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偏瘫康复散”冶疗中风后遗症142例临床观察论文_孙维章1,段琴1,胡金凤1,杨志枫1,马惠玲2

自拟“偏瘫康复散”冶疗中风后遗症142例临床观察论文_孙维章1,段琴1,胡金凤1,杨志枫1,马惠玲2

1.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镇中心卫生院 甘肃省敦煌市转渠口镇转渠口村五组 736200;2.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 744300

摘要:目的 自拟“偏瘫康复散”治疗中风后遗症142例进行临床观察。方法将142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均采用口服中药散剂进行治疗,停服一切西药。(组方:生黄芪30g、当归20g、川穹10g、赤芍10g、地龙10 g、穿山甲5g、三七10g、三棱10 g、莪术10 g、丹参15g、路路通10g、红花10g、桃仁10g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总有效率达92%。结论中药“偏瘫康复散”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

关键词:偏瘫康复散;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1】。中风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肢体无力、口歪、语言不利或失语等。治疗方法:采用中药、西药、中西结合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均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但笔者自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中风后遗症期患者142例,均为门诊和住院病例,采用“偏瘫康复散”治疗,适当采用针灸加理疗方法进行治疗,而停用其它一切药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42例中风患者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82例、占58%,女性70例、占42%。住院病例62人、占44%,门诊病例80人、占56%。年龄分布:41岁一50岁之间28例、占20%;5l岁一60岁之间65例、占46%;61岁~70岁之间32例、占23%;71岁以上17例、占11%。患病部位:右侧半身不遂80例、占56%;左侧半身不遂62例、占44%。发病时间:30天—59天50例,占35%;60天一89天36例,占25%;90天—120天40例,占28%;120天以上16例,占12%。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生黄芪30g、当归20g、川穹10g、赤芍10g、地龙10 g、穿山甲5g、三七10g、三棱10 g、莪术10 g、丹参15g、路路通10g、红花10g、桃仁10g,用法:共研为末,每次10g,每天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2月为一个疗程,然后进行疗效判定。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自主感觉为主,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自觉肢体麻木无力有所缓解,头痛、头晕好转,肢体困重感觉减轻,肌力有所恢复达到四级及以上。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上述症状未见好转,视为无效,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3.2治疗结果

有效131例,占92%;无效11例,占8%,总有效率达92%。

4典型病案

案例一:周某某,男,67岁,素有高血压病史十余年,长期间断口服降压药物,血压忽高忽低,控制不满意,未予重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三月前突发神志不清,左半身不遂,肢软无力,语言蹇涩,大小便失禁。速往敦煌市医院就诊,头颅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住院治疗半月后出院。2017年1月10日至我院就诊,左半肢体已能活动,扶杖行走,自诉左侧肢体麻木无力,活动明显受限,并伴头痛、头晕。症见:血压:140/90mmHg,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左上下肢肌力Ⅱ级,活动功能受限,左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跟腱反射亢进。右上下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引出。霍夫曼氏征、巴彬斯基征、奥本汉母征、戈登征、卡朵克氏征及髌阵挛、踝阵挛未引出。末梢血运良好,皮肤感觉正常,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因患者素体气血亏虚,加之邪从外侵,以致气血运行受阻,肌肤经脉失于濡养,而致肢体麻木、无力,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为气虚络瘀之征。四诊合参,本病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在脑。为气虚血瘀,脉络瘀阻。初步诊断为“中风”,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治亦补气活血,通经活络。处方用:生黄芪30g、当归20g、川穹10g、赤芍10g、地龙10 g、穿山甲5g、三七10g、三棱10 g、莪术10 g、丹参15g、路路通10g、红花10g、桃仁10g,益母草10g,白芷10g,伸筋草10g。共研为末,每次10g,每天分早晚2次口服,连续2月。再诊:患者自诉已能独立行走,无需依杖,左侧肢体麻木无力较前减轻,服药期间无头痛、头晕症状,心情大悦。上药再服,减白芷,益母草。嘱患者起居调护避受风寒,适当功能锻炼。

5讨论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2】。患者中风后均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古代医学对中风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内经》中没有中风这一病名,但有关中风的论述较祥。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病治》中有“浮者血虚,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并将中风根据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中脏中腑。其中脏腑内容被明代医家李中梓分为闭证和脱证,并一直沿用至今。治疗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如孙思邈《千金方》中小续命汤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大秦艽汤,均为治疗中风的代表方。至清代叶天士始明确以“内风”立论,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阴息风,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这一时期的治疗以治火,治痰,治虚等各有偏专。清代王清任以气虚血瘀立论,创立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为临床常用,笔者根据多年行医论治经验认为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采用中药调理,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提高自身正气,重在“治人”,通过扶正固本,调补气血阴阳,调动人体自主调节能力和祛邪能力,使人体本身平衡阴阳的能力得到提高【3】,则疾病自然向愈。本方重用生黄芪,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为君药。当归活血通络而不伤血,用为臣药。二药相伍补气养血之力盛【4】。川芎、三棱、莪术协同当归以活血祛瘀;穿山甲宣通脏腑,贯彻经络,透达关窍,血凝血聚为病,皆能开之。三七、路路通散瘀止血,祛瘀而不留於,止血而又活血,并且促使毛细血管畅通。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地龙通经活络,力专善走,周行全身,以行药力,亦为佐药【5】。重用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伍,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顾;且补气而不壅滞,活血又不伤正。合而用之,则气旺、瘀消、络通,诸症向愈综观全方具有祛风痰,通经络止痉挛,使风去痰清,经络通畅,则病可愈。实为治疗中风一良方,值得推广使用。

另中药散剂其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与携带【6】。散剂的特点古代早有论述:“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因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散剂能产生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此外,制法简便,剂量可随症增减,当不便眼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但由于药物粉碎后比表面较大,故其嗅味、刺激性、吸湿性及化学活动性等也相应地增加。本病运用自拟“偏瘫康复散”治疗,充分发挥散剂的特点,中药粉碎方便,携带方便,同时方便患者长期服用,亦增加临床疗效,可作为中风病长期巩固治疗的方法,使患者治疗不反弹,提高生活治疗,从而达到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4—306

[2]刘宝林.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95

[3]刘向哲.扶正固本法在重症中风病恢复期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5):611—613.

[4]粟栗.胡永盛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经验[J].中医杂志,2017,03.006:197—199.

[5]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5:152—156.

[6]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3

论文作者:孙维章1,段琴1,胡金凤1,杨志枫1,马惠玲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1

标签:;  ;  ;  ;  ;  ;  ;  ;  

自拟“偏瘫康复散”冶疗中风后遗症142例临床观察论文_孙维章1,段琴1,胡金凤1,杨志枫1,马惠玲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