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诊断与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何阳阳[1](2021)在《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血栓性微血管疾病,其特征是严重的先天性或免疫介导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13(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in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motif,member 13,ADAMTS13)缺乏,酶活性的明显下降致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多聚体无限制地粘附、聚集血小板继而形成微血管血栓,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血栓栓塞造成的缺血性器官损害。TTP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且病情错综复杂、进展凶险,若不及时诊治,病死率极高,目前在国际上尚缺乏对TTP诊断的金标准,极易造成误诊、漏诊,如何正确进行早期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预后等值得深入探讨。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TTP患者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了解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争取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改善患者预后。研究对象与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于2012年2月至2021年2月期间住院TTP患者,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2012年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发病诱因、实验室指标、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⑴本研究组TTP患者40例,男性16例,女性24例,男女性别比例为1:1.5;中位年龄53岁(范围18~85岁)。年龄<60岁:25例,中位生存时间50个月;年龄≥60岁:15例,中位生存时间35个月,进行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⑵诱发因素:本研究中继发性TTP者24例(60.0%),原因不明者16例(40.0%);两组间进行生存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288)。继发性TTP中以风湿免疫性疾病多见,占37.5%;风湿免疫组和非风湿免疫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06)。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40例患者中主要表现为贫血(100.0%)、神经精神症状(92.5%)、肾脏损害(72.5%)、发热(60.0%)、出血(57.5%)。实验室指标以血小板减少(100.0%)、血红蛋白降低(100.0%)、乳酸脱氢酶升高(100.0%)、网织红细胞比值升高(100.0%)最为多见。生存组与死亡组在凝血酶原时间(PT,Prothrombin Time)、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e)的检测指标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20,0.005,0.019。死亡组患者存在PT延长,纤维蛋白水平升高、INR异常。⑷本研究组有ADAMTS13酶活性结果者15例:ADAMTS13酶活性<5%有12例(80.0%),酶活性在5%~10%范围有1例(6.7%),酶活性在10%~20%范围有2例(13.3%);同进行ADAMTS13抑制物检测者12例:8例(66.7%)伴抑制物阳性。⑸运用PLASMIC系统进行评分,本研究组高度风险(评分6~7分)者占80%,该评分系统预测酶活性<10%的阳性预测值为86.7%。以系统评分6分为分界线,将患者分为两组进行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⑹本研究组24例患者存活,总体有效率60%;2例患者复发,1例患者病情恶化死亡,另1例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糖皮质激素+美罗华治疗好转出院。⑺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60岁(P=0.049)、PT>13s(P=0.020)、纤维蛋白原>4g/L(P=0.005)、INR异常(P=0.019)、PLASMIC<6分(P<0.001)、未进行PE(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为排除PE对单因素分析的影响,本研究还对PE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PE<4次(P=0.007)、初治未使用美罗华/免疫抑制剂(P=0.004)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⑻多因素分析结果:INR异常(P=0.019)、PLASMIC<6分(P<0.001)、未进行PE(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E组中结果显示PE<4次(P=0.017)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年龄≥60岁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2)继发性TTP患者发病诱因以风湿免疫性疾病最为常见。(3)TTP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即典型的“三联症”多见。PLASMIC积分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4)足够的血浆置换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难治复发性患者,可选择利妥昔单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
傅玲玲,马洁,马静瑶,魏沄沄,谷昊,张蕊,吴润晖[2](2021)在《儿童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五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儿童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以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6年1月至2019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5例aTTP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5例aTTP患儿,占同期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的5/11,其中男2例、女3例,发病年龄8.9(0.8~14.5)岁。5例患儿均存在血小板减少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仅1例存在经典五联征,3例患儿伴神经系统症状,3例有发热,而肾功能损伤相对少见(1例)。5例患儿均存在重度血小板减低[7(4~14)×109/L]及血红蛋白下降[70(58~100)g/L];血生化检查示3例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均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5例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升高,1例尿素氮升高。骨髓穿刺提示巨核细胞数目不低。ADAMTS13活性检查均为0,4例ADAMTS13抑制物阳性,1例为阴性。5例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并且在疾病早期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例患儿接受血浆置换。5例患儿血小板恢复正常的时间为开始治疗后的19(9~29)d。1例患儿在治疗9个月后出现复发,再次予糖皮质激素及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病情稳定,随访3年以上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截至2020年12月1日,随访24(16~57)个月,5例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未次随访血小板计数为159(125~269)×109/L。结论儿童aTTP患者较为少见,各年龄段均有发病,临床表现以血小板减少及微血管病性溶血为主,血浆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检测有助于aTTP的诊断。血浆置换及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该病需长期随诊监测。
徐颖,王春莉,朱雯,刘云,陆亚东,程锐,沈仙[3](2020)在《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报道了1例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TTP)病例。患儿为第3胎第3产,2名姐姐均于生后24 h内死亡。本例患儿生后生命体征平稳,血小板计数20×109/L。生后约3 h患儿出现呼吸困难、神志模糊、大面积淤点淤斑、酸中毒和肺出血等,积极予机械通气、扩容、纠酸等综合抢救,但患儿于生后约6 h死亡。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发现患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基因c.1187G>A(p.C396Y)/c.1595G>T(p.C532F)复合杂合变异,其母亲携带c.1187G>A杂合变异,父亲携带c.1595G>T杂合变异。结合患儿临床特点、家族史及基因检测结果,最终诊断为遗传性TTP。由本例认为,对于新生儿期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减少、贫血、非溶血病性严重黄疸等应提高警惕,及时完善基因检测,及时治疗。
康辉强[4](2020)在《44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血栓性微血管病,其特征是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终末器官损害。血浆置换的应用极大降低了TTP患者的死亡率,但仍有部分患者对血浆置换疗效欠佳,且存在复发风险。综合分析2010年4月至2020年4月我院诊断的44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策略及转归,旨在了解我院TTP患者的诊疗现状及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提高临床工作中对危险因素的认识,加强检测、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从而进一步改善TTP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20年4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的44例TTP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44例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对生存组(n=21)和死亡组(n=23)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影响TTP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临床特征:44例TTP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7例,男女比例为1:1.6,中位发病年龄47.5岁(1281);44例均为获得性TTP,其中继发性TTP占43.7%,主要诱因有风湿免疫疾病、感染、恶性肿瘤、妊娠、手术后诱发等;特发性TTP占56.3%。入院时以典型“五联症”为临床表现仅占18.2%,出现典型“三联症”临床表现占59.1%,其中单组症状中以血小板减少(100%)、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86.4%)和神经精神症状(86.4%)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占60.4%),少部分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占29.2%)。实验室检查中所有患者均出现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和外周血涂片发现破碎红细胞(>1%);44例TTP患者初诊时仅5例行ADAMTS 13活性检测,2例<5%,3例血浆置换后送检均大于10%,7例患者复发入院时行ADAMTS13活性检测,均小于10%。有75%的TTP患者PLASMIC积分为ADAMTS13缺乏高度风险。2.治疗情况及转归:44例TTP患者中有21例治疗有效,总体治疗有效率为47.7%。予以血浆置换治疗患者总体有效率为54.5%,当加用免疫抑制剂或CD20单抗时有效率达80%;未予以血浆置换治疗患者总体有效率仅27.3%,其中予以血浆输注治疗有效率较未予以血浆输注高(40%vs 16.7%)。幸存的21例患者有7例再次复发,总体复发率为33.3%,中位复发时间为11.2个月,范围为1.231.7个月。3.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生存组与死亡组各项指标,其中无潜在诱因(P=0.017)、心电图有缺血改变(P=0.024)、出现典型临床“五联症”(p=0.013)、入院诊断(p=0.036)、乳酸脱氢酶5天未下降50%(P<0.001),APTT延长(P=0.012)和CK-MB升高(p=0.037)是影响TTP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发现入院时心电图有缺血改变(HR=2.16,P=0.046)、5天乳酸脱氢酶未下降50%(HR=0.25,P<0.0001)及出现典型“五联症”(HR=3.516,P=0.035)是影响TTP患者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内科急症,以临床典型“五联症“起病较少,当出现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或神经精神症状时因考虑TTP,动态检测外周血破碎红细胞,同时结合PLASMIC积分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启动TPE治疗。2.血浆置换和激素仍是TTP治疗的基石,无法行TPE治疗时,可予以血浆输注。对于难治患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或CD20单抗,可提高缓解率。3.对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出现典型临床“五联症“、心电图有缺血改变和积极治疗5天LDH未下降50%为影响TTP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当出现上述危险因素时提示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4.TTP呈复发倾向,缓解后应监测ADAMTS13活性及抑制物滴度,当发现ADAMTS13活性明显降低时应积极治疗预防复发。
王晓昊,王玉廷[5](2020)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转归。方法选取2019年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TTP患者1例,通过详细观察病案诊治经过,总结并分析可能的鉴别诊断等,从而总结TTP的临床特征、诊疗决策等。结果通过该病例总结出TTP的经典五联征,进一步掌握其诊断及治疗策略。结论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活性检测对诊断TTP具有临床意义,血浆置换可大大提高TTP患者生存率。
赵丽东[6](2020)在《3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并分析预后,以提高TTP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2年4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30例TTP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实验室检查、主要治疗方法等资料,分析预后。结果:30例TTP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1.33±14.88)岁,具备经典的三联征17例(57%),五联征11例(37%);加重2例,复发型2例,难治型1例,共死亡16例(53%);24例(80%)患者行血浆置换,血浆置换组与非血浆置换组之间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置换次数≤4次与血浆置换次数>4次之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置换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小板、乳酸脱氢酶值显着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TP诊断需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主要的实验室检查,血浆置换可显着降低TTP患者的死亡率,对于疑诊患者应尽早开始治疗。
刘螈[7](2020)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临床罕见的危急重症,未经及时治疗死亡率超过90%,本文旨在通过对10年单中心49例确诊TTP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治疗方案、结果等进行分析及讨论,探讨TTP的临床特征,帮助临床医生能更加准确的作出诊断,减低早期误诊率,分析可以用于判断预后的危险因素,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从而达到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目的。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主要以中位数、均数、范围来进行描述,连续性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采用stepwise:fordward LR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线性趋势检验法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进行等级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分析;使用ROC曲线计算相关指标特异性及敏感性。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信区代表95%可信区间。结果:1.在收集的49例TTP患者中风湿免疫疾病相关性TTP患者共计22例,特发性TTP患者19例,4例考虑肿瘤相关,3例与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1例与妊娠相关。临床中常见TTP类型为风湿免疫疾病相关性TTP及特发性TTP。在49例TTP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30例,男女比例约为2:3。发病年龄均值49.84岁(16-77岁)。49例TTP患者中9例(18.37%)出现五联征,9例(18.37%)出现四联征,20例(40.82%)出现三联征,11例(22.45%)出现二联征,所有患者都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建议在临床工作中遇到不明原因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时,需高度警惕TTP诊断的可能性。2.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初始发病时患者血小板值<23.00×109/L提示预后不良。分析本组病例中的死亡患者发现,大部分患者死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虽然本组病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或无神经精神症状对预后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多个文献提示神经症状为TTP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故临床需高度警惕伴有神经症状的TTP患者,建议立即启动血浆置换治疗。3.在治疗有效组及治疗无效组中进行对比,进行血浆置换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是未进行血浆置换患者的7.64倍。血浆置换可有效降低死亡率,直到现在仍旧是TTP最核心、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一旦临床发现不明原因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伴有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启动血浆置换。4.鉴于大部分患者为特发性或风湿免疫疾病相关性TTP,糖皮质激素有抑制自身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的作用、价格低,且早有文献报道有效,本文中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率为33.33%,建议可在无禁忌症的患者中正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论:通过对四川省人民医院10年来TTP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合分析,本病有性别差异、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临床多见起病原因为特发性TTP及风湿免疫疾病引起自身免疫相关性TTP,早期进行血浆置换是挽救TTP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治疗措施。虽部分患者早期确诊困难,但只要有不明原因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合并血小板减少,则高度可疑TTP的诊断,应立即开始血浆置换。早期积极进行血浆置换治疗为降低急性期死亡率最重要的手段,建议若无特殊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症,可于TTP患者中常规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抑制免疫反应。起病时血小板计数<23.00×109/L,提示预后不良。
晋兆谦[8](2020)在《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探讨过敏性紫癜中成人与儿童在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影像学及消化内镜检查、肾脏组织病理检查、治疗方面的差异,以及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提高对成人和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特点认识,帮助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院皮肤科、儿科、消化科、肾内科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316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病例。将其按照年龄分组:儿童组(年龄<18岁)和成人组(年龄≥18岁),对儿童组(253例)和成人组(108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按照是否有肾损害分组:肾损害组(141例)和无肾损害组(148例),单因素对比分析两组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一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点:入选病例中儿童与成人患者之比为2.3:1,两组均男性占比较女性稍高,儿童组男性患者占57.7%,成人组男性患者占53.7%。发病季节以秋冬季最多见,儿童组以秋季占比最高为30.0%,成人组以冬季占比最高为37.0%。两组患者可能的诱因中都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常见,31.2%儿童患者和23.1%成人患者在发病前有上感史。2.临床特征:皮疹为两组患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82.2%儿童组患者和89.8%成人组患者以紫癜为首发症状。12.6%儿童组患者和8.3%成人组患者以消化道症状起病。以关节症状和泌尿系症状起病的患者较少见,特别的是1例儿童患者以阴囊肿痛起病。临床分型上,两组都以混合型最多见,39.5%儿童组和38.9%成人组病例为混合型。15.8%儿童组和7.4%成人组病例为单纯型,17.8%儿童组和12.0%成人组病例为腹型,15.8%儿童组和4.6%成人组病例为关节型,11.1%儿童组和37.0%成人组病例为肾型。53.4%儿童患者与35.2%成人患者出现了消化道症状。42.3%儿童患者及36.1%成人患者出现了关节症状。33.6%儿童患者及74.1%成人患者出现了肾脏损害。其中,消化道症状和肾脏损害在两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紫癜损伤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紫癜累及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受累患者中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脏损害患者中成人较儿童患者更易出现肾脏相关性高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关节症状患者中,具体的关节症状表现(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肿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部位上,成人较儿童更易出现膝关节受累,儿童较成人更易出现踝关节受累,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儿童组较成人组患者WBC升高(儿童组45.8%,成人组34.3%)、PLT升高(儿童组52.2%,成人组13.0%)、IgA升高(儿童组32.5%、成人组19.4%)、ASO升高(儿童组20.7%、成人组9.7%)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组较儿童组患者白蛋白降低(儿童组29.2%、成人组53.7%)、镜下血尿(儿童组27.3%、成人组61.6%)、蛋白尿(儿童组30.4%、成人组69.4%)、自身免疫性抗体阳性(儿童组15.5%、成人组32.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儿童组46.6%、成人组90.0%)更常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病理学检查:两组患者病理分级都以III级(儿童组56.3%、成人组64.9%),免疫病理都以IgA+IgM沉积型(儿童组68.8%、成人组54.1%)最常见,两组间肾脏组织病理分级及免疫荧光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治疗方案上,儿童组更多的选择系统性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双嘧达莫、芦丁片、抗生素,成人组更多的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患者中紫癜多在入院后一周内基本消退,成人患者中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多大于1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肾脏损害危险因素:HSP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中,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紫癜消退所需时间、上呼吸道感染史、反复发作、紫癜损伤程度、关节症状、血小板计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18岁(OR=5.138)、住院时间(OR=1.094)、入院后紫癜消退所需时间(OR=3.137)、反复发作(OR=5.454)是HSP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儿童患者,男性稍多见于女性,秋冬季节好发,上呼吸道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可能诱因。2.皮疹是过敏性紫癜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过敏性紫癜临床分型中以混合型最常见,儿童更易伴随消化道症状,成人更易出现肾脏损害。3.儿童和成人过敏性紫癜患者在WBC、PLT、IgA、ASO、血清白蛋白、镜下血尿、蛋白尿、自身免疫性抗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实验室检查存在一定差异。4.伴肾脏损害的过敏性紫癜患者肾脏活检中,几乎所有患者免疫荧光都可见IgA沉积,绝大部分可见C3沉积。病理分级以III级最常见,免疫病理以IgA+IgM沉积型最常见。对于持续性肾损害的成年患者有必要行肾脏病理活检。5.年龄大于18岁、住院时间、入院后紫癜消退时间大于1周、反复发作是过敏性紫癜患者发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凤双,肖雷,黄蓉,唐莹,彭涛,彭枭然,管文齐,李春龙,张松建,李印东,孙美平,周高俊[9](2020)在《多学科专家论证基础疾病儿童预防接种模式和建议》文中指出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已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难题。2015年以来,北京市顺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建立流行病、临床、药学等多学科专家论证模式,在充分考虑接种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形成基础疾病儿童预防接种建议,并以指导性文件下发,开展专项培训,指导接种单位实施疫苗接种。本项目已形成30种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建议,为顺义区408名基础疾病儿童接种了2 548剂次疫苗,随访均无不良反应发生。本项目初步解决了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难题,提高了预防接种单位服务能力,保证了高水平免疫接种率。接种建议在全国其他一些接种单位得到了应用,部分已在期刊上发表,为全国制定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政策提供了借鉴。
张海鹏[10](2019)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感觉神经元病等文献重新分析——兼与哈佛麻省总医院等作者商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化Evans综合征(ES)并发溶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综合征以及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双侧型脑桥血管综合征的诊断。方法按照医学循证原则,重新分析文献病例资料。结果 /结论 (1)301医院的"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病理学文献的病例1,应该是ES并发DIC;(2)所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TTP"国内外文献均未与SLE合并的Coombs试验(假)阴性的ES鉴别,而后者相对常见且属于一元化诊断,因此其"TTP"诊断均难以成立;ES并发的溶血性急性肾小管坏死综合征(具备"五联征")及肾性贫血、肾性血小板减少应引起临床重视;(3)日本九州大学文献的低磷血症导致CPM不能成立;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文献的低钠血症及其快速纠正导致CPM不能成立;(4)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报告的2例"感觉神经元病",属脊髓SCD的可能性更大。
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诊断与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诊断与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选取 |
2.1.2 诊断标准 |
2.1.3 EB病毒感染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临床表现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PLASMIC积分 |
2.2.5 ADAMTS13活性检测、抑制剂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评估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首诊科室 |
3.3 诱因分析 |
3.4 临床表现 |
3.5 实验室检查 |
3.5.1 血液学常规指标 |
3.5.2 生化及凝血指标 |
3.5.3 其他相关检查 |
3.5.4 ADAMTS13酶活性及抗体抑制物检测 |
3.5.5 PLASMIC评分 |
3.6 生存分析 |
3.6.1 总生存分析 |
3.6.2 治疗方案与生存分析 |
3.6.3 单因素预后分析 |
3.6.4 多因素预后分析 |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
4.1 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分析 |
4.2 治疗方案与疗效分析 |
4.3 生存组和死亡组预后分析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新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44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选取 |
2.1.2 纳入标准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临床症状与体征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PLASMIC积分 |
2.3 治疗方法 |
2.4 疗效评估 |
2.5 随访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特征 |
3.1.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
3.3.1 血常规 |
3.3.2 肝功能及乳酸脱氢酶 |
3.3.3 肾功能及尿常规 |
3.3.4 凝血功能 |
3.3.5 溶血相关检查 |
3.3.6 风湿免疫相关检查 |
3.3.7 辅助检查 |
3.3.8 ADAMTS13 活性检测 |
3.3.9 PLASMIC积分 |
3.4 治疗过程 |
3.5 转归与随访 |
3.6 预后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病史采集 |
1.2.2入院检查 |
1.2.3 入院初步诊断 |
1.2.4 治疗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转归 |
2.2 相关检测指标变化 |
3 讨论 |
(6)3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 |
1.2 实验室检查 |
1.3 疗效评价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特征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治疗及转归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以紫癜为临床表现的疾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概述(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多学科专家论证基础疾病儿童预防接种模式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2 研究目标 |
2.1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模式 |
2.2 提高接种单位的预防接种服务能力,保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病例收集 |
3.1.1 病例要求 |
3.1.2 接种单位收集病例 |
3.1.3 区CDC直接接受家长咨询 |
3.1.4 建立咨询案例数据库 |
3.2 专家论证 |
3.2.1 论证会前期准备 |
3.2.2 论证会专家遴选 |
3.2.3 召开专家论证会 |
3.3 接种实施 |
3.4 安全性观察 |
3.5 接种资料收集 |
3.6 模式效果评价 |
4 研究成果 |
4.1 模式建立并顺利运行 |
4.1.1 模式建立 |
4.1.2模式特点 |
4.1.3 形成预防接种建议 |
4.2 部分基础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建议 |
4.2.1 癫痫(形成时间2015年6月) |
4.2.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形成时间2015年11月) |
4.2.3 过敏性紫癜(形成时间2015年11月) |
4.2.4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形成时间2016年3月) |
4.2.5 先天性食道闭锁(形成时间2016年3月) |
4.2.6 先天性心脏病(形成时间2018年4月) |
4.2.7 肥厚型心肌病(形成时间2018年4月) |
4.2.8 心律失常(形成时间2018年4月) |
4.2.9 病毒性心肌炎(形成时间2018年4月) |
4.2.1 0 再生障碍性贫血(形成时间2018年9月) |
4.2.1 1 其他基础疾病儿童接种建议 |
5 研究成果的应用 |
5.1 本地区接种实施情况 |
5.2 推广使用情况 |
(10)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感觉神经元病等文献重新分析——兼与哈佛麻省总医院等作者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关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文献 |
1.1 关于301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的“TTP”病理学文献 |
1.1.1 关于病理学与生化 |
1.1.2 关于神经系统表现 |
1.1.3 关于肾脏功能损害 |
1.2 关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TTP”文献 |
2 关于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PM)文献 |
2.1 关于极其罕见的双侧型脑桥血管综合征及假性脊髓痨 |
2.2 关于国内外其它CPM文献--包括哈佛麻省总医院、日本九州大学的文献 |
3 是感觉神经元病(SND)还是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关于北京协和医院的SND文献 |
4 结语 |
四、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诊断与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4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D]. 何阳阳. 南昌大学, 2021(01)
- [2]儿童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五例分析[J]. 傅玲玲,马洁,马静瑶,魏沄沄,谷昊,张蕊,吴润晖. 中华儿科杂志, 2021(03)
- [3]新生儿期发病的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例[J]. 徐颖,王春莉,朱雯,刘云,陆亚东,程锐,沈仙.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12)
- [4]44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D]. 康辉强. 南昌大学, 2020(08)
- [5]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J]. 王晓昊,王玉廷. 现代医药卫生, 2020(10)
- [6]30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D]. 赵丽东. 山西医科大学, 2020
- [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单中心10年回顾性分析[D]. 刘螈.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8]361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回顾性分析[D]. 晋兆谦.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9]多学科专家论证基础疾病儿童预防接种模式和建议[J]. 王凤双,肖雷,黄蓉,唐莹,彭涛,彭枭然,管文齐,李春龙,张松建,李印东,孙美平,周高俊.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20(01)
- [10]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感觉神经元病等文献重新分析——兼与哈佛麻省总医院等作者商榷[J]. 张海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6)
标签: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论文; 血栓论文; 血浆置换论文; 儿童过敏性紫癜论文; 性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