教育与职业》,2018(2):8-14.
论文作者:徐晓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企业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学校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深度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 政府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