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武汉,430016)
小儿心血管专科的患儿年龄小,多数是由于肺部感染累及心脏而住院,严重者甚至伴有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等,往往因其病情变化快、诱因多以及病情来势凶猛等,常表现为多边形和突变性的特点。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猝死率高。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加,“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护理界的共识。护理风险始终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会给患儿带来不可估量的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临床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及治疗效果,确保患儿生命安全是临床护理人员探讨的重要课题。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在对护理管理的目标管理前以及过程中,由于内外在因素,而有可能导致护理管理对象的损失【1】。针对护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高风险因子,我科落实各项风险管理措施,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小儿心血管内科住院患儿面临的风险因素
1.1因疾病引起的风险因素
1.1.1痰堵 呼吸道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因咳嗽反射的存在,会将痰液留于患儿喉部,雾化后痰液稀释后经咳嗽。此时适度的雾化后行叩背吸痰。若处理不及时则有可能会引起痰堵。
1.1.2缺氧发作 先天性心脏病中左向右分流的患儿,常因右室流出道梗阻引发缺氧发作。
1.1.3其他 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
1.2用药的护理风险 洋地黄累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洋地黄中毒的危险,表现为纳差、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心律失常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患儿不舒适引发的护理风险 如睡眠不好、大小便处置不及时、饥饿、静脉穿刺等,患儿哭吵
1.4其他的因素 在引发风险事件的因素中还包括患儿陪护人以及其他等因素,由于护患之间沟通的缺乏,导致护患关系紧张,对于疾病的治疗中的注意事项未预先告知,导致病情突变,陪护人对临床救护工作产生误会,引起纠纷。
2.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2.1 健全护理风险管理制度 根据小儿心血管住院患儿疾病的特点,建立以下制度:病区安全管理制度、危重病房的抢救制度、危重疾病的应急预案、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入院急救处理流程、护理缺陷管理制度、专科培训考核计划、护理不良时间上报制度,制定专科操作流程,要求全体护理人员人人过关。对发生的差错事故必须上报,尤其对护理缺陷问题、意外时间、投诉或纠纷,制定实时呈报制度。
2.2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护理制度 建立零容忍制度,适应药物过程中,严格执行用药的注意事项,给药前检测心率,静脉推注时严格慢推,同时密切观察患儿各项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并做好护理记录。
2.3外出检查意外的预防 医护密切配合,检查前做好沟通,根据病情充分评估患儿并做好相应准备,痰多的患儿做好雾化吸痰后再外出,备好急救物品、氧气袋等。病情危重者,医生护士陪同,随时注意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就近科室抢救【2】。
2.4护理人员的培训 护理人员综合分析小儿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临床护理重点和关键、,对护理中潜在的护理安全隐患和护理管理薄弱点尽快尽早识别,明确可能引发护理风险的因素,并针对各隐患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有效的控制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制作成PPT,对每一位新进护理人员实施讲课。
2.5做好健康宣教 针对患儿不同的陪护人的文化水平,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做好疾病及相关护理风险的告知,提高患儿家属的照护水平。
3.效果
小儿心血管疾病病情危重,且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中的不齐全因素是引发临床医疗纠纷的重要隐患。因而,小儿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针对相应的隐患提出针对性的化解措施,从而尽可能的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是摆在所有小儿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者和管理者面前的总要任务【3】。通过以上的措施,可有效的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护理人员在增强小儿心血管风险事件的识别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风险事件的应对能力,促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合理运用,提高治疗效果,确保了患儿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淳. 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5,2(10):954
[2]高琳,王世荣,刘静.护理风险管理在病人集体转运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441-442
[3] 吴淑华,付嫱.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工作中潜在风险防范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1):245-246
作者简介:宋敏,女,1978年,本科,主管护师,武汉市儿童医院心血管风湿免疫科
吴克念,女,1982年出生,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本科学历,护师,研究护理学,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430016
论文作者:宋敏,吴克念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前沿》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患儿论文; 风险论文; 心血管论文; 病情论文; 小儿论文; 因素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健康前沿》2016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