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资本密集型趋势,乡镇企业就业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就业结构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是缘于其资本密集化倾向吗——乡镇企业就业的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密集论文,倾向论文,资本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开始的,其最初效应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农业内部大量隐性失业逐渐显性化。但是,中国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缺乏,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受到很大的限制,这要求必须在农村内部就地解决农业隐性失业问题。在这种宏观背景和国家政策鼓励的前提下,乡镇企业获得了迅速发展。从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规模来看,改革以来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员占农村总从业人员的比重呈现出曲折上升的过程(见表1)。1978~1983年,农村非农产业就业份额一直没有突破10%(注:本文数字凡未注明出处的均来自历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农业出版社)和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另外,乡镇企业的范围是参照《中国乡镇企业年鉴》的定义,包括乡办集体企业、村办集体企业、农村联办和农村个体私营企业等。),而且非农就业主要集中在乡办、村办等集体乡镇企业。1984年中央转批农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后,联办、个体类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当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上年的9.32%急速上升到14.48%。1998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到农村劳动力的25.44%(见表1)。因此,乡镇企业已成为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一条重要渠道。

表1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规模及比重 单位:万人,%

1978年 1980年 1985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A(万人) 2827 3000

697988059545936792659609

p(%) 9.23 9.42

18.83

22.58

23.82

22.88

19.59

20.09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A(万人) 10625 12345

12017  12862

13508

13050

12537

12704

p(%) 21.99 25.3124.63

26.33

27.55

26.42

25.44

25.63

注:A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p为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占乡村从业人员的比重。

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速度明显下降。1992~1998年,年均就业增长率仅为2.79%,显著低于80年代11.94%的年均就业增长率。对于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的原因,学术界通常认为是,随着市场体系完善,乡镇企业最初发展所仰仗的体制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买方市场迅速形成,乡镇企业不得不在产品市场上与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发生“阵地战”,迫使其用资本密集型方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由此导致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张平,1998;蔡昉,2000)。然而,从各行业乡镇企业的就业比重来看(见表2),改革以来工业的就业比重一直徘徊在58%~70%之间,同时再比较工业、商饮服务业的历年就业弹性和平均就业弹性,则发现在大部分年份商饮服务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工业的就业弹性。由此,很难得出“以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正在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它势必降低其吸收就业的能力”这样一个学术界流行但又似是而非的结论。

表2 各行业、各经济类型的乡镇企业吸纳就业情况 单位:万人,%

注:1998年的38.52%是集体乡镇企业吸收的就业份额。

事实上,在乡镇企业产出迅速增长的同时,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也保持了极快的增长速度(见表2)。1978~1998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数年平均增长7.73%,而同期城市经济的从业人员数年均只增长了3.96%。从各经济类型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来看,1978~1996年乡办、村办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增长率分别是4.57%和3.66%,其中,1992~1998年集体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平均增长率只有0.19%。而1984~1996年,联办、个体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增长率分别是5.54%和6.83%(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1984年以前中国农村不存在联办、个体乡镇企业(至少在《中国乡镇企业年鉴》没有体现出来)。从1996年开始,联办、个体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绝对量已超过集体乡镇企业。由此可见,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增长缓慢可能与集体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增长缓慢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拟从乡镇企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入手,通过分析乡镇企业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就业弹性、相对劳动生产率等指标来证明这一结论,并阐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的真正原因。

二、乡镇企业内部的就业结构分析

(一)各行业乡镇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比较产业间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可示性较好的度量指标(注:相对劳动生产率是指某一产业的GDP份额与该产业的就业份额之比,实际上反映的是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与总平均劳动生产率之比。如果比值大于1,则说明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总平均劳动生产率。)。通过对全国产业结构的研究发现,改革以来全国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在2.35以上,并有逐步上扬的趋势。1999年,全国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达到3.03,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分别为23.5%、69.7%(以1978年为不变价衡量)。由此可以判断,第二产业有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的可能。同期,全国第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只有0.22,表明第一产业内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比较乡镇企业各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见表3)发现,除了农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起点较低以外,农业、建筑业、商饮服务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互差距在1998年已缩小到相当低的水平,而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也仅仅徘徊在1.2左右的较低水平。同时,其它行业的乡镇企业发展历史短、起点低、企业规模小,且大多数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见表4)。因此,工业乡镇企业并没有出现像全国第二产业那样较高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乡镇企业吸收就业的能力减弱是由于乡镇企业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这一推论不能成立。

表3 各行业乡镇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780.35

1.27

0.851.03 0.74

1980

0.40

1.20

0.820.98 0.72

1981

0.43

1.16

0.810.95 0.88

1982

0.44

1.13

0.880.97 0.88

1983

0.47

1.10

0.910.96 0.95

1984

0.58

1.04

1.101.43 0.67

1985

0.60

1.13

0.901.09 0.63

1986

0.68

1.14

0.921.06 0.55

1987

0.66

1.15

0.851.03 0.59 

1988

0.68

1.19

0.780.96 0.45 

1989

0.62

1.22

0.720.94 0.49

1990

0.63

1.23

0.700.89 0.48

1991

0.62

1.24

0.680.87 0.47

1992

0.60

1.25

0.690.84 0.47

1994

0.57

1.24

0.64 -  0.51 

1996  0.781.230.560.83 0.47

19980.691.220.640.82 0.62

资料来源:《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历年,农业出版社。

(二)乡镇企业的工业、商饮服务业的就业弹性

从表2中可以看出,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与平均就业弹性分别为7.47%、10.19%、11.28%、15.12%和0.32、0.41、0.43、0.49,工业的就业增长率与平均就业弹性均低于其它行业。笔者选取工业和商饮服务业作为分析对象,计算了1979~1998年的就业弹性值。(注:商饮服务业1984年的就业弹性值是由1983年的0.08猛增到1.85,同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数比上年增加61%,乡镇企业数比上年增加101%。这与1984年中央转批《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报告、鼓励发展乡镇企业有很大的关系。)。在大部分年份,工业的就业弹性是大于零的(1989年、1990年、1998年以外),且在1984年以前,工业的就业弹性高于商饮服务业,工业的就业弹性没有出现明显向下的趋势。对于1984年以后商饮服务业就业弹性高于工业就业弹性的事实,通常的解释是,由于1984年中央转批农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后,实施了更加优惠的政策来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时市场力量引导乡镇企业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向第三产业的某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如果一个企业或行业是资本密集型的,则该行业的就业弹性会很低或是负值。笔者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地区——上海的分析发现(注:笔者没有用全国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作比较,是因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国企仍存在大量隐性失业,因此用就业弹性指标值不能衡量国企实际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上海市第二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了明显的资本密集化现象(注:上海市在1993年率先推出再就业工程,并在1999年基本完成向劳动力市场的过渡,同时上海市引进的大量外资投资于第二产业。因此可以认为,1995~1999年上海市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基本反映了企业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量。),相应的就业弹性值降低程度可以代表其出现资本密集型的强弱程度,在1995~1997年和1997~1999年期间上海市第二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值分别为-0.45、-0.82(袁志刚、范剑勇,2001)。各行业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并没有出现持续低于零的情况。因此,判断乡镇企业发生资本密集型倾向至少是证据不够充分。

(三)乡镇企业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各经济类型的乡镇企业规模逐渐扩大,而各行业的乡镇企业规模却逐步缩小(见表4)。1996年乡办、村办、联办、个体乡镇企业的平均职工人数分别是72.9人、26.2人、11.8人和3人,而同期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的乡镇企业从业规模分别是11.6人、10.4人、18.6人、1.9人、2.7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相反的趋势?通过对各经济类型乡镇企业的单位数分析发现,1996年的乡办、村办乡镇企业数量分别是41万和114万,也分别是1978年的乡镇企业数量的1.27倍和0.95倍,而1996年联办、个体乡镇企业数量分别是1984年乡镇企业数量的2.44倍和5.09倍。因此,集体乡镇企业的数量在这20年期间基本保持不变,乡镇企业数量增加主要体现在联办、个体乡镇企业上。由于联办、个体乡镇企业的规模一般较小,因此乡镇企业各行业的平均规模处于缩小的趋势。再从各行业乡镇企业的数量来看(见表5),农业乡镇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1996年的数量仅为1978年的0.58倍。1996年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的乡镇企业数量分别是1978年的9.52倍、22.87倍、83.38倍、68.43倍,由此可以看出,这些行业乡镇企业的数量剧增(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和商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是由于联办、个体乡镇企业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因此,尽管各经济类型的乡镇企业规模一直处于扩大的趋势之中,但就其总体水平而言仍然是典型的中小企业。

表4 各经济类型、各行业的乡镇企业规模变动情况

企业规模(人/单位)

年份 乡办 村办 联办 个体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78 39.3 13.0

- -

12.3 21.9

51.3 16.0 11.7

1980 41.3 11.7

- -

12.1 25.6

64.9 12.7 10.3

1981 42.2 15.5

- -

20.4 27.3

72.8 12.1 9.7

1982 44.2 15.8

- -

11.8 27.7

77.2 11.8 9.5

1983 45.4 16.6

- -

11.5 29.1

85.2 12.0 8.9

1984 47.0 14.4 5.72.1 11.5 7.686.5 8.9 5.7

1985 50.9 15.5 6.82.0 11.4 8.416.0 2.1 2.3

1986 53.7 17.4 7.62.1 9.8

7.514.2 2.1 2.2

1987 57.0 20.1 7.82.1 0.0

7.415.1 1.9 2.1

1988 60.0 20.5 8.12.3 11.0 7.415.5 1.8 2.7

1989 58.1 20.8 8.32.3 10.9 7.615.0 1.9 2.2

1990 60.1 21.1 8.32.4 10.4 7.714.8 1.9 2.2

1991 63.7 21.5 8.72.5 10.5 7.815.4 1.8 2.2

1992 66.0 22.6 8.62.5 10.6 8.015.8 1.8 2.3

1994 69.7 24.2 9.22.9 10.6 10.0

19.6 3.0

1996 72.9 26.2 10.2

3.1 11.6 10.4

18.6 1.9 2.7

1998 45.311.8

3.0 14.4 11.0

19.9 2.1 3.1

注:1998年的45.3人为集体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大小。

表5 各行业乡镇企业的单位数量(万个)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78 49.54 79.41 4.576.55 12.35

1980 37.75 75.79 5.138.97 14.82

1981 18.59 72.49 4.828.83 15.65

1982 29.28 74.89 5.459.53 17.02

1983 26.93 74.46 5.659.16 18.45

1984 24.87 480.977.88

14.56 79.45

1985 22.00 492.6573.35 207.82 425.42

1986 24.24 634.9189.40 262.15 504.60

1987 22.75 708.7991.01 325.52 602.03

1988 22.66 774.1596.30 371.97 623.09

1989 22.42 736.2493.43 379.33 637.20

1990 22.21 721.6790.67 381.19 634.70

1991 22.89 742.1789.67 400.65 652.49

1992 25.10 794.8298.31 437.15 736.25

1994 24.62 698.5882.99 0.00

634.06

1996 28.94 756.43

104.58 546.49 844.89

1998 18.92 666.97

82.13

414.82 766.55

1998年是1978

年的倍数 0.58

9.53 22.87

83.38 68.43

(四)各经济类型的乡镇企业就业弹性、相对劳动生产率

表6是根据历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得出的计算结果。表6显示,联办、个体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在多数年份里高于集体乡镇企业。结合联办、个体乡镇企业在企业规模上远远低于集体乡镇企业、在企业数量上大大高于集体乡镇企业的事实(表4),可以判断,总体上个体乡镇企业在吸收就业方面比集体企业能力更强、贡献更大。从各经济类型的乡镇企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来看(表6),乡办乡镇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停滞不前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而村办、联办、个体乡镇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则不断稳步上升。1998年集体与联办、个体乡镇企业之间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已经缩至较低的水平,结合集体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值在大部分年份低于联办、个体乡镇企业这个事实,表明集体乡镇企业的产出份额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上述分析阐明了集体乡镇企业吸收就业的能力已远远落后于联办和个体乡镇企业,但是,由于集体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在乡镇企业总从业人员总量中一直有很重要的份额(表2),集体乡镇企业吸收就业能力的下降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乡镇企业就业增长趋缓。

表6 各经济类型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和相对劳动生产率

年份就业弹性

相对劳动生产率

 乡办 村办 联办 个体乡办

村办 联办 个体

19781.28  0.78

- -

1980 0.57 0.12- - 1.210.82

- -

1981 0.14 -0.37

- - 1.190.83

- -

1982 0.42 0.33- - 1.180.83

- -

1983 0.27 0.18- - 1.170.84

- -

1984 0.54 0.60- - 1.320.94 0.75 0.51

1985 0.32 0.14 0.54 0.651.391.05 0.81 0.59

1986 0.37 0.13 0.35 0.621.411.09 0.84 0.62

1987 0.20 0.11 0.31 0.441.411.12 0.86 0.64

1988 0.18 0.15 0.35 0.571.461.17 0.83 0.63

1989 1.80 -2.16 3.36 0.381.441.19 0.86 0.63

1990 -0.37 -0.37 -4.18 0.141.421.21 0.86 0.65

1991 0.20 0.18 -8.04 0.381.451.22 0.86 0.63

1992 0.17 0.19 0.15 0.291.481.25 0.86 0.61

1994 0.17 0.16 -0.09 0.011.341.25 0.89 0.64

1996 -0.01 0.13 0.60 0.621.331.31 0.99 0.71

1998 -1.82 0.16

1.161.05 0.82

注:1998年的-1.82、0.16分别为集体乡镇企业、联办个体乡镇企业的就业弹性。1998年的1.16为集体乡镇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三、结束语

中国乡镇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乡镇企业体制优势的逐渐丧失,乡镇企业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通过对各经济类型乡镇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和各行业乡镇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就业弹性的详细分析,我们发现,乡镇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就业增长趋缓并不是由于它向资本密集型方向发展的缘故。就其经济类型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集体乡镇企业的吸收就业能力不断下降,联办、个体乡镇企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吸收就业能力不断上升,由于在集体乡镇企业就业仍然占有重要份额,它吸收就业能力的下降导致整个乡镇企业吸收的就业增长趋缓。同时,个体、联办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各行业乡镇企业的平均规模不断缩小。分行业来看,工业乡镇企业就业增长停滞不前,商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的就业份额不断上升,但从工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看,工业没有发生资本密集型倾向。

本文引申出的涵义是,在乡镇企业发展起步早的东部地区,随着市场体系的日益完善,集体乡镇企业似乎已完成它对农村工业化的最初历史使命,今后农村工业化的推进更应该落在个体、私营乡镇企业身上。同时,对于如何使集体乡镇企业经过产权改革后重新获得活力和新生,是今后应积极探索和思考的课题。但对于中西部地区,上述涵义并不一定适用。一般而言,东部地区市场化改革起步早、市场体系相对完善,中西部地区与之比较起来则要逊色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土地集体所有制所产生的一系列体制优势来克服市场的不完善并带动农村工业化,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标签:;  ;  

由于资本密集型趋势,乡镇企业就业增长缓慢&乡镇企业就业结构分析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