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复句分析漫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复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文章首先指出十余年来,刊物上发表的有关分析多重复句的文章,出现过较多谬误,然后就分析多重复句怎样“总观全局”的问题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并结合两个分析有争议的具体例子来说明;文章还就“不但……而且……因为……”“如果……即使……也……”“虽然……但是……因为……”这三种类型的多重复句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多重复句 层次分析 总观全局
一
分析多重复句是语法研究、语法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十余年来,有关刊物发表了不少探讨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的文章。最近,笔者系统地研读了这些文章,深受启发,收获不少。但同时也感到,就是在刊物上谈分析方法的人,稍不注意,也容易把某些例句分析错。
我们暂且把这些错误分为四类:
1.将多重复句与句群混为一谈。
《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5期发表了斯尔螽先生的文章《怎样教学多重复句》,文中举这样一个例子,作者把它分析成二重复句:
(1)、这支几百万人的军队,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方面军,‖(递进)而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军。‖(转折)但是光靠这个方面军是不够的,光靠了它是不能打胜敌人的,‖(因果)因为它不是主力军。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对作者的上述分析,我们有两点不同看法:第一,它是一个句群,不是二重复句。很明显,这个句群由两个复句组成(中间有句号)。句群和多重复句比较接近,也有相似之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但它们毕竟是不同的语言单位,界限不能不划清楚。第二,组成这个句群的第二个复句,包含了三个分句,而不是两个分句。
2.在清理分句时出现漏洞。
先看山东省十二个师专编写的《现代汉语》对下面例句的分析:
(2)①一五○九年,他已经写好《天体运行》的提纲,|(转折)②但是他知道天动学说从亚里士多德建立以来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并列)③又有教会的拥护|||(因果)④如果发表跟天动学经根本矛盾的地动学说||||(假设)⑤一定会遭到种种非难和攻击,||(因果)⑥因此他决定谨慎而小心地进行观测工作,|||(目的)⑦务使他的理论能和实际观测相符合。
(此例句见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知识短文)
虽然,该书作者把这个例句分析成四重复句,我们认为,它实际上是一个三重复句,应作如下分析:
①一五○九年,他已经写好《天体运行》的提纲,|(转折)②但是他知道天动学说从亚里士多德建立以来已有一千八百年的历史,又有教会的拥护,如果发表跟天动学说根本矛盾的地说学说,一定会遭到种种非难和攻击,‖(因果)③因此他决定谨慎而小心地进行观测工作,|||(目的)④务使他的理论能和实际观测相符合。
需要指出的是:在第二个分句中,“他”是主语,“知道”是谓语,“天动学说……非难和攻击”是很长的宾语。
再看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对下面例句的分析:
(3)、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并列)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转折)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并列)不能给人以力量。
(陶铸《松树的风格》)
课本编者把“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和“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各当作一个分句看待,这是值得商榷的。关键是对“可谓”的理解。在我们看来,“可谓”是个插入语(独立成分),不同句中别的成分发生结构关系,把“可谓”作谓语看是欠妥的。“杨柳婀娜多姿”是一个分句,“(杨柳)妩媚极了”是另一个分句。因此,例(3)应该是一个三重复句,而不是二重复句。
从语法研究、语法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搞清楚一个多重复句包含几个分句,这是正确分析多重复句的前提。
3.对多重复句的第一层切分不准。
《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4期发表了邢大华先生的文章《有关“多重复句”的两个问题》,其中有两个例句的分析都值得推敲。
先看下面例句,作者判定它是三重复句:
(4)他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递进)并且能端正学习态度,‖(转折)但不讲究学习的方法,|(因果)所以,成绩提高的速度比较慢。
我们认为:这不是一个三重复句,是一个二重复句;它的基本关系(第一层)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转折关系。我们作如下分析:
他有明确的学习目的,‖(递进)并且能端正学习态度,|(转折)但不讲究学习的方法,‖(因果)所以,成绩提高的速度比较慢。
在这个多重复句中,“不讲究学习的方法”是“成绩提高的速度比较慢”的原因,“他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并且能端正学习态度”决不是“成绩提高的速度比较慢”的原因。
再看另一个例句,作者判定它是二重复句:
(5)①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并列)②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转折)③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目的)④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同例(4)正好相反,我们认为例(5)是一个三重复句,不是二重复句;它的基本关系(第一层)不是转折关系,而是并列关系。试作如下分析:
①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并列)②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转折)③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目的)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在这个多重复句中,①分句说明“中产阶级右翼”的情况,②分句、③分句、④分句说明“中产阶级左翼”的情况(③分句和④分句的“他们”都是指“左翼”这个朋友),因此,应该在①与②③④之间划第一层,即并列关系。从语义看,转折之后的代词“他们”只是代替上文的“左翼”,不包括“右翼”。
找准第一层,这是正确分析多重复句的关键。
4.对某些层次的关系判断有误。
《语文教学通讯》1984年第3期发表了田小琳、庄文中、黄成稳、熊江平四人合写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问答》,该文在谈到多重复句的层次划分时举了两个例子,分析如下:
(6)只要能够不断发现错误、缺点,||(递进)而又能够不断改正这些错误、缺点,|||(承接)从错误、缺点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假设)便可以使认识不断深化,‖(递进)从而逐步掌握规律,|||(因果)取得胜利。
(吴晗)《说谦虚》)
(7)首先要承认自己知识不够,‖(条件)才能去探索、研究这未知的领域,|(递进)并且要下定决心,||||(并列)不怕失败,|||(递进)要从不断失败中丰富知识,||||(并列)把未知领域逐步缩小,‖(递进)从而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
(吴晗《说谦虚》)
这两例都有关联词语“从而”,《问答》的作者判定“从而”表示的关系为递进关系,这种看法值得讨论。就我们看到的语法书、词典,大多数把“从而”看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景士俊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一版)认为:“‘从而’用在因果关系复句的正句上,引出结果或目的。偏句则表示原因,方法、条件或基础。”曲阜师范大学编著的《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和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对“从而”表因果关系的用法有详细说明。结合例(6)、例(7)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从而”也恰好是引出结果。
因此,我们认为例(6)的正确分析是:
只要能够不断发现错误、缺点,|||(递进)而又能够不断改正这些错误、缺点,||||(承接)从错误、缺点中学会新的知识、本领,‖(条件)便可以使认识不断深化,|(因果)从而逐步掌握规律‖(因果)取得胜利。
例(7)的正确分析是:
首先要承认自己知识不够,|||(条件)才能去探索、研究这未知的领域,‖(递进)并且要下定决心,||||(并列)不怕失败,|||(递进)要从不断失败中丰富知识,||||(并列)把未知领域逐步缩小,|(因果)从而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
二
在研读有关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一些多重复句该怎样划分层次,人们往往看法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得很热闹。不同看法、不同观点交锋,应该说是好现象。这里,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对难度较大的多重复句,到底怎样确定层次(特别是第一层)?到底怎样“总观全局”?
“总观全局”,几乎每本语法著作在谈多重复句的分析时都这样说。这个话说起来容易,实际分析时要掌握好可并不容易。所谓“全局”,应该包含以下四种因素:首先,搞清楚分句与分句在意义上的联系,从分句间的逻辑关系考虑多重复句的层次,这是首要的一条;其次,要善于扣准关联词语,既要注意成套关联词语的配搭情况,也要注意不配套的关联词语的排列顺序;再次,要留心多重复句中的标点符号,象分号、昌号、破折号、逗号,都可以显示出层次来;最后,对一些可作这种分析也可作那种分析的多重复句,要结合语言环境(上下文)来考察。把上述四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也就是把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结合起来分析,这样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比较可靠的。
下面,试对一些有争议的句子谈点看法。
比如说,《孔乙己》中有个句子,向来有两种划法:
(8)A掌柜是一副凶脸孔,|||(并列)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因果)教人活泼不得;(并列)只有孔乙己到店,|||(条件)才可以笑几声,‖(因果)所以至今还记得。
B掌柜是一副凶脸孔,||||(并列)主顾也没有好声气,|||(因果)教人活泼不得;‖(并列)只有孔乙己到店,|||(条件)才可以笑几声,|(因果)所以至今还记得。
每次讲课涉及这个例句时,学生中两派意见总是相持不下。侧重于形式方面来考虑,似乎第一种分析要好一些;侧重于意义方面来考虑,又似乎第二种分析要好一些。如果孤立地看这个语言片断,很难说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哪一种分析是错误的,因为两种划法都能讲通。遇到这种情形,就应当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也就是说,把这个多重复句放回到原文中去,看哪种分析更符合作者的思路。
放回原文,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上文写“我”整天站在柜台里,过着“单调”、“无聊”的生活,下文写孔乙己的出场(“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具有过渡的性质。这种过渡主要体现在第六个分句……“至今还记得”。谁“记得”?作品中的“我”;“记得”谁?“孔乙己”。人们会问:身为酒店小伙计的“我”为什么“至今还记得”孔乙己呢?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掌柜和主顾“叫人活泼不得”,一方面是孔乙己可以使人发笑,这方面恰好形成鲜明对比。结合语言环境来分析,把这个多重复句的基本关系看作因果关系比看作并列关系要妥当一些,我们赞同B种划法。有的人把住句中的那个分号,主张第一层划在分号那儿,其实,分号可以出现在第一层,也可以出现在第二层,这在汉语中可找到大量例证。
《孔乙己》中还有个句子,如何划分也是众说纷云:
(9)A.①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转折)②但终于没有进学,|||(并列)③又不会营生;‖(因果)④于是愈过愈穷,|||(递进)⑤弄到要讨饭了。
B.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转折)但终于没有进学,|||(并列)又不会营生;|(因果)于是愈过愈穷,‖(递进)弄到要讨饭了。
C.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转折)但终于没有进学,|||(并列)又不会营生;|(因果)于是愈过愈穷,‖(递进)弄到要讨饭了。
这三种划法各有道理,很难说谁对谁错。但哪种划法更合乎实际,对理解文章的内容更有利,这是可以研究的。我们联系这个句子所处的语言环境,甚至考虑全篇的主要内容,赞同C种划法。其理由是:第一,把第一层划在③分句和④分句之间,是因为前面三个分句说“穷”的原因,后面两个分句说“穷”的结果。另外,关联词语“于是”和句中的分号也是确定第一层的重要依据。第二,把第二层划在②分句和③分句之间,是因为“愈过愈穷”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过书而没有进学,二是不会营生,这两个原因是并列关系。第三,转折关系产生在①分句和②分句之间,这是该句第三层所在。
由上可见,语言环境是我们作语法分析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我们的分析是否正确、是否妥当的重要依据。
三
在语法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有几种类型的多重复句,学生不容易把握住;根据前面提到的在总观全局时应注意的四条,对这些较难把握的多重复句作进一步探讨,显然是必要的。
1.“不但……而且……因为……”
这种类型的多重复句,第一层可以是因果关系,也可以是递进关系,要细心分辨,对具体例子作具体分析。有一次考试,我们出了这样一个题,这个题的正确答案是很明显的:
(10)①不但生命之树常绿,|(递进)②而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常绿的,‖(因果)③因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地反映了常绿的生命之树。
(见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第201页)
考试的结果,全班有一半同学错认为第一层是因果关系。其实,只要搞清楚分句间在意义上的联系(第三分句是第二分句的原因,并不是第一、第二两个分句的共同原因),就不难知道第一层应该是递进关系。象这样的多重复句,光抓关联词语就不灵了,必须把握分句间的内在联系,看第三分句是只跟第二分句发生因果关系,还是同时跟前面的两个分句发生因果关系。
再看另一个例句,第一层关系是因果关系:
(11)①他不但接受了同志们的帮助,‖因果②而且表示愿意立即改正错误,|(因果)③因为大家的批评是实事求是、语重心长的。
第一层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可以把表示原因的分句移到“不但……”的前面,如例(11)可作如下变换:
因为大家的批评是实事求是、语重心长的,|(因果)所以他不但接受了同志们的帮助,‖(递进)而且表示愿意立即改正错误。
第一层关系是递进关系的句子,表示原因的分句可以移到“而且”这个关联词的后面,但不能够到“不但”的前面,如例(10)可作如下变换:
不但生命之树常绿,|(递进)而且因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地反映了常绿的生命之树,‖(因果)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是常绿的。
2.“如果……即使……也……”
这种类型的多重复句,第一层是划在“即使”前,还是划在“也”的前面,有些同学往往拿不定主意。举例来看:
(12)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并列)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并列)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假设)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并列)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假设)也是不起作用的。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这种句式的特点是:先提出一种假设,然后用让步的方式又提出一种假设,最后拿出结果。细心体会,“即使……”和“也”“……”发生假设关系,“如果……”再同“即使……也……”发生假设关系,因此,第一层应该划在“即使”的前面。如果第一层划在“也”的前面,那么,“如果……”和“即使……”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就无法分析了。
另外,我们也可以用添加关联词语的方法来证明第一层应该划在“即使”的前面。比方说,在“即使”的前面可以加进“那么”:
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那么),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这样一加,“如果……”和“即使……也……”两个部分就自然地划开了,层次也就看得更加清楚了。
3.“虽然……但是……因为……”
这一类句子,在同含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多重复句当中,是最难处理的一类句子。第一层关系到底是转折,还是因果,看法很不一致。
《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3期的一篇文章中有个句子,如果脱离上下文,就这个语言片断进行分析,可能有两种划法:
(13)A①小王虽然不很聪明,‖(转折)②但是进步很快,|(因果)③因为他学习刻苦认真。
B①小王虽然不很聪明,|(转折)②但是进步很快,‖(因果)③因为他学习刻苦认真。
无论从意义上考察,还是从关联词语方面考察,都很难找到充足的理由去说服对方。即使是北京大学的石安石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提到的“换位法”,也无济于事。石教授说:“凡是只有一层关系的复句的两个分句可以换位的,这种关系的多重复句的前后两部分也可以换位,这是用换位来检验层次划分的根据。换位后必须关系不变,但个别词语(主要是关联词语)可作必要的调整。如果层次划分正确,那么换位以后一定也是通顺的;如果不通顺,那就表明层次划分不对。”(见新疆大学《语言学论文集》第49页)现在,我们把两种划法都来进行“换位”:
A、因为小王学习刻苦认真,|(因果)所以他虽然不很聪明,‖(转折)但是进步很快。
B、小王进步很快,‖(因果)因为他学习刻苦认真,|(转折)虽然他并不很聪明。
换位的结果,都很通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可的现象呢?我们仔细琢磨后发现:第二分句(“他进步很快”)在与第一分句(“他不很聪明”)发生转折关系时,是正句;在与第三分句(“他学习刻苦认真”)发生因果关系时,也是正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连环扣”,很难切割。
那么,这类句子就无法分析了吗?当然不是这个意思。按前面提到的总观全局的四个因素来考虑,应该把句子放到原文中进行分析,看作者的意思侧重于转折,还是侧重于说明原因,这样确定层次符合作者的原意。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有争议的例句:
(14)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这个例句,不少语法书用过。有人认为第一层应划在第二分句与第三分句之间,即第一层是因果关系;有人认为第一层应划在第一分句与第二分句之间,即第一层是转折关系。把列宁的文章找来细读两遍,我们认为第一层定为转折关系比较妥当。在这里,列宁的主要意思是说对旧学校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虽然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应当吸取旧学校中好的东西,需要学习知识,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显然,列宁强调的是后者──要学知识,这正符合转折复句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