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及其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未来发展论文,规律论文,趋势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4)01-0046-09
2007年三季度以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GDP增速从2007年二季度的15%下降到2013年三季度的7.8%。对于本轮经济增速回调的性质,国内外学术界存在很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增运的回调是周期性的;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增速的回调是阶段性的,“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会下一个较大台阶,进入由高速增长阶段到中速增长阶段的转换期”[1](P1);部分国外媒体认为中国经济正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日本20世纪70年代时非常相像,很可能如日本一样增长率降到5%”[2]。对此,我们在分析经济增长周期内在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增速回调的需求因素,认为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是各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回调是经济周期性回调与外部需求冲击的结果,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仍处于中长期回调的底部,未来经济增速存在阶段性下降趋势,但在经济增速探底后仍将恢复周期性上升趋势,2014年到2020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升到8%到10%的较快增长区间。
一、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是各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自19世纪西方经济学家发现了经济活动中多种有规律的周期波动现象以来,西方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解释经济周期的生成机制,但对于经济增长周期的内生性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我们近期对经济增长周期现象进行的系列研究显示,在居民收入分布服从正态分布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和出口均存在由居民收入分布正态特征所决定的内生性增长周期波动现象,整个经济增长存在由消费需求和出口增长周期所决定的内生性周期波动现象。
实证研究表明,各国居民收入分布均呈正态分布[3]。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居民耐用消费品需求分布将呈“钟形”的正态分布,非耐用消费品需求分布为“S”型的正态分布,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速将呈完整的周期性波动,非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速呈半个周期波动;在考虑更新需求和产品创新引致的创新需求情景下,耐用消费品和非耐用消费品需求增速均将呈持续的周期性波动走势。同时,由于各国居民收入分布均呈正态分布,国际市场需求及出口增速也呈周期性波动走势。在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增速均呈周期性波动情况下,通过产业关联,各产业产出及整个经济增速也必然呈周期性波动走势。
在不同时期,消费需求结构和出口结构的转变及由此决定的产业结构转变,会改变经济增长周期的波长与振幅,使不同时期经济增长周期的波动形态出现巨大差别[4]。消费品需求及整个经济增长周期的波长与振幅取决于消费品价值和居民收入水平,消费品价值较低、居民收入水平较高时,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周期波长较短、振幅较低,而消费品价值较高、居民收入水平较低时,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周期波长较长、振幅较大:(1)不同时期消费需求结构的转变会直接改变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周期的波长与振幅。非耐用消费品的价值通常低于耐用消费品的价值,轻工业耐用消费品的价值低于重工业耐用消费品的价值。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居民消费结构以价值较低的非耐用消费品和轻工业耐用消费品为主,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周期的波长较短、振幅较小。经济进入工业化和重化工业化时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耐用消费品成为居民消费的主体,重工业消费品占比逐步提高,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周期的振幅加大、波长延长。而在后工业化时期,服务消费占比提高,价值较高的耐用消费品需求逐步达到饱和需求状态,耐用消费品需求进入波长较短的更新需求为主的增长周期,整个经济的增长周期波长也将缩短、振幅也会缩小。(2)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内部收入差距也会直接影响到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周期的波长与振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消费品价格的相对下降,居民收入增速越高,消费需求达到饱和需求状态的速度越快,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周期的波长越短。更为重要的是,居民收入分布的形态决定了消费需求的分布形态或消费需求增长周期的振幅,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消费品需求分布越扁平,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周期波长越长、振幅越小。反之,居民收入差距越小,消费需求分布越陡峭,消费需求及经济增长周期波长越短、振幅越大。(3)产业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形态具有重要影响。一种消费品的生产链越长,意味着从消费需求到整个产业产出的乘数越大,产业产出增长周期振幅相对于消费需求增长周期振幅的放大程度越大。耐用消费品的产业链一般长于非耐用消费品,重工业耐用消费品产业链长于轻工业耐用消费品,因此,在从农业经济向轻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初中期和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后期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周期的振幅会不断加大,而进入以服务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期后,经济增长周期的振幅趋于缩小。(4)与消费结构类似,出口结构从农副产品向轻工业产品和重化工业产品的提升,在延长经济增长周期波长的同时,也会加大经济增长周期的振幅。(5)国际市场需求的大幅度波动、国内调控政策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意外冲击也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周期的波动形态。
二、我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特点及其发展阶段
1978年以来我国GDP增速共有三个完整的波动周期,最近的波峰发生在2007年,此后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下降期。从波动形态看,1978年以来我国GDP增长周期的显著特点是周期波长及上升期和下降期均不断延长。从我国GDP季度累计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情况看,目前我国GDP增速的中长期趋势值仍处于增长周期的底部,但短期波动已经接近底部,中期波动已进入复苏期,中长期波动和长期波动均已进入扩张期,GDP增速已经接近或达到周期性运行的波谷,即将进入周期性上升期。
(一)1978年以来我国GDP增速的周期性波动特点
1978年以来我国GDP增速共有三个完整的波动周期,按波峰到波峰计算分别是1978年到1984年波长为6年的波动周期、1984年到1992年波长为8年的波动周期和1992年到2007年波长为15年的波动周期,2007年以后GDP增速进入第四个波动周期的下降期。从波动形态看,1978年以来我国GDP增长周期的显著特点是波长不断延长,且三个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均趋于延长,其中按波峰到波峰计算的周期波长从第一个周期(1978年—1984年)的6年延长到第二个周期(1984年—1992年)的8年和第三个周期(1992年—2007年)的15年,三个周期的上升期从第一个周期的3年、第二个周期的2年大幅度提高到第三个周期的8年,下降期从第一个下降期的3年、第二个下降期的6年提高到第三个周期的7年,预计从2007年开始的第四个下降期也将在7年左右。
图1 1977年到2012年我国GDP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提供数据整理。
(二)当前经济运行仍处于中长期增长周期的底部
经济运行由多种经济活动构成,从最终需求看,既包括需求增长周期波长不同的各种消费活动和出口,也包括最终由消费和出口决定、即期作为需求因素、长期为供给因素的投资。由于各种需求活动的周期波长不同,不同时期需求结构不同,不同时期各种需求对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GDP增长周期是各种经济活动增长周期的综合反映,为准确把握GDP增长周期的走势,我们以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GDP季度累计增长率为样本,借助BP滤波和HP滤波技术,将GDP增长率分离为中长期趋势值、短期波动(波长2年以下)、中期波动(波长2年—5年)、中长期波动(波长5年—10年)和长期波动(波长10年以上)五个部分。比较GDP实际增速与其中长期趋势值可以看到,2007年二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已进入中长期回调阶段,受美国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调控政策影响,GDP实际增速在2008年四季度到2010年一季度期间曾大幅度波动,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中长期趋势值从2007年二季度的11.58%持续下降到2013年三季度的7.98%。参考1992年到2007年增长周期中7年的下降期和8年的上升期,预计2007年二季度以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下降期也将在7年左右,即目前GDP增速的中长期趋势值已接近中长期增长周期的底部。
图2 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速及其中长期趋势值(%)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提供数据计算得到。
(三)GDP增速的中期波动已进入复苏期,中长期波动进入扩张期
根据对GDP实际增速的周期分离结果,我国GDP增速存在平均波长为6年的中长期波动(如图3所示)。按波峰到波峰计算,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二季度期间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共有两个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94年一季度到2000年二季度的周期和2000年二季度到2006年三季度的周期,从2006年四季度开始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下降期,2010年二季度达到中长期波动的谷底,从2010年三季度开始进入复苏期,2012年三季度波动值由负转正,GDP增速进入中长期波动的扩张期。
按波峰到波峰计算,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二季度期间GDP增速的中期波动共有五个完整的周期,分别是1993年一季度到1997年二季度的周期、1997年二季度到1999年四季度的周期、1999年四季度到2003年二季度的周期、2003年二季度到2007年三季度的周期和2007年三季度到2010年三季度的周期,各周期的波长从10个季度到25个季度,平均波长为14个季度(3.5年)。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GDP增速进入新一轮中期波动的下降期,2012年四季度已达到中期波动的谷底,从2013年一季度开始进入复苏期,到2013年三季度仍处于复苏阶段。
图3 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速中期和中长期波动(%)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提供数据计算得到。
(四)GDP增速的长期波动进入扩张期,短期波动已触底
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二季度期间GDP增速存在一个完整的长期波动周期,按波峰到波峰计算为1995年四季度到2006年一季度、波长为41个季度,按波谷到波谷计算为1999年四季度到2011年一季度、波长为45个季度,从2011年二季度开始GDP增速进入新一轮长期波动的复苏期,2012年三季度波动值由负转正,进入长期波动的扩张期。
图4 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速短期和长期波动(%)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提供数据计算得到。
GDP增速的短期波动受外部冲击影响很大,自身规律性较差,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二季度期间共有16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的波长为7个季度,最近的波峰发生在2012年四季度,2013年三季度波动值为-0.39%。从1992年一季度以来短期波动的下降幅度看,只有1999年四季度、2008年一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三个波谷的波动值低于-1%,这三个波谷波动值的大幅度下降均是由全球性经济衰退导致的我国出口增速大幅度下降引致的。其他13个波谷的波动值平均在-0.5%左右,鉴于目前国际经济正在复苏进程中,短期内再度发生大幅度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较小,据此判断2013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速的短期波动已接近谷底。
三、我国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因素分解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需求增速的周期性波动及其结构转变是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的基础性因素。从需求结构看,1978年以来我国耐用消费品需求从价格较低、使用年限较短的家用电器转向价格很高、使用年限很长的家庭乘用车,是我国GDP增长周期波长不断延长的决定性因素。从经济增速波动的影响因素分解结果看,2003年一季度以后投资对我国GDP增速的贡献相对稳定,出口、国内消费和其他因素是决定GDP增速波动走势的主要因素,2007年二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持续下降,出口和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持续下降是主要因素,其他因素贡献的大幅度下降也有重要影响。
(一)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波长延长的影响因素
1977年以后我国GDP增速三个增长周期的波长及其上升期和下降期均不断延长,决定性因素是耐用消费品需求从价格较低、使用年限较短的家用电器转向价格很高、使用年限很长的家庭乘用车,致工业结构从轻工业为主转向重化工业为主[5]。
改革开放初期,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城乡居民家庭,但初期家用电器需求增长周期波长较短,引致1978年到1984年GDP增长周期波长较短。1984年以后家用电器需求规模扩张,乘用车需求提速,引致1984年到1992年GDP增长周期波长延长到8年。1992年以后农村居民家用电器需求进入扩张期,城镇居民家电需求进入更新需求增长期,家电需求增长周期波长延长,同时波长很长的民用载客汽车需求持续高速增长,整个经济从轻工业化逐步转向重化工业化,引致1992年到2007年GDP增长周期波长大幅度延长到15年。2007年以后家用电器和乘用车等耐用消费品需求先后进入增长周期的下降期,GDP增速也因此进入中长期回调阶段。
从GDP增速三个增长周期的回升形态看,前两个周期从波谷到波峰的回升迅速,第三个周期的回升较为缓慢,回升速度由快转慢,除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外,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是重要因素: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机制特征对经济增长周期的影响依然存在。1992年以后市场经济架构逐步确立,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逐步增强,加上宏观调控机制日趋完善,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提高,经济增速回升的速度趋缓,但回升持续时间延长。
(二)2003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速波动的需求因素分解
根据前述理论分析,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是决定GDP增速及其波动形态的基础需求因素,投资从中长期看是决定供给能力的主要因素,其增速与波动形态取决于国内消费需求和出口增速及其波动形态,但从支出法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看,投资引致的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增速及其波动形态对GDP增速及其波动形态也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我们对2003年一季度以来我国GDP增速的需求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投资对GDP增速的贡献相对稳定,出口、国内消费和其他因素是决定GDP增速周期性波动走势的主要因素,2007年二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持续下降,出口和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及其对GDP增速的贡献持续下降是主要需求因素,其他因素贡献的大幅度下降也起到了重要影响。
我们利用2005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期间的相关数据,确定各因素对GDP增速的直接贡献。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DP增速(GDPAG)与四大需求:投资实际增速(TZAG)、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XFCAG)、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速(XFRAG)和出口增速(CKZ)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相关关系,投资、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出口实际增速对GDP增速的直接贡献(需求实际增速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引致的GDP增速提升幅度)分别为0.0751个百分点、0.1895个百分点、0.0514个百分点和0.1114个百分点。除四大需求因素的直接贡献外,回归分析方程残差的自回归项和常数项也高度显著,其中常数项为4.8035,残差自回归项的系数分别为0.9081。回归分析方程的常数项(方程截距)相当于GDP增速的基数,常数项很高说明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基础很强,从支出法GDP看,常数项所代表的GDP增速基数最终也是由四大需求决定的。方程残差是GDP增速除去四大需求因素贡献和常数项之外的剩余部分,残差自回归项高度显著且系数很高,说明方程残差具有很强的内在周期性波动特征,即除四大需求和常数项之外的其他因素也是我国GDP增速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根据2005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期间GDP增速的影响因素分解方程,我们将2003年一季度到2013年二季度期间的GDP增速分解为六个方面,分别为投资、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出口、常数项和其他因素的贡献,如图5、图6所示。从各因素对GDP增速贡献的变化看,出口、国内消费和其他因素是决定我国GDP增速波动走势的主要因素。
图5 2003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我国投资、城乡居民消费和出口季度累计实际增速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提供数据计算得到。
图6 2003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我国GDP增速的影响因素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提供数据计算得到。
1.出口是影响我国GDP增速周期性波动走势最重要的需求因素。在2003年一季度到2007年二季度GDP增速不断提高过程中,出口持续高速增长为GDP增速不断提升提供了坚强的需求支持,2003年一季度到2007年二季度期间出口对GDP增速的平均贡献为3.48个百分点。2007年二季度以后,随着出口增速的下降,出口对我国GDP增速的贡献不断下降,从2007年二季度的3.08个百分点下降到2013年三季度的0.89个百分点,是我国GDP增速持续回调的主要需求因素。特别是在2009年一季度到四季度美国金融危机爆发期间,出口增速的大幅度下降及由此引致的出口对GDP增速的负面影响,是我国经济增速深度下滑的主要因素,2009年出口对GDP增速的贡献为-1.77个百分点。
2.国内消费、特别是城镇居民消费是决定我国GDP增速周期性波动走势的第二大需求因素。城镇居民消费是国内消费需求的主体,2003年一季度以后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不断提高,从2003年一季度的6.81%提高到2007年一季度的13.86%,对GDP增速的贡献也从2003年一季度的1.29个百分点提高到2007年一季度的2.63个百分点,是2003年一季度以后GDP增速不断提高的重要需求因素。2007年一季度以后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呈周期性下降状态,对GDP增速的贡献也呈周期性下降态势,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及其对GDP增速贡献分别从2007年一季度的13.86%和2.63个百分点下降到2013年三季度的4.99%和0.9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在国内消费中占比较低,对GDP增速的贡献低于城镇居民消费的贡献,2003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期间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速对GDP增速的平均贡献为0.54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消费对GDP增速平均贡献(1.44个百分点)的37%。
需要关注的是,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速在2013年一季度达到4.3%和9.49%的低点后开始持续小幅度回升,到2013年三季度已提高到4.99%和11.03%,对GDP增速的贡献也从2013年一季度的0.81个百分点和0.49个百分点提高到2013年三季度的0.94个百分点和0.5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实际增速及其对GDP增速的贡献已进入周期性上升期。
3.投资对GDP增速的贡献相对稳定。2003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期间投资实际增速基本稳定在23%左右,投资实际增速对GDP增速的贡献基本稳定在1.73个百分点。投资实际增速及其对GDP增速贡献出现较大波动的唯一时期是2009年,当时为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刺激下我国投资实际增速大幅度提高,2009年全年投资实际增速高达36.11%,对GDP增速的贡献高达2.71个百分点。2010年和2011年投资实际增速大幅度下降到17.62%和17.45%,对GDP增速的贡献也下降到1.32个百分点和1.31个百分点。2012年和2013年前三季度投资实际增速回升到22.16%和22.55%的平稳增长水平,对GDP增速的贡献也回升到1.7个百分点和1.69个百分点。
4.其他因素对我国GDP增速的周期性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除四大需求的直接贡献和常数项之外的其他因素对2003年一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的波动走势产生了重要影响,2003年一季度以后其他因素对GDP增速的贡献与GDP增速的走势基本一致,具有很强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在2003年到2007年GDP增速不断提升时期,其他因素对GDP增速的贡献也大幅度提高,从2003年一季度的-1.42个百分点提高到2007年四季度的2.73个百分点,是GDP增速持续提高的重要推动因素,特别是2006年一季度以后,其他因素的贡献由负转正且大幅度提高,从2006年一季度的0.19个百分点大幅度提高到2007年四季度的2.73个百分点,是2006年和2007年GDP增速大幅度提高的决定性因素之一。2007年四季度以后其他因素对GDP增速的贡献持续下降,从2008年一季度开始由正转负,虽然2009年一季度到四季度期间曾出现短期反弹,但在2010年一季度以后再度由正转负并持续下降,是2007年三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进入中长期回调阶段的重要因素。
需要关注的是,其他因素对GDP增速的贡献在2013年一季度回调到-2.2个百分点的波谷,从2013年二季度开始回升,2013年三季度已提高到-1.2个百分点,其他因素决定的贡献已进入周期性复苏阶段,是我国GDP增速即将探底回升的重要信号。
2005年一季度到2013年三季度GDP增速的影响因素分解方程:
=0.936864,调整后的
=0.925979,方程通过Q检验,AR(1)为方程残差一阶自回归项,自变量下方括弧内数值为显著性指标T统计值。
四、我国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的内在发展趋势
在仅考虑GDP增速周期性波动规律的情况下,对我国GDP增速各种波动进行趋势外推的结果显示,我国GDP增速的中长期趋势值将在2015年四季度探底后恢复上升趋势,长期波动将在2014年三季度达到波峰,中长期波动将在2014年二季度达到新一轮周期的波峰、并于2018年二季度达到波谷,中期波动的下一个波峰和波谷将分别发生在2014年四季度和2016年三季度,第二个波峰将发生在2018年三季度,短期波动的振幅趋于缩小并逐步收敛于0。总体看,2013年三季度以后GDP增速将出现周期性反弹,2014年二季度达到周期性波动的波峰后回调,在2016年三季度探底后恢复周期性上升趋势,2014年一季度到2020年四季度期间GDP平均增速为8.26%,比2000年一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的GDP平均增速(10.14%)下降1.88个百分点。
(一)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和中期波动的内在趋势
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值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由负转正,进入周期性波动的扩张期。趋势外推结果显示,2013年二季度以后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值将继续回升,于2014年二季度达到新一轮周期的波峰,此后将持续回调,到2018年二季度达到波谷。
GDP增速的中期波动在2012年三季度已达到谷底,从2012年四季度开始进入复苏期,预计从2013年四季度开始进入扩张期,并于2014年四季度达到新一轮周期的波峰,下一个周期的波谷和波峰分别发生在2016年三季度和2018年三季度。
图7 我国GDP增速中期和中长期波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注: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二季度为实际值,2013年二季度以后数据为趋势外推值,下同。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提供数据计算得到。
(二)GDP增速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的内在趋势
趋势外推结果显示,2013年三季度以后GDP增速的长期波动将继续回升,并于2014年三季度达到新一轮周期的波峰,此后将持续回调,并于2020年一季度达到下一个周期的波谷。
由于GDP增速的短期波动主要是外部冲击的结果,自身规律性较差,在不考虑政策、国际经济波动等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其未来发展趋势振幅不断缩小,呈向0收敛态势。
图8 我国GDP增速短期和长期波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提供数据计算得到。
(三)GDP增速及其中长期趋势值的内在趋势
从GDP增速中长期趋势值的趋势外推结果看,2013年二季度以后中长期趋势值仍将保持小幅度回调态势,到2015年四季度才会达到7.28%的谷值,此后恢复上升趋势。
将GDP增速中长期趋势值、长期波动、中长期波动、中期波动和短期波动的趋势外推结果加总后,我们得到GDP增速周期性波动的趋势外推结果,预计GDP增速在2013年三季度以后将继续回升,到2014年二季度达到周期性波动的波峰,此后将再度回调,在2016年三季度探底后恢复周期性上升趋势。总体看,2013年三季度到2020年四季度期间GDP增速的波动区间介于6.8%到9.4%之间,平均增速为8.26%,比2000年一季度到2012年四季度期间GDP平均10.14%的增速下降1.88个百分点。
图9 我国GDP增速的中长期趋势值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注:1992年一季度到2013年二季度为实际值,2013年二季度以后数据为趋势外推值。
数据来源:根据WIND资讯提供数据计算得到。
五、不同外部发展环境下我国GDP增速周期性波动的发展趋势
在前述理论分析中已阐明,由国内外居民收入正态分布特征所决定的国内消费和出口增速周期性波动及其结构转变,是投资及整个经济增长周期及其波动形态转变的需求基础。但经济运行是一个循环系统,经济增速的周期性波动会改变居民收入增速及其内部分配结构,从而影响到消费需求增长周期的波动形态与走势。国内调控政策、国际市场波动等外部冲击也会通过改变消费需求与出口增长状况,间接改变投资与经济增长周期的波动形态。因此,未来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的走势,不仅取决于消费、出口和投资走势,国内调控政策的取向和外部发展环境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在影响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的各种因素中,出口是国内难以控制、但对我国经济增长及其周期性波动具有重要影响的需求因素。为把握出口增长波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可能影响,我们以GDP与三大需求的关系为基础构建了简单的计量模型,按照出口增长6%、9%和12%三种情景对我国GDP增速的周期性波动趋势进行模拟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13年三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将呈周期性上升趋势,在出口增长6%、9%和12%三种情景下,2013年GDP增速均为8.1%,2014年将提高到8.5%、8.8%和9.1%,2014年一季度到2020年四季度期间GDP平均增速分别为8.8%、9%和9.4%。由于各情景下预测区间内出口增速保持不变,模拟预测的结果没有反映出口增速波动对经济增速振幅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为分析投资、消费和出口与GDP增速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周期性波动趋势,我们将GDP增速、投资实际增速、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作为内生变量,将出口作为外生变量,构建了以GDP增速为核心的简单计量模型,模型的基本思路为GDP增速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出口增长状况,投资实际增速取决于国内消费及经济增长预期(包含了出口增长预期),居民消费取决于消费周期(消费实际增速滞后变量)和收入及收入预期(GDP增速及其滞后变量)。据此没定的模型包含四个行为方程:
(1)GDP增速(GDPAG)影响因素分解方程:
GDPAG=0.1114*CKZ+0.0751*TZAG+0.1895*XFCAG+0.0514*XFRAG+4.8035+[AR(1)=0.9081]
(2)投资实际增速(TZAG)影响因素分解方程:
TZAG=0.6083*TZAG(-1)+1.2483*XFCAG+0.2155*XFCAG(-1)-2.2873*GDPAG+0.4313*GDPAG(-1)+0.9981*GDPAG(-2)-1.12851*GDPAG(-3)+2.1064*GDPAG(-4)-1.5368*GDPAG(-5)+0.4827*GDPAG(-6)-139.4468
(3)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XFCAG)影响因素分解方程:
XFCAG=0.2374*XFCAG(-2)-0.2393*XFCAG(-3)-0.8249XFCAG(-4)+0.0891XFCAG(-5)+0.0148*XFCAC(-6)-0.0885*XFCAG(-7)-0.0806XFCAG(-8)+1.0654*GDPAC-0.4034*GDPAG(-1)-0.3463*GDPAC(-2)+0.3746GDPAG(-3)+0.1685*GDPAG(-4)-0.656GDPAG(-5)+0.5958*GDPAG(-6)+195.7907+[MA(1)=0.4624,MA(2)=-0.5368]
(4)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速(XFRAG)影响因素分解方程:
XFRAG=-0.1991*XFRAG(-4)+0.16*GDPAG-0.2309*GDPAG(-1)-0.3943*GDPAG(-2)-0.4042*GDPAG(-3)+0.4615*GDPAG(-4)+0.1094*GDPAG(-5)+0.0518*GDPAG(-6)+135.9243+[AR(1)=0.7481]
(二)情景假定
从全球主要国家出口发展历史看,一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达到一定高度后将下降,逐步回归全球出口平均增速。如1970年到1990年期间全球商品出口平均增速为13.34%,德国和日本商品出口平均增速分别为14.1%和15.11%,高于全球出口平均增速;期间德国商品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在1973年达到11.65%的峰值,日本商品出口占比在1986年达到9.86%的峰值。1990年以后全球商品出口平均增速下降,1991年到2008年期间平均增速为9.21%,德国和日本商品出口平均增速也分别下降到7.51%和6.07%。
1970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商品出口平均增速为18.55%,是同期全球商品出口平均增速的1.62倍,特别是1991年到2008年期间我国商品出口平均增速高达19.54%,是全球平均增速的2.12倍。2009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商品出口国,2012年我国商品出口占全球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1.13%,已接近德国1973年的最高水平,超过日本1986年的最高水平。出口占比的大幅度提高意味着我国商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空间日益缩小,出口增速将逐步向全球商品出口平均增速靠拢。
根据1970年到2008年和1990年到2008年全球商品出口11.46%和9.21%的平均增速以及日本在1991年到2008年6.07%的平均出口增速,我们将未来7年我国出口平均增速设定为6%、9%和12%三种情景。
(三)不同情景下我国经济增速的周期性波动趋势
根据未来7年出口平均增速的假定条件,我们运用模型对未来经济运行进行模拟预测,结果显示,2013年三季度以后不同情景下GDP增速、投资实际增速和城乡居民消费实际增速均呈周期性波动趋势,其中GDP增速呈周期性上升趋势,2014年一季度到2020年四季度期间GDP增速的波动区间介于8%到10.4%,平均增速在8.8%到9.5%之间。
1.GDP增速呈周期性上升趋势
2013年三季度以后,三种情景下GDP增速均呈周期性上升趋势。2013年GDP增速均为8.2%,2014年一季度到2020年四季度期间,出口增长6%情景(情景1)下GDP增速波动区间介于8%到9.5%之间、平均增速为8.8%,出口增长9%情景(情景2)下GDP增速波动区间介于8.3%到10.1%之间、平均增速为9.2%,出口增长12%情景(情景3)下GDP增速波动区间介于8.5%到10.4%之间、平均增速为9.5%。三种情景下的GDP平均增速均低于2000年到2012年期间GDP 10.14%的平均增速,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速的阶段性下降趋势。但由于我们假定2014年一季度以后出口增速保持不变,2014年一季度到2020年四季度期间GDP增速波动幅度没有考虑出口增速波动的影响,未来GDP实际增速的振幅要大于模拟预测增速的波动幅度。
图10 不同情景下我国GDP增速的周期性波动趋势
数据来源:情景1、情景2和情景3分别是出口增速为6%、9%和12%情况下经济增速的模拟预测值,下同。
2.出口增速较低时投资实际增速波动幅度较小
2014年一季度到2020年四季度期间,三种情景下投资实际增速均呈周期性波动走势,其中情景1下投资实际增速介于20.6%到26.8%之间、振幅最小(6.2个百分点),平均增速最高(23.9%);情景2下投资实际增速介于19.8%到26.6%之间、振幅为6.6个百分点,平均增速为23.5%;情景3下投资实际增速振幅最大、平均增速最低,增速介于19%到26.6%之间,振幅为7.6个百分点,平均增速为23.2%。综合来看,三种情景下投资平均增速相差较小、均在23.5%左右,但波动幅度存在着很大差别,即:出口增速较低情景下的投资实际增速振幅明显小于出口增速较高情景下的投资实际增速振幅。
图11 不同情景下我国投资实际增速的周期性波动趋势
3.城乡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仍将保持周期性波动走势
2013年三季度以后不同情景下城乡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仍将保持周期性波动走势,出口增速变化对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的影响大于对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速的影响。2014年一季度到2020年四季度期间,三种情景下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介于4.6%到10.3%之间,情景1、情景2、情景3的城镇居民消费平均实际增速分别为7.4%、7.6%和7.7%。三种情景下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速介于10.5%到12.3%之间,平均增速均为11.4%。
图12 不同情景下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的周期性波动趋势
图13 不同情景下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实际增速的周期性波动趋势
六、基本结论
经济增速的周期性波动是各国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我国经济增速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持续下降,首要因素是经济增速进入中长期经济周期的下降期,美国金融危机和国内调控政策等外部冲击导致2009年我国经济增速大幅度波动,2010年以后经济增速的持续下降依然是周期性的。从影响经济增速周期性波动的因素看,我国需求结构从价格较低、使用年限较短的家用电器转向价格很高、使用年限很长的家庭乘用车,是GDP增长周期波长不断延长的决定性因素。2007年二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持续下降,出口和城镇居民消费实际增速持续下降是主要因素,其他因素贡献的大幅度下降也有重要影响。从我国GDP增速的周期性波动特征看,目前我国经济增速依然处于中长期波动的底部,但即将进入周期性上升期。趋势外推和模拟预测结果也表明,2013年三季度以后我国GDP增速将回升并进入周期性上升期,2014年到2020年期间经济增速将回升到8%到10%的较快增长区间,但平均增速将从2000年到2012年期间10.14%的高增长状态下降到9%左右较快增长状态。
标签:耐用消费品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振幅论文; 居民收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