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机孵化时的操作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操作论文,孵化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种蛋入孵 上盘后的种蛋,经过预热、消毒即可入孵。为了种蛋码盘后很快达到孵化温度,种蛋应在入孵前12小时左右装入蛋盘中,移入孵化室12小时左右装入蛋盘中,移入孵化室内预热,然后再将蛋盘插入孵化机内的蛋架,经熏蒸消毒后开机孵化。要注意保持蛋架的平稳,防止蛋车翻倒。开孵时间最好安排在下午4点以后,这样大批出雏的时间正好是白天,便于出雏操作。一般立体孵化机每5~7天入孵一次,可在同一台孵化机内进行多批次孵化。为了便于区别,在分批上蛋时,每次上的蛋盘要记上特殊显眼的标记,并使各批入孵的蛋盘一套间一套地交错放置,这样“新蛋”和“老蛋”能相互调节温度,既省电,孵化效果又好。
(2)温度调节 温度经过设定之后,一般不要轻意变动。刚入孵时,由于开门放蛋,散失部分热量,种蛋和蛋盘又要吸收部分热量,而使孵化机内温度骤然下降,这是正常现象,过一段时间会逐渐恢复正常。在孵化期间,要时常注意孵化温度的变化。当温度偏离给温要求±0.5℃以上时,就应进行调节。每次调节的幅度要小,逐步调至机内温度允许波动的范围内。当整批孵化采用“前高、中平、后低”的孵化温度时,逐渐降温也应遵循小幅度调节的原则。孵化机内的温度要每隔半小时观察1次,每隔2小时记录1次。
(3)湿度调节 将干湿球温度计放置在孵化机内,工作人员通过机门玻璃窗观察了解机内的相对湿度。如果机器没有调湿装置,湿度的调节主要靠增减水盘、升降水温等措施。当湿度偏低时,应增加水盘,提高水温,加速蒸发速度,或向孵化室地面洒水,必要时可直接喷雾提高湿度。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应注意防止湿度偏低,沿海及降雨量较大的地区要注意防止湿度过高。一般每天加水一次,外界气温低时应加温水。
(4)通风和翻蛋 如孵化器没有自动通风装置,应采取人工通风。一般入孵后第一天可不进行通风。但从第二天起就要逐渐开大风门,增加通风量,夏季高温高湿,机内热量不易散出,应增大通风量。在孵化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温度、湿度和通风三者的关系,在管理上掌握下列原则:“绿灯常亮时,加大风量;红灯常亮时,稍闭风门;红绿灯交替时,正常工作”。在孵化时,每2小时翻蛋一次,并记住翻蛋方向,注意手工翻蛋要“轻、稳、慢”。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立体孵化器一般均有自动通风系统和翻蛋装置,因而省去了不少麻烦。
(5)照蛋 一般于孵化第5~6天和第18~19天进行两次照蛋,也可在孵化11~12天再进行抽查照蛋,以便及时检出无精蛋和死胚蛋,并观察胚胎的发育情况。
(6)移盘(落盘) 在孵化第18~19天最后一次照蛋后,易除死胚,把发育正常的活胚蛋移入出雏箱的出雏盘中准备出雏,称为移盘。移盘时间可根据胚胎发育情况灵活掌握。如发育很好,此时气室已斜口,下部墨暗,应及时移盘。如果气室边界平整,下部发红,则为发育迟缓,应稍晚些时间移盘。移盘时要轻、快,尽量缩短操作时间,以减少破蛋或蛋温下降。移盘前出雏箱内的温度要升至36.6~37.2℃,移盘后要停止翻蛋,增加水盘,提高湿度,保证顺利出雏。
(7)拣雏 鸡蛋孵化满20天就开始出雏,孵至20.5天时大批出雏。视出雏情况,可分3批将雏鸡和空蛋壳拣出。要求拣出的雏鸡绒毛已干,脐部收缩良好。一般见有30%~40%雏鸡出壳时,拣出第一批雏鸡和空蛋壳;见有60%~70%雏鸡出壳时拣出第二批;尚未出雏的进行并盘,并移至出雏箱的上层,在出雏结束时拣出第三批。拣雏动作要轻、快。在出雏期间,应关闭出雏箱内的照明灯,以免雏鸡骚动,尽量不要同时打开前后机门,防止机内温度、湿度下降过快而影响出雏。每次拣出的雏鸡每100只放在分隔的运雏箱内或经过消毒、垫有软草的雏篮内,然后置于25℃左右的暗室内,让雏鸡充分休息。对已啄壳但无力出壳的弱雏,可进行人工助产。助产要待雏鸡破壳已过1/3,内膜发黄或焦黄,显得干焦,不见血管,或者绒毛已发干时进行。给弱雏助产时要注意血管,轻轻剥离,过干时沾温水湿润后再行剥离。如破壳不足1/3,内膜发白、湿润、血管清晰时,不宜进行人工助产。
(8)清扫、消毒 出雏完毕,必须对出雏器、孵化器、孵化室等进行清扫和消毒。出雏盘、水盘冲洗干净后放入出雏箱内,进行熏蒸消毒。
(9)孵化记录 在孵化期间,工作人员要认真做好记录工作。每次照蛋后,应将拣出的无精蛋、死胚蛋、破蛋的数量,以及出雏数、毛蛋数分别统计。记录填写要及时、准确,以便统计孵化成绩,为孵化工作积累经验。
标签:孵化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