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创新论文_肖磊

概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创新论文_肖磊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乡村治理是国家现代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乡村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在乡村治理方面,出现社会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脚步的局面,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治理力量不足,传统的管理方式无法满足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乡村人口结构重塑带来多元化利益诉求差异。所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创新乡村治理形式,是现在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创新

一、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

1.人才短缺,治理主体能力弱化

农村治理关键是靠人来推进,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提速,农村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留守在农村居住和生活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导致乡村治理人才短缺和社会治理主体明显弱化。虽然国家推行一系列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使得社会治理绩效短期内难以提升。

2.村民参与度低,自治后劲不足

现在人们将精力和心思放在个体发家致富上,对土地依赖性减少,对村庄的关注度降低,对乡村事务热情降温。常住农村的妇幼老弱病残人员受身体、年龄和文化素质等影响,没有参与乡村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实施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一些乡村的村委会选举只有形式,没有实质性内容,村民自治陷入尴尬。

3.维权不畅,干群关系紧张

随着村民法律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面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污染等矛盾纠纷,村民对村干部怨言增多,村民维权行动有增无减。由于村民表达诉求渠道有限,没有自己的代言组织,导致矛盾纠纷无法在基层和源头上得到化解,很多人只好放弃理性的表达和法律解决途径,寻求越级上访,加剧基层干群关系紧张。

4.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现阶段,我国农村的社会资源存在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较为悬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尽管近些年国家对农村各项政策实施倾斜,但仍不能有效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短缺的问题。公共服务供给失衡无法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不利于提升农村治理的质量和水平。

5.乡土文化日渐凋敝

精神文化是乡村治理的核心,但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传统的乡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日渐凋敝。在传统农村社会,人际交往是受到血缘、地缘因素影响的契约关系,而现代社会呈现出一种理性化的交往模式,以利益计算作为人际互动的第一考虑因素。由此带来的急功近利心态使人们更注重追求物质享受,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的传承,村民精神生活贫瘠,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较低,使得乡村治理主体呈现缺失状态。

二、乡村治理转型思考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农村治理问题亟待解决,只有提升农村治理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走出现阶段的治理困境,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着力完善农村组织架构

重塑乡村治理结构才能适应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要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基层政府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治理方法,创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治理的需要。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处理好各种复杂的矛盾,协调好各方利益,维护好社会稳定。不断深化改革,革旧鼎新,通过村民自治来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本职能。二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完善村民议事会议制度、选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充分保障村民的合法权益。三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必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发展和壮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作用。

2.着力建设农村治理队伍

当前乡村治理应该是重构政府与乡村自治力量的关系,并使之真正成为良性互动的新型关系,从而实现乡村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一要推动乡贤回归。乡贤文化是千百年来乡村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石,是乡村治理固本培元的根本之计。要重视和发挥现代乡贤在地方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辅治”作用,以乡贤群体为主体,建章立制、创新载体,让乡贤以合法合理的身份参与到乡村治理中,以德治和善治的力量从根本上转变民风。二要加强村两委干部建设,拓宽村干部力量的来源渠道,为农村基层组织源源不断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村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培养和选拔,择好“领头雁”可以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活力,组建一套“有公心、有能力、有实力”的领导班子能够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及时化解矛盾,构建乡村稳定基石。三要加强对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等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定期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

扎实推进农村补短板工作,农村影响乡村振兴的真正短板是基础设施。必须着眼基本面、不撒胡椒面,深入推进农村补短板惠民生行动。一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加强信贷支持和减免审批费用的方式,增加对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集体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将获得的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农村集体用地潜力。同时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通过个人捐赠、投资和参股的方式争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二要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盘活集体资产、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壮大规模经营、发展品牌效益农业,推动农民实现增收致富。三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基层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始终把农民群众置于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地位,立足于促进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依靠农民群众促发展,发展成果由农民群众分享,从而全面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

三、乡村创新系统助力农村发展

建立和完善乡村创新系统,加快乡村振兴,完成精准扶贫和反贫困目标,实现城乡联动和可持续、包容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既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诸多的挑战,也是学者面临的新的战略性议题。这一议题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和主要挑战主要包括创新政策、创新治理和经济发展三个方面。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乡村的体现与落实,相应的乡村创新政策既要遵循一般的创新政策规律,也要结合我国乡村发展现状与现有的创新资源基础、环境基础进行针对性的顶层设计。

未来十几年是中国农村大变革时期,乡村振兴需要全面深化与系统加强农村治理,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提升乡村综合创新能力。乡村创新系统的良性发展必须基于对创新规律的准确把握以及创新过程和创新要素的有效管理。现阶段我们该如何准确认识现有乡村创新体系的特征?如何建立有效的乡村创新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有哪些促进农村创新的路径和范式?如何将现有的创新理论应用于乡村创新系统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乡村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话题。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未来乡村的人口结构会发生巨大变化。乡村不仅拥有原住民群体,还包括返乡就业青年、创新创业的“情怀乡民”和养生度假的“回归乡民”等各类群体。不同类型的群体拥有不同的需求,治理方式也不尽相同。此外,外来人口在乡村地区行成的新工作生活方式,也导致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不再适用。因此,在乡村人口结构重构的背景下,平衡外来居民和本地人口之间的利益冲突,创新适应多元化人群的治理模式,是未来乡村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晓青.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稳定治理体系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5

[2]吕瑛瑛.东莞市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5

[3]李杨.农村基层社会冲突治理中的“政府兜底”问题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 2016

[4]黄哲.基于村规民约的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7

论文作者:肖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概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创新论文_肖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