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也可以说教育目的是一种理想化教育的模样,是实施教育的导向标。再加上教育目的对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等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由此,对于教育目的的认识和发展完善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我们知道教育目的对于教育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也一再修改、补充、完善教育目的的具体要求,现实中对教育目的的实现和理解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关键词:教育目的;精英教育;应试教育;等级观念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教育作为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发扬的一个途径,也就不可避免的会受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而教育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发展的演变而演变,这样一来也就不可避免的让教育目的具有了时代性和阶级性的特征。
我国的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过程大致为:古代儒家以为封建统治培养理想的人才、治国能力和使人向善具有道德的教育目的;到我国由洋务派和维新派人士推动的教育改革,使教育目的具有了一种“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色彩;再由王国维提出的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目的到1912年蔡元培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的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后来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兼修”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最后发展为育人为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教育目的。
从我国教育目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我国教育目的越来越突出“人”的理念,越来越突出对“人”的重视和培养。其中当然不乏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主体”意识的加强的作用,但教育目的终究是理想型的教育,在具体的实施中很容易存在一定的理解偏差和行动与目的相背的情况:
1.“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仅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
在绝大部分的学校都存在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等所谓的“非文化课”课时太少,还经常存在被“主课”语文、数学、英语占课的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在劳动方面每天班级安排轮流值日,清扫洗手间和划定每个班级负责的清洁区,这些毫无实质性意义的劳动安排,真正最大的受益者到底是朝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下的学生还是校方? 事实上,在全面发展中大部分都只重视学生的智育发展,学生的道德教育、身心健康都能以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增强。
2.过分注重“精英”教育。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在我读书以来从小学起就开始有一个在正式开学前的考试,叫做“分班考试”。所谓的分班考试就是大致从成绩上分出三等,一等就是所谓的“尖子生”,他们坐拥高分,处于整个年级学生的金字塔尖;二等是所谓的“平行生”,处于“尖子生”和三等所谓的“差生”之间。然后学校给“尖子班”提供最好的教学设备,配置最好的教师,他们偶尔还能享有一些特殊的福利(比如讲座等资源)。这种把更多的教育资源配置在精英学生身上的教育是不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不可能是真正公平的、面向“公众”的教育。
3.应试教育的模式的束缚。
我们的教育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而是适应考试和升学的需要。考试的要求指导着整个学习进程,甚至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考多少、教多少,什么是考的重点、就教什么重点,不考就不教的怪现象。这让我们不禁疑惑教育是为考试而生的吗?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国教育普遍存在理论性的知识传输,缺乏实践性的操作指导的情况。每天压制在呆板的记忆背诵的碾压之下,统一考试要求、统一评分标准、统一的价值观,为了保守得分,多少人愿意追求个性化的答案?如此一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那学生何来的创新灵感和体验?
4.传统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不仅在职位上有等级的划分,在教育中也同样存在着某些等级观念,而我们教育领域获取的学历和文凭等级直接服务于职业等级的,这就很容易催生出一种功利性的为了工作而接收教育、追求高学历和文凭的行为,势必就与教育原本的目的背道而驰。还有一群人追求考研考公仅是抱着一种“学历、文凭高的总比学历、文凭低的人好”的观念,这些都是对于教育目的认识不清,盲目追求文化等级的表现。
论文作者:王奕佳 罗淼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8
标签:目的论文; 学生论文; 德智体论文; 等级论文; 我国论文; 考试论文; 文凭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1月4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