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城市建设_生态城市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城市建设论文,环境问题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目前已进入高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密集、产业的集聚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给城市带来了负面影响,全国各地的城市出现了类似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今后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重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的压力。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道重大课题。笔者依托国内外的生态城市理论,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生态问题、生态城市建设存在问题、生态城市建设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1 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及城市化特点

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经历了2个阶段[1]:一是从1949—1978年的计划经济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40年间,我国城市化率仅由11.2%上升到19.94%。而在此期间,全世界城市人口比例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例由16.2%上升到30.5%。二是从1979年开始到现在,即改革开放阶段。此阶段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从1979年以后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上升,到200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36.22%,但仍低于同期世界48%的城市化水平。此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飞速提高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大中城市由于人口过于密集,带来水资源、交通、环境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小城镇则出现了准城市化现象,即目前许多小城镇人口规模虽然达到城市人口规模要求,但基础设施仍很落后。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衡量,中国小城镇的废水和垃圾处理率几乎为零。在此条件下,乡镇工业化过程又很粗放,致使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出现了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等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同期世界城市化水平。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源自小城镇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小城镇缺乏基础设施的保障,出现了工业无序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大中城市则由于城市中的人口急剧膨胀,引发生存环境容量危机和资源匮乏等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据预计,今后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由现在的36%提高到70%,这意味着每年城市化率增长1%左右,由此带来的环境压力和生态问题将不得不使人们思考未来中国城市化应该走的道路和对现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

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建设特点

伴随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国各地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表现为流经城市河流水质、大气环境和固体废物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生态环境问题。快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并没有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中得到启示,而是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仿效西方工业化初期的做法,致使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每况愈下[2]。

2.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问题类型紧密相关,即在城市化不同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同,见表1。

表1 我国城市化与生态环境问题阶段性

城市化阶段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初期 自然草地、森林系统退化导致的水土流失、荒漠化

中期 地表水源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下降;绿地减少;固体废弃物增加;文化、风俗的衰退

城市空气质量下降、噪声污染;生活用水水源的水质下降、水量减少;绿地面积不足;有毒有

后期

害废弃物增加;光、电磁等污染加剧

2.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特点

为解决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生存环境,但纵观生态环境建设状况,不难看出存在以下特点。

2.2.1 生态建设具有很强的生态补偿色彩

当前生态建设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偏重于基础设施建设,如市政生活污水的管网设施、河道疏浚整治、扩大绿地、兴建大型公共设施等,主要是补偿生态建设上的历史欠账[3],如石家庄市政府为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2004年投入治理资金4350万元,重点对河北华电和东方热电2个燃煤大户的6台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了脱硫治理;投资1450万元对石家庄市西北水泥企业粉尘污染进行了整治;为改善市区西北部生态环境,投资16.4亿元实施滹沱河生态开发整治工程。

生态补偿性的建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但需要多部门长期的艰苦努力,辅之以强大资金的支持才能卓见成效,而且此类生态建设往往是补偿城市规划或建设过程中的失误,以及环保建设方面的欠账。

2.2.2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大、成本高

生态建设工程规模大,投资高基本上是所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都具有的特点,如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为86.5亿元;延安路中心绿地的造价为1.2万元/m[2];张家浜6.8km河段整治耗资2.5亿元;虹口港水系整治项目大致是1亿元/km。

2.2.3 城市生态建设缺乏特色

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城市进行生态环境建设时,往往忽视自身所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城市的生态建设定位不准确,以至于在生态建设目标的确定,衡量指标的设定,优先项目的选择等方面都向高标准看齐,不考虑城市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建设生搬硬套,许多城市失去风俗、文化的独特性,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千篇一律,其结果是中国的城市缺少自己的建设特色。

3 生态城市建设战略

3.1 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生态城市即指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适合自身生态特色的城市。如今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4],如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对生态市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市级行政区域。

3.2 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

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瑞杰斯特对生态城市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90年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10项计划[5],包括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致力于疏浚城市内部、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存空间;建立和恢复野生生物的生境;调整和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取消汽车补贴政策;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以上计划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我国学者对于生态城市的衡量标准有不同的观点:

1)生态城市应当有合理的规划布局、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选择使用清洁能源;有效控制污染,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状态;城市有较高比例的绿化覆盖;居民有强烈的环境意识。

2)生态城市必须是综合效益最高、风险最小、存活机会最大的城市;生态城市必须是一个清洁城市;生态城市必须是一个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必须是一个文明城市。

3)生态城市的标准是从社会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3个方面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产业结构合理;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有宜人的建筑空间环境;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并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居民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倡导生态价值观、生态哲学和生态伦理。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

上述关于生态城市的不同观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反映了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和必须具备的主要条件。

3.3 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

2003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6],该指标涵盖经济、环境和社会3大方面,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指标体系比较,国家环保总局对生态市的要求是最严格的。

3.4 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以石家庄市为例

石家庄市是我国重要的药品、纺织品产地和重要商埠。全市总面积是15848km[2],其中主城区面积142.5km[2][7]。2005年全市总人口927万,市区人口220万,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852亿元。

3.4.1 石家庄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石家庄市环境形势相当严峻,水环境污染重、空气质量差和固体废弃物处置难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系统面积不足与结构功能不完善,局部区域开发强度过大、环境容量骤减等问题日渐突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滞后业已成为制约石家庄城市发展的“门槛”。这就需要综合考虑石家庄市的区位地位、支柱产业、资源与环境状况、城市的发展方向等,用生态城市的理论指导城市的生态转型和发展。

3.4.2 石家庄市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石家庄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对生态市的要求,发现石家庄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各项指标和国家生态市标准之间还有一定差距,见表2。

从上述指标的可达性难易程度看,除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集中供热率、城市气化率已经达到标准要求外,其他20项指标与生态市的要求均有一定的差距,其中7项指标属于易达性指标,其余13项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市要求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长期循序渐进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才能达标,由此可见,石家庄生态市建设的任务比较艰巨。

2)石家庄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河道整治中的“渠道化”问题,如民心河整治工程;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问题,如耗费巨资建设的市区中众多的广场;城市建设中的急进化问题,如把大量的财力、物力投入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上,而市容市貌却没有特色;城市生态建设中的崇洋化问题,如景观设施的西洋化。

3.4.3 生态城市建设的宏观战略

1)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化。城市规划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为此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依据生态优先的原则,提出“1+4”(主城区为核心,正定、鹿泉、栾城、藁城4个组团为重点)、“东拓、西优、南延、北跨、中疏”、“新区开发与老城提升”的规划思路,城市布局由集中式向分散组团式结构转变,解决城市空间狭小、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大城市问题。

2)强化生态绿化。生态绿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生态城市要突出绿化建设,构筑绿地系统。根据上述原则,石家庄市将建成区周围约400km[2]范围划为绿色隔离空间,区域内生态绿化包括区域自然生态屏障和城市绿地系统两部分。前者包括主城区西部和北部大环境绿化,即充分利用石家庄市西部山区的荒山和丘陵地,采用人工植树等多种措施,加快太行山绿化步伐,形成主城区西部的绿色屏障。在滹沱河两侧、石津渠两岸及防洪堤植树造林,形成主城区北部生态防护绿化带,构建主城区北部的绿色屏障。主城区绿化主要以公园绿地、街旁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广场绿化、滹沱河生态整治工程等9大工程为主,总体上形成“西山、北水、绿环、绿廊”的景观格局。

3)推进生态工业发展。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低消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和产品;优化工业布局,有步骤地推进城市工业向市区工业园区、开发区集中,逐渐解决工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厂宅交错问题,实施退二进三、退二进园,最大限度地提高园区内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企业间的物质运动和循环使用渠道和机制,构成一个资源高效利用的工业生产综合体。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普及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提高工业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控制工业资源消耗总量和排污总量,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长期和谐。

4)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完善化。城市的生态建设依赖于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防污能力。城市的管网规划、供热规划、给排水规划等要有前瞻性,积极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同理,没有现代化的环境保护体系,就没有现代化的生态城市。保护环境是建设生态型城市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把环境保护投入(包括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科技研究、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基础设施等投资)放在首要位置,确保环境保护投资占GDP1.5%以上。二是要引进先进环境保护技术,提高环境保护管理、监督机构的科技装备水平和执法能力,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监控和管理体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工业企业、水体、空气、森林、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进行动态有效的监测和管理。三是要鼓励发展环境保护高新技术,加快研究开发和推广重污染行业治理技术工艺,提升环保产业整体水平和污染治理水平。

3.4.4 生态城市建设的微观战略

1)生态居住小区建设。生态居住小区是生态城市人居环境的细胞,是各类公共建筑、市政公用设施、商业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齐备,并具有良好的休憩、娱乐环境的居民聚集地,是衡量生活舒适度的重要指标。今后石家庄市居住区的建设是在完善城市分区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旧城区,“城中村”和建设新城区发展绿色社区,在主城区建设一批高标准生态住宅小区,在主城区周边地区建设一批生态村镇。

2)实施绿色交通战略。石家庄市通过市域、都市区、主城区3个层次的交通设计实现绿色交通战略。主城区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都市区交通连接主城区和4个组团,出行时间在30min内;市域交通连接主城区与市域2级城市及县城,出行时间1h内。同时,优化城市路网设计,综合利用地面交通、地下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

3)实施生态文化战略。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灵魂。只有把生态文化建设落实到每一座建筑、每一个广场、每一片绿地上,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构建属于石家庄市自己的生态文化。此外还应在城市的管理、居民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生态城市思想的宣传与教育,提升居民的生态意识;做好居民消费观念的引导工作,形成节约与环保的可持续消费模式。

标签:;  ;  ;  ;  ;  ;  ;  ;  ;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城市建设_生态城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