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183;独立#183;反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词_数学论文

板块#183;独立#183;反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小学数学论文,板块论文,课堂论文,关键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节课的教学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学设计总应有体现一些共性的关键词,如主导、主体等,具体到某一门学科,纵然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设计思路、设计要诀、乃至不同的设计风格,但学科教学设计的总体共同之处总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述。板块、独立、反馈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词,这是综合数学学科的本质、课堂教学的特点、教与学的过程等方面的要素而定的。下面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为什么板块、独立、反馈是关键词

“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它被分解为单位的部门不是由于事物的本质,而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人类学到社会学的连续链条。”(德国·普朗克)

数学内在的统一尤为显著,即便是四则计算的教学,我们也应认识到“加”与“减”互逆、“乘”是“加”的简便运算、“除”即是一种“连减”,而“乘”和“除”又是互逆的,四则计算内在是统一的。我们的教学设计只有从整体出发,通过“板块”来实施教学,设计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建立、概念的深化、概念的应用与拓展等教学板块,才能体现数学内在的整体性。如果教学设计细碎成一串串问题、一道道练习,就不能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不能引领学生整体感悟数学思维。“板块”式设计是数学学科整体性的必然选择。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中有“合唱”,体育活动中讲“合作”,劳技实践中需“动手”,语文教学中倡导“书声朗朗”,而数学课堂上更多的是“静思默想”。这种“静思默想”是一种独立思考的状态,数学学科的理性特点需要我们的教学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倡导的是“独立”,在“独立”的前提下,才有思维的交流与碰撞,才有合作的基础及质量。思维是一种深度活动,不是群体的情绪感染、环境的氛围熏陶、他人的动作暗示所能达到的,这种深度活动通过学生独立练习、独立操作等思维活动来完成。

小学课堂教学不是家庭式的个体学习,不是跑班式的大学校园学习,也不是函授式的单向学习。由于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和固定的学习群体的存在,我们需要对教学作出及时的反馈。小学生年龄小,接受能力较弱,需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评估,不宜集中算“总账”,及时反馈便于矫正补缺。另一方面,学习群体的存在,必须在小学阶段防范两极分化,而及时反馈便于提高整体质态。此外数学学科不是语言类学科,学生的能力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数学学科知识点明晰、结构清楚,显性目标居多,当堂反馈学生学习质量简便科学,收效明显。

二、板块、独立、反馈的具体要义是什么

板块,教学设计起点的要求。一节课一般设计三至五个板块,要求教学板块的侧重点不同或板块的思维层次不同,要特别注重板块的衔接,衔接语不仅是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更要对学生的思维作出有效提升。

如“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可分为五个板块进行,即:一、画圆体验,二、介绍名称,三、探究发现,四、解释应用,五、纵横思考。其中,第一板块以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感悟圆的一些特点。第二板块以教师讲解为主,因为这是一些相关的规定。两个板块之间的衔接语是:“同学们,画圆的方法很多,我们是不是体会到其中有些共同之处?为了进一步认识圆、研究圆的特征,我们对圆的各部分规定一些名称。”寥寥数语提升画圆中的动作体验,又暗示开展研究的一般方法与规律。

独立,教学过程性的要求。一般每一教学板块中都不同程度的有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设计,但更多的是其中一至两个板块的活动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独立意即问题的设计要有思考的空间,活动安排要有自主的思维,独立并非排除合作,大多数情况下,“合作”要在“独立”之后才显现出价值。

如“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中的第三板块——探究发现,通过学生画、量、折等方法独立自主进行探究,由于独立思考,学生采用的方法不同,思维层次也不同。通过用尺量,得出圆的直径都相等,是第一层次;通过画,发现圆规两脚的距离不变,得出圆的直径都相等,是第二层次;通过推理,一条直径可分成两条半径,得出圆的直径都相等,是第三层次。独立活动之后的交流评议就能整体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反馈,教学结果的检测要求。教学通过反馈了解实际效果,及时矫正补缺,把握生成资源,努力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力争做到堂堂清、人人清,共享集体成果,实现差异发展。

如“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中的第四板块——解释应用、第五板块——纵横思考,是一种高质态的有层次的反馈设计,没有大量重复的关于半径与直径的所谓转化计算,而是突出圆的本质特征(用今天的知识解释车轴为什么装在车轮的中心?),感悟“化曲为直”的思想(方与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曲”可化为“直”吗)。

三、体现板块、独立、反馈的设计要义,应怎么做

要体现板块、独立、反馈的设计要义,教师要有“整”“删”“创”的意识。

整——即整合,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明晰难点,抓住要点。教师要全面学习学科理论和课程理论,形成深厚的学科理论素养和整体的课程理念。

删——即删除,删除非基础性、非结构性的教学内容,精选点、串成线、合成面、形成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差异,挖掘学生潜能。

创——即创新,创新教学模式,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坚守。教学中讲授与自主、开放与统领、独思与互动因课而异,不可千课一面。

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圆及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并掌握半径、直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通过学生画圆体验自主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并能运用所学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引导学生从认识圆到研究圆直至欣赏圆、运用圆,感悟人的认识的升华和数学之美。

学具准备 圆规、尺、带有圆的物品、圆片。

教学过程

一、画圆体验

1.借助不同的物品画圆,尝试不同的方法画圆。

2.交流画圆的体会。

①借助物体上的圆画圆;

②用圆规画圆(介绍画法,练习用圆规画圆)。

3.同学们喜欢用哪一种方法画圆?为什么?(用圆规可画成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由两脚间的距离决定。)

4.学生用圆规画圆。

二、介绍名称

1.介绍圆心

为进一步认识圆、研究圆,古人给圆的各部分起了名字。用圆规画圆时固定的一点,叫做圆心,

一般用字母O表示。

2.介绍半径

学生通过画半径发现半径的特点(一个端点在圆上,另一个端点在圆心,半径有无数条……)。

3.介绍直径

①师画一条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②学生画直径;

③什么叫圆的直径。

4.练习:圆中哪条线段是直径?

三、探究发现

借助圆形纸片及一些工具,通过画、量、折等方法,探究发现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记录各自的发现。

2.汇报各组的发现及发现的方法。

3.通过学生的介绍、补充,逐步完善他们的发现。(引导学生学会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如可以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探究的方法发现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也可以通过推理得出同一个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并能够知道用字母表示直径、半径间的关系较简洁。)

4.练习:①填表

②画一个直径是6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定为厘米,把这个圆在纸上画出来。

③完成书上的练习。

四、解释应用

1.出示车轮图,看到这幅圆你能想到什么?

用今天的知识解释车轴为什么装在车轮的中心?

2.生活中许多物品做成圆形,如窨井盖,尝试用今天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3.生活中许多标志图案由圆组成,同时圆能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让学生感受圆的美。

4.建筑中的圆。

五、纵横思考

1.请你用一句话说明右图中正方形与圆形之间的关系。

2.方与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曲”可化为“直”吗?

标签:;  ;  ;  ;  

板#183;独立#183;反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三个关键词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