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教育经济相互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济论文,农村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东北部,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莞坚持党的开放改革路线,充分发挥地理和人文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使全市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至199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7835元,在全国城市中居前20名。目前,一个以城区为中心、镇(区)为卫星城、管理区为小市镇,并以现代化交通和通讯网络联结起来的现代化东莞市已初显端倪。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东莞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905所(含理工学院、电视大学和幼儿园),在校学生35万人;还有成人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技术学校669所。现在,全市已建立了市、镇(区)、管理区和企事业单位组成的以岗位培训为重点的四级培训网络,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一种以富促教、以教促富的良性循环的机制也初步形成。
以上成绩启迪我们,利用本市的优势,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教育、经济相互发展,是推动东莞现代化进程的战略决策。
一、把握机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开放改革以来,东莞工业发展迅猛,大大小小的厂企星罗棋布,遍及城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东莞农村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相当一部分劳动力“洗脚上田”,向乡镇企业转移。而在农业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要发展“三高”农业,要使第二、第三产业占整个社会总产值80%以上,则需要有上万个各级各类的专门人才。但据1989年统计,全市21500家乡镇企业中只有964个专业人才,平均每家企业不到0.045个。毫无疑问,人才奇缺将严重制约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阻滞着我市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对此,东莞各级党政领导深深认识到,东莞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这一条兴教兴市、富国富民之路。
机遇来了!1988年国家教委在总结河北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燎原计划”,并经国务院批准后在全国实施。东莞市委、市政府把握住这一机遇,因势利导,于1989年选择了虎门、附城、大岭山三个不同类型的镇(区)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燎原计划”试验;在试点镇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1991年初又把它们的经验向全市推广,增加了3个试点镇,并建立了6个副点镇,其余的为面上镇(区)。这就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3个层次在全市所有镇(区)开展起来了。
二、加强管理,形成共识,进一步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
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全局性工作。因此,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加强管理,把这场改革列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列入市、镇(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划中,并把改革实绩列入各级部门和干部责任制与政绩考评内容中。为了加强对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领导,市成立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任组长,市府办、工、农、科、教、人事、劳动等13个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还成立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负责研究与解决改革中的具体问题。此外,教育局、各镇(区)也相应成立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组或领导小组。由于自始至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管理协调,而且工农科教相结合,我市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迅速地向纵深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东莞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特别是“教育为本、科教兴市、科教致富”的战略思想,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形成共识;“发展经济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也深入人心。
各级党政部门都如抓经济那样抓教育。市委书记在各种会议上带头讲教育,市委、市政府除设立了2000万元教育基金,每年提取利息用于教育外,还制定了《东莞市筹措发展教育事业预备金方案》,每年筹措5000万元固定资金以发展教育,并规定每年递增20%以上。布市委、市政府的带动下,各镇(区)也积极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如桥头镇党政领导响亮地提出要“振兴桥头,办好教育”,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计划和措施,还拿出900万元新建一所中心小学。此外,镇府和各管理区层层负责,倾斜投资,使全镇“三教”校舍更新、环境优美、设备充实,有力地推动“三教”协调发展和质量提高。各级领导都深入学校,及时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如属扶贫镇的企石镇党委冯书记上任不久,便走遍各中小学,了解情况。当他发现企石中学和中心小学校舍不足时,即决定挤出其他开支,投入350多万元给这两所学校建教学楼和宿舍。
企事业单位也热心支持教育。市外贸局主动捐资80多万元,为东莞师范建一幢设计新颖的图书馆。宏远集团公司更斥资350万元,为篁村中学和篁村中心小学各建一幢教学大楼。
“尊师重教”在我市已形成风气。各级领导经常通过宣传媒介,宣传教师的先进典型,大造尊师重教的舆论。每年教师节,全市更是广泛开展各种尊师重教活动。教师收入年年提高,目前我市教师人均月收入达1200元左右。
三、坚持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调动各级办学积极性
1985年,东莞市已搞教育体制改革,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和“两制一包一改”。随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开展,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大大调动了各级办学的积极性。从此,教育投入大增,到处大兴土木,积极建设新校舍,并逐步充实现代化设备。社会各界群众捐资办学高潮迭起,出现了一个你追我赶、竞相办教育的可喜局面。
例如,虎门镇1993年的教育投入达5700万元,占镇财政收入56%。长安镇同年也投入2000万元,新建一所被当时称为全国一流的中心小学。教育厅许任之厅长视察该校时,称赞它的“硬件是全省最好的”,并题了“教育的曙光,民族的希望”这几个大字。
据统计,1989年~1993年,东莞中小学教育总投入达8.2亿元,是1979~1987年的2.6倍。几年来,新建、扩建的中小学校舍面积13.235万平方米,占全市校舍总面积94%。目前,仪器设备达一类标准的中学有24所,理化生实验开出率达91.5%;小学也普遍有“4室1场”,长安中心小学甚至有“20室1场”,图书和器材也大大增加。1993年经省验收,东莞成为省教学仪器配备和实验室建设的达标市。
四、以“普九”为重点,“四教”协调发展
在实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我市经过合理统筹,优化教育结构,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同时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目前,我市3~6周岁的幼儿入园率达80.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5%,其中12~15周岁的少年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达100%,小学生毕业率达99.9%,升初中率也达98.8%,“普九”成果不断得到巩固。普及高中教育也有新发展,全市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率达79.02%,职业高中(含中专、中技)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学生57.8%,预计1995年全市普及高中教育。成人教育继续上新台阶,1993年全市参加各类培训的成人达68万多,占全市劳动力的58.6%;农民、职工教育培训面居全省前列,其中职工培训面达61.3%,连续三年成为全省20个地级市之冠;我市还被省政府授予“广东省首批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市”的称号。高等教育也有较大发展,东莞理工学院自1991年国家教委批准招生以来,入学人数年年增加,现有在校生近2000人;东莞电大学生也有1000多人。我市还与全国18所高等院校挂钩,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大专生、本科生代培;而在市内,许多部门、公司和镇(区)也与各高校联办大专证书班和各类成人大专班。
今天,以“普九”为重点的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普教体系,从高标准脱盲教育、短期技术培训到成人大中专教育的成教体系已在我市建立起来,从而形成了“四教”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五、端正办学思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我市注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良好校风正在我市各校形成,一大批优秀学生、优秀队员、优秀团员分别获得全国和省、市的表彰。如九江水小学黎桂林同学勇斗歹徒,被授予“全国好儿童”的称号;大朗中学叶锡伦同学被誉为“见义勇为好团员”,受到省表彰;东莞一中黄剑飞同学乐于助人,也被评为东莞市“十杰青年”。
1994年高考中被录取的达1823人,占考生总数的78%,破历史纪录。职业高中5名学生参加全省职业高中收音机安装与维修技能竞赛,全部获奖,其中一、二等奖各1名。近年来我市学生参加全国各种竞赛中,有7人次获一等奖,3人次获二等奖,16人次获3等奖。
我市学生体质也大大增强,全市中小学体育达标率中学为93%,小学为92%。在全省重点中学与传统项目田径运动会上,有7人破省纪录,东莞中学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在历次省港澳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东莞代表广东参赛均获最佳成绩。
六、工农科教相结合,初步形成“以富促教,以教促富”的良性循环机制
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市乘着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东风,把科技的“星火”计划、教育的“燎原”计划、农业的“丰收”计划结合起来,分别确定了市、镇(区)工业和农业攻关项目198个,实行工农科教分工合作,联合攻关。
附城区以科教兴工,兴农,确定了电子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吸收、水稻高产、荔枝大小年、天牛虫病防治、科学养殖等试验项目。根据这些项目要求,农业部门负责基地规划、物质供应,科技部门负责技术引进和推广,教育部门则负责人才培训。联合攻关,效果良好。大岭山镇利用本地优势大面积种植柑橙,但因农民不懂使用农药,曾造成药性中和而失效,甚至把许多新品种烧死。该镇总结了这个教训,实行农科教联合攻关,把推广新品种与普及技术、开展培训教育结合起来,终于连年获得柑橙大丰收,总产量增至2000万吨,是1980年的近60倍。又如厚街镇以鱼技站为主力,以成教中心为基地,农科教合力,以培训促项目,又以项目带培训,成功地改造了酸性鱼塘,并引进淡水鲳、云班等8个优质品种与四大家鱼混养,亩产从原来的135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从而推动了全镇优质水产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1991~1993年工农科教联合攻关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达6.8594亿元,间接经济效益达20.01亿元。同时,联合攻关过程中共培训了248253人,辐射农户117628户,印发教材66312份、资料118984份;项日成果在镇内推广的有174项,在市内推广的有26项,在省内推广的有24项,其中获省一级奖励的11项,获全国一级奖励的6项。科教兴市思想和科技教育的普及,促进了东莞人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我市的发展。自1989年以来,全市几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23%以上。1993年,东莞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和出口创汇等五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提前两年完成“八五”计划。
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而教育发展则又为经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从而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以富促教、以教促富”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已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七、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的步伐
为了促进教育、经济相互发展,达成我市用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我们将认真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工作指导纲要》,再接再厉,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1.加强基础教育,高标准地巩固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我们计划在1995年,全市小学基本配齐“4室1场”,在此基础上向“8室1场”和“16室1场”努力,到本世纪末全部实现室场标准化;小学升中率达98.8%,到2000年要达99.5%以上;到2000年,我市中小学要达到校园、设备、管理、师资、质量“五个一流”,并办出德育、外语、设备、计算机、文艺、体育“六大特色”;全市3~6周岁幼儿入园率力争达90%以上。
2.中等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有较大发展。1995年,高中入学率要达90%,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人数要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0%,并不断扩大初中后乃至高中后职业技术教育成份,使新增劳动力在上岗前都受到必要的技术训练;中专学校要增到8所,到2000年,中专在校生人数达5000人,高中校舍、设备、师资等也达到省先进水平。
3.继续发展高等教育。按计划,东莞理工学院再划3000多亩扩建校园,以扩大招生规模,使之成为一所综合性的新型大学。到2000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要增到4000多人。此外,办好东莞电视大学与东莞师范大专班,使之担负起培养本市建设急需人才和高素质教师的任务。
4.多形式、多层次地办成人教育。今年内,全市干部职工要基本实现全员培训。以后每年培训面要达56%以上,农村劳动力培训面累计要达96%以上。新增劳动力至少要接受一项实用技术培训。为适应这一趋势,成人教育要多形式、多层次办学,还要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学。
5.探索工农科教在更高水平上的结合。我市拟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使“星火”、“燎原”、“丰收”三个计划更紧密地统筹、结合起来。我们将制订规划,让工农业生产出“题目”,工农科教合力作“文章”,以项目带培训,以培训促项目,分工合作,联合攻关。在巩固、提高和推广现有一批项目的基础上,市和镇(区)将努力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的高新项目,以推动我市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我市经济高速、持续、健康地发展。
到本世纪末,东莞将建成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四教”高标准地协调发展,面向21世纪并有东莞特色的教育体系,使东莞成为教育强市和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