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龙线K40~K50典型水害分析及防范措施论文_杨汉林

漳龙线K40~K50典型水害分析及防范措施论文_杨汉林

南昌局龙岩工务段

摘要:漳龙线所经地区地貌属剥蚀低山区,间夹河溪谷地及高丘陵区,汛期雨量大,水害频发。本文通过对漳龙线K40~K50区段典型水害原因分析,提出防范对策建议。

关键词:山区铁路;水害;原因分析;对策

铁路沿线水害与降雨密切相关,但水害的发生存在多方面原因,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对每一处水害都需要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逐步实现从注重灾后应对向强化灾前预防转变,全面提升铁路抵御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

1漳龙线K40~K50区段地形地貌

漳龙线雁石至苹林区间K40~K50沿线区段为龙岩工务段管内高危防洪区段,线路依山傍水,属剥蚀低山海拔300m~800m,相对高程160~450m,山坡自然坡度大多在25°~55°之间,地势陡峻,地形困难。曲线半径小,瞭望困难,受降雨影响发生水害的概率较大。

2沿线主要水害情况

该区段水害类型以边坡溜坍为主。2016年,龙岩工务段管内极端天气频发,出现罕见的冬汛、春汛,汛期降雨强度大,登陆台风强度大且多,雨情灾情严重。段管内140公里漳龙线,发生水害175处,中断行车水害4处。漳龙线K40~K50区段共发生水害34处,其中堑坡溜坍28处,堤坡溜坍6处,中断行车水害4处。现通过对2016年该区段5处典型水害案列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防范对策。

3典型水害案例分析

3.1K48+620~630左侧堑坡溜坍

3.1.1水害概况

1月29日1时08分,漳龙线K48+620~+630左侧高约40米、坡率1:0.5~0.7的土质堑坡自高约18米处发生溜坍,坍体长10米、宽5米、厚0.5~1米,约45立方米,坍体溜至侧沟,约5立方米溜至碴肩。堑坡顶部设有天沟,上部自然山体高约80~100m,坡率1:0.75~1。

3.1.2水害原因分析

3.1.2.1成灾天气情况。1月19日至22日雁石雨量点累计降雨量75.7mm、苹林雨量点累计降雨量66.5mm。1月22日晚开始龙岩大幅度将温,降温至26日结束,期间龙岩山区温度夜间达到零下6~7°。1月26日气温回升开始降雨,1月26日至28日雁石雨量点累计降雨量146.2mm、北河雨量点累计降雨量144.1mm、苹林雨量点累计降雨量117.6mm。前期持续性降雨土体含水率高,温度下降坡面表层形成瞬时浅层冻土,紧接着温度回升及持续性过程强降雨,至坡面表层土体松散粘结强度降低,土体含水量饱和,冻土溶冻冻胀力是诱发水害发生的一项重要因素。

3.1.2.2地形地貌。该区段左堑右堤,右侧路堤高约10米,堤脚紧邻龙津河;左侧堑坡高约40m,堑高20m处设有被动网,被动网上部20米为天沟,天沟状态良好;天沟上部为高约80~100m的自然山体,坡率1:0.75~1,自然山体坡面植被一般。被动网以下坡面无防护设备。

3.1.2.3外部环境变化。2015年9~10月份对漳龙线进行危树砍除,将漳龙线K48+000~K49+000左侧堑坡被动网以下坡面植被全部清理干净,导致坡面裸露,坡面外部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降雨后导致坡面地表水大量渗入土体里面,诱发水害。

3.1.2.4坡面浮石。植被全部清理后,坡面浮石、土夹石裸露,失去原来乔灌木的支撑,对坡面牵引作用,形成了新的隐患。发现该隐患后未引起足够重视,计划汛期前(3月15日)消除,安全意识不强,警惕性不高。

3.2K46+925~+975左侧堑坡溜坍

3.2.1水害概况

3月21日5时30分,I级防洪点巡守工冒雨巡查发现,漳龙线左侧K46+925~+975堑坡发生溜坍,坍体长20米、宽6米,约420方,其中50方越过护墙顶溜至线路侧沟及道床,侵入限界影响行车。

3.2.2水害原因分析

3.2.2.1成灾天气情况。水害发生时,苹林雨量观测点连续降雨量108.8mm,日降雨量84.5mm,小时雨量降雨量10.7mm。

3.2.2.2地形地貌。该地段为左堑右堤临河地段,左侧堑坡高50米,下部为高20米,坡率为1:0.5的拱圈护墙,护墙上部为高30米,坡率1:0.7的土质堑坡;护墙以上10米处设置被动网一道,被动网建于2009年,状态良好;堑顶设有天沟,天沟以上为高约40米的自然山体。自堑高29米处(被动网下1米)发生堑坡溜坍。从现场检查发现溜坍处上部堑坡坡面至天沟区段地形似一凹槽,降雨形成天然汇水面,导致雨量大量集中并于一处渗入坡面或冲刷坡面,引起坡面溜坍。

3.2.2.3排水设备破损开裂。坍体正上方的天沟沟底与沟帮交接处开裂,天沟截留的坡面水从开裂处下渗,坡面含水量超饱和,土体内部粘结力下降,形成溜坍。

3.3K40+725~+755左侧堑坡溜坍

3.3.1水害概况

4月18日4时01分,Ⅱ级防洪重点地点看守工巡查发现,漳龙线K40+725~+755左侧高约60米的自堑顶发生溜坍,坍体长10米、高25米、厚1.5米,约375方;坍体冲击被动网,被动网立柱弯曲变形,塌体顺被动网下部溜至侧沟约150方,其中约20余方土覆盖线路长约30米。

3.3.2水害原因分析

3.3.2.1成灾天气情况。水害发生时,雁石雨量观测点连续降雨量102.4mm,日降雨量63mm,小时雨量降雨量1.9mm。

3.3.2.2地形地貌。该区段线路以全堑形式通过。左侧堑坡高约60米,堑坡下部为浆砌拱形骨架护坡防护,护坡高约35米,坡率约1:0.4;沿护坡顶部设有一道被动网;护坡上部25米为土质堑坡,坡率1:0.5~0.75,坡面植被旺盛;堑坡上部为高80米、坡率1:1~1:1.5的自然山体,右侧为堑坡高约4米。

3.3.2.3堑坡上部无截水沟,降雨期间堑坡上部自然山体坡面大量汇水冲刷堑坡坡面并下渗,土体含水量饱和,土体内部粘结力下降,引起水害的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4K44+400~+420左侧堑坡溜坍

3.4.1水害概况

4月24日22时49分,Ⅲ级防洪重点地点巡查人员冒雨巡查发现,漳龙线K44+400~+420位于左侧山体高约55米发生溜坍,坍体宽约15米、斜长约2~3米、厚约0.2~0.3米,约8方土,其中部分树枝及约3方土被网兜住,约2方土从被动网底部溜至道床边坡上。

3.4.2水害原因分析

3.4.2.1成灾天气情况。水害发生时,雁石雨量观测点连续降雨量153.8mm,日降雨量102.6mm,小时雨量降雨量18.6mm;当日水害发生之前小时最大降雨量19时49分47mm。

3.4.2.2地形地貌。漳龙线雁石至苹林间K44+400~+420m处线路以左堑右堤形式通过。左侧山体高约85米,下部为三级护坡防护,第一级护坡为高25米的拱形骨架护墙防护,坡率约1:0.4;第二级护坡为高15米浆砌片石护坡防护,坡率约1:0.5,位于护坡平台设有一道被动网;第三级护坡为高10米浆砌护坡,坡率1:0.75.位于三级护坡顶以上约40米为自然山体,坡率约1:0.75,坡面植被旺盛。右侧堤坡为河岸路堤高15米1。

3.4.2.3堑坡坡面无截水沟,降雨期间堑坡上部自然山体坡面大量汇水冲刷堑坡坡面并下渗,土体含水量饱和,土体内部粘结力下降,引起水害的发生。

3.4.2.4日常检查不细,未发现病害隐患。水害发生后,抢修人员清理坡面时发现,位于第三级护坡顶上部5米处坡面有旧坍体,坍体上已长满茅草,旧坍体上部坡面还有多处开裂下挫。旧病害未及时处理诱发了水害的发生。

3.5K48+630~+640左侧山体溜坍

3.5.1水害概况

4月25日2时10分防洪巡查人员发现,漳龙线K48+630~+640左侧山体高70米处发生溜坍,坍体宽约10米,斜长约50米,厚约1米,10余株杂木、大量坍体土体夹杂石块溜至被动网,土石未越过被动网,造成被动网立柱变形。

3.5.2水害原因分析

3.5.2.1成灾天气情况。水害发生时,雁石雨量观测点连续降雨量153.8mm,日降雨量102.6mm,小时雨量降雨量18.6mm。当日水害发生之前小时最大降雨量19时49分47mm。

3.5.2.2地形地貌。该区段线路以左堑右堤形式通过,右侧路堤高约10米,堤脚紧邻雁石溪;K48+630~+640左侧堑坡高约35m,堑坡坡率1:1~1.25,在位于堑坡高约10m处设有被动网,被动网上部10米为天沟,目前天沟已被上部坍体冲毁;天沟上部为高约100m、坡率为1:0.5的自然山体,山体坡面植被茂盛。堑坡下部为高2米、坡率1:1干砌片石护坡防护,护坡顶至被动网处为土质坡面,坡率为1:1.5。从现场检查发现该水害点位于凹形山体处,汇水面积较大。

3.5.2.3汇水面长。该处水害较其他水害不同之处在于溜坍体从山体自然坡面高约70米处发生溜坍,山高林深,从地形看坍体处在山体凹形处,汇水面积较大,遇到过程持续性降雨,从山顶两侧的地表水大量向凹形低点汇集,汇集的坡面水持续冲刷自然坡面,引起水害的发生。

3.5.2.4坡面排水设备不完善。在汇水面如此长的情况下,仅在坡面下部设了一道截水沟,天沟起到引排的作用有限。

4.防范措施

通过对上述典型水害分析,建议措施如下:

4.1合理制定雨量警戒制度及划定防洪重点地点。根据段管内各线线路地质、地形条件和周边环境状况,调查分析往年水害类型、水害规模、成灾雨量和致灾雨型,合理确定本段雨量警戒制度及防洪重点地点。

4.2Ⅲ级防洪重点地点及防洪薄弱地段以守代巡。根据降雨量情况,适时、合理强化Ⅲ级防洪重点地点冒雨巡查覆盖检查次数,对每个Ⅲ级防洪重点地点增派以每组巡守长度不宜超过1000m的巡查小组,瞭望条件不良的特殊地段按照巡守长度不超过500m的标准进行加密,以此加密检查覆盖次数,提升强降雨、连续性降雨期间水害发现率。

4.2及时预警,提前布控。加强与各级气象、水利、国土等有关部门的联系,要充分运用卫星云图、天气雷达图等实况气象信息,动态掌握铁路沿线雨情、水情等灾害性天气变化,加强极端天气的预报并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4.3加强设备隐患排查。总结分析龙岩工务段历年发生的水害,发现对行车造成威胁的水害,重点集中在浆砌护坡(护墙)顶至天沟之间的自然山体地带发生的堑坡溜坍。上部未设天沟的,发生溜坍也大都集中在浆砌护坡(护墙)顶至上部30米范围内的自然山体地带。为消除此类防洪安全隐患,每年汛前组织车间、班组人按照“上至山顶”,进入树林、草丛的要求进行排查,重点地段路桥车间主任全面复查。主要检查既有坡面是否存在溜坍未发现或处理不彻底,天沟是否破损,土质坡面是否开裂、下挫,坡面是否存在积水坑、有无渗漏等。

4.4增设坡面防护。对沿线无防护措施的坡面进行排查,建立台账,受自然因素作用易产生破坏的边坡坡面,尤其是高陡的堑坡,按“轻重缓急”的原则选用适宜的坡面防护措施,提早进行整治,降低水害的发生。

4.5增设截水沟。如堑顶无天沟或自然坡面存在汇水的处所,造成雨水直冲坡面,应根据现场地形地貌适当增设多道排水沟,做到新设的截水沟与既有沟相连、沟涵相通,确保坡面纵向排水通畅,避免雨季因地表水成流冲刷堑坡坡面。

4.6加强设备的养护维修。为保证路桥设备状态良好,要求车间、班组按周期对设备进行养护保养。日常检查出的严重隐患问题,应立即下达紧急保养通知单进行整治。

4.7加强外部环境隐患的排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铁路沿线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村民开垦种植等人为活动不断增加,由于人类活动加剧,铁路周边环境变化诱发水害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要求外部环境隐患问题按照“岗位负责、逐级负责、专业负责”的原则进行分级管理,按照“影响谁,谁负责”的原则进行排查整治,并对每一处隐患问题建档管理,做到有问题、有跟踪、有落实,形成闭环管理。

4.8增设技防设施。对于类似漳龙线K40~K50高危防洪重点地段,应安装线路障碍自动监测报警系统,一旦发生崩塌落石、堑坡溜坍等灾害侵入铁路,系统会第一时间自动报警,可有效防止或减少灾害对列车运行安全的影响。

4.9加大设备整治力度。一是对河岸堤坡防护进行全面砍杂清理,对天沟破损、涵渠潜流、侧沟、防加设备进行维修修补,完善排水系统,确保排水畅通。在主汛期到来之前,完成主要病害的整修、翻修补强工作。二是对春检设备排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按轻重缓急原则,对段、车间、班组能处理的,制定路桥设备隐患整治计划,重点做好天沟、吊沟、侧沟、排水沟的清理与修补,涵渠潜流的整治,沿线危岩、危树的清理与砍除。对于发生的严重水害或检查发现的重大隐患问题,合理制定整治方案,水害复旧件名未下达前,务必对影响行车隐患问题先行整治。

通过日常防洪工作中采取上述有效的防控措施,从2017年至2019年我段管内水害的发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尤其是影响行车的大水害,降低了汛期行车安全风险。

5结束语

山区铁路水害成灾条件与降雨直接相关,同时还受气候变化、地形地貌、人类活动、周边环境等多重因素作用影响,加强对水害产生成因分析,掌握水害规律,提高水害隐患判识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防范及应对措施,以减少水害的发生,减少灾害损失,确保汛期行车安全。

论文作者:杨汉林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9

标签:;  ;  ;  ;  ;  ;  ;  ;  

漳龙线K40~K50典型水害分析及防范措施论文_杨汉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