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述评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述评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述评*

刘冠婵 牛先锋

【提 要】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关系、全球化理论研究的意义等。但到目前为止,仍存在着概念界定模糊、与全球化关系解释不清、研究所依据的文本范围相对狭窄等问题。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回顾与展望,有助于我们从哲学的高度审视过去、展望未来,自觉融入世界历史发展大潮之中。

【关键词】 世界历史 民族史 地域史 全球化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未受到学界的足够关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理论开始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关于研究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条件、发展动力、发展道路、发展方向的理论。近年来,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从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关系、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展望四个方面,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状况进行述评。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世界历史概念的基本规定

马克思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概念到底有着怎样的丰富内涵,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但总地来看,“世界历史”的内涵主要分为具体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和哲学意义上的概念。具体科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通常所说的‘世界史’,它是相对于国别史、民族史而言的,从整体上看待人类从古至今的历史”[1];而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指“资本主义以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各民族由相对孤立的发展历史,进入彼此影响、彼此渗透、彼此融合的历史”[2]。在学界,更多的人认为,马克思视域下的世界历史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

有些学者从学科的划分级别、时空维度、理论旨趣三个方面把历史学科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与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范畴进行了对比研究。“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采用实证的论证方法,从时间上包括人类诞生以来,空间上包括全球范围的历史,侧重社会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而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概念采用反思的研究方法,时间上指资本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空间上重在研究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关注历史主体的发展即人的自由解放问题。”[3]理论旨趣的不同是哲学的世界历史概念与史学的世界历史概念之间最为关键的区别。

有些学者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对世界历史概念的内涵进行了三个层次的把握,认为在黑格尔时代,世界历史的概念已经有了历史学和哲学两个层次方面的内涵。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引出了第三层次的内涵,即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生产和交往方式迅猛发展使世界范围的各民族联系日益紧密,日益成为休戚相关的统一整体。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一方面标志一定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联系,另一方面表征世界历史发展主体的生存状态。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有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指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统一性及其共同基础。二是指世界历史内部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三是专指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四是指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即经过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时代的充分发展,进而走向共产主义的历史时代。”[4]

从以上几种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概念的界定依然存在着分歧。但总地来说,争论的焦点在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到底用的是历史学意义上的概念还是哲学意义上的概念,还是兼而有之。这一争论的症结在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认识不够深入。其实,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本身就包括两个维度的内涵,即马克思世界历史的空间形态和时间形态,既包括史学意义上的概念也包括哲学意义上的概念,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态度。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关系学说,即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学说。这里的整体和部分不仅仅只是一种空间概念,也是一种时间概念。比如:整体世界历史的发展对构成整体的要素的发展之影响。如果对世界历史概念的基本问题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对世界历史概念以及世界历史理论的其他问题的理解都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为进一步验证月消费水平与选择外卖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对月消费水平与选择的外卖价格进行Kruskal Wallis检验,结果见表3.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渊源

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家思想的结果,他的世界历史理论也不例外。学界关于世界历史理论思想渊源的研究以黑格尔为分水岭,即分析黑格尔之前的思想家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影响和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继承。

图10为纯水饱和条件下掺砂率50%混合物试样的精度为100µm的扫描电镜图.由图可知,膨润土颗粒黏附在砂颗粒表面,砂颗粒悬浮在膨润土颗粒之间,这验证了图5中的砂颗粒与膨润土颗粒在混合物中的分布情况,也再一次说明本试验中的混合物试样强度是由膨润土起主要作用.

2) 关键异常工况的高效HMI。根据ISA-101.01 Human-Machine Interfaces以及报警规范的要求,提供高效HMI的功能,定制并开发针对关键异常工况的高效HMI。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人文主义历史学家A·萨贝利科那里。后者的《恩奈阿德》是具有近代意义的世界历史著作的开端。这部著作讲述了从古代到16世纪的世界历史,书中倡导反欧洲中世纪的神本思想,把世界历史理解为一个世俗的、以人为本的演变过程;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吸收了维柯、圣西门、傅立叶等思想家的世界历史思想。

2.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继承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众多学者在从事相关研究过程中跨越不过去的一道门槛。学界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继承体现在以下几点。

我们传统的德育课主要是以班团会、国旗下的讲话及大型集体集会的形式展开的,规模大,耗时多,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德育微课程由于“短小精悍”,其呈现形式自然也就灵活多样。活动呈现的时间可以是课堂、课外、德育教研活动、家长会、家校微课程。呈现的空间可以是教室、食堂、寝室、家庭。呈现的主体可以是班主任、老师、学生、学校社团、学校德育处团委等。

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中的合理性成分无疑是马克思世界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或者说是直接的思想来源。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性具体体现在:“其一,他的世界历史理论突破了民族和地域的限制,开始探寻历史发展的趋向和规律性。其二,他看到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其三,他看到了历史的进步性。其四,他对世界历史的认识不再局限于对历史现象的描述,而是开始透过现象看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5]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合理之处。

氨基酸态氮为料酒行业标准中的重要指标,也是酿造料酒中原料经蛋白酶分解成氨基酸的特征性指标。氨基酸是料酒鲜味的主要来源,氨基酸中具有鲜、甜、苦、涩、酸、咸等多种味感,正是这些多种、多味的氨基酸,赋予料酒丰富的味觉层次,使酒具有鲜美、醇和、浓郁、柔润、协调和多滋多味的特征[17]。在烹制过程中,氨基酸成分与盐结合,生成氨基酸钠盐即呈味成分。然而不同氨基酸的滋味贡献程度主要由味道强度值TAV表示,其中TAV值大于1时,说明该呈味物质对产品的滋味有显著影响,当TAV值小于1时,该呈味作用不显著[18]。杏鲍菇料酒(代表)的呈味游离氨基酸的色谱图如图3所示(其他7种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落后地区农户对耕地保护的认知研究——来自云南省525户问卷调查的实证 马石林,徐 徐,杨 焰,初江峰,王茂洪,金玉香(2-13)

(三)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世界历史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从前提条件、动力机制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对目前学界的观点作以下评述。

1.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条件

王学川概括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普遍交往的形成。有的学者认为,世界历史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包括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世界市场的形成等。

1.马克思对黑格尔之前的思想家世界历史思想的批判继承

2.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机制

王学川将其概括为生产力与交往之间的互动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交往的形式,而交往会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适应不仅仅局限在同一民族内”[7];曹荣湘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是生产和交往的普遍发展,而“生产的普遍发展是交往的普遍发展的前提,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根本动力”[8]。曹荣湘对生产的普遍发展又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他把生产的普遍发展最终归结为大工业的社会性和资本的扩张性。此外,他还分析了科技对生产力的渗透作用和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以上两种观点比较类似,都是从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机制。赵士发的观点有些不同。他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动力系统主要由资产阶级的内在需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构成,“包括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无限的需要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包括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无限的需要与民族地域范围内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等要素”[9]。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未对所谓的供需矛盾进一步追溯。对于为什么到了资本主义时代才有了这种供需矛盾,我们认为,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已经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间产生了巨大矛盾,正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导致了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也必然会反映到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总而言之,生产力的发展才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赵士发老师所分析的各种原因其实都是这个根本原因的具体表现。

在两者关系的研究上,学界目前的研究只是初步的,还不深入,需要在对两个概念的界定上下功夫。要弄清楚世界历史理论中到底包括哪些基本的概念与范式,还得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中去探寻。目前,学界主要是基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以及晚年《人类学笔记》的研究,但这样的研究范围过于狭窄。马克思的任何理论都是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变化过程,且没有专门研究世界历史理论的专著,而是分散在很多篇章中,并和其他观点一起被论述。这就要求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作为研究基础的文本范围应该扩大。比如:马克思的书信,也应该成为研究的文本。还有,不能孤立地就世界历史理论来研究世界历史理论,而应结合马克思的其他理论来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如果说,制瓷是上帝喜爱的作坊技艺(修行术),你肯定会赞同,即使它更像是技艺之一种。在制瓷的个体实践中,对四季的变迁、时间和变化进行冥思,已是跨流派的共识。因为冥思(我思)——古典哲学形成的源头,制瓷整体被转喻,指向了个体本身(我在)的叩问,这种中国式的器物审美尤为具有深意。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在根本认知上是一致的,即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不同的学者对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关系理解不同,或者说存在不同的逻辑论证。向延仲对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的关系做了两方面的论述:“其一,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共产主义不可能作为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其二,共产主义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0]赵士发从两方面阐释了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其一,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其二,从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来看,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所谓自由人即世界历史性个人,而世界历史性个人的产生是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前提。”[11]世界历史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无产阶级也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存在,日益走向联合,承担起解放全人类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全球化的探讨。很多学者在把全球化当作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背景来研究时,经常混用“世界历史”和“全球化”这两个概念。两者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质上是一样还是有所区别,抑或有某种内在关联?这些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我们对马克思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关系研究进行以下梳理,并总结出以下三种论断。

(一)等同论

等同论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内涵、外延、研究对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世界历史”更侧重理论本质的探讨,而“全球化”更侧重历史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在目前的学界占主导,很多相关方面的研究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两概念混同使用,相互代替。

(二)对立论

对立论认为“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有着不同的内涵、行为主体、发展趋势。马克思视域下的“世界历史”仅仅指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重在研究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过程、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内在矛盾、发展动力等问题。而“全球化”的概念有着更广阔的外延。“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同时产生,发展到当今的全球化已经不同于资本主义刚刚产生时的全球化,当今全球化的非资本主义性质越来越强,全球化的主导权开始从传统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向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转移。新兴国家的崛起,宣告了“欧洲中心论”的破产。当今世界历史格局由单极向多极发展。这种对立论的观点对全球化的发展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但把马克思视域下的世界历史仅仅理解为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历史,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误解。马克思生前,尤其是早年,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研究典型,探讨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仅仅关注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晚年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社会,开始研究世界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问题。而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仅仅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历史,是割裂了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晚期思想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这种“割裂”的观点极易得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欧洲中心论”的结论。马克思生前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这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掌握的一手资料有关,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世界历史的目的是探寻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旨在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三)从属论

从属论认为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更高阶段,这种观点借助“时代”这一概念,把全球化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联系起来,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划分为这几个阶段: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此相适应,不同的世界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时代特征,我们今天处在以全球化为特征的世界历史时代。[12]这种观点把全球化当作当下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下这个时代也因此被称之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全球化时代。这种观点的逻辑前提是对“全球化”概念进行了一个广义和狭义的区分,所谓的“全球化时代”中的“全球化”是狭义的全球化,即20世纪70年代信息产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关系的一体化趋势。而广义上的“全球化”是指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这种观点把广义的全球化等同于世界历史发展过程,而狭义的全球化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当下阶段。

界定清楚“世界历史”与“全球化”的概念,认清两者的本质,明确两者的使用范围,是探讨“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关系的前提。正确界定“世界历史”这一概念,须对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有正确的把握,不能割裂马克思早期与晚期思想的内在关联和整体性。而学界目前在对“全球化”概念的界定上存在较大的分歧。全球化到底是对历史现象的描述还是对世界发展规律的把握,全球化理论到底与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同一个理论,当今的“逆全球化”浪潮的出现是否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否定?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首先界定清楚全球化的原因、动力、趋势、实质等问题。如果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清,“世界历史”与“全球化”关系的探讨也就无从谈起。

3.世界历史发展的未来趋势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意义

通过对目前学界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意义的分析,我们从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两个方面作以下归纳。

(一)理论意义

小磨河水利工程在实际工程中,各防治区水保措施完成良好,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基本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显著。一方面,建设单位在工作中建立并完善了水土保持管理和运行机制,并设立水保科,由专职人员负责水土保持设施的运行与日常维护;另一方面,水保科结合实际水保工程,制定了相关岗位责任、技术规程,真正做到了管理责任明确,规章制度落实到位,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实施。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绝对精神”本体论的革命性颠倒。目前学界关于这一方面的认识比较一致。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建立在对黑格尔“绝对精神”本体论的超越之上。在黑格尔那里,世界历史是绝对精神的历史,是概念把握的历史。绝对精神达到对自身认识的过程就是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是人类自由意志的进展和实现,是一个从不自由到自由的发展过程。根据自由意识的实现程度,黑格尔把世界历史看成是从东方到西方、从古希腊到日耳曼的运行过程,在日耳曼那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世界历史进入了发展的最高阶段,历史在日耳曼这里终结。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经过自由意识、理性、绝对精神的把握,最终审判世界历史的标准交给了上帝。由于上帝被设为世界历史的最终推动力,这使得他的世界历史观最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窠臼。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扎根于现实的生产实践,把唯物主义与社会历史观统一起来,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最终得出社会化大生产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交往的扩大是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真实动因。这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建立在客观物质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对“绝对精神”本体论的革命性颠倒。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对旧的历史方法论的革命性改造。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除了需要科学的本体论支撑之外,还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论做支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通过对黑格尔的思辨历史主义分析方法的批判与继承才实现的。黑格尔认为历史生成的基础是逻辑和概念,而不是人的现实活动,推动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是世界精神、永恒理性和上帝。马克思扬弃了思辨历史哲学的抽象性,吸取了前人思想家的积极成果,从现实世界出发,认为世界历史是人创造和推动的,历史不是按预定目标前进,而是曲折性前进,是阶段性与连续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历史方法论,对世界历史发展动力问题进行了科学性的解释。在马克思之前,19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以及黑格尔,都不同程度地阐述了财产关系决定政治制度的观点,但他们没有能进一步探究财产关系的本质,把财产关系当作社会发展的基础。由于没有进一步追问财产关系的根源,也就看不到财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即不懂得财产关系是生产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更不会把生产关系最终归结为生产力的发展上,最终他们把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征服”“人的天性”“绝对精神”等方面,从而陷入唯心主义的困境。马克思进一步追寻精神动力后边的动力,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最终把“绝对精神”赶出历史哲学领域,批判掉黑格尔的思辨历史主义分析方法,实现了分析方法科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欧洲中心论”的革命性解构。学界有些学者受西方“新左派”思潮的影响,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欧洲中心论”。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专家叶险明教授对此观点进行了驳斥。他首先剖析了什么是“欧洲中心主义”,为分析马克思是否是“欧洲中心主义”找到了依据;他接着分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什么不是“西方中心论”的理由,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欧洲中心论”的革命性解构是通过对“西方停滞说”和“欧洲独特说”的超越来实现的。他还认为,“欧洲中心论”的错误在于把“资本主义”的一般等同于“欧洲资本主义”的特殊,把“欧洲模式”视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唯一模式,当作其他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模板。认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西方中心论”的看法,恰恰是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性,没有把马克思早期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关注与晚期对东方发展道路的关注相结合。

(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理解当代的全球化提供合理的思想资源。吴恒认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对于理解当前的全球化具有指导意义。他说:“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生命力和当代意义就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而全球化的理论和实践正好就是这一结合点,新的问题正好赋予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新的意蕴。”[13]

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是在批判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局限性的基础上完成的。“由于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建立在理性原则基础之上,他看不到历史与现实之间、历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仍然落在唯心史观窠臼之中,没能从根本上超越他的前人,也无法真正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无法正确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趋势。”[6]马克思不再把世界历史的发展动力归结到理性,而是到现实的社会生产中去寻找。马克思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生活,首先必须满足吃、喝、住、穿以及其他生活资料,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的过程就是生产活动本身,进而从物质生产过程中探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马克思和黑格尔的思想逻辑起点不同,所以,对世界历史中的“人”的理解也不同。马克思不再把“人”看成是抽象的人,不再把人的“自由”看成是精神的自由,不再把世界历史看成是自由意识的进步过程。马克思所讲的“人”是“现实的人”。马克思所讲的“自由”是摆脱资本主义的压榨,能够从事自由自觉的劳动,认为人的解放程度与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的进程一致。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解决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在这方面,吴仁平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指导中国的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意义[14];王维平论述了掌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对于我们践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意义[15];张天勇论述了世界历史中的资本和市场对当下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16];吴英论述了世界历史对中国实现赶超型发展的重大意义[17]

人文景观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合理挖掘教材内容,针对人文景观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对于实现地理知识的有效渗透具有重要意义。

由表8可看出,复合缓蚀阻垢剂的防腐满足油田控制指标,其N80钢在3种相态下的腐蚀速率均在0.076 mm/a以内。

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展望

基于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进而对当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短板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对研究的理论空间进行拓展。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意义的研究可以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维度进行概括。

第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所基于的文本范围有待扩展。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文本主要集中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历史学笔记》以及《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笔记》上,因此,研究的文本范围还有待扩展。马克思对很多问题的探讨是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的,尤其是晚年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研究。由于马克思的思想是统一的整体,书信中包含的思想也是他整个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相关文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把握程度。

保护装置多维度信息数据集合的获取为实现测试环境的自动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而智能测试系统测试环境的自动构建,将有效弱化测试工程师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的作用,实现高度集成自动化测试。如何根据被测保护装置型号实现不同装置背板输出接点与整机测试仪背板接点的自动连接,从而实现闭环测试,是实现保护装置整机智能测试的另一难点。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移动式总线连接技术,来解决装置背板输出接点与测试仪背板接点的智能连接难题。

第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有待加强。对一个理论基本问题的认识不够或者说认识有所偏差,直接影响对相关的概念范畴的理解。相关范畴包括“世界历史”的概念、特性、意义,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超越西方中心论的逻辑与方法,等等。

第三,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之间的关系有待澄清。学界虽然有很多学者在论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楚的界定。在论述的过程中,要么存在两个概念互相代替的现象,要么就是想把两个概念界定清楚但仍模糊的问题。之所以存在以上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和全球化概念的界定不清楚,尤其是对“全球化”的概念界定不清。“全球化”到底是一种现象,还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抑或是与世界历史相等同的概念?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定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对“全球化”的实质、原因、动力、趋势等加以重视,而不是把“全球化”当成“世界历史”的替换词。同时,还要加强对“世界历史”概念的界定,而世界历史概念界定的情况取决于对其基本问题的理解程度。

第四,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研究有待加强。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再深入下去。例如:马克思视域中的“共同体”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共同体”概念是否是同一意义上的概念?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价值旨归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人类解放,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什么意义上追求国与国之间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一致性是什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有哪些?它们都是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资源。目前学界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对马克思视域下的“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共同体”进行原则上的区分,从而把两者等同起来。

注释

[1]景中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概述》,《社会科学动态》2001年第1期。

[2][5][6][8]曹荣湘:《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全球化》,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8页;第20~21页;第20~21页;第82~110页。

[3][10]向延仲:《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第104~107页。

[4]叶险明:《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1期。

[7]王学川:《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9][11]赵士发:《世界历史与和谐发展》,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第190~194页。

[12]王金磊:《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0页。

第三,《布鲁塞尔条例Ⅱa》不方便法院条款的合理性还体现为谨慎、理性适用的态度。欧盟家事诉讼中不方便法院原则谨慎适用的趋势主要表现为:首先,适用程度的谨慎性。《布鲁塞尔条例Ⅱa》第15条明确规定不方便法院条款仅仅局限于例外情形下适用;其次,解释方法的谨慎性,采取严格的文义解释和目的解释。欧盟家事诉讼中之所以谨慎适用不方便法院原则,是基于国际家事诉讼是最有可能影响私人权利的国际民事诉讼领域,因此该领域的相关规定应当具有确定性、可预见性和合理性[22]65。

[13]吴恒、刘勇:《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与方法》,《学术界》2014年第12期。

[14]吴仁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全球化视野和方法论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15]王维平、赵玉华:《“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开放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16年第2期。

[16]张天勇、戚甜甜:《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看中国道路》,《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是改善河湖水质的根本措施,也是可监测、可验证、可评价,实现微观控制与宏观控制相统一,河流“纳污容量管理”与区域“排污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共同基础。

[17]吴英:《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实践》,《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4期。

【中图分类号】 A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47(2019)04-0005-07

【DOI】 10.19632/j.cnki.11-3953/a.2019.04.001

*本文为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文艺育人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8YJC7100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凤 翔

标签:;  ;  ;  ;  ;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