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优先”在俄罗斯的失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思路受西方主流经济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较大影响,选择了激进式的道路。其改革政策主要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内容:“宏观优先”的稳定化政策和结构调整政策。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改善资源的配置效率,营造竞争性环境需要通过价格的自由化来实现,而为自由价格制度发挥功能提供条件的是宏观经济稳定。根据这个理论,采取“休克疗法”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俄罗斯第一届改革政府——盖达尔政府确定了以平衡财政(无赤字财政)和紧缩货币政策为中心的实现宏观稳定的经济政策目标。
激进式的“宏观优先”的稳定化政策出台伊始,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就提出不同意见。主要代表性观点如下:稳定化方式,由指令性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相对长的、用各种行为探索的过渡过程,不能脱离实际(阿巴尔金院士,《经济改革的战略和战术思考》)。经济稳定的先决条件是价格结构及货币政策同国民经济的特点、现已存在的工艺制造方法和生产力分配的特点相符合。在价格正常化方面主要是相对降低能源、原料和运输价格。这些只靠经济手段难以达到,必须依靠国家干预(雅列缅科院士,《俄罗斯经济改革:成果分析和选择的必要性》)。稳定化必须注意保证稳定的高就业水平、不低于5%的经济增长率、收入和财产的公平分配、基本的社会服务, 与贷币供应和国家财政的平衡以及控制年通贷膨胀率在10%以内的目标同时实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克林,《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向市场体系过渡》)。矮正通贷膨胀和采取措施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过程时间是不能分开的(泰洛尔,《过渡阶段的初期》)。因此,在生产下降、没有稳定回升前,应该放弃无赤字财政的企图。在国内生产规模下降的条件下,无赤字财政的代价是恶性通货膨胀(费多连科院士,《向市场堡垒的冲击尚未成功》)。实行稳定化措施应根据俄罗斯的特点,俄罗斯“休克疗法”后出现的通货膨胀主要是费用型的通货膨胀,产生原因是原料供应的压力、税收、苛捐、高运费和生产下降所致,而不是货币需求的大量增加(里沃夫院士,《经济政策的改革方针》)。所以,过分强硬的货币政策导致再生产的流通资金短缺,随着货币对经济保证的减少,产生支付危机。在发达市场经济的国家里,货币量(现金和银行帐户中的结余)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0—60%,而俄罗斯1995年降到12%,经济中由于货币不足而广泛利用代用品,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雅列缅科院士,同前)。格拉辛科(中央银行长,1994年底被撤职,1998年危机后被重新启用)提出,在价格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原来的货币量不能维护经济运行,如果不相应增加货币量,会引起支付危机,国家应该通过增加货币发行来解决货币短缺问题(《格拉辛科访谈录》)。当时,这些意见并未被政府接受。
现实中的稳定化进行得并不如意。稳定化政策刚提出不久,盖达尔政府就受到各方压力,1992年4 月不得不向农业和工业提供大量优惠贷款,一发而不可收,紧缩和货币政策夭折。1992-1994年,俄每一财政周期的国家预算,都必须得到中央银行的扩大发行的货币,否则财政就无法平衡,财政收不抵支的差额相当大,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俄政府确定的稳定化政策目标无法实现。
稳定化的决心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压力促使俄罗斯政府终于在1995年的财政预算中放弃中央银行的货币支持,并开始执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结果不尽如意。一方面紧缩的货币政策把通货膨胀率由1994年的330%降到了1997年的11.8%,并通过外汇走廊实现了卢布的稳定。 自1995年3月,卢布成为对俄罗斯居民最具吸引力的货币,1995 年下半年起居民卢布存款额持续增加。但是另一方面俄罗斯并未形成一个开放的市场机制,缺乏合理的微观措施,但是另一方面俄罗斯并未形成一个开放的市场机制,缺乏合理的微观措施,无法对货币流通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利用国内资源克服货币短缺,并且使通过国债获得的资金流向实业部门,最终以税收的形式返还财政。控制贷币量并保持汇率稳定,使再贷款利率——贴现率一直停留在较高水平上。为弥补财政缺口,政府大量发行高息国债,且短期国债居多。不仅利率水平长期居高不下(1997年前贷款利率保持在3位数),生产企业无法承受, 而且流通领域的投机效益高于生产领域的正常效益,资金主要集中在流通领域从事金融证券炒作,不能进入实际生产领域。结果中央银行为满足经济对信贷资源的需求而增加投放的货币(M[,2]的增长率超过通货膨胀率,97 年通货膨胀率为11.8%,98年M[2]增率为22.30 %)又返回央行换取外汇,反而加大对央行的压力。实际生产部门资金严重短缺产生3 个恶性结果并循环发展:无法维持正常经营,濒临破产;无法缴纳政府税收,欠税严重;企业间三角债恶性发展,社会自然经济化。这样,财政收入的来源日益枯竭。
虽然俄罗斯规定,在国内实行统一的国家贷币政策,但由于前述原因,几年来根本无法统一,结果强化的货币政策和弱化的财政(预算)政策结合在一起。近年来俄罗斯财政表现出若干特点:1.联邦财政的收入和支出不断下降,减少了经济中的国家需求,降低了经济中的国家作用,财政政策难以发挥作用。2.联邦财政中的税收水平不断下降,而且收入中的非货币缴纳的比例不断上升,因此无法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俄罗斯的税赋相当高,国家税收收入的下降反映出逃税严重。结果减少经济中的货币需求。经济的发展趋向不是市场经济,而是“影响”经济。3.预算赤字保持着高水平。 财政赤字同国家实际货币收入的比例, 1995年为51.9%,1996年为108.1%,1997年为72.1%。4.缺乏弥补财政赤字的可靠资源。国家只有在拥有可以用来增加收入的资源的情况下,才能允许某一特定时期有较高的赤字。资源主要指可以出售的储备和国有资产。同时,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赤字财政政策不可能持久。1994—1996年俄罗斯已经尽可能地利用了储备(指贵金属)。不仅如此,政府还建立了扩大利用储备的特殊制——集中出口体制,借此掌握国内的能源和贵金属资源,在出口时国家得以获得重要的财政收入。而俄罗斯的私有化模式决定俄不可能获得较大规模的私有化收入。这就决定了俄必须主要依靠借债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外债的来源有限,财政赤字主要依靠在国内发行国债解决。5.财政中用于偿付国债利息的支出迅速增加。政府的加强内债的政策导致经济中利息率居高不下,于是又迫使联邦财政不断增加用于偿付国债利息的支出。在联邦的支出总额中用于国债利息的比例1995年为19.3%,1996年为25.4%,1997年为23.8%。上述特点表明,俄罗斯面临财政和债务危机。俄罗斯实行稳定化的结果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抑制通胀、稳定本币汇率的同时加深了财政的脆弱性。
俄罗斯稳定化中的危机因素未能及时暴露得益于外资。赤字财政产生的国债高收益率和紧缩货币产生的较稳定的外汇兑换率吸引外资流向俄短债市场(96年前迂回流入,96 年开始“受限制”地直接流入)。 1997年,俄短债市场上的外资占有额超过30%,而且其中50%是单独明显下降,1997年夏已达到(年)20%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俄财政部在1996—1997年度得到了弥补预算赤字的资金。同时央行的外汇储备得以扩大。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在1997年表面上实现了稳定化和经济增长。但是短债市场上的巨额外资给稳定化埋下隐患,随着以后发生的危机,外资撤出了国家证券市场并给俄经济以沉重打击。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相悖,加剧了1998年的经济危机。1997年未俄罗斯出现危机的端倪。(这场危机具有综合性特点,对危机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学术界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总结。政治方面:议会和政府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更换政府本身的矛盾导致了危机;经济方面:经济结构的问题、经济衰退的问题、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出口产品国际价格的下跌导致了危机;社会方面:出现信心缺口、接连不断的罢工导致了危机。我们认为,除此之外,经济政策失误不可忽视。)俄经济政策中的矛盾和调整中的相互抵触加剧了危机。对待危机,中央银行采取的稳定金融市场的主要措施是提高贴现率——再贷款利率,加之抛售美元。在无法同时维持卢布的稳定和国家有价证券的收益水平的危机的形势下,央行有两种观点:维护卢布稳定的观点认为卢布是稳定价格的基础,卢布贬值必然引起出售外汇储备是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而维护收益率(利率)稳定的观点认为在发达国家利率是金融当局的目标指针,有必要通过贷币贬值来稳定整个经济。结果,第一种观点占了上风:治理危机的主要目标是保持价格和卢布的稳定。为此,1997年12月1日起央行停止收购国家有价证券,维持其高收益率。 这种做法提高了国家有价证券的利率,加大了国债成本,把困难全部推给了财政部。而财政部早已捉襟见肘,不得不饮鸩止渴,增加高成本国债。然而,没有货币政策的支持,财政政策无法运转,新国债难以发行,财政危机加剧。
财政危机而又加重卢布危机。在国内税收大幅度下降、财政收支差额巨大并难以弥补财政赤字的情况,98年6月, 财政部终于因无法配销新的有价证券而从中央银行“赊欠”了应该用于偿还旧债券的全部68亿卢布。(按贯例,发行新的债券,必须向作为财政部国债发行代理的央行划拨出抵偿旧债的资金,以往发行新债券所筹的资金足以抵偿旧债券,财政部可以在当天,或2个月工作日内还清债务。 )第一次债务未还的情况下,在下一个星期三财政部又用这种方式“赊”了36亿卢布。在中央银行和正在国际货币基金谈判贷款的丘拜斯副总理的压力下,财政部6月未清偿了债务。但从7月开始,这个方法被经常使用。财政部的债务迅速增加,7月中旬超过了133亿卢布。财政部赊发的新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压力,购买外汇的交易量迅速增长,带动各银行尽可能地把闲置资金更多地换成外汇。与年初相比, 代理帐户上的剩余资金减少了2倍。银行系统的支付危机日益严重,甚至难以完成日常结算业务。进退维谷的局面出现了:向浮动汇率过渡必然引起卢布大幅贬值,反之,随着外汇企备告罄最终的卢布一次性剧烈贬值不可避免。终于,发生了“8.17”全面危机。
危机后组成的俄罗斯新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制定了政府和央行关于稳定经济的措施(亦称反危机措施),并将补充制定中长期经济稳定规划。八月危机以来已经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发卢布。新政府调整了货币政策,为解决俄经济中的货币不足采取了增发货币的办法。 9 月份贷币基数由上月的1587 亿卢布增加到1712亿卢布,10月份达到1900亿卢布。预计贷币基数的增加可使货币量从98年9月1日到12月31日增加1400多亿卢布。增加的货币部分用于支付政府以前的各种拖欠和目前的正常开支,以及挽救商业银行。9—10 月为了支持银行系统大约用去了550亿卢布,其中140亿卢布是提供给商业银行的直接贷款,130亿卢布用于必备准备金调整。由于进行了调整, 货币发行的效果良好,缓解了经济生活中的资金短缺,并未进一步引起卢布大幅度贬值。原因之一是俄经济中卢布缺乏,之二是商业银行按照央行的要求控制贷款的投向,防止增发的卢布流入汇市。新措施规定,如果商业银行违反行为,央行有权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直至取消商业银行的经营许可。
2.政府重新加强对外汇收入的控制。出口企业的外汇收入的75%必须出售给中央银行。同时央行加强了对货币流向的控制。一个时期以来,俄卢布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3.采取减轻税收负担和改变管理机制等办法刺激生产发展。俄新政府准备通过一系列新的法案,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其中已经确定的是将企业利润税率由以前的35%下调到30%,增值税由20%降至15%,另外一些税收也将适当下调。与此同时,政府加强对企业的引导。俄政府拒绝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关闭俄亏损企业的建议。目前俄约有一半的企业亏损,新政府态度是,这些企业不能轻易出售,也不能随便关闭,而是改变企业隶属关系,撤换企业领导人,尽量通过企业经营机制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4.发挥国家在稳定经济中的作用。这次危机使俄银行体系陷入瘫痪。据统计,陷入困境的俄商业银行欠外国商业银行外债约120亿美元。 为帮助俄商业银行免于破产,俄政府主动承担俄商业银行的外债,将其转变为政府的内债。现在俄政府已经与外国债权人初步达成协议,承担80亿美元的债务。同时,积极争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许诺的第二批43亿美元的贷款,但未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三项条件:关闭亏损中的中小型工业企业、关闭亏损的银行、不得增发货币。俄政府正在研究和制定优惠的外资政策,使投资环境有明显改善,以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到俄投资。
可以看出,俄罗斯新政府正在探索一条经济稳定化的新路。危机后俄罗斯新政府对稳定化的目标、方式和内容做了调整,放弃了迅速稳定宏观经济和结构调整的“大跃进”政策。在改革方针上,新政府改变了经济稳定只能单纯依靠市场来实现的观点,由自由市场经济向社会市场经济,从而加强了稳定经济中的国家作用。在改革方式上,新政府修改了急于求成的激进方式,为化解激进改革与宏观稳定之间的矛盾而明显表现出演进主义的倾向。在改革内容上,开始注意从微观机制改革入手,发展商品生产,改善市场环境和企业机制,相对地放慢了财政、货币与外贸等宏观改革进程。并且注意经济政策的平衡,在调整货币政策的紧缩程度的同时,努力增收节支,缩小赤字,加强财政税收政策。
标签: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国债论文; 俄罗斯卢布论文; 卢布汇率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国债收益率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卢布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