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的消费品市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半年论文,消费品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年初,也许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遇到的最令人困惑的一种外部环境:从宏观上讲,既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也取得了自1993年10月以来最低水平的商品零售价格的上涨指数,农副产品丰富,绝大部分工业消费品已呈初步的“买方”市场的格局。但同时,我们也总会感到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体制转换的关键时刻,如何解决已接近或超过6%的失业、下岗待业人员?从去年12 月份(传统的销售旺季)就表现明显的疲软迹象,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名义增长1.2 %(按:数字是未经统计局调整过的,下同),如何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1997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减缓,如何在1998年使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保持适度的增长,使得消费依然可以支撑GDP年增长8%的速度?
从今年头两个月看,总的形势不容乐观:全国工业生产增幅回落 2.4个百分点,部分基础产业生产下降,1—3月轻工业产品的产销率比去年回落0.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更新改造部分仅增长1%,总的投资需求增长较慢。
农业:1998年春季,北方持续干旱,南方低温多雨,夏收面临挑战。
外贸出口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势头,今年头两个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5.7%,比预想的要好。外商投资继续增长,显示国际资本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前景仍不明朗的情况下,依然看好中国经济。
财政收支相抵结余155.1亿元。货币回笼较快。
在消费品市场方面:今年1月份,主副食品、 某些工业品销售增幅较大,名义增长14.6%(按未调整的数字增幅为11.4%),实际增长14.6%。春节过后的2月份,消费品市场增幅迅速回落, 当月与去年同期比较仅名义增长4.2%(未调整的数字,同下),比1996年同期增幅少了11.6个百分点,为近几年来所少见。1998年1—3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135.6亿元,比去年同期名义增长7.58%,增幅回落9.2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除季节性和滞后的因素之外, 市场已经表现出偏淡的征兆。
一、1998年一季度消费品市场的主要特点
1.商品市场供应充裕,“买方”市场的格局更加明显
据国内贸易部商品信息中心对601种主要商品1998 年上半年的调查表明,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601种商品均为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 “买方”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艰巨。我国的商品种类总数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商品总类仍有相当差距。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商品的空间依然十分广阔。
2.今年“两节”相接,季节因素明显, 部分商品销售平稳偏淡
据国内贸易部商业信息中心对全国大型百货商场监测结果表明:今年一季度,全国230家大型零售商场零售额为28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1—2月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21大类商品中,有10类商品销售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是体育娱乐用品类,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减少55%,其次是纺织品类,减少34.6%;在11类销售增长的商品销售中,以中西药品、书报杂志、汽车、音像器材、食品等的销售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01.9%、54%、47%、40.9%、30.2%,服装、化妆品、金银饰品和生活电器类也分别增长22.7%、14.9%、12.9%和11.7%。销售额的增长主要与节日和节日期间部分商品的降价、促销有关。一些著名品牌的彩电特别是大屏幕彩电、滚筒式洗衣机、冰箱、空调器、微波炉销量增加较快,VCD及相应的盘片销量更是成倍增长(分别增长2.75和1.18倍)。
3.城乡市场、 地区市场和不同经济类型的市场呈现不同的增长态势
今年第一季度,城乡消费品零售额的同期名义增长稍有差异(分别增长6.6%和7.2%)。但不同的经济类型增长速度有较大差异:与去年同期相比,国有经济回落7.7个百分点,集体经济仅增长1.8%,而私营、个体、股份制、外商投资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分别增长30.1%、15.3%、13.7%、23.6%和3.9%, 这些经济成分的企业表现出相当的增长活力。
4.零售商业的业态结构调整时期已经来临
进入90年代以来,商业网点的建设失控,商场的数量增长水平超过了商业人口的增长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增长水平,许多大型零售商场经营无特色,“千店一面”等多种原因以及多种新型业态的出现(如连锁经营等)、企业内部的管理和经营不善等。如果有些商场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这表明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已经开始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商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重组已经开始。中国零售业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二、当前消费品市场的主要问题
1.城乡居民预期的收入减少是当前消费品市场平淡的主要制约因素
今年失业和下岗待业的人员多于去年,这部分城镇居民的收入预期减少,今年乡镇企业的效益未可乐观,由于城镇居民就业压力加大,各级地方政府在就业问题上必将采取保护主义,从而,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减少,而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已无多大余地,这就必然影响农民的收入增长。居民预期收入的减缓是当前消费品市场平淡的主要原因。
2.以“削价”或“打折”为主要手段的激烈竞争已经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效应
在当前商战日趋激烈、经济效益滑坡的情况下,许多商家不是从体制、内部的管理和经营上下功夫,而是采取竞相降价、打折等方式促销。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工商企业利润普遍下降,特别是对于一些名厂、名店的信誉受损,使消费者有一种无所适从、上当受骗的感觉。这就必然助长消费者“买落”的心态,从而使得市场和消费者的互动关系扭曲。从长计议,十分不利于消费品市场的正常发育。
3.人们储蓄和金融投资的力度加大,加剧了消费的分流
虽然,今年央行再次降息,以期刺激即期消费。但是,今年2 月份,居民储蓄存款仍然以18.8%的速度递增,时下又一种新的金融投资形式面世,证券投资基金上市,加上今年的国债发行等等,所有这些更加剧了消费分流。
4.目前已经明显地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迹象
今年以来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基础物资供应充分,价格一直走低。目前,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口增加,库存严重,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经济“通货紧缩”的苗头已经出现,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5.灾害性天气使得夏收的前景严峻
但由于主要农副产品丰富,上半年的供应除发生一些季节性的波动外,不会发生供应方面的问题。
三、上半年的消费品市场
今年以来,中央进一步加大采用市场经济的手段加强对宏观市场的调控,其所采取的一些重要的金融措施将陆续到位。这些金融举措主要是:财政部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增强这些银行的盈利和积累能力;3月,央行下调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利率, 再次降低存贷款利率。 央行将在年内(在去年的基础上, 下同)增加M214600—16780亿元,增长16—18%;M1增加5920亿元,增长17%;现金增加1500亿元,增长15%。这样,商业银行就可以多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增加了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对于消费品市场来说,增加现金投放,即可增加当月的商品销售。增加M1供应量,将对商品销售的影响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可以预见,随着这些措施的逐步到位(加上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会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居民收入,最终将有利于消费品市场的成长。
农副产品的供给层面,上半年不会发生问题,工业品供应也十分充足。因此,消费品市场除今年2月份同比下降较多外, 其余各月将呈现波动幅度不大的平稳增长而偏淡的态势。预测1998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14000亿元,名义增长7.6%左右。其中,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将达5430亿元,名义增长8.0%左右。 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将达9%左右。
四、政策建议
1.扩大连锁经营的范围,逐步推进农村市场的发展
90年代以来,连锁或便民店作为一种新型的流通业态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或沿海地区,以很快的速度推进。1997年零售业中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连锁企业已有97家,销售额超亿元的已扩大到57家,总销售额增至161亿元。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农村市场的发展,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地区进一步发展连锁经营。
2.加大对农村市场的管理力度,规范农村市场
农村历来是法制管理最薄弱的地方,许多地方的农民甚至一些乡镇干部法律意识淡漠,甚至视法律为儿戏,加上地方经济利益作祟,使得假冒伪劣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春节期间,山西毒酒一案的披露,只是此类案件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已。因此,为了保障农村市场的正常发育,应加大对农村市场监管的执法力度。
3.减轻农民负担,活跃农村市场
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应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活跃农村市场。
4.推行“买断”销售,改进工商关系,降低经营成本, 改善商业企业利润下滑的局面
事实上,这才真正体现市场交易的公平性。这也将使流通企业直接面对市场风险,有助于强化企业的管理和提高经营水平。从长远看有利于提高零售企业的竞争能力。当然,这一切的全面推进尚需时日,而为进入WTO做好准备却是时不我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