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韵家口小学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治教育。”法治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小语教学中凭借学科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渗透法治教育,条件得天独厚。
一、学习课文,自然融合。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与法治教育相联系的内容。因此,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到最佳切入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仔细体味,自然地将法治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等课文时,可适当渗透《战争法》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明白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道练习题: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想对砍树人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要不是你乱砍伐树木,小鸟也不会找不到它的好朋友,你不要再乱砍伐树木了。”“砍树人,你再乱砍伐树木,小鸟连家也找不到了。”“你再乱砍伐树木,就会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树木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应该爱护它、保护它。”这样通过引申拓展,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了环境保护法方面的教育。
二、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入法治教育
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慧耳濡目染一些社会现象。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还必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情感的体验,从而巧妙的渗透德育内容和法治教育内容。
组织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学生积极收集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违法事件的资料,开展讨论交流,通过广泛参与,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法律知识,接受一次次的法治教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说说看有哪些?让学生自由说。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演一个有关诚实与信任的小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拓宽课堂层面,把握渗透技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共鸣,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望庐山瀑布》等这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自然美丽景致的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激发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法律渗透教育作为对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不间断的生动的渗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强学生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强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
四、探究学习式: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需求,师生在积极、有效、高质量的多向互动中发展
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个“盗”字会组成“盗贼、盗窃”,这些都是违法的,而课文却来赞美他?激发兴趣,学习课文后让学生明白,当时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所以他才去盗火,既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又让学生明白了课文内容。
五、口语交际中谈论法治现象,迁移学生的法治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深化对某一事件或某一现象的认知。通过交际他们会从事物的表象认识到事物的内层,会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种强烈的认知。但是怎样激发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呢?我经常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例如直面惨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孩子们小小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发自内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对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对明目张胆的偷盗抢劫案件,他们往往会咬牙切齿地表达自己对受害人的同情,对犯罪者的痛恨和对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义愤……那么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老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学生便会“向青草更深处漫溯”,思考产生这种案件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们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学会尊重规则,尊重法律,遵守法则,遵守法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探索,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责无旁贷,应该努力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法治教育素材,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法治教育巧妙地、自然地、正确地、有机地渗透于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法治知识,自觉地受到法治教育的熏陶,做到文道的紧密结合。
论文作者:梁国乐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学生论文; 法治论文; 课文论文; 树木论文; 认知论文; 普罗米修斯论文; 自己的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