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管理探究论文_王从卫

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管理探究论文_王从卫

黑龙江省鹤岗市图书馆 黑龙江鹤岗 154101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进步,近些年来,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越来越大的需求。公共图书馆可以为人们提供基础的文化休闲,也是带动全民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设施。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不断深入,公共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大大降低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了充分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亟需从信息化角度出发,探寻图书馆管理的新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信息化管理;图书馆管理;公共图书馆

1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

在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需要转变原有的管理理念,从实际状况出发,制定出更有效的服务管理方法,这样才能提升公共图书馆的对外形象。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信息化建设速度加快,图书馆的查阅文献、图书的服务效率比较低下,远远无法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方式,能够有效节省读者的查阅时间,同时也可以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时间为馆内读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实现图书馆的良好发展。当前我国大部分公共图书馆虽然建立了相应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但是管理人员对该系统的认识不足,再加上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使得信息系统的利用率较低,最终影响到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只有不断提升管理人员对信息系统的重视度,在管理中将该技术应用其中,才能更好提升管理质量,为更多人提供读书服务,以达到最终管理目标。

2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有效策略

2.1树立信息意识,加强图书管理人才的管理

在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全面树立信息意识,这样才能保证高效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找到最适合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方向。首先,转变观念,明确全新的工作思路。作为图书馆工作者应该全面认识到公共图书馆实现自我发展除了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之外,还应该结合自身的需求,树立找市场的指导思想,从而探索适合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信息观念的转变。图书馆相关人员应从重藏轻用的信息观念向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转变,从封闭、半封闭的馆藏管理观念走向开放型馆藏管理观念,应该强化信息意识建设,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学习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保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人员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化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提出的全新要求。最后,图书馆相关人员应当加强对馆内工作者职业素养的培养。图书馆相关人员应要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管理需要依靠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因此,图书馆应该重视对信息化人才的管理和培养,可以通过阶段性开展各项培训,促进馆内工作者的业务素质、计算机技术操作技能、服务意识、服务技能等的提升,为图书馆读者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创造重要前提,以在读者心中能够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图书馆相关人员还要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引进,不断壮大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可以说,馆内工作人员的整体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图书馆的形象,因此,规范馆内工作者的能力与素质,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对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利用先进技术并完善相应配套设施

对于我国当前的图书馆发展来讲,配套设施是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整体设备水平与技术条件存在的不足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网络信息技术是图书馆创新的基础,图书资源也由原来的纸质逐渐向电子载体演变,设备作为硬件与载体,需不断创新技术、完善基础设备,充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为读者服务的作用。首先,扩大宣传,获取建设资金支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需要通过扩大宣传来拓宽建设资金来源的途径,获得社会与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如申请政府拨款、聚集社会资金,从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加大书籍文献储藏量,实现人工与自动化双管齐下,这样不仅能够优化信息化管理与读者服务,还可以逐渐扩大自身规模,为读者资源的扩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大电子资源投资,宣传和推广网上阅读与手机下载阅读。为加快实现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我国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大电子资源投资,大力宣传和推广网上阅读、手机下载阅读。笔者认为,图书馆可适当开放IP地址端口,让用户能通过安装阅读器来浏览和下载所需要的电子资源。同时,图书馆还要把OPAC系统通用手机阅读平台加以整合,让用户能利用手机阅读平台的数目检索系统,检索图书馆的纸质图书数目,帮助用户以最短的时间获得图书资料。最后,为了满足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图书馆还需要加强对重点馆藏的信息化管理,利用先进、高科技的手段将纸质的馆藏转变为电子信息,继而录入图书馆图书信息系统中,促使易损坏的纸质馆藏成功转变为容易保存的电子馆藏。

2.3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拓展图书馆服务职能

在不同时期,人们对图书馆各项服务提出的要求存在明显差异。在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信息化已是世界各国求发展、图强盛的共同选择。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拓展其服务职能,使服务的方式实现“以书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化,一切以人为本,使人的活动更方便、快捷、灵活,最终充分体现文献的价值,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图书馆相关人员应在服务上做到以下几点:在服务时间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在服务对象上,要向更多的读者开放服务体系,尽可能让读者利用更多的文献资料;在服务方式上,要尽可能实行开架阅览;在服务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因特网、传真等多种方式,向读者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在服务态度上,要提倡“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精神,且在数字信息利用和服务的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数字信息的使用、复制和网络传播的有关法规,保护作者的权利,又要充分利用数字信息的特点,合理传播数字信息,做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料特色服务工作。

2.4调整管理结构,强化图书馆内部事务管理

只有优化图书馆管理结构,才能引起图书管理的整体创新,因此图书馆相关人员要仔细考量,找到最佳的优化方案,调整成最优的管理结构。图书馆相关人员对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也要进行大胆尝试,打破独门独户的方式,也可以进行跨地域的交流学习,以包容的思想接受其他图书馆的建议,共发展,谋合作;同时对图书馆的定位、职能要以创新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扩展思路,以便随时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

内部事务管理是图书馆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前提保障。为了确保图书馆信息化系统的安全使用,图书馆相关人员要强化内部事务的管理,重点加强对人员和经营范围的管理。在人员管理方面,图书馆应该建设完善、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对工作人员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经营管理方面,图书馆应该强化日常营销、经营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并强化对基础设备的高效管理,促进图书馆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最终提高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时,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图书服务水平,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让读者的阅读更加个性化。除此之外,图书馆也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以提高图书管理水平,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以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实现图书馆建设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杨大亮.对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16,(16):112+154.

[2]王鑫.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安全管理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3]徐英杰.澳大利亚图书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6.

论文作者:王从卫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9

标签:;  ;  ;  ;  ;  ;  ;  ;  

信息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管理探究论文_王从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