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化学试题的命题走势和复习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命题论文,对策论文,走势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纵观近几年来的高考化学试题,命题者重在测试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具有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运用化学触角触及生活和生产实际、现代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最新科技领域新成就等方面的问题。命题者通过给出适当信息(有时还巧妙设置隐含条件和干扰信息,增加迷惑性)进行组合加工,力求做到试题的“高起点、低落点”,做到试题的新颖性和权威性。
对99年高考试题,笔者认为除知识难度比98年试题难度稍有降低外,试题的型式和风格会继续保持和发扬98年试题的特点,即稳中有变。在下列几个方面会得到加强:(1)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2)考查和评估考生的实验素养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能力、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3)题型的设计会更加精妙、科学,信息的给出会更加巧妙;(4)数学、物理的思维方法在化学试题中会更加融合。如何根据上述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呢?
一、分析和消化往届高考化学试题,推陈出新
通过分析,人们能从中找出高考化学的热点和难点、命题者的命题思路和题型的变化趋势。在复习中应力求做到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训练。
【组题】(1)在中每个碳原子与几个六元环相连?与几个五元环相连?每个碳原子周围的(σ键)键角之和为多少度?平均∠CCC键角为多少度?
(2)标准生成热是指某温度下由处于标准状态的各种元素的最稳定状态的单质生成标准状态下单位物质的量(1mol)某纯物质的热效应。放热用"-"表示,吸热用"+"表示。已知金刚石、石墨和C[,60]的密度分别是3.514、2.266、1.678/cm[3],标准生成热依次是+1.987、0、+2280kJ/mol。试回答:
①标准状况下最稳定的碳单质是__,理由是__;
②由石墨转化成金刚石的条件是__温__压(填“高”或“低”),理由是__;
③由石墨转化成C[,60]的条件是__温__压(填“高”或“低”),理由是__;
④能够溶于有机溶剂的碳单质是__,理由是__;
⑤在死火山口常能发现的碳单质是__,理由是__;在星际空间可望发现的碳单质是__,理由是__;
(3)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由100个碳原子可构成一个具有完美对称性的原子团,其中每个碳原子仍可形成四个化学键,最内部是由20个C原子构成的正十二面体,外层的60个C原子形成12个分立的正五边形,处于中间层次的将内外层碳原子连接在一起,当它与氢气和氟气形成分子时,其分子式分别是什么?
分析:(1)是对的适当延伸,应用纯数学知识解答。(2)(3)是在(1)的认知图式上,根据提供的新信息建构新的认知图式,然后运用新的认知图式解决问题。其中,涉及数学、物理、地质学、天文学等知识,综合性较强,既增强了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再认识,又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简答如下:
(1)因每个碳原子连2个6元环和1个5元环,故键角之和为2×(6-2)×180°/6+(5-2)×180°/5=348°,平均∠CCC键角=348°/3=116°。
(2)①最稳定的单质为石墨。因石墨的标准生成热为零。
②根据标准生成热的定义可知石墨转化成金刚石要高温高压,因金刚石的密度大于石墨的密度,高压有利于转化,又因金刚石的标准生成热为正,石墨转化成金刚石要吸热,高温有利。
③石墨转化成C[,60]要高温低压,因石墨转化成C[,60]要吸热,高温有利,又因C[,60]的密度小于石墨的密度,低压有利。
④能溶于有机溶剂的是C[,60],因C[,60]是分子晶体。
⑤在死火山口常能发现金刚石,因火山口温度高,岩浆喷射时压强大,地壳中的石墨随岩浆喷出时易转化成金刚石;某些星际空间温度高,同时大气层稀薄,即压强低,有利于C[,60]的生成。
(3)内部20个C原子构成正十二面体,据欧拉公式得棱数=20×3/2=30;外部60个C原子组成12个分立正五边形,棱数=12×5=60;中部20个C原子要满足每个C原子4个共价键,棱数=20×4=80,总棱数=30+60+80=170。因C原子的4个价电子全部成键,100个C原子有400个价电子,1个C=C要4个价电子,1个C-C要2个价电子,故应设C=C数为x个,C-C数为y个,据价电子数守恒可知:①4x+2y=400,②x+y=170,解方程得x=30,即C=C数为30。C[,100]与H[,2]或F[,2]加成后的产物分别为C[,100]H[,60]、C[,100]F[,60]。
二、立足基础知识,力求试题常出常新
在这几年的复习中笔者通过消化高考试题,取其精髓,自编或改编了一系列习题。
【例1】有如下三个反应: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虽是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这个结论,但如不仔细分析,就会出错,因上述结论的出发点是正反应比逆反应容易发生(从广义上讲,任何一个反应都可看成一个可逆反应,只是可逆程度大小的问题)。反应(1)难以发生,而NO分解成
分析:本题考查的化学原理或知识:a.8e规则(98年高考试题已出现);b.电中性原则,即无论是孤立的原子、化合物或是一个反应体系,其本身的净电荷数皆等于零;c.考查氧化物、过氧化物中氧的化合价。简答如下:
(1)O的化合价为-2,Na的化合价为+1设Cr的化合价为x,则有(+1×3)+x+8×(-2)=0,x=+13>+6。若将Cr的化合价分别按+1、+2、+3、+4、+5、+6,O按-2计算,则又违算背电中性原则。由Na为+1价,O为-1价(即8个O全以过氧键-O-O-结合)可推出Cr在此化学式中的化合价为+5,满足Cr的价态,其结构式为
(2)参照(1)的方法,易选出答案(B)和(C)。之所以选(C),是因为当n=3时,化学式为H[,2]XO[,5],其中有两个羟基,最多可插入2个O形成两个过氧键(-O-O-),此时插入1个O即可,满足X=+6,结构式为
三、理解经典的有机反应及反应类型,确保知识的正向迁移
近年来高考有机试题特别注重经典的有机反应(甚至给出了中间体,即简单的反应机理),在复习时笔者十分注重引导考生正确理解反应微料的带电性(如简单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的判断方法等),通过分析比较让考生理解有机反应的本质(一般是阴阳离子的两两结合),使之最终能运用该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
【例】 乙醇在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下可发生脱水反应(反应A),而产物在加热、加压和有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可发生水化反应(反应B),反应可能经历了生成,中间体(Ⅰ)这一步。
(1)如果将反应按取代、加成和消去分类,则A~F六个反应(将字母代号填入以下空白)中属于取代反应的是__,属于加成反应的是__,属于消去反应的是__;
(2)按系统命名法中间体(Ⅰ)的名称是__;
分析:这道题要求考生运用已知知识通过理解新信息拔高到高一级的认知水平来解决新问题。简答如下:
(1)C、D;B、F;A、E;
(2)硫酸氢乙酯或乙基硫酸;
(3)H[,2]SO[,4]不含有D,生成物H[,2]O中一定含有D;
(4)一定含有D[做(3)(4)题时要搞清无机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无机酸脱羟基氢,醇脱羟基,与有机酸的酯化反应刚好相反,原因是常见无机酸为强酸,羟基氢易电离出来;
四、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何在高考复习中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呢?笔者的体会是:(1)深刻领悟书本上涉及的化学化工原理、工艺流程、设备,结晶析出,化学平衡向右移动,反应能顺利进行,98年高考最后一题即属此类情况;又如工业上常用金属钠热还原KCl制备钾,就是利用钠的沸点高于钾的沸点,当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时钾已呈气态,而钠还是液态,把气化的钾移走,化学平衡向右移动,可见,尽管钾比钠活泼,仍可由钠制备钾;(3)注重实验操作、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有作图法(外推法、内截法)等,尽量做到授人以渔;(4)注重对实际问题通过设题进行定量计算,说明用途或危害等。举例如下:
【例1】 试设计一最佳方案,用24gKCl和一定量NaNO[,3]制取KNO[,3](不同温度下KCl、NaNO[,3]、NaCl、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请查表),需要进行哪些操作?用到哪些仪器?
分析:这道题对考生的要求高,除进行溶解度的计算外,还要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实验仪器的操作。该题能很好地区分平时做了实验的和未做实验的考生。简答如下:通过计算可确定,用50mL70C热水与24gKCl制几乎饱和的溶液,再用25mL70C热水与28gNaNO[,3]制成饱和溶液,将此两溶液混合、搅匀、静置、冷却,将陆续析出KNO[,3]晶体,至20℃时进行过滤(最好减压过滤),使KNO[,3]从母液中分离出来。实验需进行固体药品称量、量取液体以及加热、溶解、结晶、过滤等基本操作。需托盘天平、量筒、烧杯、玻棒、漏斗、酒精灯、温度计等常见仪器。
【例2】 “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已倍受世人关注,我国一些城市已决定用液化气代替汽油。这是因为汽油(辛烷C[,8]H[,18]引擎若采用电火花去点燃汽缸中的燃料和空气混合物,会发生急速而猛烈的燃烧,温度很高。当活塞从气缸里往外推出时,燃烧的气体跟着在不到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受到膨胀和冷却,因此燃料必有一部分来不及或不完全燃烧。
(1)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气缸内可能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2)假设辛烷在气缸内完全燃烧,则空气质量与辛烷质量之比x是多少?
(3)若空气的质量与辛烷的质量之比大于x值,则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含量最多的是什么?若空气的质量与辛烷的质量之比小于x值,则汽车尾气中有害气体含量最多的是什么?
分析:本题的知识点不难,但立意高、新,灵活性强。简答如下:
总之,高考化学复习要讲究方法,要有针对性,要符合科学性,要把重点放在加强考生的基础知识上,努力培养他们的灵活变通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实验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