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地理环境论文,提高学生论文,思维能力论文,原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在新老教材中,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内容同属一章节,且在篇幅上地理环境差异性占的较多,而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内容相对较少。所以,教学中或是各类考查中,注意力多集中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思维原理之一。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地理学科学习中的地位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中,“必修1”是自然地理的内容,主要揭示人类生存活动的场所——自然地理环境,揭示四大圈层的特点、基本规律和彼此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特征,这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必修2”是人文地理的内容,揭示人类活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是贯穿地理学科的主线。而人类活动都要在一定的地域内进行,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人类活动如何做到遵循规律、因地制宜,如何趋利避害,在获得最高效益的同时人地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是“必修3”区域地理的主体内容,也是地理学科的目标之一——利用“必修1”和“必修2”所学到的地理学基本原理和规律进行综合实践运用,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而7个选修模块是3个必修模块的拓展延伸。
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各圈层、各要素学习之后的最后章节内容,可以认为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概括性总结,是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也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思维原理。对于“必修2”所要揭示的人地关系和“必修3”区域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策略而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形成全局观和综合思维的重要运用原理。
二、强化“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运用,提高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当今人类面临“铺天盖地”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衰竭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人类进行区域性各种活动时,缺乏整体性的综合思维,或者忽视地理环境整体性作用的结果,最终导致人类的不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非孤立的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西北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甚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另一方面,表现为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同的影响。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备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学中培养和训练这种能力,并强化运用这种整体性原理综合分析问题的意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这些思维方法的训练,使学生具备思维的整体观、全局观、辩证观,进而形成对区域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思维和眼光,利于他们在未来进行各种区域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走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在地理学习中的运用
地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地理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分析某一地理问题时,要从自然地理诸要素和人文地理诸要素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考虑,以求可持续地利用自然、发展经济。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正是体现了这些内在规律和特点,是学习地理学科时重要的基本原理之一。
1.在分析、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
发生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地理现象,都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互动发展的结果,发生发展的背景错综复杂,往往是一果多因,分析这些问题,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而学生碰到这类问题常常找不到思维方向,致使分析不全面,影响学习的效果和积极性。
例如,在分析、解释水土流失形成原因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顺着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去寻找可能的原因,并推理出什么地方可能会发生水土流失(如图1)。
图1
2.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当地理环境中其一要素发生变化,会使其他要素也跟着发生联动反应,所谓“一因多果”。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了解各地理现象的来龙去脉,更要学会分析它可能对方方面面造成的影响,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趋利避害。如在分析森林被破坏引发的后果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下页图2所示的思维模型。
人类在地理环境中所进行的开发活动,特别是对大的工程建设,如三峡大坝、西气东输等,更需要从整体的角度综合分析,它可能对各方面造成哪些影响,需要采用什么措施规避不利影响,再进行得失利弊评估论证后才应作出决策。而学生碰到类似问题不是束手无策,就是考虑不周,或者抓不住要害。例如,分析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时,引导学生顺着地理环境各要素分析可能的影响:如对水文有无影响,有利和不利各是什么,有何应对措施?如此类推气候、地貌、土壤、生物、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等,由此帮助学生指明思维角度和逻辑思维方法,使学生形成多方位、全局综合考虑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在区域地理学习方面的运用
高中地理新课标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要求是,指导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并根据各区域的特征,在区域开发和发展中,提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求获得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离不开各个具体的区域,即所谓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征,不论是什么空间尺度的区域,小到一个池塘、一块田地,大到全球,其地理环境都具有整体性,并因此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系统——系统与其外部环境存在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人类所有活动。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影响,存在着一定因果逻辑推进关系,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和地形着手,一步步推理,并形成整体性的逻辑推理框架图,如图3。
由此,在对区域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认识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评价区域发展条件、人类活动状况,然后综合分析、论证,获得科学合理的决策,并形成对区域及其发展的全局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也可以拓展到研究性学习领域,在学习人教版“必修3”“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时,让学生根据整体性原理分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先从构成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各地理要素开始,了解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然后评价地理环境各要素所构成开发条件的优劣,存在哪些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寻找综合治理开发的重点和突破口,并按工业、农业、生态等活动领域思考分析具体开发措施,最后形成成果——开发“蓝图”。
通过实践证明,整体性原理的运用,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只要坚持引导学生利用整体性原理学习地理,不仅可以解决地理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提高地理学业成绩,还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有章可循”,很容易获得成功体验,使地理学习成为生动有趣的探究过程,形成愉快教学。
(本文获“2010年全国地理新课程教研成果评比”活动特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