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系统评价论文_林华蓉

林华蓉

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四川 成都610051

【摘 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特征,针对心理护理在肝硬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HE CNKI数据库,共纳入220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对照组(1100例)予常规护理,研究组(1100例)予心理护理,分析心理护理对肝硬化患者临床心理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肝硬化最突出心理危机是抑郁,共1430例(65.00%);其次为825例(37.50%)恐惧和820例(37.27%)焦虑,110例(5.00%)患者存在绝望感。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患病后多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心理情绪,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而予以心理护理可有效调节肝硬化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肝硬化;心理特征;系统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3-109-02

肝硬化是导致死亡的一种重要因素,但由于本病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由于根本具有病程长的特点,且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故容易导致患者出现恐惧、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1]。由此,本研究针对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特征予以分析,针对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效果予以系统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检索PubMedHE CNKI数据库,共纳入220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220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1100例)与对照组(1100例);其中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26例,21-70岁,平均(46.12±3.63)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19例,初中14例,小学15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26例,22-70岁,平均(46.44±3.57)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20例,初中13例,小学14例。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文献检索:检索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CNKI的检索策略为:肝硬化、心理、护理三主题。

对照组予临床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心理护理:⑴患者入院后,在临床护理的过程中由素质较高且具有一定资历的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和交流,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疾病类型以及病情的发展程度等情况,依据上述标准制定相应心理护理方案;⑵分析并查找导致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原因的出现予以解释、教育以及开导、鼓励,进而有效缓解患者心理情绪;⑶若患者尚未表现出患者的心理问题,可采取心理安慰以进一步稳定患者心理,提升治疗护理信心;⑷临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特点,指导形成正确的饮食以及生活、运动等习惯,以树立患者积极的治疗心理。

1.3观察指标

统计患者的心理特征;采用焦虑(SAS)&抑郁(SDS)量表对患者临床心理学指标予以分析SDS评分以及SAS评分均以50分作为标准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对患者生活质量予以评定,有效指标包括社会功能躯体健康、睡眠质量以及精神健康[2-3]。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以SPSS21.0软件统计分析,以标准差(x±s)表示一般资料,以t检验,以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硬化患者的心理特征

整理数据可知,肝硬化患者最突出的心理危机是抑郁,共1430例,约占65.00%;其次为825例恐惧和820例焦虑,分别占37.50%和37.27%;约存在5.00%共110例患者出现绝望感。

2.2两组临床心理学指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值显著较低,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临床心理学指标比较(x±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临床相关数据资料显示,肝硬化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危机心理,而导致患者出现危机心理的因素包括职业工作忧虑、家属生活忧虑、疾病复发忧虑以及并发症忧虑等,而缺乏有效治疗方法以及病程长、治疗远期预后不佳等属于导致患者出现危机心理的主要因素[4]。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⑴整理数据可知,肝硬化患者最突出的心理危机是抑郁,共1430例,约占65.00%;其次为825例恐惧和820例焦虑,分别占37.50%和37.27%;约存在5.00%共110例的患者存在绝望感。⑵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以及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⑶研究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其原因在于,心理护理对临床护理过程中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予以高度重视,而肝硬化患者由于未形成充分正确的疾病认知易出现消极情绪,心理护理可有效缓解肝硬化患者的抑郁、焦虑和恐惧感。受到样本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各项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肝硬化患者容易存在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等心理情绪,辅助于心理护理可有效调节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梅琳.家庭心理护理对肝硬化病人生活质量和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06):1509-1510.

[2]王瑞,张宗霞,骆欧,等.肝硬化患者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系统评价[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2,20(31):3037-3042.

[3]彭云.心理干预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实用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21(10):148-149.

[4]薛爱珠.心理护理在肝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2012,32(11):124-125.

论文作者:林华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  ;  ;  ;  ;  ;  ;  ;  

肝硬化患者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系统评价论文_林华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