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董事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东[1](2020)在《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是公司法当中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目的确定与路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到公众公司法律规范结构、公司各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董事信义义务构成等具体制度设计,甚至触及公司独立法律人格这一现代公司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石。因此,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成为各国公司法立法与学理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域外公司法制发达国家,自从伯利与米恩斯于1932年洞见公众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来,即聚焦于公司权力如何适当且有效率地在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分配,并由此引发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两大理念的长期论争,至今仍未平息。我国新一轮公司法改革已经启动,公众公司权力分配模式的改革亦是其核心内容,并承载着促进我国公司治理水平整体提高的功能使命。本文以我国公众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公司独立人格和独立利益的维护为研究的起点和归宿,立基于我国本土的公司法理与实践,借鉴域外相关理论成果与立法经验,对于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模式的应然选择开展系统性研究。在对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法律地位予以重新界定的基础之上,综合考量各项影响因素,厘定我国应当选择的分配理念与分配原理,最终在董事会中心主义理念指导之下,提出我国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法律制度重构的具体方案。本文研究内容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为五部分具体展开:一、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中国问题公司机关的法律地位直接决定着其所拥有的权力内容,对此,我国现行《公司法》未曾区分公众公司与私人公司,而是采取一体规制的方法,将股东大会界定为公司的“权力机关”,而董事会须“对股东大会负责”。并在此基础之上,赋予了股东大会过于庞大的权力,而使董事会沦为其办事机构。由此导致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的现实境况下,公司独立法律人格难以彰显,以及董事会独立性被严重弱化等弊端。为破除上述立法缺陷,我国学界提出控股股东中心主义、经理层中心主义以及董事会中心主义等多种改革方案,但均未臻完善,故仍有予以重新深入思考探究的必要。二、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理念争鸣关于公司内部权力的分配,揆诸全球公司法学理论,始终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大的理念——股东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这两大理念在公司治理的目的与路径方面,持有迥然不同的立场。前者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应当是为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故在公司权力分配方面,应当将公司事务的最终决定权力保留给股东。而后者则认为,公司治理的目的应当是实现所有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应当赋予董事会对于公司经营决策的绝对权力,以使其发挥公司内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中枢功能。理念的纷争无疑会对公司权力分配法律制度的构建产生深远影响,故有必要从基本立场与法理基础等方面深入探究这两大理念,并剖析其对公司权力分配所可能产生的现实影响,以期为公司权力分配合理化方案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域外实践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今世界各国的公司法正在整体上发生着形式上或实质上的融合、趋同乃至一体化的深刻趋势性变化。(1)其中,公司法制发达国家关于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法律制度,历经上百年的发展演进,积累了丰富、成熟的经验。虽受各国具体国情的影响,公司内外部权力分配的具体法律规则难以完全统一,但各国公司法制发展进程中早已达成高度共识的立法例,值得我国公司法改革工作期间进行深入研究并结合国情予以适当借鉴。因此,基于对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日本、韩国以及英美法系的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代表性国家相关立法的全面考察并总结其共识性立法经验,能够为我国未来公司法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镜鉴。经对比分析,域外两大法系的公司法发展均表现出股东大会权力逐渐弱化与董事会权力逐渐增强的特征,即董事会中心主义的是现代公众公司相关立法的发展趋势,我国公司法应当依此作出相应调整。四、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总体思路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受到公司独立法律人格、公司股权结构、经营效率、利益冲突以及公司社会责任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在对相关制度重构进行理念选择和方案设计时,应当予以全面考量,不宜所有偏颇。我国立法与学理对于公司法人本质实在说的一致认同、公众公司股权结构依然高度集中以及公司社会责任愈加受到重视等现实条件,共同决定了董事会中心主义应为我国重构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制度更为适当的理念。未来公司立法权力分配的法律标准以及法律效力,也应以此为出发点展开并变革。五、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具体方案在转向董事会中心主义理念之后,公众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严格分离,我国现行公司法中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体系也应当随之进行重构。股东大会的权力应当采取具体列举式的界定方法。具体而言,应将其权力严格限定于选择管理者和监督者并同时确定他们薪酬方案的人事任免权,以及对于公司章程修改、重大资产重组、公司变更终止等结构性重大变更事项的决定权。与此同时,董事会的权力则应当采取概括式的界定方法,即除法律明确规定属于股东大会权力之外的其它公司经营决策权均归属于董事会独立行使。概言之,股东大会的法定权力即是董事会权力的“负面清单”,对董事会的法定权利公司立法不适宜进行具体列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下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商业实践需要。
陈祥义[2](2020)在《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监事会治理是上市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特别是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一直以来在学术界和产业界都存在着不同意见。监事会作用的发挥,不仅与监事会个体特征相关,具体包括监事的性别、年龄、学历、任期、专业、来源、薪酬、股权等,而且与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主席的特征密切相关。上市公司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以及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有的专家认为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彼此取代,有的专家认为相互促进。对于处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定性的研究多,定量的分析少。本文采用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公开数据,从2007年至2017年,共计11年时间,以25776家上市公司为观测样本,对于监事会、独立董事、处罚等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多个有意义的结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首先,本文探究了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首次采用大样本数据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认为监事会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整体上是有效的,具体表现为:上市公司监事的薪酬、持股数量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且显着,具有博士等高学历的监事、具有财务、会计、经济、工程专业背景的监事、股东监事和外部监事等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且显着;监事会的规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且显着;监事的平均年龄、性别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监事的任期与公司业绩呈U型相关。其次,本文对于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论证,首次对于独立董事特征与上市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为:独立董事的高学历、薪酬、会计等专业背景,教授职称等对于公司业绩有正向影响且显着;独立董事的平均年龄对于公司业绩负向影响;独立董事任期与公司业绩呈现U型关系;独立董事的性别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独立董事的规模对于业绩的影响不稳定。实证结果认为独立董事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独立存在,单独发挥作用;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可以并存,相互促进。再次,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创新,在监事会、独立董事、公司处罚等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分析中,首次使用分位回归的论证模型,从分位结构中刻画了两者的关系,研究了在公司业绩处于不同分位点时,各因素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从而更加细致和全面地了解上述特征与公司业绩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分位回归是一种更稳健的回归方法,增加了研究结论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最后,本文首次对于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主席的特征与公司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另外,本文对于上市公司受到监管处罚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汇总分析,并首次对于处罚与公司业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公司受到处罚次数与业绩负相关并且显着。本文论证采用了多元回归分析、分位回归分析、LOGISTIC检验和自变量滞后一期的稳健性检验等回归分析和检验方法,保证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和可靠性。本文对于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改进监事会制度建设,处理好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邢南楠[3](2020)在《校友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财务违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独立董事是公司治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能够有效缓解委托代理冲突、遏制大股东和内部人对股东利益的侵占,减少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和企业违规行为,发挥着重要的治理作用。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独立董事的作用表示质疑,认为独立董事是“花瓶”,并且对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表示怀疑。本文认为独立董事发挥作用是需要满足一定条件的,并且从校友关系的视角出发对独立董事的治理效果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独立董事校友关系与企业违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现有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校友关系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形展开研究,外部是指CEO与独立董事之间的校友关系,内部是指独立董事之间的校友关系。首先,本文对独立董事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了独立董事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独立董事的职能定位并对独立董事独立性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阐述,从灰色董事理论和社会网络关系的视角出发,结合中国特有的人情背景,对校友关系和企业违规的相关性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本文使用A股上市公司2011-201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提出假设并建立模型,对校友关系和企业违规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CEO与独立董事存在校友关系与企业违规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存在校友关系削弱了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增大了企业违规倾向;(2)与CEO存在校友关系的独立董事人数占独立董事总人数比例与企业违规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这与我们的假设不一致,有可能是因为校友独立董事的占比高,反而对CEO能够形成一个正面的激励或监督;(3)独立董事内部存在校友关系与企业违规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分析原因是内部校友关系提升了独立董事提出异议的成本,影响了其治理作用的发挥。进一步研究发现:(1)借鉴国内外研究,用公司成长性表示董事会的建议收益,结果表明,公司成长性对校友独立董事与企业违规之间的相关性具有负向的调节效应,说明较强的董事会建议收益能够抑制校友关系产生的不良经济后果;(2)将CEO持股看作是CEO与股东利益趋同的重要机制,结果表明,CEO持股对校友独立董事与企业违规之间的相关性具有显着的负向调节作用,结论支持资源依赖理论的观点,当CEO与股东的利益趋同时,管理层会更加依赖独立董事的建议职能,校友关系的存在会降低信息沟通的成本,使独立董事发挥更好的建议职能。最后,为优化独立董事职能提出五点政策建议,分别是:第一,完善企业对内的信息披露状况;第二,完善独立董事的选聘机制;第三,降低独立董事发表异议的成本;第四,增大对独立董事不作为的惩罚力度;第五,增强独立董事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
朱慧利[4](2020)在《我国保险公司独立董事作用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不断加强,逐渐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公司内外部治理也逐渐加强,但是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包括投保人利益保护,保险公司营业亏损,管理交易等问题。银保监会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保险公司进行外部监管,保险公司也在逐步加强其内部治理,保险公司内部治理包括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高管治理等方面。本文从独立董事作用角度分析其治理有效性。通过对国内外保险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总结,发现我国保险公司独立董事相关研究比较匮乏,很少有学者从独立董事角度对保险公司治理效率进行研究。本文选取117家保险公司包括60家财险公司和57家人身险公司作为样本,建立了面板数据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 2014-2018年间独立董事作用有效性。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保险公司中的独立董事比例对保险公司关联交易占比、偿付能力溢额、过度投资和过度风险承担没有显着的影响。保险公司独立董事的经管背景对关联交易比例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作用。说明独立董事的经管背景能有效抑制保险公司关联交易,减少公司的风险。保险公司独立董事的财会审计、保险精算和金融背景对偿付能力溢额均表现为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保险公司独立董事的硕博学历对关联交易占比表现为显着的负向影响作用。独立董事硕博比例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溢额显着正向影响,说明独立董事硕博学历水平有助于保险公司提高偿付能力。独立董事的年龄对付能力溢额和过度风险承担表现为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女性独立董事比例对与过度投资显着负相关说明女性独立董事抑制过度投资方面发挥相应的作用。总体上,保险公司独立董事能有有效发挥作用,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加强独立董事假设,才能使保险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起到监督咨询作用。
孔磊[5](2020)在《股权结构、财务背景独立董事与会计信息质量》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会计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乎资本市场秩序。股权结构、财务背景独立董事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两大重要因素。股权结构对企业的运行机制以及治理框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股权集中度作为衡量股权结构的重要指标影响企业的控制权、管理权等在企业内部的分配机制,特别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可以从某种程度上衡量企业的股权集中度,不同股权集中度下财务背景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作用的发挥会有很大的不同。财务背景独立董事是指包括但不仅限于拥有高级会计职称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独立于公司股东并对公司事务做出独立判断的董事。而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好坏需要财务背景独立董事这类的专业人士进行评判,财务背景独立董事会对公司的决策进行监督,从而保障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本文深刻探索了股权结构、财务背景独立董事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对不同股权结构下公司治理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特别规定,必须聘请至少一名会计专业的人士。这一机制设立的初衷是希望有着财务背景的专业人士会对公司治理结构有着正面的影响作用,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那么随着近20年的发展,财务背景独立董事是否如预期一般对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有着促进作用呢?我国的实务界和理论界已经进行了不少的探讨,但是国内文献对独立董事制度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文献比较少,并且大都是从独立董事的个人特征进行分类研究,比如是否官员独立董事、薪酬情况以及兼职数量等方面进行研究,但仅从独立董事的某一特定特征来研究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比较少。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行,我国的股权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就股权结构与财务背景独立董事相互作用对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方面,没有什么直接的中外实证证据可供决策层参考。为此,本文基于股权结构视角,将利用上市公司2013年至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财务背景独立董事和股权结构以及两者相互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何雨田[6](2020)在《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完善》文中研究表明上市公司完备的内部监督制度有利于控制经营风险、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也可以为整个市场提供稳定、积极的经济环境。自我国设置公司治理架构以来,监事会作为公司的监督机构而存在,而后经历了监事会失效,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形成了两项监督机制并存的局面,但是内部监督仍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近年来,内部监督的形势出现了新转机,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提出异议或者投否决票的情况所有增加,并有大量实证研究认为独立董事为公司治理中起到显着改善作用。独立董事逐渐摆脱无用形象,开始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显着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上市公司中,监事会与独立董事重复设置带来的问题,结合二者在现实中的实践状况,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的设置进行新的探索,并结合美国独立董事制度的新发展提出后续完善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内部监督机构的设置提供思路,和一些可行建议。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对中外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机制进行概述,简单介绍了以德国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所采用的监事会制度,和美国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模式所采用的独立董事制度,并在之后介绍了我国在借鉴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并存的“双核心”内部监督形式。在本章最后一节对中国制度的介绍中,分析了我国特殊监督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立法目的,以及“双核心”监督的立法目的并未实现,两项制度没有成功实现优势互补,没有因二者的叠加改善监督效果,进而引发后续文章对监督机制新选择的探讨。本节的最后介绍目前学界对上市公司内部监督模式完善存在的三种观点,这三种观点分别是:(一)、继续“双核心”模式;(二)、结束强制“双核心”模式,赋予公司自主选择的权利;(三)、结束“双核心”模式,选择其中一项制度进行完善。第三种观点中包含选择监事会或独立董事的区分。在这些观点中,笔者赞同结束“双核心”监督,并选择独立董事制度进行完善的模式。这一观点是通过两步分析的得来,第一步是“双核心”的监督模式阻碍了监督效果的实现,应停止这种模式,第二步利用路径依赖原理并结合目前形势,分析出监事会并不会在我国持续存在。第二章分析了第一步,第二步由第三、四章进行分析。本章主要对制度进行介绍,并引入笔者的观点,为后文的展开做准备。第二章,探讨了新形势下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应结束“双核心”的内部监督模式。第一节分析了“双核心”存在的固有缺陷,即两机构职权的交叉造成监督效能低下,两项机制权责不清造成追责困难,机构重复设置提升了公司运营成本。第二节分析在立法及实践上难以对上述缺陷进行完善,所以我国上市公司应停止使用两项监督机构并存这一高成本低能效模式。第三章,探讨在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之间,目前的形势显示监事会不会再我国持续存在,独立董事制度更加适合我国情况。本章第一节用路径依赖理论解释了我国监事会虽然失效,但仍存续的原因。本节区分不同主体,分别从立法者和大股东角度解释了对监事会的依赖。立法者的路径依赖是基于沉淀成本、互补性和对法律移植立法方式的依赖,大股东的依赖主要出于寻租行为。第二节分析了我国对监事会的路径依赖不会持续下去。因为沉淀成本与互补性在实践中带来的有效性并不高。并且独立董事作为破除依赖的制度,发挥的监督效能越来越显着,破除力度逐渐增强。另外日益剧烈的国际竞争压力会促使我国选择更能增强上市公司竞争力的独立董事制度,也加速了对监事会路径依赖的破除。第四章,探讨独立董事制度现存的一些问题和一些完善建议。由上一章的分析可知,选择独立董事制度,并对其进行完善更适合我国形势。本章第一节探讨了独立董事制度现存的一些缺陷,第二节为制度完善提出一些建议。目前对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问题讨论最多的就是其缺乏独立性问题,这其中有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布较集中,大股东控股从而影响独立性的原因,也有独立董事制度本身的原因。独立董事的资格要求、任免机制、在董事会中的比例设置、任期设置等等都会对独立性有所影响。学界在这些方面已有很多有益研究,笔者未再具体展开各种已有研究,而是就美国近年来在社会关系对独立性的判断上出现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受社会关系深刻影响的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方案。另外,针对学界提出的独立董事欠缺商业经验的问题,作者承认这确实会对独立董事的履职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在我国独立董事适格人选短期内不可能十分丰富的情况下,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独立董事与普通董事的沟通来缓解。另外,笔者也提出了用声誉激励的方式增强独立董事的积极性,用下设委员会的方式来增强监督力度的建议。结语部分对整片文章做了概括总结。对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要充分尊重市场情况,不能将上市公司一直置于高成本低效能的治理结构中。在两项制度并存弊大于利的情况下,结束强制并存局面是有益的探索,集中精力完善当前在实践中监督效果更显着的独立董事制度,更利于促使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向更完备方向发展,增强上市公司的竞争力。
程建强[7](2020)在《《公司法》修订背景下我国监事会存废问题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监事会是我国公司治理制度中的重要制度,也是公司治理中三个治理核心机构之一,是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监事会存废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和讨论,在《公司法》修订背景下,监事会存废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热点,到底要不要保留监事会,保留监事会后如何强化监事会,规范公司治理,成为《公司法》修订背景下务必重视的热点研究课题。监事会的存废与否,学界讨论是以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效果、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效果和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为基础的,关于监事会的存废学界的主要观点有“取消说”和“加强说”,针对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关系学界主要观点有“互补学说”和“不容学说”。将监事会存废问题和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关系进行综合研究,提出“选择说”“并行说”“合一说”三种观点,“选择说”又包含“监事会强化说”和“独立董事强化说”两个子观点。应当保留并强化监事会。保留监事会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对现行法律法规如《公司法》《证券法》等规定的研究,通过对公司法中委托代理理论、分权制衡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等基础理论的分析,从治理实务的角度来看,保留监事会是治理结构完善的要求、监督作用实效的要求、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双重监督的要求,保留监事会也能维护法律稳定性和连续性,保留监事会有着理论基础、治理实务、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和法律稳定性等方面的依据。如果废除监事会将会破坏现有法律体系稳定性,增加运行成本,削弱监督作用,因此,研究监事会存废问题,对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建设、丰富研究理论和指导公司治理实务等方面有着现实的重大意义。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未能全面发挥监督作用之处,存在公司监督治理机制、治理结构模式、监督职权和监事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应当结合《公司法》修订的契机,通过修订和完善法律,再造监事会监督职权,强化监事会,提高监事会监督治理能力。在强化监事会的方法和路径方面:通过明确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关系的定位强化监事会,在上市公司治理中要以监事会为主、以独立董事为辅进行双重监督,要以监事会内部监督治理为主、以独立董事外部监督治理为辅分别进行监督治理。通过再造监事会监督职权,扩大监事会监督权利强化监事会,知情权是监事会履行监督职能的基础,在法律中规定并保障监事会的知情权;赋予监事会主席对重大事项的否决权,凡属于监事会监督范围内的重大事项,监事会主席都有否决权;赋予职工监事否决权和豁免权,对涉及全体职工切身利益和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重大事项,职工监事有否决权,并享有法定豁免权。
刘永波[8](2020)在《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研究 ——以西藏上市公司为例》文中指出独立董事在进行公司内部监督、董事会决策、保护股东利益以及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独立董事在履行职能尤其是监督职能时仍存在不足。本文从董事会职能定位理论入手,通过董事会监督理论和董事会关系理论探讨独立董事职能定位,即兼具监督职能和关系职能,以监督职能为基础和核心,并介绍Fehr和Fischbacher第三方惩罚博弈模型和高玥独立董事监督博弈模型。阐述以西藏上市公司为例的原因以及西藏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监督状况。通过分析影响独立董事监督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并逐一分析因素对独立董事监督行为表现的影响力和是否可量化,尝试构建独立董事监督行为表现模型。根据各因素对独立董事监督行为表现的正向作用或负向作用,分别在模型中作为加项或减项,最终计算得出独立董事监督行为表现结果,将模型在西藏上市公司中予以适用。进而分析独立董事监督行为表现低下的原因,主要有无法直接创造价值、缺乏独立性、信息不对称。提出使独立董事更好发挥监督职能的改进建议,包括优化公司治理,创造价值最大化、增加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为独立董事创造良好的发声环境、股东会加强对独立董事选聘、考核、薪酬激励、建立高管层对独立董事履行监督职能的反馈机制。
陈静怡[9](2019)在《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中国证监会在国务院的批准下接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邀请加入公司治理委员会,并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经合组织公司治理原则》(以下简称《OECD公司治理准则》)的实施工作。同年9月30日,证监会修订并发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仍然是值得研究并应被重点关注的议题。董事会由董事、董事会秘书和董事会内设专门委员会组成的,其构成直接影响董事会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效果。本文以2018年修订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为背景,参考《OECD公司治理准则》《经合组织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指引》及其他国家(地区)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治理情况,通过对董事会内部结构的构成和董事会成员选任等方面的分析,提出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的建议。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人员与机构的角度分析董事会构成。本文第一章先明确了董事会构成的含义、地位和原则,并在指导原则基础上分析了董事会人员构成和机构构成的考量因素。本文第二章从董事会的结构、规模及成员的多元化三个维度对董事会构成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存在的对中小股东保护不足、人员结构单一等问题,并对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的构成提出了结构合理、规模适当、成员多元化的建议。本文第三章从选任、兼任限制及退出三个方面对独立董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的选任和退出机制,进一步限制独立董事的兼任情况。本文第四章分析了董事会秘书的任职资格、聘任方式及兼任情况,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本文第五章讨论了董事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立、提名及人员构成情况,认为我国董事会专门委员会方面的规则较为薄弱,并对规则提出了完善建议。
朱志红[10](2019)在《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油气企业作为代表性传统能源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能源危机加剧的背景下,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科学评价和提升财务竞争力成为油气企业应对激烈竞争的前提。在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油气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成为提升财务竞争力的关键。而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与研发投入密切相关。因此剖析研发投入是如何影响财务竞争力,已成为我国油气企业的当务之急。依据国内外众多公司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有效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公司技术创新水平和财务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完善公司治理和提高研发投入效率,对于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研究,力图实现以下研究目的:科学定量评价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实证研究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影响、实证研究油气企业公司治理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关系的调节作用、提出基于公司治理和研发投入的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对策。首先,基于文献梳理界定公司治理、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概念并对相关理论进行剖析,进而构建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影响的机理框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引。其次,基于我国油气企业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的界定,从股权特征、董事会特征、监事会特征和高级管理层特征等四个维度剖析油气企业公司治理现状;从研发资金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维度剖析油气企业研发投入现状;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社会责任履行能力等七方面构建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评价财务竞争力实现对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的现状剖析。再次,从油气企业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影响和公司治理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关系的调节作用这两个层面提出实证研究假设;并以财务竞争力为被解释变量,研发资金投入强度和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为解释变量,以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社会公众股比例、董事会规模、董事会召开次数、独立董事比例、监事会规模、监事会召开次数、高管薪酬和高管持股比例为调节变量,以公司规模和资本结构为控制变量,构建实证模型,并利用软件SPSS22.0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油气企业研发资金投入可以正向促进财务竞争力;研发人员投入显着正向促进财务竞争力;股权集中度显着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股权制衡度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国有股比例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法人股比例正向调节研发人员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但对研发资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社会公众股比例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董事会规模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董事会会议次数对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独立董事比例正向调节研发投入对财务竞争力的关系;监事会规模正向调节研发资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但对研发人员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监事会会议次数正向调节研发资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相关性,但对研发人员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无调节作用;高管薪酬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高管持股比例正向调节研发投入与财务竞争力的关系。最后,基于油气企业的公司治理、研发投入和财务竞争力现状以及实证研究结果,从研发投入和公司治理视角提出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其中,研发投入视角下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对策包括:加大对油气行业研发投入政府扶持力度、完善研发投入相关信息披露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适度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更多研发创新成果、完善研发人员的培养机制、建立研发活动动态管理机制。公司治理视角下油气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对策包括:适度提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适度降低社会公众股比例、适度提高法人股比例、增加独立董事人数并健全独立董事机制、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高管薪酬体系和建立有效的高管持股激励机制。期望为油气企业的公司治理完善、研发投入效率和财务竞争力提升提供方向指引。
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董事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独立董事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公众公司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中国问题 |
第一节 我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立法现状 |
一、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法律地位 |
(一)股东大会的法律地位 |
(二)董事会的法律地位 |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构造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构造 |
(二)董事会的权力构造 |
(三)剩余权力的归属 |
第二节 我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
一、我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现存问题 |
(一)未能区分公众公司与私人公司 |
(二)股东大会权力过于庞大 |
(三)董事会独立性的严重弱化 |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现有解决方案 |
(一)控股股东中心主义模式 |
(二)经理中心主义模式 |
(三)董事会中心主义模式 |
三、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重思 |
第二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理念争鸣 |
第一节 公司权力分配的股东中心主义理念 |
一、基本立场 |
二、法理基础 |
(一)所有权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三)公司合同理论 |
(四)公司宪制理论 |
三、股东中心主义理念的最新修正 |
第二节 公司权力分配的董事会中心主义理念 |
一、基本立场 |
二、法理基础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团队生产理论 |
(三)社群理论 |
(四)实体最大化及可持续性理论 |
第三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域外实践 |
第一节 大陆法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德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二、法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三、日本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四、韩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第二节 英美法系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英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二、美国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三、澳大利亚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四、加拿大股东大会与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分配 |
(二)董事会的权力分配 |
第三节 域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之总结 |
一、域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存异 |
(一)二元制与三元制 |
(二)股东大会中心主义与董事会中心主义 |
二、域外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趋同 |
(一)股东大会的权力逐渐缩小且以法律明定范围为限 |
(二)董事会的权力逐渐扩大且为概括性规定 |
第四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总体思路 |
第一节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考量因素 |
一、公司人格 |
二、股权结构 |
三、经营效率 |
四、利益冲突 |
五、社会责任 |
第二节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理念选择 |
一、我国确立董事会中心主义的现实依据 |
(一)公司法人本质实在说的确立 |
(二)公众公司股权结构仍然高度集中 |
(三)公司社会责任愈加受到重视 |
二、董事会中心主义下公司权力分配原理 |
(一)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法律标准 |
(二)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法律效力 |
第五章 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的具体方案 |
第一节 公众公司股东大会的权力配置 |
一、人事任免权 |
(一)董事提名权 |
(二)董事选举权 |
(三)董事解任权 |
(四)薪酬决定权 |
二、公司重大变更决定权 |
(一)章程修改批准权 |
(二)重大资产重组批准权 |
(三)公司终止决定权 |
第二节 公众公司董事会的权力配置 |
一、公司资本结构决定权 |
二、利润分配决定权 |
三、利益冲突交易审批权 |
四、敌意收购防御策略决定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三、实证模型、变量选取和论证步骤 |
(一)实证模型 |
(二)变量选取 |
(三)论证步骤 |
四、本文研究逻辑和文章结构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六、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公司治理机制、监事会治理与公司业绩 |
(一)公司治理机制 |
(二)监事会治理 |
二、监事会个体特征与公司业绩 |
(一)监事的性别 |
(二)监事的学历 |
(三)监事的年龄 |
(四)监事的任期 |
(五)监事的来源 |
(六)监事的专业 |
(七)监事的薪酬 |
(八)监事的股权 |
三、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主席特征与公司业绩 |
(一)监事会的规模 |
(二)监事会主席特征与公司业绩 |
四、公司处罚与公司业绩 |
五、独立董事特征与公司业绩 |
(一)独立董事的性别 |
(二)独立董事的学历 |
(三)独立董事的年龄 |
(四)独立董事的专业 |
(五)独立董事的任期 |
(六)独立董事的薪酬 |
(七)独立董事的来源 |
(八)独立董事的股权 |
(九)独立董事的规模 |
六、监事会与独立董事的关系 |
(一)分别存在的观点 |
(二)相互促进的观点 |
(三)相互取代的观点 |
七、公司业绩 |
八、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监事会个体特征与公司业绩:性别、学历、年龄 |
一、研究假设 |
二、监事会个体特征的汇总依据、选取范围和选取原则 |
(一)监事会个体特征的数据汇总依据 |
(二)监事会个体特征样本数据的选取范围 |
(三)监事会个体特征数据选取原则 |
三、监事会个体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监事的性别 |
(二)监事的学历 |
(三)监事的年龄 |
四、多元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一)变量确定 |
(二)多元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五、本章小结 |
(一)公司监事性别 |
(二)公司监事学历 |
(三)公司监事年龄 |
六、本章附录 |
第四章 监事会个体特征与公司业绩:任期、来源、专业 |
一、研究假设 |
二、监事会个体特征样本数据的汇总依据和选取办法 |
(一)监事任期汇总依据和处理原则 |
(二)公司监事来源的汇总依据和选取办法 |
(三)公司监事专业背景的汇总依据和选取的办法 |
三、监事会个体特征样本数据选取范围和指标选取原则 |
(一)数据来源和样本数据的选取范围 |
(二)选取原则 |
四、监事会个体特征数据统计性描述分析和回归论证结果 |
(一)监事会个体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多元回归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一)公司监事任期 |
(二)公司监事来源 |
(三)公司监事专业 |
六、本章附录 |
第五章 监事会个体特征与公司业绩:薪酬、股权 |
一、研究假设 |
二、样本数据的汇总和获取办法 |
(一)监事薪酬汇总和选取的办法 |
(二)监事股权激励汇总和选取的办法 |
三、样本数据来源和指标选取原则 |
(一)数据来源和选取范围 |
(二)选取原则 |
四、监事会个体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监事薪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关于监事的股权激励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五、监事会个体特征的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 |
(一)变量确定 |
(二)回归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六、本章小结 |
(一)公司监事薪酬 |
(二)公司监事股权激励 |
七、本章附录 |
第六章 监事会主席特征、监事会规模与公司业绩 |
一、研究假设 |
二、样本数据汇总原则和选取办法 |
(一)样本数据指标汇总原则 |
(二)指标选取 |
三、数据汇总统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回归检验结果 |
(一)监事会主席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多元回归与分位回归 |
四、本章小结 |
(一)监事会主席性别 |
(二)监事会主席来源 |
(三)监事会主席学历 |
(四)监事会主席年龄 |
(五)监事会主席专业 |
(六)监事会主席薪酬 |
(七)监事会主席任期 |
(八)监事会主席持股 |
(九)监事会规模 |
第七章 处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
一、研究假设 |
二、数据来源、指标选取和数据汇总 |
(一)数据来源和选取 |
(二)数据汇总的统计说明 |
三、处罚数据统计性描述分析 |
四、公司处罚次数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
(一)处罚次数的多元回归分析 |
(二)公司受到处罚的稳健性检验 |
五、本章小结 |
(一)公司处罚种类的汇总分析与业绩的关系 |
(二)公司处罚、监事会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
六、本章附录 |
第八章 监事会与独立董事:彼此取代、相互促进 |
一、研究假设 |
二、独立董事特征数据来源、指标选取、统计说明 |
(一)数据来源 |
(二)指标选取 |
(三)统计说明 |
三、独立董事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独立董事性别 |
(二)独立董事规模 |
(三)独立董事学历 |
(四)独立董事年龄 |
(五)独立董事专业 |
(六)独立董事薪酬 |
(七)独立董事任期 |
四、独立董事特征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
(一)独立董事性别的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二)独立董事的规模人数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三)独立董事学历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四)独立董事年龄的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五)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六)独立董事薪酬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七)独立董事任期回归分析和Logistic稳健检验 |
五、本章小结 |
(一)公司独立董事性别 |
(二)公司独立董事规模 |
(三)公司独立董事学历 |
(四)公司独立董事年龄 |
(五)公司独立董事专业 |
(六)公司独立董事薪酬 |
(七)公司独立董事任期 |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
一、本文结论 |
二、本文建议 |
参考文献 |
本文附录 |
一、因变量描述性统计表 |
二、基本每股收益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净资产收益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
四、总资产收益率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五、托宾Q值描述性统计分析 |
后记 |
(3)校友独立董事对上市公司财务违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校友关系与灰色董事相关研究 |
1.2.2 独立董事与企业违规行为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独立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违规概述 |
2.1 独立董事制度理论基础 |
2.1.1 委托代理理论 |
2.1.2 资源依赖理论 |
2.2 独立董事制度概述 |
2.2.1 独立董事制度的背景 |
2.2.2 独立董事的职能定位 |
2.2.3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
2.3 校友独立董事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 |
2.3.1 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概述 |
2.3.2 校友独立董事职能发挥的效果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3.2 研究假设 |
3.2.1 CEO与独立董事的校友关系与上市公司违规 |
3.2.2 独立董事内部校友关系与上市公司违规 |
3.3 变量定义 |
3.3.1 违规 |
3.3.2 校友关系 |
3.3.3 控制变量 |
3.4 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1.1 违规分类统计 |
4.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4.2 回归结果分析 |
4.2.1 CEO与独立董事的校友关系与企业违规的回归分析 |
4.2.2 独立董事内部校友关系与企业违规的回归分析 |
4.3 进一步研究 |
4.3.1 校友独立董事、公司成长性和企业违规 |
4.3.2 校友独立董事、CEO持股和企业违规 |
4.4 稳健性检验 |
4.5 优化独立董事职能发挥的政策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4)我国保险公司独立董事作用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保险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节 保险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
一、保险公司治理 |
二、保险公司独立董事治理 |
第三节 独立董事作用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独立董事作用研究 |
二、国内独立董事作用研究 |
三、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第一节 理论分析 |
一、独立董事与委托代理理论 |
二、独立董事与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独立董事与信息不对称理论 |
四、独立董事作用机理 |
第二节 保险公司独立董事有关研究假设 |
一、独立董事比例有关假设 |
二、独立董事背景有关假设 |
三、独立董事学历有关假设 |
四、独立董事年龄有关假设 |
五、独立董事性别有关假设 |
第四章 保险公司独立董事作用实证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
二、变量设计 |
三、研究模型 |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一、描述性统计 |
二、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过度投资模型测算 |
二、回归结果分析 |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
一、独立董事比例稳健性检验 |
二、独立董事背景稳健性检验 |
三、独立董事学历稳健性检验 |
四、独立董事年龄稳健性检验 |
五、独立董事性别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股权结构、财务背景独立董事与会计信息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论文框架 |
1.3.3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独立董事相关概念 |
2.1.2 财务背景独立董事的界定 |
2.1.3 股权结构的界定与计量 |
2.1.4 会计信息质量的界定与计量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4 高层梯队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实证研究设计 |
3.1 研究假设 |
3.1.1 财务背景独立董事与会计信息质量 |
3.1.2 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 |
3.1.3 股权结构和财务背景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
3.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3.3 变量定义 |
3.3.1 被解释变量 |
3.3.2 解释变量 |
3.3.3 控制变量 |
3.4 模型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 |
4.1.1 会计信息质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2 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相关性分析 |
4.3 多元回归分析 |
4.3.1 财务背景独立董事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
4.3.2 股权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
4.3.3 股权结构和财务背景独立董事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
4.4 进一步研究 |
4.4.1 基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的回归分析 |
4.4.2 基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样本的回归分析 |
4.5 稳健性检验 |
4.6 相关建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督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论文的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中外上市机构内部监督制度概述 |
第一节 监事会制度 |
第二节 独立董事制度 |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监督机制 |
一、我国“双核心”监督的具体设计 |
二、“双核心”监督的立法目的及现状 |
三、对内部监督制度进行完善观点的提出 |
第二章 结束“双核心”监督模式 |
第一节 “双核心”监督存在固有缺陷 |
一、监事会与独立董事职能关系不清降低监督能效 |
二、监事会与独立董事间责任无明确划分造成追责困难 |
三、监督机构重复设置增加公司运营成本 |
第二节 “双核心”并存带来的缺陷难以完善 |
第三章 监事会制度不会持续存在 |
第一节 对监事会路径依赖的分析 |
一、立法者视角的路径依赖分析 |
二、大股东视角的路径依赖分析 |
第二节 监事会的路径依赖不会持续 |
一、监事会的效率性实际发挥不强 |
二、独立董事对路径依赖的破除效果越来越显着 |
三、国际竞争压力加速破除路径依赖 |
第四章 关于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监督制度的建议 |
第一节 目前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 |
一、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仍显不足 |
二、部分独立董事较缺乏帮助上市公司的实际运营经验 |
三、独立董事行使职权积极性低 |
第二节 针对现存独立董事制度的一些完善建议 |
一、借鉴美国处理社会关系问题的标准以增强独立性 |
二、提升独立董事履职积极性 |
三、考虑增加公司董事会的会议数量,增强独立董事和公司行政层的交流 |
四、充分利用下设委员会等方式实现更有效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后记 |
(7)《公司法》修订背景下我国监事会存废问题研究 ——以上市公司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监事会的存废之争 |
(一)选择说 |
1.监事会强化说 |
2.独立董事强化说 |
(二)并行说 |
(三)合一说 |
二、监事会保留的必要性 |
(一)理论依据 |
1.委托代理理论 |
2.分权制衡理论 |
3.社会责任理论 |
(二)实务依据 |
1.治理结构完善的要求 |
2.监督作用实效的要求 |
3.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双重监督的要求 |
(三)废除监事会的弊端 |
1.破坏法律稳定性 |
2.增加运行成本 |
3.削弱监督作用 |
三、监事会的强化路径 |
(一)明确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定位 |
1.以监事会为主 |
2.以监事会内部治理为主 |
(二)再造监事会监督职权 |
1.保障监事会知情权 |
2.赋予监事会主席否决权 |
3.赋予职工监事否决权和豁免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独立董事监督职能研究 ——以西藏上市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独立董事是现代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构成 |
1.1.2 我国独立董事制度存在若干缺陷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上准确定位独立董事监督职能 |
1.3.2 实践中进一步发挥独立董事辅助功能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4.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主要内容 |
1.6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6.1 论文的创新 |
1.6.2 论文的不足 |
2 独立董事职能定位的理论基础 |
2.1 董事会监督理论 |
2.1.1 反公司经理霸权理论概述 |
2.1.2 代理成本理论概述 |
2.1.3 董事会监督理论对独立董事职能定位的影响及其评价 |
2.2 董事会关系理论 |
2.2.1 董事会关系理论概述 |
2.2.2 董事会关系理论对独立董事职能定位的影响及其评价 |
2.3 两种董事会职能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
2.3.1 两种董事会职能理论的区别 |
2.3.2 两种董事会职能理论的联系 |
2.4 第三方惩罚博弈模型与独立董事监督博弈模型 |
2.4.1 第三方惩罚博弈模型 |
2.4.2 独立董事监督模型 |
2.4.3 启发与思考 |
3 独立董事监督状况—以西藏上市公司为例 |
3.1 以西藏上市公司为例的原因 |
3.1.1 上市条件标准化 |
3.1.2 上市后需遵守统一规则 |
3.1.3 行业及经营地分布广泛 |
3.2 独立董事任职情况 |
3.3 董事会召开及独立董事表决意见情况 |
3.4 *ST西发董事会议案反对及弃权情况 |
3.5 华林证券董事会高管任免议案情况 |
4 独立董事监督行为评价 |
4.1 影响监督职能的因素 |
4.1.1 提名和罢免 |
4.1.2 独立性 |
4.2 构建独立董事监督行为模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