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实现路径
刘珍珍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背景下提出的,形成和发展于习近平“三农”思想,在不断地探索中逐渐成熟,于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产业兴旺是核心,生态宜居是前提,乡风文明是关键,有效治理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这二十字新方针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推动乡村振兴。为将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必须全员参与,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重视农业发展,打好乡村扶贫攻坚战;必须找准乡村价值定位,个性化精准发展乡村经济;必须完善人事机制,减少人才流失。
关键词: 乡村振兴;演变历程;逻辑体系;实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补短板,特别是乡村贫困人口脱贫这块最突出的短板。为此,理清逻辑体系更有利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抓住重点、突出关键,取得预期的成效,本文现就此作一分析。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演变历程
(一)形成发展
习近平早在青年时就积累了大量关于乡村发展的经验和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发展的思考历经从“小农业”转向“大农业”;从“科技兴农”到“南平经验”,再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从“三权分离”到“三位一体”;从“条块交融统筹城乡”到“大农政”与“大农合”[1],他关于“三农”领域的思考逐渐成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奠定基础。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将乡村经济发展提到战略地位。2003年首次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五中全会从乡村经济发展、农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层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在党和国家探索乡村发展战略的历程中,乡村发展战略逐渐形成并发展。
(二)逐渐成熟
虽然新乡村建设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效果,但乡村发展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出现了“乡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和“农民老龄化”的“新三农”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且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做出说明,提出乡村振兴“三步走”。随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目标要求、基本原则作出更详细的规定和解释,标志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渐成熟。
兰溪到衢州通常走的南岸,但南岸现在已基本落入鬼子之手,而兰溪的东南西三个方向也有日军重兵,唯一可能突围的就是往北,等突出包围圈,再折向西沿兰江而往上。
(三)发展完善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始实施的第一年。2018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在会见人大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个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2018年4月,针对海南乡村振兴计划指出,要结合地方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乡村。十九大后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实践中持续发展和完善。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
经过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丰富的内涵。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二十字方针,体现了党和国家根据时代变化,制定乡村建设发展的新战略。新二十字方针主要新在:强调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乡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乡村的文化建设;强调农民的共同富裕。
如果技能与谋生无关,如果知识不用来生存,如果它不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桥梁,那么,它有什么用?我尽量用小年能理解的语言说:“围棋可以锻炼头脑,让你有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这是所有学问和智慧的基础。”这是一个先天不足的答案,她可以追问:学问和智慧,有什么用?
(一)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必然要求
村容整洁只是强调乡村表面的干净整洁,忽视了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潜在生态威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表面上干净整洁,而应该是由内及外、从生产发展方式层面转变,走绿色发展道路。生态宜居在乡村振兴中起基础作用,在于其内含于产业兴旺、有效治理、生活富裕的发展要义之中。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才能够推动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基础和前提
二是对象全面,兼顾各领域。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的振兴,而是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方位振兴。乡村振兴应该是经济极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富裕程度;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厕所改造等项目顺利实施,垃圾处理和农药的使用都得到了控制和有效治理;农民参与农村治理,民主管理事务,拥有民主投票权;乡村文明和谐,所有封建迷信思想被剔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形成政府指挥、农民主攻、社会各界力量助攻、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领域共同发展的全方位立体化战略布局。
新时代要推动乡村发展,实现乡村现代化,就必须把产业兴旺发展作为整个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是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所以在新乡村建设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为了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成果和促进乡村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产业兴旺处于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地位。乡村产业发展必须从生产发展转向产业兴旺,以重质重量的发展取代只注重量的发展,以精细化发展取代粗放型发展,以可持续发展取代不可继续发展。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重点、核心内容,也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表现形式。
(三)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表现形式
一是主体全面,全民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只是党和国家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必须全民参与,其中农民是主力军、企业是助力军、党和政府是领导者。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推动者和受益者,也是党和国家农村政策的践行者和检验者。乡村是企业发展的储备资源,是潜在的市场,企业也必须大力支持乡村发展。党和国家是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的制定者,做顶层设计,出谋划策。
乡风文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1]。乡风文明关键在于家风文明,家风建设是乡风建设的重点。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位,也是人最先接触的社会单位。而一些地方的乡村大部分家庭文化水平低,封建迷信思想顽固,所以必须从家庭着手,推及到整个乡村,推动文明乡村的建设。乡风文明意味着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为产业兴旺提供人才,提供新思路;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有利于肃清不良思想,营造纯洁的社会氛围,推动乡村有效治理;有利于推动转换思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成宜居的新乡村;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
根据供应商分级界限理论,计算分级界限分别为73.2(μ-1.28σ)和91.4(μ+1.28σ)。即有综合评价结果大于91.4分的为A级供应商,小于73.2分的为D级供应商,根据样本均值(82.3分)划分B级和C级供应商。供应商在绩效水平方面的分级标准及各级供应商的特征定义如表8所示。
(四)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政治保证和基本保障
最后,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里的专业素养既包括了教学的专业技能,也包括了班级管理能力,对于自身的专业素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它需要长期的探索学习和实践总结才能得到提高。教师可以多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借鉴他们的管理方法,也可以多参加专门的专业素养讲座或培训,不断的给自己充电。
要组建地方金融控股平台,进一步优化金融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国有资本控股、参股地方金融企业,培育各类创新型金融机构,全力争取各类地方金融牌照,推进地方金融体系建设。2018年完成政策性小额贷款公司组建,2019年完成保险经纪公司组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服务保障系统,形成银行、保险、基金、租赁、小贷、担保、典当等一体的经营格局,成为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在“全面”,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五)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最终目标和动力
在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一些成效的基础上,生活宽裕已经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主要矛盾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差距仍然很大。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不仅是让国家富起来,更是让全体人民富起来,而重点在于怎样使农民富起来。
生活富裕虽相对生活宽裕只有一字变化,却表明党和国家要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决心。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也需要依靠人民,那么发展成果也应由人民共享。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有效治理;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建成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整治乡村风气,营造和谐良好的社会氛围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农民生活富裕。
采用基于波场变换的瞬变电磁合成孔径成像探测技术对其进行探测,推断富水区域边界;图3为9101 工作面区域及探测方案示意,拟采用矿井瞬变电磁法对9101 工作面进行富水性探测工作,在9101运输巷布置一条测线,长度均为500 m,点距10 m,并同时采用常规瞬变电磁数据处理方法与合成孔径成像数据处理技术进行数据处理,综合分析探测结果。
新二十字方针与旧二十字方针相比较,虽然只是几个词语的变化,却是党和国家在根据实际国情变化和乡村建设已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新决策。要按时甚至提前完成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计划,就必须按照新二十字方针进行乡村建设,缺一不可。五个要求共同作用,五辆马车共同拉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推动乡村振兴。
三、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了乡村振兴战略,且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实施意见。习近平强调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乡村振兴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发力,凝聚起来形成合力,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乡村的建设。
新二十字方针将新乡村建设总要求的“管理民主”,转换为治理有效,是国家探索乡村政治建设思路的深化。“管理民主”一方面是指村民能行使民主权,参与本村的管理,一方面是指乡村干部听取意见,做出符合农民根本利益的决策。但实际情况是农民因文化水平不高,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不够甚至没有,管理民主浮于表面。要想真正有效治理,就必须把民主落到实处,实效是衡量民主的尺度。
(一)全民参与全方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治理有效意味着乡村各项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取得了效果,做出了成绩。正确的政策策略是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建设、生态宜居建设政策上的保障,也是实现农民生活富裕的政治保证。所以,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治理有效的总体要求是处于基本的保证、保障地位。
关于乡风建设的表述,新二十字方针并没有变化,说明在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上还需要继续推进。在固有印象中有些地方的乡村向来是封建迷信思想的聚集地,再加上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乡风文明建设是文明中国要啃且必须啃的硬骨头。要实现乡村振兴,培育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建设的关键点,也是建设有效的表现形式。
十九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不仅要求经济发达,更对生态环境提出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工作的红线,任何工作不得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在“三农”工作中,生态环境建设不能只是强调单一化的村容整洁,而要转换为生态宜居,转换为“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内生性低碳经济发展方式[3]。
(二)高度重视农业发展,打好乡村扶贫攻坚战
“三农”工作是我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农业既是为了发挥乡村的经济优势,也是为了我国的国家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乡村是粮食生产的主战场,农业也是乡村经济的优势之处,所以乡村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不是简单扩大种植规模,而是机械化、技术化发展,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农业发展的源头入手,大力推动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应该走一条立体化的田园综合建设,建设以农民为主体,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有机结合,四位一体、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综合体。[4]
乡村向来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也要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振兴”首先要打赢乡村的脱贫攻坚战,为乡村制定适宜的发展策略。必须培训农民,提高能力,让其掌握现代农业技术,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
(三)找准乡村价值定位,个性化精准发展乡村经济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越来越明显,必须重新定义乡村的价值,寻求个性化发展,精准制定发展策略。乡村应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这是总的价值定位。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资源,例如沿海的农村,海洋资源丰富,可发展渔业、海产品加工业等具有当地优势的产业。政府在顶层设计时,应关注地区人文传统和自然资源,精准化落实到每个地区、村庄,通过激活乡村内生资源,构建乡村个性化发展道路,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与乡村旅游产业。
(四)完善人事机制,减少人才流失
乡村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人才的流失。为了给乡村输送人才,现有的国家政策是大学生村官制度,但最后真正能够留在乡村工作的大学生寥寥无几。人才流失的真正原因在于发展前景受限,社会基础设施落后。乡村的发展必须有相关的优秀人才带着农民一起干。为留住人才,必须改革现有的农村人事制度,提高工资待遇,给予足够的发展前景。大力培养人才,开办技能培训班,提高当地农民的能力素质。
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完善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原因之一,而社会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则由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人才又是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在乡村,人才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似乎是矛盾的,经济不发达就留不住也吸引不了人才;但是没有人才的推动,经济也不能快速发展。在这个时候,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资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先吸引人才,通过人才的带领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完善各项社会基础设施,人才自然也就留下来了。
总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克服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农民可持续增收难等问题。全民参与,借鉴国外建设乡村的成功经验,构建绿色、可持续,立足地区特色的立体化乡村发展体系,才是我国应该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越来越智能化了,基于国家近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进行无线充电自动小车的设计,率先实现远距离充电。本研究以线圈为基础,通过线圈在通电时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将能量传递给次级线圈,进一步给法拉电容充电,充电时间通过单片机控制,预设的充电时间一到,法拉电容放电,驱动小车前进。该系统变得更加智能化,不需要人为干预,减少人力、财力。
参考文献:
[1]陈林.习近平“三农”思想发展脉络[J].人民论坛,2015(30).
[2]廖彩荣,陈美球.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6).
[3]马华,马池春.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其时代意义[J].国家治理,2018(3).
[4]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6]习近平等.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乡村经济,2018(1).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13-0048-03
作者简介: 刘珍珍(1995—),女,汉族,单位为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冯小卫)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演变历程论文; 逻辑体系论文; 实现路径论文;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