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中可借鉴的经验_循环经济论文

日本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中可借鉴的经验_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日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中国论文,发展循环经济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该战略在发达国家得到普遍倡导和采纳。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发达国家推出一种全新的经济活动方式,称之为“循环经济”,并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相对贫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要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Pearce和R.K.Tumer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Harvester Wheatsheaf,1990)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它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所谓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在这个闭环式流程中,要求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两低一高”为特征,即“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并保护生态环境。这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传统经济的特征是“两高一低”,即“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是一种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直线、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尖锐冲突。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主要遵循三个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简称3R原则,这三个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其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1)减量化原则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特别是无害于环境的资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旨在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生产过程而言,企业可通过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或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单位产品生产的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对消费而言,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由过渡消费向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转变,从环境不友好的生活方式向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转变。(2)再利用原则要求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尽可能地多次以及采用多种方式使用各种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对生产而言,生产企业尽可能地使用标准件进行设计和生产,这样便于设备或装置中元器件、零部件的升级换代,而无须更换整个产品。对消费而言,人们应在物品作为废物扔掉之前尽可能地对其加以利用,减少一次性物品消费。(3)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资源化方式: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消费者遗弃的废弃物资源化后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如利用废纸生产再生纸,利用废钢铁生产钢铁等);二是次级资源化,即废弃物被变成不同类型的新产品。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中可以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减少的原生物质使用量最多只有25%。

二、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从国内角度来看,我国固体废弃物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工业排放的固体废弃物,2002年全国产生量达8亿多吨,并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2002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历年堆存量已近70亿吨,占地面积达700多平方公里;城市生活垃圾历年堆放量达65亿吨左右,占地面积近600平方公里。这些垃圾不仅严重污染了附近的环境,而且还对附近居民的健康造成伤害。另外,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这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国正在迅猛发展的经济,对环境和资源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进行工业化,以末端治理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必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并将继续削弱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长期来看,良性循环的社会应从发展阶段开始塑造,才能避免走弯路,才会得到更快更稳的发展。我国消费体系仍在形成阶段,建立一个资源环境低负荷的社会消费体系,促进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生产体系,利用高新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国选择建立循环经济。

从国际角度来看,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强,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自由贸易的重要筹码。所谓的“绿色屏障”,就是我国当前现实采纳的规则与国际贸易中的一些规则存在差距所造成的现象。要立足世界经济,就必须遵从国际规则,我们不能要求国际社会降低标准,只能按照国际标准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特别是与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有关的产品质量,以打破“绿色壁垒”,占有并扩大“绿色市场”份额,这就要求我国工业和农业以及外贸业改变理念、革新技术和加强管理。循环经济理念、技术和管理方式正是需要实施的新策略。

(二)可行性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行的。首先,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除了东部沿海的一些省市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外,还有相当大的国土面积和相当多的人口处于经济水平较低或十分低下的状态。如西部地区大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完全有可能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和循环经济的主要途径进行发展规划,从一开始就走上健康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发展水平已经较高,但多数工业的生态效率低下、污染严重;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过量,造成产品和耕地的质量问题;在消费过程中对资源的浪费现象也十分严重。资源利用率低的另一方面,就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潜力很大。它表明推行循环经济可能获得的利益将很显著,推行循环经济的理念也就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其次,中国人民有勤俭持家的传统,在经济比较不发达的过去,废品回收行业相对较发达,国家在70年代指定的环境保护32字方针中,还包括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创造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传统观念的继承、发扬和适合我国特征的经验的推广,将是在我国推行循环经济的很好基础。再有,与传统线性经济缩短经济的链条不同,循环经济延伸与闭合了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链,通过延长经济链条丰富经济活动内容,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例如,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耐用保值性产品的生产、保养、维修、服务以及再利用行业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解决大量人口就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画家,虽然采取了坚决、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人口增长率已经大大降低,但预测表明,至2030年,我国人口仍将增加,并达到16亿的高峰。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人口日益增长的我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近年来,我国从三个层次上开展了循环经济的实践:在企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和在农村开展生态农业,在城市和省区开展区域循环经济。这些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由此可见,中国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动力和可行性。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日本经验

日本是发展循环经济最早的国家之一,通过政府、企业及国民的共同努力,日本的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展循环经济,既要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靠企业的积极配合,还要靠公众的广泛参与。所以,总结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宏观层面:政府

1.制订相关法律。循环经济作为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法律因其自身固有的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可以对循环经济进行观念表达、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为建设循环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制订了一系列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这些相关法律的制订和实施,使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可制定必要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通过立法手段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利用其强制性来督促企业和民众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行为。

2.实施产业倾斜政策。在50年代,为扶持重工业发展,日本政府采取了向重工业倾斜的产业政策。90年代,随着各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影响的增强,为发展循环型社会,提高产业素质及产品国际竞争力,日本政府也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实施了产业倾斜政策。首先,在预算方面,为支持中小企业环保技术的开发,政府补助技术开发费用率最高可达50%。对于将循环经济3R技术实用化、技术开发期在两年以内的新产业;政府补助率最高可达费用的三分之二。对于引进节能设备的企业也给与一定的资金补助。第二,在融资方面,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将对引进3R技术设备的企业提供低利融资。第三,在税制方面,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将对引进再循环设备的企业减少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和所得税。日本的产业倾斜政策增加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我国也可以对采取环保措施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采用环保设施。

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技术体系。1999年,日本通产省在题为“循环经济蓝图”的报告中提出了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技术系统。零排放是指一种产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产业的原料或燃料,从而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相关产业形成一种生态系统,即产业生态系统。零排放是实现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日本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技术系统包括五个方面:生命周期评价技术、废弃物减量化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技术和废弃物回收、运输、交易系统。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先建立以清洁生产、环境无害化以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的技术系统,逐步实现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技术系统。

4.要求各部门协调合作。推行循环经济是一件综合性十分强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各行业的合作与协调。在日本,为建立循环型经济社会,经济产业省、环境省、国土交通省、农林水产省等各行政部门各自制订环境政策,互相补充,通力合作。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多领域合作构筑了日本循环型经济社会。为发展循环经济,我国各部门、各行业也应相互协调,开展多层次合作。

5.开展多渠道环境教育。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野外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同时,为适应环境政策动向,推进环境行政效果,提高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环境行政负责人员的资质、能力,政府还推行环境研修。另外,日本不断充实其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活动,通过制作、分发宣传小册子宣传环境保全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同时还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绿色消费者全国网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是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不断地从认识到参与的发展历程中的中介环节,我国要发展循环经济,也应该注意对行政人员及消费者的环境宣传和教育,从而实现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

6.制订循环经济财政预算。为克服由地球温暖化、废弃物等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以环境技术和环境经营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日本政府制订了相关的财政预算。2003年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日本相关的财政预算为35.1亿日元,2004年为24.7亿日元,其中15.4亿日元用于生态园区事业,8.8亿日元用于促进普及汽车、家电和容器包装回收利用,0.5亿日元用于开发产业、社会资本构造物耐久性高度维持系统。尽管用于循环经济的财政预算占总预算的比例还很低,但日本政府已经开始为发展循环经济给予经济支持。我国虽然财政紧张,但从长远利益来看,制定一定比例的循环经济预算是远见之举。

7.实施绿色采购。从2001年4月开始,根据《绿色采购法》,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如纸类、文具用品、汽车时,都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这一行动已经在日本产生了减少环境负荷的效果:2002年,由于政府大量采用再生纸,使得原生纸浆使用量减少了23.4万立方米,环保文具用品和低公害汽车的使用也使二氧化碳的排出量分别减少了58吨和816吨。政府起着行为示范作用,政府带头使用环保产品对民众消费观念的更新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也应该在此方面为民众做个示范,促进绿色消费,提倡节约一切资源的绿色消费观。

(二)微观层面

1.企业

1)承担生产者责任。由于20世纪60年代公害事件以及70年代石油危机的发生,为解决环境污染和实现能源消费结构转换以节约能源,日本企业从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因此,日本拥有世界最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日本《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从事制品、容器等制造和买卖的业主,有义务提高制品和容器的耐久性。简而言之,日本企业要承担生产者责任,并为此付出额外费用,从而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我国如采取环境成本内部化,让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那我国环境污染现象会大有改观,这将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2)申请国际环境认证。随着循环型社会目标的确立,日本企业大都通过构筑环境管理体系实践环境经营,申请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到2000年4月止已有3548家企业取得认证。通过申请国际环境认证,企业一方面采取了环保措施,起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可谓一举两得,所以,我国企业也应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认证。

3)制订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对环保投资和由此获得的经济效益作定量测定、分析和加以公布的制度。企业的环境保全活动会产成环境保全费用,如防止公害费用、资源循环费用、生产销售的产品的再循环回收、再商品化以及适当处理费用、管理费用、研究费用等。同时,环保投资也会取得效果,如生产领域、物流领域以及管理部门领域节约费用等。环境会计制度已经在日本普及,企业正在增加环保投资,并利用其提高企业经营的效益。环保问题已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企业也应该加以借鉴,把它列为经营管理的的项目之一。

4)制订环境报告书。日本企业通过制定环境报告书,向消费者公开企业的环境管理状况,如企业环境基本方针、环境活动推进计划及其活动效果。ISO认证取得、环境监督、环境教育、环境会计等信息,以便消费者监督。这样,一方面督促了企业的环保行为,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的“绿色”形象。制定环境报告书也是我国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家庭

1)进行垃圾分类。日本家庭将垃圾分类后遗弃,这些分类后的垃圾再由专门部门回收循环利用。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既节省了垃圾分类人员,又使生活垃圾得到充分循环利用。我国也应尽快建立垃圾分类系统,并倡导居民垃圾分类,这样既可节省资源能源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2)购买绿色产品。近年来,除质量和价格之外,日本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还会考虑商品的环境因素,如商品所用材料是否会污染环境。为了家庭成员的健康,日本家庭方妇选购无添加剂的食品;为了减少白色污染,人们购买没有使用塑料袋的蔬菜或不要商店白送的塑料袋,而用自己带来的购物袋;为了减少垃圾产生,尽量购买包装简单或没有包装主的产品。消费者购买某种产品实际上就是对该种产品的支持,购买有利于环境的产品实际上就是对生产环保产业企业的支持。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国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倡导购买绿色产品,提倡绿色消费,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  ;  ;  

日本在中国发展循环经济中可借鉴的经验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