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的比较研究_杭州新加坡科技园论文

国家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的比较研究_杭州新加坡科技园论文

国家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园论文,高新区论文,国家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41(2003)07-0027-04

一、高新区和大学科技园的共同特点

1.创建背景

(1)国际背景。两类园区是为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必然趋势。20世纪80年代初,当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工业化国家再次吹响向科技密集产业进军号角的时候,一些国家此前建立的各类科技园区,如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英国的剑桥科学园、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新加坡的肯特岗科学园等,因成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而名噪一时,成为各国和地区效仿的典范。国际上这种通过建立科技工业园区来发展区域经济和科技产业的态势,不仅对我国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强烈刺激和引导作用,而且为我国兴办这两类园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2)国内背景。两类园区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迈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崭新历史时期。面对全球经济飞速发展和科技革命的严峻挑战,我国先后创建了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取得成功之后,为了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以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差距,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积极兴办高新区和大学科技园。目前,国家高新区达5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2个。它们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生事物,既是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的试验区与示范区,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窗口和基地。

2.区位选择

(1)依托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两类园区区位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尽可能靠近大学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区。因为它们作为培养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科技优势和人才优势是必备条件。那里不仅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先进的科研成果、高精尖技术及仪器设备,而且是很重要的高新技术创新源头,具有各种开发生产的条件,有利于加快实现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2)具有优越的地域环境。这一环境是综合的,包括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相对较高的生活品质、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短,一旦开发成功就应迅速投放和占领市场,因此,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就显得尤为重要。周边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环境,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理想场所,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3.发展条件

(1)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两类园区创建和发展来说,政府的宏观政策是关键性因素,特别在起步阶段,政府必须在金融、税收、关税、人才等方面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与周边地区相比的政策落差和政策高台,以吸引高科技人才、高新技术成果。事实证明,世界各国成功的科技园区无一不是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而不成功的正是缺少当地政府的支持。特别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各种风险投资体制、中介机构极不健全,更加需要政府各种政策的引导、推动、扶持和协调,构筑吸引投资商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良好条件,为两类园区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基础建设的支撑。高新技术企业需要高质量的基础设施作支撑,需要良好的管理服务环境。因此,政府不仅对园区的硬件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对软环境建设也应高度重视。硬件建设包括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中介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软环境建设主要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创新精神的形成。建立并不断完善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形成高效的支撑服务体系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培养“创新致胜”的价值理念,为两类园区健康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条件。

(3)创新发展的推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加入WTO后,由于国家经济的全面开放和全球经济的激烈竞争,对两类园区的进一步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两类园区需要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前进,从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基础建设转向依靠观念、体制、机制、市场、服务等因素构成的整体环境的创新发展,特别要突出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快实现两类园区由“优惠型”向“素质型”转变。只有不断地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两类园区才能获取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持续创新的优势。

(4)知识产权的保护。知识产权是保护智力劳动成果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是促进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强经济、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机制。因此两类园区应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来鼓励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二、高新区和大学科技园的个性差异

1.地位和作用

(1)高新区

①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的中心。高新区通过发挥改革试验区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政策改革,吸引大量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流向高新区。现在,高新区依靠比较好的创业环境,已经成为各类创新要素汇集结合的热土,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载体,成为高层次人才就业并发挥作用的大舞台。

②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大力发展具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区的基本任务。在10多年的发展中,高新区始终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摆在突出位置,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就是在高新区率先兴起的,但高新区更强调的是为成熟的技术和成熟的企业服务。他们通过提供场地、中介、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吸引了大批科技人员到高新区。

③辐射带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创新文化氛围。高新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它既能集聚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也能孵化高新技术产品和企业,并不断地向区外辐射,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此同时,高新区企业充分发挥人才、技术和市场经营优势,积极通过承包、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盘活周边企业的存量资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高新区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出口创汇结构的优化。

(2)大学科技园

①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依靠园内的创业园和创新网络,再加上成功的或成熟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当地政府的有力配合,积极鼓励和支持学校师生和校外人员带着科技成果或创新项目到大学科技园办企业;企业依靠大学的技术和智力支持,在园区全方位服务和帮助下,把科技成果或创新项目变成成熟的商品,成功地推向市场,从而使企业成长壮大,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加快及环境条件的日趋完善,将会有更多小企业入驻,将以更快的速度孵化小企业。

②高新技术持续创新的基地。技术创新是大学科技园一切活动的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过程实质上是技术创新过程,社会上的企业在大学科技园中设立技术开发中心或技术开发公司也是为吸引大学的科技成果,对其进行二次开发或与大学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其实质也是搞技术创新。目前,我国高新区中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能力比较弱。经过几年、十几年的发展,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已深感乏力和后劲不足,它们迫切需要同大学合作,以获得技术和智力的支持。经调研得知,上海、杭州、武汉等地的不少民营企业已同当地的大学联合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工程中心。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又有力地推动了大学同高新区企业的合作。也正因为如此,产品开发的周期大大加快。这些新产品利用大学科技园创造的环境条件,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变成市场上走俏的商品,这些商品的带动,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的产业。

③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大学科技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同时也是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过程。它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知识更新和创业实践,通过培训和产品开发等活动,已经培育并涌现出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有的已成为企业经理层人才,有的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领军人物”,有的已成为社会知名企业家。

④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内核。大学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源头,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大学是最重要的创新源,大学科技园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源源不断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成功的企业出园后,再到高新区去发展、壮大。这有利地促进了高新区企业同大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将加速大学高新技术的扩散,同时又加速社会企业向高新区集聚。大学科技园对企业强有力的吸引作用和技术辐射作用,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高新区的坚强内核。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管理体制

两类园区的管理体制都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宏观指导层、中间管理层、基本运作层。两者基本运作层性质、内容非常相似,都具有法人资格,在设定的法律框架内不受行政干扰,根据市场当前和潜在的需要独立运作的创新型组织,是园区最活跃的“细胞”,在激烈竞争中优胜劣汰。这些“细胞”包括孵化器、科技企业、风险公司、各种技术中心等。而宏观指导层、中间管理层由于管理主体不同,两者的性质、内容差别很大。

高新区的管理是政府主导型的。

宏观指导层是指由所在省市领导人为核心的领导小组,它负责高新区宏观决策和对重大发展问题进行指导、协调和咨询。

中间管理层有三种模式:第一,总公司开发管理型。高新区设立建设开发总公司,它作为经济实体被赋予一定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对高新区进行运营管理。第二,一级行政区政府管理型。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与当地区政府合二为一,按一级行政区来管理高新区。第三,园区管理型。高新区管理委员会与建设开发总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高层领导合二为一,主要职能机构合署办公。

上述三种模式,有利又有弊。总公司开发管理型有利于运用经济杠杆进行高新区的开发,但其行政协调能力不强;一级行政区政府管理型综合管理职能较全,有利于统筹规划,推动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但管理机构和人数庞大,企业运营效率低;园区管理型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新区采用的管理体制,它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机构精简,职能明确,但建设开发总公司容易过多依赖管理委员会的行政职能而导致发展动力不足,难以迅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是大学主导型的。

宏观指导层是大学、地方政府首脑、资深专家等组成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以智慧型为特征的宏观指导层,负责对大学科技园的重大问题进行宏观决策和协调。

中间管理层只有一种模式,即企业化管理模式。设立大学科技园发展公司具体负责大学科技园的规划建设,承担服务职能,为园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以服务型为特征,组织形式公司化,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和运行,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2)运行机制

两类园区以园区为中心,在政府、企业和大学与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按照“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成为研发和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科研院所成为研究人才、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摇篮,政府则在软、硬环境建设方面为科技企业、创业人员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从而推动两类园区的运行。但是两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高新区是许多省市以加快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基本宗旨而兴办起来的。从一开始就纳入到政府经济建设的统一规划中,因此,政府的作用都表现得相当突出。政府不但为高新区建设和发展创造与之相应的宽松政策、法律等环境,提供先进的基础设施,还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园区的科技产业的管理,还采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模式,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对企业经营行为直接干预过多的后果是市场作用被弱化,致使企业运作不规范,缺乏活力,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与此相反,大学科技园是大学自主兴办的,大学充分利用自身人才、技术优势,创办高科技企业。它的建设,从一开始就较好地坚持了“市场机制,企业运作”的原则,而且执行的比较彻底。大学科技园属于“校有”企业,而不是“校办”企业。学校只是按照资金、技术、厂房等入股获取收益,不能由学校包办企业。在其运行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虽然很重要,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园区软、硬环境建设方面,政府风险资金的注入是为了促进园区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政府出台的园区优惠政策,也是为园区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而园区的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企业孵化、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风险资金的投入、中介机构的设置都遵循市场机制,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不过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大学科技园虽然是大学自主兴办起来的,但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大学单方面的行为,它也是政府行为,必须得到政府部门特别是当地政府部门的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标签:;  ;  ;  ;  ;  ;  

国家高新区与大学科技园的比较研究_杭州新加坡科技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