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设计性学习走进美术课堂——小学中段年级美术设计-应用论文_项海燕

让设计性学习走进美术课堂——小学中段年级美术设计-应用论文_项海燕

一、研究缘起

1、课程改革目标是研究的基础

新课程改革对美术教育提出了“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的目标要求,这种功能定位使美术教育从原来的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对作品技术性要求的转变。

2、教材内容调整是研究的保证

设计是美术课堂教学中永恒的主题,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师除了针对不同的教学项目,灵活地运用设计策略,合理安排设计内容外,还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设计时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设计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3、课堂教学实践是研究的动力

基于对新教材的理解,并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尝试在设计应用领域以引导学生制作富有个性的作品作为教学重点,始终将设计学习的理念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科学的探究思路和创新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在指导四年级学生开展设计性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但如何将这些收获和体会加以系统的归纳,使之成为一种可供自己或他人参考的较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了当务之急和研究的动力。

综上所述,此课题重在研究如何在美术课中,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设计性学习,并能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在培养他们的技术设计素养的同时,对这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加以归纳,形成模式。

二、课题设计

(一)研究原则

1、活动性原则:人的发展是在不断建立与扩大个人对周围世界的关系中,在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交往中实现的。这就是要求在研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在活动中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发展。

2、全员性原则:教师的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所以应合理设计引导方式,考虑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二)研究过程

为了能有效引导中段年级学生开展设计性学习,结合已有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尝试将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单据引领,明确主题”,“提供素材,构思方案”,“点拨交流,调整方案”,“应用展示,再次改进”五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设计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课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求知欲的产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形成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愿意做某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这样的学习才是高效的。

任务引领:即通过向学生布置某项与美术作品有关的学习任务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布置任务时,教师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学习用品胡乱摆放,造成抽屉乱糟糟,试卷在老师讲解时又寻找不到的情况下可以建议学生制作一个精美的收纳袋(美术档案袋);从功能和舒适性上考虑;由新房装修好后引出对自己房间个性的挂画设计等。使布置的任务更有现实感,更贴近学生生活。

多媒体展示: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初步调动出来后,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中可以包括各种作品实物的照片,或是播放一段与所要制作的作品有关的视频。通过播放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如教学《眼镜的设计》一课时,教师可首先收集了一些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眼镜。同时,从网上收集造型各异的眼镜照片作成教学课件,通过播放课件,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三个步骤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这三个环节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对作品建立起初步的了解,为接下去的学习做好铺垫。

2、提供素材,初定设计方案

中段学生的设计学习,主要是教给他们设计的方法,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作品外观、制作工艺、材料选择等方面的理解,以语言和草图的形式表达出来。通过设计,消除或者说减少作品加工制作过程中的盲目性。然而,对于中段年级学生来说,一方面还没有进行过有关设计方面的训练,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阅历等还比较稚嫩。单靠小组讨论,还不能设计出富有创意的个性化作品。他们对作品的设计,更多的是建立在事物间的联想和实物的改进上。因此,教师必须要为学生提供实物、图案、材料甚至是工具等丰富的参考素材,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

在这一阶段,学生在参考各类素材的基础上,完成“学习单”第一部分中“造型设计”和“困难设计”。

①实物素材:

笔者曾有幸参加过校、区级教研课,发现部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上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的教师播放完课件后,马上要求学生开始自我设计。可是,殊不知有些教学内容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时,无法将部分细节或设计亮点清晰地呈现给学生。这时,教师应恰当利用购买或教师自己制作的实物素材,形象地将所要学习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来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观察讨论。二是对于基础比较差,创新意识较薄弱的学生,可以借助实物,对作品的外观造型、尺寸大小、工艺制作、材料选用、颜色搭配等方面,根据现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进行再设计。

②图案素材: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首先便是对作品外观进行设计。对于好奇而幼稚的学生来讲,需求和现实经常会脱节。有时学生对于作品的设计认为越是花俏就越能体现自己的风格,就能与众不同,从而设计出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作品;有时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想法很好,但就是不会画图,不能通过图案设计表达自己对作品的需求。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都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因此,在设计环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所设计的作品外形进行必要的引导。

3、点拨交流,调整设计方案

有教师认为设计图样完成,设计活动就宣告结束了,接下来就让学生马上制作作品。对于学生自己来说,设计的作品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设计,都认为自己的作品很完美。其实,从来没有绝对完美的设计,所有设计都可以改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设想在学生动手制作前,引导学生从技术的角度对设计初稿进行交流,并在“学习单”中增设了第二部分内容——“交流修改”。

这样通过大家对一件作品全方位地进行交流、论证,就会让设计者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对设计作品加以改进,优化自己的设计作品。

4、应用展示,改进设计方案

在这个环节,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设计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再现,而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学生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设计课学习的根本,也是重点。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设计方法的掌握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设计——交流研讨——修改完善”的强化过程才能巩固。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发挥到极致。因此,在“应用展示”环节,教师和同学将作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进行评价。而制作小组可根据教师和同学的评价建议,结合实际应用的效果,再次对自己的作品设计进行改进

5、积极评价,保护设计激情

中段年级的学生,接触《美术》这门学科的时间不长,更是第一次接触设计这项活动。万事开头难,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在一夜之间便掌握了设计的所有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他们的设计能力才能变得成熟,所设计的作品才能更加完善。因此,在本课题拟定的各个研究环节,都应该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评价。

论文作者:项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6

标签:;  ;  ;  ;  ;  ;  ;  ;  

让设计性学习走进美术课堂——小学中段年级美术设计-应用论文_项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