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警惕五种社会思想_公共知识分子论文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警惕五种社会思想_公共知识分子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须警惕五大社会思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思潮论文,建设社会主义论文,核心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建设任务。早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目前,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客观地存在着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抵触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的传播和蔓延,冲击和侵蚀着人们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正视并认清这些社会思潮的危害,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探源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力图在文化领域里促成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如今,这种局面正在成为现实,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当前各种文化形式多元并存、自由发展、各竞所长。中国的、西方的、前现代的、后现代的等多种文化共时并存于当代中国,构筑成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阔场面。这种场面大致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描述: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共时共存;二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文化共潮共涌;三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同时并存,其中,尤其是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此外,网络文化的后来居上也是当今文化领域里引人注目的一大现象;反文化的悄然流行及其对主流文化的消解、嘲弄与背叛,更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成极大危害。文化的多元化必然伴随着价值观的多元化,多元价值观对核心价值观的冲击和消极影响在当前突出表现在如下方面:

1.精神和信仰的危机与分裂

多元文化冲突中蜂拥而起的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为中国民众提供了各不相同甚至激烈冲突的信仰选择,致使部分人经受不住西方价值观念的诱惑,丧失了一直指导我们前行的主体意识形态,表现出怀疑甚至是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情绪。这种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信仰的怀疑,是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我们所面临的转型时期的严重信仰危机。

2.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冷淡与漠然

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有些人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中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警醒状态,反而以冷淡与漠然视之,他们在强烈的文化碰撞中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精神和信念的追求与期望。少数人经受不住西方生活方式的诱惑,丧失了我国主流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文化心理受到了冲击,集体主义、社会责任被抛之脑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生活腐化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在人文精神和理想信念缺失之后,他们只关心个人的利益和个人的自由,无视个体利益和社会群体利益的协调,有的沉湎于消费和娱乐,形成病态的“消费主义”和“颓废主义”,并自诩为“躲避崇高”。

3.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与彷徨

由于原有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体系被多元文化冲突和社会的改革所瓦解,代之而生的是形形色色的陌生的价值目标和行为方式。这些目标和方式对人们来说是之前所未经验过的,因而无所抉择的困惑与迷茫随之而来。人们缺乏对目标及达成目标方式的思考与自信,很容易带来价值观选择中的冲突与悖论。

4.心理上的盲目与浮躁

在多元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多种现代思潮的冲击中,一部分人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要么一味崇拜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的价值观、民主观、自由观奉为圭臬;要么一味拒斥西方文化,视西方文化如洪水猛兽,表现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文化民粹主义。

5.信仰上的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

当代社会思潮中,“淡化意识形态”成为一种流行思潮。受其影响,部分人在思想信念上出现动摇,并呈现出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的状态,精神家园迷失,内心冲突剧烈[2]。

二、阻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当代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3]”就本质来说,社会思潮是一种意识形态,其核心体现着一定阶级、阶层的价值观念。当前我国社会思想文化领域总的形势和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但同时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思潮,并成为阻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巨大障碍。如何客观地、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这些社会思潮,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最先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社会,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东欧和前苏联国家大肆泛滥。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力鼓吹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反对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而只能是一种新的社会模式——即“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也就是他们通常宣扬的“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者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反对社会主义,污蔑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号称真正的社会主义应该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因此,其本质上还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论的“改头换面”。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极具虚幻性、煽动性和迷惑性,对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青年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动乱,如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近一段时间中亚的颜色革命等。

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松对我国的思想渗透,妄图通过青年学生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高校校园成为了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觊觎的一块战略重地。极少数教师和学生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不扎实、政治信仰不够坚定,从而陷入了西方政治势力挖掘的民主社会主义理论陷阱,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带来了很大的不幸。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锐利武器揭示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所包含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的本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是在亚当·斯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理论体系。它实际上是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理论思潮、价值体系和政策主张[4]。新自由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在经济理论方面,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在政治理论方面,全面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在战略和政策方面,它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资本主义全球化。从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可以看出,新自由主义在本质上具有很强的阶级性,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建立以国际垄断资本为主导的全球新秩序和资本的世界积累制度,是为国际垄断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服务的。新自由主义思潮鼓吹极端个人主义,推崇个人权利而限制公共权力,贬低和否定集体主义,这与我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提倡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背道而驰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拉美、前苏联、东南亚和欧洲等国家蔓延开来,给这些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失业危机,并进一步演化为政治动乱。近些年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在我国高校校园也有所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警惕,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持有清醒的认识,从我国国情出发,引导教师和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知识分子和学生中间兴起的一股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以“重新评价”为名,肆意歪曲历史。其主要表现:一是贬低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二是把“五四”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想社会主义。三是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本质和主流,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误的延续[5]。

因此,从本质上看,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是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不“虚无”的则是为早已有历史定论的叛徒、汉奸、反动统治者歌功颂德。他们不是从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形出发去诠释历史,而是想当然地解读历史,虚构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寻找根本没有历史根据的另类“历史规律”和“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其目的绝不是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开辟道路,而是为了延续处于穷途末路的反动政权;绝不是代表历史前进的方向,而是在阻挡历史进步的潮流。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历史,否定革命,美化和歌颂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丑化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按照西方的那一套在中国搞资本主义。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实质上是从歪曲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的历史和党的历史入手,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其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之坏,危害之大,不可不防。

4.拜金主义思潮

所谓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拜金主义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所表现。在经济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拜金主义思想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滋长起来、甚至泛滥开来。比如,有的人割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部门和单位的利益而牺牲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更有甚者,不择手段地追逐金钱、利益,不仅无视社会公德、践踏市场准则,甚至不惜以戕害他人生命为代价。在政治领域,拜金主义的思想观念在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中也逐渐滋长起来。少数领导干部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谋取钱财的手段,从而出现不少贪污腐败、行贿受贿、权钱交易、跑官卖官等腐败现象。在文化领域,拜金主义也渗入了这片净土,主要表现在:一些文化活动被简单地商品化;一些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付诸阙如;一些媒体为了所谓的市场占有率,一味迎合低级、庸俗的趣味,甚至纵容错误的东西招摇过市;一些学者著书立说只是为了评职称、捞资本、争名利,有的甚至依傍某种资本,为捞取金钱而甘心为其摇唇鼓舌……[6]

拜金主义表面上是对金钱的崇拜,但这种崇拜的背后实际上是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作祟。拜金主义危害严重:从人的发展来看,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剥夺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从社会来看,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的社会,是一个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经济领域如果任由拜金主义泛滥,就会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诚信丧失,就会使诚实劳动得不到回报,使坑蒙拐骗、敲诈勒索者大行其道;政治领域如果盛行拜金主义,我们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政权就有得而复失的危险;文化领域如果一切唯金钱至上,整个社会就没有了精神支柱,没有了凝聚力,社会发展就失去意义和价值。

拜金主义源于封建主义思想残余的影响、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消除拜金主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全社会树立高尚的价值追求,宣传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批判那些腐朽堕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净化社会空气和生活环境。

5.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公共知识分子”作为兴起于当代西方国家的一种社会思潮,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学生和教师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7年,美国哲学家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一书中,最早提出“公共知识分子”概念,认为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立足专业,放眼天下,用自己的言行和创作参与社会运转,并呼吁富有社会责任感、勇于充当引路人的公共知识分子出现。根据西方公共知识分子理论提出的公共知识分子的主张,与西方新闻观宣扬的“新闻独立”、“社会公器”、“第四权力”的主张十分相似,就是要把知识分子视为超阶级的,是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这样的知识分子观,与我们党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论断,与知识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显然是不相符的。

近一段时期以来,“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在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些高校青年学生以获取和认同这种思想观点为时尚。也有的人并不满足于在理论上介绍和研究“公共知识分子”思潮,而是以这种理论介入现实,就某一社会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展示自己的立场和看法。这是应当引起注意的。“有的所谓‘公共知识分子’,借助在各自专业领域的成就和影响,获得了话语的权威性,又由于其名气和权威,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往往获得传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7]。”20世纪90年代流入我国的“公共知识分子”思潮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它极力强调知识分子为超阶级的、代表社会良知的、理所当然的公共事务的介入者和公共利益的“守望人”。对这一思潮的严重危害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

当多元价值出现在当代社会各个阶层面前时,对每个社会成员乃至整个社会而言,既意味着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更意味着何去何从的困惑,同时也必然伴随其出现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失范现象[8]。事实上,“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个体主体意识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同传统‘正义明道’的超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传统节俭美德;技术批判理性与启蒙理性;后现代文化与工业文明精神,等等。显而易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9]。”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0],是我们党清醒认识和把握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价值观多元化的现实而及时作出的正确文化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和巩固全体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形成和发展全民族奋发向上与团结和睦的精神力量和纽带的理论保障;是抵制西方各种反社会主义思潮、防止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坚强盾牌[11]。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

江泽民同志在谈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时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12]。这一重要论断在我国社会思想出现多样化的情况下,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我国,出现社会意识多样化倾向,表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社会思想的活跃、观念的碰撞、文化的交融,有利于激发人们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就国际范围说,伴随经济全球化、传媒数字化的进展,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间的吸纳与排斥、渗透与抵制、融合与扬弃,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常现象,正确地对待这种现象有助于博采各国文化之长。

我们肯定社会意识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相反,不管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思想多么复杂、多样、多元、多变,我们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

其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表明,一个健康、稳定、协调发展的社会,多种思想价值体系可以同时并存,但必须有一个占支配地位的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13]。在我国存在多种社会思潮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举马克思主义这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才能保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根本性质。

其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公有制为主体”相适应,在上层建筑中也必须确立、巩固和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唯有如此,才能反映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保证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前进方向。

其三,近些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凭借本国经济、科技和文化优势,正在通过各种方式,采用多种手段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直接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进而危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侵犯,确保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本内容的意识形态的安全,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其四,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在世界当代史上,因意识形态问题导致国家衰亡和政权丢失的例子屡见不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最近南斯拉夫政局的演变等事件,除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外,执政党内和群众中发生思想变化、思想混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14]”

其五,现在我国社会思想环境中,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巩固的同时,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有所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严重存在,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良莠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这是绝不允许的。[15]”

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指导”本身就意味着将各种有差异的、多样的社会思想包容,整合在马克思主义统领下的社会意识之中。只有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同性,才能“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使先进的文化得到发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较中互相融和、相互促进,使各种文化形式、文化门类、文化业态各展所长,共同发展”[16]。

对“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不能作随意解释。《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个问题的阐述非常明确[17]。

其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有确定的前提的。这就是我们必须更加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

其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目的是明确的。这就是要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三,“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内涵是清楚的。这里的“差异”、“多样”,是指丰富多彩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包括科学上的不同学派、文化艺术上的不同风格、多样化的思想文化形式等,决不是允许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滋长,更不允许动摇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

我们党历来主张,“在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含糊。对于违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的错误思想政治观点,对于反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和攻击,必须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听之任之。[18]”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19]”

标签:;  ;  ;  ;  ;  ;  ;  ;  ;  ;  ;  ;  ;  ;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警惕五种社会思想_公共知识分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