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刚[1]2008年在《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英明决策,是新阶段“叁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与升华。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任务,是体现其“新”的主要方面。但是不少农村地区为片面发展工、农、旅游业而过度使用生态资源,破坏环境。新农村建设不能以牺牲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为代价,新农村建设应该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生态环境保护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关系以及协调模式的研究是很少的。基于此,论文以各类农村发展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新农村实际情况和建设类型,提出了合理完善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模式,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论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涵和任务出发,结合农村建设现状,提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迫切性。通过对国外新农村建设实践和国内研究文献的分析,确定了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为研究目标。进一步介绍了农村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补偿理论、和谐发展理论以及农业多功能性等多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理论。第二部分对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理论上的研究。首先从观念的角度明确了生态经济价值,分析了农民经济发展观念;其次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发展障碍以及建设中各方的博弈关系;最后分析了协调模式的基本形态、产业形态和生产组织形态,提出从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叁个方面来建设新农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协调模式的发展思想。第叁部分在上述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目前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简单分析,设计出具体的协调模式,提出了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和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等六种模式。然后提出了保障协调模式发展和实施的经济、环境、社会、资源和法律对策。第四部分对苏北新农村建设进行实例研究,并以邳州市大蒜产业为实例建立了邳州市特色大蒜产业发展的协调模式,提出了这种协调模式的制度保证。最后,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其研究方向,即实践中模式的选择问题、生产组织形态的设计、政策的制定与法律的完善、协调发展模式的改进。
姜晓雨[2]2017年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党中央越来越关注叁农问题,但农村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农村环境污染类型多样,加上受到传统环境治理理念局限性强、农村环境治理的社会力量不够、农村环境治理的融资渠道狭窄、缺乏有效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控机制及未能充分发挥公众监督等原因的制约,致使我国农村环境治理问题显着,严重制约国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农村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环境的污染和治理。因此,有必要对农村环境问题展开研究,找到农村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菏泽市东明县尽管经济水平比较低,但环境污染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本文以菏泽市东明县农村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对菏泽市东明县农村环境治理的实践进行总结,分析东明县农村环境治理的措施、成效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存在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农村环境治理主体单一、农村环境治理投入的资金不足、农村环境治理法律体系不完善及缺少长效环境治理监管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其原因在于传统环境治理理念局限性强、农村环境治理的社会力量不够、农村环境治理的融资渠道狭窄、缺乏有效的农村环境污染防控机制及未能充分发挥公众监督职能。通过分析,运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农村环境治理的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境保护的意识;发展多元化的农村环境治理的主体;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给予农村环保财政支持;完善农村环境整治的法律体系;健全长效农村环境治理监管机制,为人民创造良好、健康的生活环境等。
叶林[3]2016年在《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认为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农林生产设施和游憩服务基地,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不当建设行为的强烈干扰和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论文基于多地的规划实证,对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范式进行了探讨。论文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生态整体规划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以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力图通过“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论文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本体认识:(第一章)提出研究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系统认知城市绿色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多维属性,以及显示在土地空间上的复杂结构形态;辨析影响绿色空间演进的自然力与非自然力,以及局限绿色空间规划的相关政策背景。第二部分为规划范式讨论:(第叁章)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范式实证经验,揭示现行法定规划体系对绿色空间应对不足之处。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融合多种规划思想和方法,提出生态整体规划思路,探讨与现行规划体系衔接的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建构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空间层次、规划阶段及核心技术、法理地位、总体目标、利用分类和规划程序),作为指导具体规划的基本框架。第叁部分为规划管控技术:结合番禺、宝鸡、眉山、重庆等地实践,围绕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单元叁个法定规划层次,解析各层次焦点问题,衔接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要求,明确各层次规划主要内容和目标,针对重点管控内容形成核心规划技术:(第四章)在城市规划区,考量绿色空间发展战略,制订结构规划,形成分区管制政策指引;(第五章)在中心城区,组织绿色空间功能,制订用地布局规划,集成“六图一表”规划路径;(第六章)在用地单元上,建立“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编制模式,对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和关联边缘地带提出关键指标要素体系和控规控制模式。第四部分为实施管理创新:(第七章)借鉴国内外绿色空间管理经验,提出完善管理“政策群”,优化管理“工具包”,创新管理机制。
贾旭[4]2016年在《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的生态环境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状态下,我国的农村也参与到国家之间的贸易当中,让农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虽然让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一定的增长,但是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环境上的问题,产生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势之下,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就成为了目前应该重点研究的问题。所以我们就应该对农村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发展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分析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从而让我国的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走上准确的方向。我国近些年的政策方针都让我国的农村生态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收效,例如新环保法的出台,就让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有制可依。同时很多绿色工程与环保科技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整体的生态环境。另外,农村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所以在这些积极的举措之下,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正在逐步的提升。但是与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还具有很大程度的落后性,生态质量与生态功能有持续变差的趋势,环境污染的程度持续加深。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以下问题:农药污染,化肥污染,土壤污染,地表水,地下水污染等。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是由于我国农村整体的素质低下、科技水平低、经济基础差、环保投入少、环保措施执行不利、环保制度不健全等等因素。为此,应该针对这些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全而的改善。
杨麟[5]2013年在《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大多数人口集中在农村。多年来,农村地区各类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农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这不仅威胁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也关系着湖南省整个环保事业建设,因为没有农村良好的环境,就不可能形成全省良好的环境。保护好湖南省的农村环境,妥善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此背景下,本文研究了国内外农村环保建设的情况,利用相关理论,对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的整体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合理的政策建议。希望为政府在建设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1)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农村环保建设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2)描述了农村环境保护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农村环境保护的概念和几个主要的农村环境保护理论;(3)详细介绍了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和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情况;(4)详细介绍了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包括农村环保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村环保财税扶持严重不足、农村环保法制建设不健全、农村环保人才建设薄弱及科技支撑能力依然不足、农村环保产业政策远未构架、农村环保宣传教育远未形成风气;(5)根据问题提出了解决湖南省农村环境保护发展的对策,其中包含完善农村环保管理体系,科学规划农村环境保护、加大财政投入支持湖南省农村环保建设、健全环保法制体系以保证农村环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加强农村环保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强有力的农村环保产业发展支持机制、组织立体的农村环保宣传体系;(6)得出本文的结论,总结创新与不足。
魏丽玲[6]2018年在《生态伦理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乡村,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实现生态环境之美、社会建设之美、美好生活之美,旨在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原则、和谐原则、理性原则、系统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对自然的态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伦理理念。借鉴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思想;遵守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吸收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道法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众生平等”的生态平等观;以及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绿色发展观,这都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生态伦理依据。在生态伦理指导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有助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美”;有助于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美”;有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生活美”;有助于提升农村生态道德水平,实现“人文美”。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不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种构成危害,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惠共生、持续发展的目标,这与生态伦理的思想不谋而合。在党中央的积极号召下,很多乡村建设正在循序渐进的开展,它们在乡村产业发展、环境改善、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就。但是,也存在着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如化肥、农药、地膜、秸秆等带来的污染;存在着农民日常生活垃圾带来的污染,如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等;存在着农村工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如乡镇企业、城市工业转移带来的污染等。美丽乡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不足的原因有多种。从政治因素来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政府生态环境管理行为缺失对美丽乡村建设有重要影响;从经济因素来看,农村经济科技发展滞后、农村粗放发展模式制约、农民落后生活方式,都是影响农村生态发展的因素;从文化因素来看,农村传统“经济至上”的价值取向、农民生态环保意识淡薄、农民生态环境道德素质不高等原因,也制约着美丽乡村建设。然而,要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就要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为此,在政治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统筹治理、规范政府生态环境管理行为。在经济方面,要加大科技投入,实现科技兴农;转变生产方式,实现绿色生产;转变生活方式,实现绿色消费。在文化方面,要转变农村传统价值观念,确立生态价值观;提高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培养生态责任意识;加强生态伦理的宣传教育,提升农民道德素质。
杨焕君[7]2013年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之而来是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的身体健康。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到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战略。本文选取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代表意义的双流县为样本,以双流县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为背景,重点分析双流县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比较分析法。通过文献综述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和成果,同时对文献进行系统地梳理,总结不同学者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为本文的写作打下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双流县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比较分析法去分析具体问题,力争全面揭示双流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并找出污染源。研究表明,双流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村民环保意识不强有很大的联系。在现代化进程中,村民生产方式的改变使得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农药、化肥、地膜等的过量使用对环境的危害越来越严重。集约化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染物很多并没有真正的经过处理及有效的循环利用,这也是农村环境压力增大的一个原因。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使得秸秆等生物能的浪费、煤的使用对大气造成的污染、生活垃圾排放量的增大以及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都对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农民的环保意识相对不是很高,虽然政府部门加大了环保宣传力度,但是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于环境保护以及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不是十分了解,对环境保护做出的贡献也不是很大。最后,笔者针对双流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制度建设叁个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孙凯[8]2014年在《临朐县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地区各种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农村自然环境日益恶化,面临的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这不仅威胁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的出台,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问题表现在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造成的农村点源污染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共存并不断加重,工矿污染日益突出,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药、化肥、以及人畜粪便等造成的污染使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农村传统环境污染方式尚未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止,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又为农村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危害着农村人民群众健康,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困境,本论文着眼于农村环境保护对策的目的意义,首先总结研究了国内外环境保护现状及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方法,然后结合山东省临朐县的实际情况,根据临朐县农村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改进农村环境保护的对策性建议,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临朐县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受制于农民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农药、化肥、地膜的滥用使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严峻;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造成了大量的固体废物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固体废物、工业废气、工业废水等由于乡镇企业布局不当产生的工业污染;环境保护机制与制度的缺失加重了农村环境污染。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和措施:首先应确定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安全与效率相统一、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等理念;其次提出从完善政府环境保护法律职责、完善农村环境法律保护中政府责任制度、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建立严格的政府环保问责制度、完善农村环境司法体制、强化政府对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的经济手段的作用等方面完善农村环境法律保护中政府责任制度;再次,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运用科技的力量,提高企业处理废物的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消除污染;最后,提高乡镇企业社会责任感、建立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断完善农村工业污染相关的企业环境责任制度。
郭威[9]2016年在《河南省生态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所追求的不单纯的是人类的发展,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在后工业时代人类在面临各种生态危机时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在资源有限、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峻情势下,指出了我们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此外,我国有着悠久的农业传统,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农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环,也是我国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下如何立足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系统地解决农村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摆在我国各级政府和学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对河南省生态农村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等问题。第二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生态文明理论进行阐释和解读,并探讨了生态农村建设的基本内容。第叁部分,分析并总结了目前河南省生态农村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第四部分,介绍了国内外生态农村建设的一些成功经验,以获得有益的借鉴。第五部分,从总体规划、生态理念、制度建设、保障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促进河南省生态农村建设。
陆博[10]2016年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国家“十叁五”规划重点,并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也多次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这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进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生态文明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面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环境质量恶化、水土污染严重、城市污染转移等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势在必行。新型城镇化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城镇化,也是引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向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城镇化。加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在学习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针对性地探求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以城市工业发展反哺农村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加强农村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有序地推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新型城镇化和农村生态文明两者的涵义、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简要总结了我国农村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发展和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成果以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第叁部分,主要论述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D]. 冯刚. 北京林业大学. 2008
[2]. 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姜晓雨. 山东师范大学. 2017
[3].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叶林. 重庆大学. 2016
[4].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贾旭. 内蒙古大学. 2016
[5]. 湖南省农村环保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杨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
[6]. 生态伦理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问题研究[D]. 魏丽玲. 河北经贸大学. 2018
[7].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双流县生态环境保护研究[D]. 杨焕君. 四川农业大学. 2013
[8]. 临朐县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凯. 山东农业大学. 2014
[9]. 河南省生态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 郭威. 湖北工业大学. 2016
[10].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陆博. 沈阳师范大学. 2016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环境保护措施论文; 中国环境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环保论文;