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乡村民俗博物馆作为当下我国建筑体系中重要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建筑人文情怀表现的具体形式。同时,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发展有着弘扬当地核心文化价值观,提升自我认同性的重要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将针对地域文化背景下乡村乡村民俗博物馆的形态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分析其设计的相关特点与技术措施,以期为同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乡村乡村民俗;博物馆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迎来了更多精神上的追求。地域文化作为区域内人群总体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是支撑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精神动力。从这点上说,为了维护地域的整体和谐与持续性的发展,弘扬区域优秀乡村民俗文化成为了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途径。乡村民俗博物馆作为当下建筑系统中人文情怀设计元素最为集中的公共建筑,是弘扬区域核心文化重要措施。
1 我国乡村民俗文化特点
我国作为农耕文化国家的典型代表,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经历若干次的文化变动,随着当下我国市场化经济的历史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的民俗文化体系也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革。在当下我国城镇二元化结构的影响下,民俗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当下我国城镇化经济的特点,朝着我国城镇化居民文化建设的方向发生着变化。但总体来说,民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了我国近代史中的文化核心要素,在当下市场经济不断变化的年代,这些要素仍然影响着我国民俗文化中的相关要点。
根据当下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笔者认为,当下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分析应当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第一切入角度。
1.1地域民俗文化中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我国,地域之间的民俗文化迥异,随着地域之间的物理距离的拉大,文化表现的形式也具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总体上,民俗文化的根基仍然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比如对于家庭关系,在传统文化中,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最基础的个体。所有与生活相关的价值观的生成几乎都是从家庭观念为基本的出发点。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民俗文化的核心观点依然以家庭为主,价值观中强调家庭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单位,对人们的发展与与相关的生活习性具有很大的影响。譬如,民俗文化中对节日的敬重起源于家庭整体的和谐与团结,这一点,从春节对人们的影响可见一斑。从生活的习性角度上看,民俗文化中具有地方特色的相关生活习性的产生也是基于家庭的结构,譬如少数民族中对婚礼举办的特点。
生产关系作为文化的主要导向体制,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我国作为一个农耕产业大国,在农业生产关系上局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民俗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对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有着无比向往的期望。因此,在地域民族文化中,地域内相关的舞蹈、相关节日都是基于祈求生产顺利的相关文艺作品,在这个基础上,经过长久以来的地域演化,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体系。
1.2 市场经济下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民俗文化作为区域内核心价值观的集合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契合度将直接决定区域内文化发展历程的顺利与否。在当下的乡村民俗文化中,耕地与种田随着经济效益的下降与城市建设的需求不断上涨,导致这类的农业行为已经开始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生产关系下民俗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融合体。并在这样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区域内的由农业生产关系决定的传统民俗文化逐渐走向灭亡。取而代之的城镇化之后的民俗文集合体系。
在这样文化发展的大潮流中,民俗文化面临着的是经济发展关系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这样的态势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民俗文化作为传统生产关系下的文化体系,在新经济体系不断发展的当下,是否还具有保留的意义?答案是肯定的,笔者认为,即便在当下经济体系的迅速转变下,民俗文化仍然会成为未来城市文化内容中的核心观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理由如下:
1)经济快速发展的模式下,生产关系虽然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出入,但生产的关系仍然没有改变。因此,民俗文化中“勤劳致富”“多做多得”之类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是未来城市文化发展中的重点内容。
2)市场经济体系下社会制度具有相对传统经济模式下的社会制度要更灵活一些。从阶级的流动性来看,资源的流动往往能够固化一代人的社会地位,在这样的价值观追求下,基层社会容易出现一定的和谐风险,因此,保留民俗文化中的质朴的文化内核,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3)从文化的存活特异性上看,文化的生成过程中越多元化的文化便越能集合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在当下,我国的需要的是更加稳固的发展环境与经济体系,文化作为区域内人们的主要价值观方向,对区域内的整体经济系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保留区域民俗文化,提高文化的多元性,增强我国当下国民文化体系的生命力,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
4)对于区域内经济体系而言,民俗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史支撑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不仅如此,强调区域文化的重要性,减少区域内流动人口的数量,是将资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消除城镇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因此,对于当下日渐萎靡的民俗文化而言,迅速找到保留文化的途径是期经济发展的第一步。
2 广泛的民俗文物收藏文化
民俗博物馆是征集、收藏、研究、展示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所形成的,反映某一个地区和人民的生产、生活、仪礼、信仰、娱乐等民俗事象的文化遗存的机构,民俗博物馆的第一层次文化应是民俗文物收藏文化。民俗博物馆的民俗文物收藏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上的各种与民众生活相关的器物、建筑等;一是至今仍流传于人间,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用的器皿、衣饰、宗教用品等等。前者多为国家保护的对象,也是传统博物馆的主要收藏对象,如早期出土的炊具、汤具、灯具等,因为是考古发掘的已被视为珍宝收藏,但也属民俗文物;后者主要以近现代为主,因为相对时代不甚久远,常常不被传统博物馆重视,而这也是民俗博物馆的征集重点之一。此外,还有一类是民间世代相传,并深入人心、为广大人民亲和认同的各种民间歌舞、歌谣、技艺、竞技等无形民俗文物,也是民俗博物馆民俗文物征集的重点。而这又是传统博物馆文物收藏的一大盲点。
3民俗原位的展示文化
民俗博物馆作为教育宣传机构,其收藏的民俗文物经过研究后要展示,展示民俗文物所蕴含的民俗知识、民俗事象、民俗传统、美感及精神,向人们提供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所以民俗博物馆的第二个层次便是展示文化。我们知道传统博物馆在布展时多用罗列式的陈列方法,现代建筑物和堆集的文物难免构造出一种虚假的抽象的历史联系,这样一来,文物所处的原始位置提供的本真信息就无法感知。民俗博物馆的馆址都是民居建筑群,其建筑、院落及环境本身就是民俗文化的原始状态,因此,民俗博物馆民俗陈列的最佳方式就是将民俗文物归回其原位。民俗文物的原位是指民俗文物的原来状况即民俗物所处的民俗原始状态里的位置,我们认为民俗文物的原位性是最为重要的,离开原位的民俗文物很难体会民俗的原始状态。
结语:
本文中,笔者针对当下我国乡村民俗文化及民俗博物馆的相关特点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了民俗文化背景下民俗博物馆应该具备的相关形态,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人的相关思考。
参考文献;
[1]Redfield Robert: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an Anthropo⁃logical Approach to Civilizati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56,pp.70-79.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4页。
[3]孟悦、罗钢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论文作者:范欣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4
标签:民俗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 文化论文; 博物馆论文; 文物论文; 我国论文; 乡村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