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课堂上的“伪读”_文学论文

汉语课堂上的“伪读”_文学论文

语文课的“伪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把已知当未知:教学内容的选择盲目化

教学,就是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即从不懂到懂,这种思维在我们老师当中已根深蒂固。那么,语文课,是从已知中揭示未知,还是从未知走向已知?从阅读心理来看,我们面对的儿童不是天生的未知者,他们是带着已有的语文积累进入课堂和老师、教材对话。面对一篇课文,儿童看似已知(未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读懂),实则肤浅,更有可能似懂非懂。

一次,听一节六年级《将相和》阅读教学公开课,教师把“蔺相如、廉颇的人物性格分析”作为教学主要内容。教师通过对文本中具体语言的分析,归纳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按常理,教学历史故事文体,这样教(分析人物的性格)应当不会出格。问题在于,这样的结论学生自己通过读书也能分析出,根本不用老师花费口舌。笔者以为,这篇课文教学的价值如果只停留在分析两个人物的性格上,并没有真正教会学生阅读此类文体,那么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如果不能从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再揭示出知识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将未知变为新的已知,就不能称为合格的语文教师。就本课教学,应该说,从人物的矛盾规律中揭示人物的性格才是本课教学的真正内容。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性格的呢?稍有文学知识的人就懂得,推动故事发展的真正奥秘在于拉开人物的心理距离: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心理目的是为国,而廉颇守卫边疆立功考虑更多的是个人的利益。由于想法不一致,两个人物心理距离的拉开并扩大,导致矛盾的产生。后来,共同为国家着想,才使两人和好如初。这实际上就是作者把人物的心理距离渐渐缩短且吻合。这就是作者的文学表达艺术。所以,正是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能从历史文学故事揭开其表达奥秘,造成了语文课堂上低效甚至无效的“伪阅读”。

因此,要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我们换一个角度,能更浅显地说明问题:语文课和数学课、历史课不一样。学生看似已知,实则是凭自己的理解,并没有站在文本表达原理角度来思考问题。所以,放在课程中来看,真正的阅读,应从学生已知中揭示其未知。

“怎么写”:表达形式的领悟上概念化

语文课,“内容”与“形式”并存,这是近期老师们较为关注的,也是正确的。然而在实际阅读教学中,老师们又只是在形式上做文章,把“怎样写”概念化、伪圣化。

《颐和园》是一篇语言非常优美的写景的典范,其中描写昆明湖的段落有这么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大多数老师是这样教学的——追问: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这样表达说明了什么?于是比喻的概念充斥课堂,抑或让学生模仿这句话再写一个句子……

笔者以为,这样的练习不要也罢。试想,原文句子好在哪里?为什么把昆明湖比作镜子和碧玉?后面“滑”为何不改用“划”?细读原文可知,“比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昆明湖的清、静、绿,而且“滑”字也印证了湖的平静。如果只是从概念上讲讲,虽然关注了“怎么写”的形式,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提高。

其实,学生不是不懂得比喻句,而是不懂得什么情况下要用比喻或用怎样的比喻内容。所以,“怎么写”中有一个核心问题——“用什么写”。有人打过一个很好的比方:语文就像一座座大厦,材料就相当于是大厦的“内容”,用什么水泥?什么钢筋?什么瓷砖?这就是“写什么”的问题;哪里是承重柱?哪里是楼梯?哪里安排车库?哪里是客厅?解决这些问题,就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承重柱用什么样的水泥?顶楼防雨水层用怎样的水泥?底层用几号钢筋,顶楼用几号钢筋?相当于“用什么来写”的问题。所以,“什么地方用什么(词语、句子等)写”也应该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颐和园》中的这句话来体会句子表达的好处,可改变训练形式,把原句子换种表达方式,让学生填空:昆明湖静得像( ),绿得像(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 )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再与原文比较,体会原文句子表达的特别。这才是实战中演练,是真正体现阅读的实践。

标签式题型:评价考查的方法虚浮化

只要稍留意全国各地的试卷,就会发现这类题目:1.这学期,你读的最喜欢的一篇课文是______,其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______。2.这学期你读的课外书中印象最深的是《______》,故事主要讲了______。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只要熟记老师预先提供的作品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推荐理由等考查内容,就能应对这类试题。于是,绝大多数老师热衷于这种功利性阅读:用两三节课复习文学常识,补充最具神采的人物故事及其性格特征,带领学生读读课本上选录的精彩片段。本应花近一学期的时间潜心阅读的名著就这样被肢解得一鳞半爪。

以下是课标中对课外阅读的评价建议:“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对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悟,的评价,不只是进行概念式的标签式的回答,更不是对事前准备好的他人话语进行复述。这样的课外阅读只能是“伪阅读”。

有些试题让学生学会了应付,也让不少老师为了获取眼前“利益”,要求学生背一些复习提纲。如:读了某某课文,你最喜欢的人物是什么?读了某某课文,你的体会是什么?或分析人物形象,或问学生读了哪些课外读物。这类试题,学生不接触课本,只要把老师编发的试题提纲背背就能应付。这样能促进儿童的阅读能力吗?

如果回避评价来看学生的课外阅读,那么我们语文老师平时的课外阅读或课内阅读指导的价值取向就发生了偏离。

标签:;  ;  ;  

汉语课堂上的“伪读”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